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(2011年七月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二個,與人相處,爲人處世圓滿;第叁個,自我反省,自淨戒。這叁個部分你弄好,要修行很快,很快。

  現在呢,這個快的,你就搞得一塌糊塗,爲什麼修行那麼難呢?是因爲你不去具備這叁個條件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同修——很精進的這老參、老修行,“師父,每次聽你講經,我都差一點點就開悟了。”我說:“你永遠差一點點。”他說:“我再努力,你看我補充什麼?”“你再怎麼補充都差一點點。”就好像在一樓,你摸差一點點;你爬到二樓去再摸,還是差一點點;你爬到一百樓去、一〇一去,你還是差一點點。因爲你差的不是上面那一點點,是下面這一點點。下面的資糧道你不夠啊,就這叁個東西你有缺的時候,你就不行呐。你行法上不能精進,一精進就成魔、成妖、成精啊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。

 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講,你一定要從生活中來,把幾個基本觀念弄清楚,你要成就不難。因爲你一上去以後,你就過著十全十美的生活,止于至善的那種生命境界啊。你前面資糧都搞不好,那一段怎麼有你的份呢?對不對?就像你說那個誰——嫁給王子的那個,你說一嫁進去,人家討債馬上來“你還欠我多少,你銀行還多少還沒還啊。”這不可能嘛。你一定要把這一些你自己的條件的部分先處理好,下面的部分才有可能處理。

  所以當你自己的這些業障不能淨除,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。所以我常跟各位講,當你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、困難,自己認爲不如意、郁悶的事,你就一百〇八拜。譬如說今天來聽經,本來都算得好好的,來就可以了,可怎麼搞的,來到這裏就是前面一段沒聽到。你有這種感覺,回去就一百〇八拜。你說:“沒有,公車開到一半爆胎,我們在那邊等又換一部車,結果耽誤了。”那不管,那是你的業障,這個叫業相現前,就一百〇八拜。你不要讓那個業報現前,你就躲不掉了。業相現前你就要拜忏了。你想一想啊:沒事吧,哎呀,不煩就好了。那個業是在的。

  所以修行人看世間事,跟世間人看世間事不同的。你既然是修行人,你就要消除你的業障,不是對不對的問題,因爲你有業啊。就像我們現代人一樣:“吃肉不是罪吧?”你現在就吃吧?下輩子業障就會現前。“吃肉不是罪。那你說這樣吃肉會下輩子有業相現前,那我吃菜,業相現不現前?”也照樣會有現前的;“那我要怎麼辦?”叫你不要吃嘛;“哪有可能不吃?”所以你不管吃肉有吃肉的業相會現前,吃菜有吃菜的業相會現前,凡是吃就是有業。告訴你可以不吃,你又不相信,那怎麼辦呢?那你就等業相來就去拜忏嘛。那你說:“我吃肉也要拜,吃素也要拜?”這本來就統統要去拜啊;“不是吃素不要拜嗎?”誰告訴你吃素不要拜啊?沒有啦,吃素更要拜啊,因爲吃肉的人根本不信佛,所以不用拜嘛;吃素的人你信佛,你就更要拜啊!(掌聲)

  所以業怎麼來臨,你是不知道啊,你無法去分辨。這個吃的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。我不是鼓勵說吃什麼吃什麼,但是你要知道“吃”本身就是業。很多人說:“這孩子很認真,讀書啊,多好。”有沒有業啊?照樣有業,因爲他是一種貪,你可能不知道哦。你會說他貪玩啊,對不對?貪看電視啊,貪什麼,貪讀書你就不講,對不對?有些人沒責任感,事業做不好;可是有很多人是事業做得很好,每天他都一直忙著事業。我跟你講那都是業啊,他是什麼,他貪賺錢,他不是貪錢嗎?你會說:“人家是事業經營得成功,他有智慧、有福報。”是沒有錯,但這也是一種業,但你不知道啊,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,你再看看吧。

  你的大腦是想象不到這些東西的,所以我才跟各位講,當有業相,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任何情況,你就記得一百〇八拜。你不要計較,你跟我計較沒用,我也只能告訴你,你不拜,我有什麼辦法?你說:“師父啊,幫忙啊,我爸爸怎麼樣,我媽媽怎麼樣,我那個兒子怎麼樣……”師父怎麼幫忙?叫你拜一百〇八,你也不拜。有個癌症的,我叫他趕快拜。他說:“不會啦,那醫生常常誤診,現在都是騙人的。”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,我問:“你怎麼了?叫你拜,有沒有拜?”“師父,你替我拜。”我說“去死啊,我替你拜。”(衆笑)

  這種東西就是——昨天講的,你有沒有把修行、把學佛當一碼事,假如你不把它當一碼事啊,跟你講,根本沒用;你把它當一碼事,你自己就會去處理。因爲你現在還沒有受到業的逼迫,你受到業的逼迫你才要拜啊,那已經來不及——那叫做“業報”現前,不是“業相”。現在還不逼迫你,顯現一些相出來,是一種業相;業相你就趕快忏悔,把業海填平。那你的人生就不一樣,你不是在凹地裏頭走,你是在高地裏面,所以這是不同的一種領域。

  好,修行的專業部分,暫時我們這裏就不跟各位談了。昨天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是“所”的部分——衆生有哪些,我沒有詳細地跟各位講,大概幾個分類是這樣的情況。

  好,我們再看經文下面,說“如是等類。”就是衆生有這麼多種,你都遇到的。遇到的話,“我皆于彼隨順而轉。”這個就很難了,你要怎麼隨順而轉呢?“師父你不是說,修行人要定位嗎?我定了以後怎麼轉呢?隨順轉啊?”是,需要隨順轉。

  定位的問題啊,是你一定要定,你不定位的話,你這個人,所有的條件具足到你這裏來,它會成爲宇宙、法界中的因素,而隨著輪流轉,隨著轉出去,你是被組合的一個東西、一個因素。那你定位以後——我是講華嚴裏面的定位,定位以後,整個法界的因素全部會繞著你轉,你知道嗎?你定位的話,法界所有的因素,它會開始向你靠攏過來,以你爲核心而轉;但是你不定位的話,你是被人家吸過去,你會跟著人家團團轉。關鍵就是在這裏,所以定位非常重要。

  而定位我們跟各位講,就叁個區塊,你哪裏也沒辦法跑,就這叁個:一個是禅觀的修行,禅觀的範圍就相當廣;一個是經教,義學的部分,它也相當廣,那你必須定位以後師父才能指導你;第叁個是經營管理,我們傳統的話叫戒律,戒律是經營管理。你要定位在這叁個區塊裏面,那才能夠開始幫你指導。

  很多人在問:“師父,你看那《金剛經》要怎麼修?”回去想半天來:“要怎麼放下啊?”我說:“跳樓就放下了。”你自己不看、不摸索、不弄,那《金剛經》怎麼修啊?我跟你講,你也修不來啊。要修《金剛經》,本身你所要具備的條件,你夠不夠?“《阿彌陀經》怎麼修啊?”還不簡單,對不對?佛法不管哪一部經怎麼修,只有一個原則——放下,就好修了;你放不下,你就不能修啊。“那要放下,我把《金剛經》放下就好了。”那是你的事啊,是叫你把世間事放下,把《金剛經》擡起來,當作那麼一回事。假如這麼一回事你都看不准的話,那就沒辦法。這是一個基本的命題,所以一個問題不是這樣問的。

  “我定位在禅觀,我要禅修,那麼禅修我要怎麼進行?我現在所有的資糧條件各方面拿出來……”那師父才能告訴你,就你的資糧條件上面,下一步你怎麼做。所以你假如真的想在這裏學,你要准備一個本子,某年某月某日,我跟師父見面,我請教師父什麼問題,師父教我做什麼、做多久;第二次我再見面,把上一次你講的,我做了哪些,怎麼樣,現在你再告訴我,我再繼續。你要有依據嘛。“師父,你現在看我要做什麼?”我怎麼知道你現在要做什麼?“我上一次問你,你不是說叫我做什麼嗎?”我說:“是啊,你有沒有做?”“我就忙,就沒做啊。”“沒做?還是同樣的那件事情嘛。”那個基礎你要去做,所以記錄,你要對自己負責,當作一回事,就是這個原因。

  一次來問一個不一樣:“上一次不是叫我修地藏法門嗎,這一次怎麼叫我又改爲觀世音菩薩?”因爲你顯現的相不同,因爲你的心本來不定嘛,飄來飄去嘛,沒有定位,所以你就會一直換,你會一直換。然後你來找師父,是跟師父做考試的嘛:看你還記不記得?“我上一次問你的,你記得嗎?”師父一輩子就沒事啊,就只能等你來啊?對不對?不是,你一定要對自己負責,不是師父。

  師父是有一個模式,指導衆生的模式,沒有錯。那你怎麼來,怎麼告訴你。你要是亂亂來,我就亂亂講,對不對?你規規矩矩來,我就規規矩矩告訴你。所以這是你的態度,你修行的心態。你是什麼態度,你自然就得到什麼結果;所以你想要成就的態度,你當然就會得到你會成就的結果;你要是沒有想要追求成就的話,那是不可能的。而這又不是你講的,你要留意哦,不是你所想的,而是真實的。所以定位的問題,你一定要確定,下面才有可能。

  像我們這個部分,我跟各位講的,他是在太極的境界要轉入無極的那個階段裏。那你假如不具備這個條件,你怎麼轉也轉不進去啊。你還在叁百八十四爻要轉到六十四卦那邊,那跟你講這太極到無極之間,你怎麼樣也對不上來。所以它這個地方這個法,爲什麼說直接就到達形而上的地方,你要留意到,前面是有很多你應該要具備的條件。假如沒有的話,不要緊,至少我先取得一個資格、身份,那你要趕快進行,這是一個。

  那麼下面開始要講的這個部分,是屬于普賢行願的一個“能”的部分了。前面是一個“所”的部分,現在是“能”的部分,這個“能”是分有好幾個層次,我們來看看他這邊是怎麼講的。

  第一個,“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,如敬父母,如奉師長及阿羅漢,乃至如來,等無有異”。對這些衆生,要有種種承事、種種供養。

  我要跟各位提一個很麻煩又很討厭的事情,就一句話你常常會聽顛倒。怎麼聽顛倒,我舉個例子。有個年輕人,他爸爸請了我們的光盤回家,在聽、在看,他剛好路過,他爸爸在看,他就駐足就聽了那麼一句話——我講啊:“年紀到這個時候,你應該要會思考,有必要活得那麼辛苦嗎?你應該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享受享受。”這個爸爸六十來歲,退休了,自己又去搞了一個工廠。我在光盤裏面當然不是對他爸爸講,…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