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2011年七月
昆明開示 第八集
海雲繼夢和上
好,大家請坐。
我們剛才跟各位提了有兩種狀況,自己常常會弄顛倒,也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不管知見上的顛倒,或者實際行爲上的顛倒,都有可能發生。這個就需要我們一再地去摸索,去檢驗。你一定要一再地去實踐,再求證。你不要一直以爲“我這樣做就對了,師父叫我一天念幾千聲,我就念幾千聲。”沒有錯,那是標准。那你念對了念一聲比那念不對念一萬聲有效。對不對?你有沒有想過:“我可能念錯念一萬聲了,那我爲什麼不念對念一聲呢?”你更不要以爲:“我就是念對的,所以我念一聲就好。”那你要念不對連念一萬聲的福報都沒有啊。所以我們是一再地摸索,去前進。那一定會有弄錯的,我們不認爲弄錯,只要你發覺你就改進,發覺你就改進,就好了。
我常跟各位講第一次朝山。朝山,我們有沒有?朝山就是到名勝的地方,譬如我們去雲南雞足山朝山。朝山是從山下向山上一直拜,每叁步一拜,拜到最後都是一步一拜,念個佛號就拜一拜,念個佛號拜一拜,然後拜得很慢,就一個佛號走一步、一個佛號走一步,一直拜到山上去。臺灣的山不像我們這邊的山那麼大,其實大概就拜兩個鍾頭,兩個鍾頭的路。那有的人就很誠懇,拜得很慢,拜了四個多鍾頭才到。
有一次,那應該算第一次了,第一次去就很多前輩告訴我們要怎麼恭敬、怎麼恭敬,“你的頭下去一定要“喀”一聲,要用力一點,哦,才虔誠嘛。”那我們剛學都很聽話,我也很虔誠,就拜下去,聽到“啾”一聲,然後就起來。奇怪,怎麼有個東西在這裏?那飛蛾(不要聽成那個鵝,不是吃得那個鵝,飛蛾,飛蛾撲火的那個蛾)就粘在這裏。那蛾很大,你一壓下去,它的肚子就被你壓破了,肚子裏面的那種什麼東西就粘在這裏,就起來了。那我一看,不是看,沒看到,我就回頭看,那個人就“啊”一聲,其實他那個“啊”一聲的前面還有“啊”一聲。他“啊”一聲不管,我說:“我那麼可怕嗎?”“那是什麼東西?”這裏一坨,哇噻!我也“啊”一聲,嚇死了!
拜佛沒拜到,拜出業障來了。結果這個人“啊”一聲,他嚇一跳,就往後退,一退掉到山路的山溝裏面去。我“啊”一聲是最後一聲,我就把東西一丟。那剛才“啊”第一聲的那一個還在下面,這麼一丟,他“啊”第二聲,因爲丟到他頭上去了,所以他頭擡起來。我說:“你怎麼了?”因爲他那個頭一頂下去的時候,下面一個,你知道那個山路碎碎的石頭很多,他用力一蹬,那石頭蹬在這裏了,他擡起來流血了。
我這個是來朝聖禮佛,還是來殺生呢?本來人家活得好好的,就在地上休息,你“啾”一聲就把人家打死了,而且不是用手打,是用頭打。你會說“我很虔誠、很恭敬”,結果死了一個衆生。那個還更絕!他這麼一下子把石頭釘上來了。好了,我們只拜一拜,就停在那裏了。因爲領隊在前面,我們是第一排的叁個嘛,全部都愣住了,要不要繼續?當然要繼續啊。要繼續,頭要不要到底啊?就繼續吧。就開始自己摸索了,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頭頂地了。一方面怕小石頭粘起來,一方面又怕又壓到什麼東西,又嚇死人了。
這個就是摸索。他教是這樣教,可是你自己要去適應你的環境啊。那你第一次下去你就發覺不對,你還硬是第二次、第叁次還這樣嗎?有,有人就這樣子,從頭到尾,因爲他有福報嘛,他沒有業相嘛,所以他就可以這樣了。結果到上面以後還是一個包啊,那兩叁個鍾頭拜下來還是幾千拜啊,這個地方就一個包出來了,這些都不要緊。這只告訴我們說,你必須要摸索,但你不要太執著,因爲你這樣拜、這樣修、這樣行,對嗎?是什麼才叫對?你自己要去調整。
我們拜上去很累了,就坐在那裏休息一下。那廟裏會准備很多,什麼姜母茶啦這些東西給我們,我們就在那邊休息。然後我們後面有一隊就上來了,因爲朝山念的佛號,每一隊念的不一樣,有的是“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”,有的是“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”,有的是“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诃薩”。我們上來以後,那一隊念的是用臺語念的“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”。我們有一個浙江省籍的同修就聽聽聽,“哎,地藏菩薩還有臺灣跟大陸的差別嗎?”因爲“大願”的發音就有點像“臺灣”,他“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”就變成,他是一個外省人,聽到臺灣的那個“大願”的發音聽成“臺灣地藏王菩薩”。所以像這一類的事情我們都會發生。我說:“沒有啊。”他一講我一聽,哎,對啊,他怎麼南無臺灣地藏王菩薩?後來想想,他念臺語我就跟著臺語念,哎,不對了,那是臺語發音。
有些情況就會迷惑你,尤其靈性的東西它是很抽象的,那個覺知跟感受每個人是都不一樣的,所以你一定要去覺知、去感受那個部分,慢慢摸索,再改進。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,你不要人家講你就這樣一個死的那種,那不對。交通規則是這樣,靠右就靠右,靠左就靠左,向前就向前。可是靈性的東西是不一樣,它是你必須要慢慢去感受你才踏得上去。你沒有感受,沒有那個覺知,你是踏不上去的。所以你光是儀式上來做的話,效果非常小。
各位要留意到,而民間信仰的部分,他是沒辦法,他只是最低層次,勸你爲善。要做生命改造工程,民間信仰是做不到的,至少他可以勸善止惡,他是達到這樣的目的,這是民間信仰的目標。那你不能拿民間信仰來跟高層次的佛教相比較。所以我們有儒釋道“叁家之言”的佛教是講追求真理的。那民間信仰是“叁教九流”,“叁教九流”是販夫走卒的嘛。那你不能相比的,你不能拿販夫走卒的東西來否認叁家之言,叁家之言都是挺高的,都高層次的。所以我們要留意到,你現在所修學的佛法是“叁家之言”的佛法,還是“叁教九流”的佛法,這一定要弄清楚。所以你在摸索的時候,希望各位你能夠改變你自己,這叫生命改造工程,從這個地方摸索來的。
好,那我們下面就開始。前面這個地方他是講總說,一個“所”一個“能”,就交代得很清楚了。“能”就是“種種承事、種種供養”。而這裏頭又分有一個主客,就是一個前提性的,就是“如敬父母、如奉師長及阿羅漢,乃至如來,等無有異”。對衆生跟如來是要平等平等。你這個如來、阿羅漢、師長、父母的標准沒有的話,只偏愛衆生,那根本就顛倒了。所以在古代來講,對如來、對羅漢、對師長、對父母的恭敬尊重、承事供養這基本上是做到了。你把這個轉過來看一下,這個你做到以後,你才擴大,對一切衆生。那你這個基本沒有做好,就跑到末端去,你就不對了。那就變成插花。
插花知道嗎?根沒有嘛,你就是插在這裏很好看,一個禮拜就垃圾桶報到了,對不對?你有根,你不怕花謝,因緣到花會再開。那你沒根嘛,插在這裏很好看啊,可它是假的,一個禮拜以後就沒用了,它就變垃圾了。所以你學佛不要做表面功夫,像插花這種功夫都不要,要的是真誠的,你要有根。你對如來、對羅漢、對師長、對父母的承事供養做到。當然這個做到是隨著你的能力做到。逢年過節那當然是加倍溫馨,可是你不要去比較別人。人家帶爸爸媽媽去哪裏,國外旅行啊,那你去啊,我們沒錢啊,沒錢的話我們隔壁村莊旅行,對不對?不出去也無所謂嘛。但是,你這個隨著你的能力,這個叫隨分隨力。你不要看人家買車你也要買車,不必,隨著你的能力盡到你孝順父母,這樣就好了。師長或者是這些有成就的,你能夠見得到的這些社會賢達,要表達恭敬。有些時候不會,我們一個鞠躬都可以,並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供養。
我們臺灣那個神廟很多,臺灣神廟多到你都不敢想象。有一棵樹很大,人家要把它砍走,村民就把它圍起來,不准人家砍,就用一個紅布條綁著,然後開始上香:“這是我們村裏的守護神!你都市計劃來不要把它砍走,砍走就跟你沒完沒了。”那官員來:“那他是什麼神?”“大樹公!”就拜了。有個村子是一個石頭凸出來,他覺得很好玩,因爲有感情嘛。要把它炸掉,他也是用紅布條綁著,然後開始上香,這叫“石頭公”,這樣就可以拜了哦。
很多老先生走到那裏啊,他不拜,但是對這個石頭今天會被人家會恭敬,他什麼因緣不知道,我要恭敬你,他就一鞠躬,然後再走。走到那個地方他就一定一鞠躬,然後再走。這個叫什麼?紳士風度啊。因爲他有人恭敬他,那我也恭敬你啊,你爲什麼被恭敬,我當然不懂,不過人家對你恭敬是對的。上香只是表示一種恭敬,不是說我拜一拜我就變石頭公了,不是這樣子。我們中國人是一切恭敬,對于一切存在我們都很恭敬,這就是“禮敬諸佛”嘛。不是說拜石頭公、拜大樹公就叫“禮敬諸佛”,不是,就是我們對這些存在懂得恭敬。
同樣的,你對于父母的存在有沒有恭敬啊?這些有生命,在我們周遭生活的人,你都不懂得恭敬,那你去恭敬外面什麼東西呢?對不對?那是多余的,那是顛倒的。我們不否認要保護動物,要愛護動物,但是你更要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。我們沒有尊師重道協會啊,是不是應該要發起?沒有孝順父母協會,現在老人問題很多啊,那我們有沒有呢,對不對?我們對狗啊貓啊很照顧,請問這些前輩呢,社會的賢達呢,我們要不要多照顧?這個基本上你都做不到啊,你那個什麼豬啊狗啊什麼協會啊沒有用啊,那都是假的啦。那他就開始用這一種東西,叫做人權,開始來幹擾人家,這是不對的。我們一定以人性爲基礎。
不是弄幾個養老院,那就叫做有人性,叫孝順父母。你注意看,把父母送到養老院通常都不孝順的,他還在抱怨,我一年還要給你幾十萬,或者多少錢,每個月要付啊。那你大概送進去就不會去看他了,因爲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跟子女的對話,你把他關在那裏面,事實上就等于關在那裏面,對他來講是很悲哀的事。好吧,這不是我們所探討的,只是提供給各位說,一個“能”一個“所”。“能”還分…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八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