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2011年七月
昆明开示 第七集
海云继梦和上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意。
昨天,我们提到了“恒顺众生”的这个部分,那经文呢,我们看到一种状况,他并没有“如何恒顺”的问题先谈,而是先谈众生的问题,就是众生有哪些。那么这种经文的模式,我们叫做语言模式。先谈这一个“对象”,而不是先讲这个“如何”,这种语言模式叫做《华严经》的语言模式。“对象”就是所谓的“所”,受持的部分;“如何”那是“能”的问题,这是“能所”一对。在“能所”当中先讲“所”,而不是先讲“能”,这个是《华严经》这种佛法他一个非常大的特色。一般人不会去注意到。
为什么不会注意啊?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采用“如何做到”,而忘记你的“对象”,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成就以后,就成就就好了,而忘了成就以后要做什么。所以你大概都可以看到:开悟了!哇!就结束了。开悟就结束了吗?那假如开悟就结束,开悟要干什么?对不对?“啊,我成佛了!”啊,结束了。成佛了就剧终,电影就演完了嘛。不是!成佛不重要,是成佛以后的那一段才重要啊!
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成佛以后要干什么。开智慧,“哇,我开智慧了!”开智慧要干嘛?你就坐在桌子上一直在那边高兴,我开智慧是吧?那不是精神病院那一堆吗?开智慧以后要做什么?要有交代啊!所以你一直追求说“我要开智慧,我要开智慧!”你都不知道开智慧要干什么。对不对?
所以留意到啊,《华严经》这种经文啊,他首先就是会提出这个问题来——标的,要恒顺众生,他先把众生给你弄清楚。而这一点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?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因为我跟各位一样,尤其我们在台湾,听人家讲经啊,听了很多;看人家讲经啊,也看很多。《普贤行愿品》在台湾你所能找到的注解,包括你找不到的注解,我都有。但很奇怪的,一讲“恒顺众生”,都先讲“恒顺”,而不讲“众生”;所以讲到这些“众生”,就把原始佛教的东西套(上去),而没有办法把“众生”做一个完整的交代。那我们就看到了,《华严经》把这个东西都先提出来讲在前面,都先讲到前面来,这个你要留意到,是《华严经》非常有的特色。当然《华严经》的语言模式很多啦,我是告诉你这个特色在这里,因为这一大愿啊,它是最明显的。
那么为什么会把这个“所”提出来前面讲?前面我们也都跟各位谈过。你要先弄清楚,佛要教我们什么?然后你才问,我怎么(做)?所以标的是很重要。你今天来听,你要弄清楚你要听什么?要不然的话,你会听得是很痛苦啊。听了以后会发现说:“噢,原来佛法是这样!”那这个人在我们这一会里头是很多的。因为原来你带着,是那种传统的、民间信仰的那种杂讯的佛教概念,要来追求佛法这里面的真理,那是不可能的。当真理真的把你掀开的时候,那你反而会感到一种惊讶,佛法怎么是这样?要不然佛法要长成什么样子啊?
这个当然你没有办法预先知道,就像我当年一样,我也是没办法知道“佛法到底是什么”,要是已经知道为什么,就不用学了嘛。对不对?但是你应该要(有这种态度):“在教我们的东西呀,基本上我们是不懂的,我是从这一方面来接纳”,那才有可能。假如你来听佛法,就一直以为听的经要符合你的需要的,那我就不要讲啊,那你自己来讲就好了,因为你把你所要的、你所懂的来讲就好。这个是一个应该要有的注意。
而这个经文里头啊,我要跟各位讲的是,《华严经》的经文的语言模式为什么会这样排列,它是有道理的,不是没道理的。我之所以会特别注意这个问题,是因为他跟我们修行的行法的结果是相呼应的。
今天在这个世界上,讲修行的人很多,不管讲禅修啊、讲密法啊、或者讲灵修啊,或者是印度的,现在欧美地区流行的,包括我们国内在畅行的这些瑜伽,你都会发现,瑜伽是灵修的东西,还是运动的东西啊?了解这东西,你就知道,它是运动、美容、瘦身、养颜,跟你的灵性有什么鬼屁关系啊?什么关系都没有啦。但是呢,它就明明标榜的是会瘦身、会美容、养颜,然后又叫灵修。那请问你的“灵”是什么“灵”啊?那个叫“皮肤灵”,对不对?灵性怎么跟那个养颜美容有关啊?这完全是功利取向的。反正吹牛也不缴税,说谎也不犯法,也没有人会去告你。反正丑小鸭就是丑小鸭,去再怎么训练出来只是丑小鸭,不会变凤凰。这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个是指宗教领域,虽然他讲的是瑜伽,是运动美容,现在他讲气功,什么功什么功,他一定要跟宗教挂上一点关系。
但是当今在希伯来文明的这种大旗的荫映之下,不止我们国内,全世界都一样,几乎认为宗教是迷信。但是每一个人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,他喊出来的一定是“天啊!”他明明就不信,可是他会喊“天啊”,他不会喊“妈呀”。所以洋人就更糟糕啊,他就明明不信上帝,可是他“oh, my God!”他不是“oh, my mama!”为什么呢?在你的生命基因里头,你脱离不了宗教的核心问题。
所以自古以来我们是不认识宗教,不是宗教迷信。宗教不是迷信,它本来就是在解决你生活中的种种疑难杂症,乃至于是你灵性上的一种依托。你要弄清楚这些啊!所以它在实际修行的过程里,它是你灵性的启发跟成长的过程。你没有灵修、没有禅修、没有真正修行,你根本体会不到这个东西,根本体会不到!只有你实际行法以后,你才会发现:那个“所”比“能”更重要;标的比你这个更重要。而标的我们始终摸不到,你始终搞不清楚你要修学的标的是什么,这个就很麻烦了。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,首先展现出来的是标的,因为有了标的,你才能够确认:我有那个能力。当你没有能力,你就看不到标的。你知道吗?这一点就很难跟你讲清楚了,因为它太微细了。
你说“我要有眼睛才能看得到”,没有错,那没有东西,你看到什么?一定要有东西嘛!因为你的眼睛看到东西,你才知道我有眼睛看东西啊;眼睛没有看到东西,你怎么知道你有眼睛啊?到底是先有东西重要,还是先有眼睛重要?那你就搞不清楚了,你说“我一定要有眼睛才能看东西啊”,你有眼睛没东西你要看什么?这个就是你在灵性上所应该要去认知的部分。
因此我告诉你,关怀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!因为假如没有别人的话,你根本不存在,你要留意到哦,这是很重要。别人是标的嘛,你自己——你有什么能力,要干嘛?你老是跟人家讲:“你看我多厉害!”你多厉害啊?对不对?“我不出现,你就一点也不厉害。”这个问题发生在哪里?夫妻最严重!先生老要跟太太炫耀:“没有我,你不行。”太太潜意识里也会告诉先生说:“没有我,你不行。”当这样的话你就完了。你要知道,因为对方的存在才有你的价值,没有对方的存在就没有你的价值,这一点你要能够架构起来。
可是我执的存在就在于:你看我,我,一直“我”,所以才有你,没有我就没有你。你搞错了!没有他就没有你啊。所以没有那个对象就没有“我”这个主格的存在。这个在思想里头,它是很微细的部分,而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佛法里头把它举证出来,说明得这么清楚,就是因为你的灵性在成长的过程里头,你会先看到对方。
所以我们在讲“般若”跟“般那”的时候,“般那”是普贤菩萨,“般若”是文殊菩萨。为什么“般那”是长子,不会是文殊是长子?所以在这样的标准里,你从实践的修行的领域里头去看,你就会发现,“般那”比“般若”来得重要。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系统里都在追求“般若”,没有一个在追求“般那”,关键就在于你看错了。所以所有追求“般若”的人都是追求到开悟、证果、成佛、明心见性,以后就结束了;而我们追求“般那”的人是告诉你,明心见性也好、开悟也好、证果也好、成佛也好,那是什么——真正生命的开始,从此以后你才要进入十全十美、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。那你懂得怎么过吗?你绝对不懂!华严是教你这一块。
这是成就以后的教育,那我们所需要到达成就之前的部分,在华严里来讲叫做前行。而前行成就不算成就,是真正成就以后的生活那你才有用啊。现在的人就犯这个毛病,我只要赚到钱就好,钱赚够了,去死吧。你赚钱要干嘛?就好像一个成就的人,请问你成就以后要干什么?成就以后你不知道干什么,是不是等于把钱赚好了,够了,那我该死了。赚钱到最后一件事就是买棺材,把自己躺进去,然后用遥控器把那个棺材板盖给盖起来,全自动的。是吗?显然不是!显然不是!我想,这个你很清楚,我现在提出来给你参考也一样。成就以后要干什么?
大家都看电影看惯了,对不对?上个月吧,前两个月啊,那个白马王子挽着白雪公主的手臂从红地毯那一端走过来,然后到白金汉宫,最后就两个字——the end!从此以后两个人过着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,就结束了。那个生活怎么过?你不知道啊。对不对?你不知道他们生几个小孩啊?在生孩子的过程里有没有难产啊?为了取名字两个人有没有打成一团啊?或者要他们读哪个学校,又怎么吵啊?到了要选大学的时候,读哪个科系啊?对不对?或者为了将来要讨儿媳妇,或者找女婿的时候,那这个白马王子跟白雪公主会不会打起来啊?对不对?有没有谁来管他们那个情节啊?你女儿所爱上的那个是你的冤家死对头,那时候你要怎么办?这些都没有去讨论。
成就以后的生活,那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。那么前面这些是因为我们人生有障碍。我跟各位讲,修行要成就不难,我跟各位讲,真的不是难的,你要到成就这个地方不难,是成就以后的那一段难。你现在成就以前,你只要矫正好,我跟各位讲那三个条件:第一个,人格性健全;第…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七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