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(2011年七月)

  普賢行願品2011年七月

  昆明開示 第七集

  海雲繼夢和上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意。

  

  昨天,我們提到了“恒順衆生”的這個部分,那經文呢,我們看到一種狀況,他並沒有“如何恒順”的問題先談,而是先談衆生的問題,就是衆生有哪些。那麼這種經文的模式,我們叫做語言模式。先談這一個“對象”,而不是先講這個“如何”,這種語言模式叫做《華嚴經》的語言模式。“對象”就是所謂的“所”,受持的部分;“如何”那是“能”的問題,這是“能所”一對。在“能所”當中先講“所”,而不是先講“能”,這個是《華嚴經》這種佛法他一個非常大的特色。一般人不會去注意到。

  爲什麼不會注意啊?因爲我們的大腦是采用“如何做到”,而忘記你的“對象”,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成就以後,就成就就好了,而忘了成就以後要做什麼。所以你大概都可以看到:開悟了!哇!就結束了。開悟就結束了嗎?那假如開悟就結束,開悟要幹什麼?對不對?“啊,我成佛了!”啊,結束了。成佛了就劇終,電影就演完了嘛。不是!成佛不重要,是成佛以後的那一段才重要啊!

  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成佛以後要幹什麼。開智慧,“哇,我開智慧了!”開智慧要幹嘛?你就坐在桌子上一直在那邊高興,我開智慧是吧?那不是精神病院那一堆嗎?開智慧以後要做什麼?要有交代啊!所以你一直追求說“我要開智慧,我要開智慧!”你都不知道開智慧要幹什麼。對不對?

  所以留意到啊,《華嚴經》這種經文啊,他首先就是會提出這個問題來——標的,要恒順衆生,他先把衆生給你弄清楚。而這一點我們是怎麼發現的呢?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因爲我跟各位一樣,尤其我們在臺灣,聽人家講經啊,聽了很多;看人家講經啊,也看很多。《普賢行願品》在臺灣你所能找到的注解,包括你找不到的注解,我都有。但很奇怪的,一講“恒順衆生”,都先講“恒順”,而不講“衆生”;所以講到這些“衆生”,就把原始佛教的東西套(上去),而沒有辦法把“衆生”做一個完整的交代。那我們就看到了,《華嚴經》把這個東西都先提出來講在前面,都先講到前面來,這個你要留意到,是《華嚴經》非常有的特色。當然《華嚴經》的語言模式很多啦,我是告訴你這個特色在這裏,因爲這一大願啊,它是最明顯的。

  那麼爲什麼會把這個“所”提出來前面講?前面我們也都跟各位談過。你要先弄清楚,佛要教我們什麼?然後你才問,我怎麼(做)?所以標的是很重要。你今天來聽,你要弄清楚你要聽什麼?要不然的話,你會聽得是很痛苦啊。聽了以後會發現說:“噢,原來佛法是這樣!”那這個人在我們這一會裏頭是很多的。因爲原來你帶著,是那種傳統的、民間信仰的那種雜訊的佛教概念,要來追求佛法這裏面的真理,那是不可能的。當真理真的把你掀開的時候,那你反而會感到一種驚訝,佛法怎麼是這樣?要不然佛法要長成什麼樣子啊?

  這個當然你沒有辦法預先知道,就像我當年一樣,我也是沒辦法知道“佛法到底是什麼”,要是已經知道爲什麼,就不用學了嘛。對不對?但是你應該要(有這種態度):“在教我們的東西呀,基本上我們是不懂的,我是從這一方面來接納”,那才有可能。假如你來聽佛法,就一直以爲聽的經要符合你的需要的,那我就不要講啊,那你自己來講就好了,因爲你把你所要的、你所懂的來講就好。這個是一個應該要有的注意。

  而這個經文裏頭啊,我要跟各位講的是,《華嚴經》的經文的語言模式爲什麼會這樣排列,它是有道理的,不是沒道理的。我之所以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,是因爲他跟我們修行的行法的結果是相呼應的。

  今天在這個世界上,講修行的人很多,不管講禅修啊、講密法啊、或者講靈修啊,或者是印度的,現在歐美地區流行的,包括我們國內在暢行的這些瑜伽,你都會發現,瑜伽是靈修的東西,還是運動的東西啊?了解這東西,你就知道,它是運動、美容、瘦身、養顔,跟你的靈性有什麼鬼屁關系啊?什麼關系都沒有啦。但是呢,它就明明標榜的是會瘦身、會美容、養顔,然後又叫靈修。那請問你的“靈”是什麼“靈”啊?那個叫“皮膚靈”,對不對?靈性怎麼跟那個養顔美容有關啊?這完全是功利取向的。反正吹牛也不繳稅,說謊也不犯法,也沒有人會去告你。反正醜小鴨就是醜小鴨,去再怎麼訓練出來只是醜小鴨,不會變鳳凰。這爲什麼會這樣呢?這個是指宗教領域,雖然他講的是瑜伽,是運動美容,現在他講氣功,什麼功什麼功,他一定要跟宗教挂上一點關系。

  但是當今在希伯來文明的這種大旗的蔭映之下,不止我們國內,全世界都一樣,幾乎認爲宗教是迷信。但是每一個人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,他喊出來的一定是“天啊!”他明明就不信,可是他會喊“天啊”,他不會喊“媽呀”。所以洋人就更糟糕啊,他就明明不信上帝,可是他“oh, my God!”他不是“oh, my mama!”爲什麼呢?在你的生命基因裏頭,你脫離不了宗教的核心問題。

 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是不認識宗教,不是宗教迷信。宗教不是迷信,它本來就是在解決你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,乃至于是你靈性上的一種依托。你要弄清楚這些啊!所以它在實際修行的過程裏,它是你靈性的啓發跟成長的過程。你沒有靈修、沒有禅修、沒有真正修行,你根本體會不到這個東西,根本體會不到!只有你實際行法以後,你才會發現:那個“所”比“能”更重要;標的比你這個更重要。而標的我們始終摸不到,你始終搞不清楚你要修學的標的是什麼,這個就很麻煩了。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裏,首先展現出來的是標的,因爲有了標的,你才能夠確認:我有那個能力。當你沒有能力,你就看不到標的。你知道嗎?這一點就很難跟你講清楚了,因爲它太微細了。

  你說“我要有眼睛才能看得到”,沒有錯,那沒有東西,你看到什麼?一定要有東西嘛!因爲你的眼睛看到東西,你才知道我有眼睛看東西啊;眼睛沒有看到東西,你怎麼知道你有眼睛啊?到底是先有東西重要,還是先有眼睛重要?那你就搞不清楚了,你說“我一定要有眼睛才能看東西啊”,你有眼睛沒東西你要看什麼?這個就是你在靈性上所應該要去認知的部分。

  因此我告訴你,關懷別人比你自己更重要!因爲假如沒有別人的話,你根本不存在,你要留意到哦,這是很重要。別人是標的嘛,你自己——你有什麼能力,要幹嘛?你老是跟人家講:“你看我多厲害!”你多厲害啊?對不對?“我不出現,你就一點也不厲害。”這個問題發生在哪裏?夫妻最嚴重!先生老要跟太太炫耀:“沒有我,你不行。”太太潛意識裏也會告訴先生說:“沒有我,你不行。”當這樣的話你就完了。你要知道,因爲對方的存在才有你的價值,沒有對方的存在就沒有你的價值,這一點你要能夠架構起來。

  可是我執的存在就在于:你看我,我,一直“我”,所以才有你,沒有我就沒有你。你搞錯了!沒有他就沒有你啊。所以沒有那個對象就沒有“我”這個主格的存在。這個在思想裏頭,它是很微細的部分,而這種思想之所以能夠在佛法裏頭把它舉證出來,說明得這麼清楚,就是因爲你的靈性在成長的過程裏頭,你會先看到對方。

  所以我們在講“般若”跟“般那”的時候,“般那”是普賢菩薩,“般若”是文殊菩薩。爲什麼“般那”是長子,不會是文殊是長子?所以在這樣的標准裏,你從實踐的修行的領域裏頭去看,你就會發現,“般那”比“般若”來得重要。但是整個大乘佛教系統裏都在追求“般若”,沒有一個在追求“般那”,關鍵就在于你看錯了。所以所有追求“般若”的人都是追求到開悟、證果、成佛、明心見性,以後就結束了;而我們追求“般那”的人是告訴你,明心見性也好、開悟也好、證果也好、成佛也好,那是什麼——真正生命的開始,從此以後你才要進入十全十美、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。那你懂得怎麼過嗎?你絕對不懂!華嚴是教你這一塊。

  這是成就以後的教育,那我們所需要到達成就之前的部分,在華嚴裏來講叫做前行。而前行成就不算成就,是真正成就以後的生活那你才有用啊。現在的人就犯這個毛病,我只要賺到錢就好,錢賺夠了,去死吧。你賺錢要幹嘛?就好像一個成就的人,請問你成就以後要幹什麼?成就以後你不知道幹什麼,是不是等于把錢賺好了,夠了,那我該死了。賺錢到最後一件事就是買棺材,把自己躺進去,然後用遙控器把那個棺材板蓋給蓋起來,全自動的。是嗎?顯然不是!顯然不是!我想,這個你很清楚,我現在提出來給你參考也一樣。成就以後要幹什麼?

  大家都看電影看慣了,對不對?上個月吧,前兩個月啊,那個白馬王子挽著白雪公主的手臂從紅地毯那一端走過來,然後到白金漢宮,最後就兩個字——the end!從此以後兩個人過著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,就結束了。那個生活怎麼過?你不知道啊。對不對?你不知道他們生幾個小孩啊?在生孩子的過程裏有沒有難産啊?爲了取名字兩個人有沒有打成一團啊?或者要他們讀哪個學校,又怎麼吵啊?到了要選大學的時候,讀哪個科系啊?對不對?或者爲了將來要討兒媳婦,或者找女婿的時候,那這個白馬王子跟白雪公主會不會打起來啊?對不對?有沒有誰來管他們那個情節啊?你女兒所愛上的那個是你的冤家死對頭,那時候你要怎麼辦?這些都沒有去討論。

  成就以後的生活,那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。那麼前面這些是因爲我們人生有障礙。我跟各位講,修行要成就不難,我跟各位講,真的不是難的,你要到成就這個地方不難,是成就以後的那一段難。你現在成就以前,你只要矯正好,我跟各位講那叁個條件:第一個,人格性健全;第…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七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