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類,每一類都很廣,這個叫四生,“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”,地水火風,這些都是什麼,我們叫做主風神、主水神、主火神、主地神、主山神這一類的。那佛經裏頭講到的神呐,都是指命。他的身是依于這些東西而存在,地水火風而存在,樹林神、主河神,河有生命呐,河既然有生命就有命嘛。但是河的命是依于河,樹的命是依于樹,樹的命跟河的命不一樣,但是它有命。樹的命跟石頭的命不一樣,石頭不動而已呀。那樹有命你知道嘛,它只是不動,它這個命是不會動的,它不像人有腳會跑,那樹沒有腳,它不會跑,但它有命啊,所以你把它鋸掉它就死了,是不是這樣。好了,那山也有命啊,怎麼沒有命?你不能你看不到就沒命,那山也會死了。你把樹都砍光了,山就禿了,泥石流不就死了嗎?所以呢,那種命是你見不到,所以這裏講“地水火風而生住者”。
“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”,依空,主空神;卉木,就是主花神,木就是樹神嘛,他講這一些生命的存在現象,這就叫做衆生類。那我們在講衆生呢不會這麼廣,你要詳細了解這些分類的內容狀況,那你要去看基礎佛教的東西,《俱舍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這些東西都講很多,我們這裏就不詳細地跟各位講。
下面講的“種種生類、種種色身、種種形狀、種種相貌、種種壽量、種種族類、種種名號、種種心性。”到這個地方,都是指這些綜合體的講法,他比較偏向人類。“種種知見”,知見知道嗎?知見不同的各種衆生。我們中國人都講“人死入土爲安”,這是一種知見;那西藏人不一定入土爲安,他們就可能放到河裏頭去,叫河葬,所以呢他們不吃魚;他們有天葬,也不入土,就丟到山上去給鳥吃,所以他們也不吃鳥,這叫天葬。這個就是知見不同。中南美洲那些原住民,他們家人死了,因爲懷念他,就把頭割下來挂在門口。你看看你敢把你爸爸的頭割下來挂在門口嗎
明天警察就來找你。你說“我懷念我爸爸,人家都可以挂,我怎麼不能挂?”馬上找你到派出所去問清楚,這是知見不同嘛,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,知見不同,這是一種衆生。
“種種欲樂”,我們很喜歡早上晚上跳舞,打麻將,坐樹下蹲在那邊打起來也高興,你看洋人跟你打麻將?欲樂不同嘛。“種種意行、種種威儀、種種衣服”,這純粹是講人的嘛,全世界所有的動物只有人會穿衣服,其他動物有沒有看過穿衣服的動物?狗,那是你跟它穿的,狗又不會織布也不會做衣服,那都是人穿的。你到那比較寒帶的地方,我不知道,因爲我們這裏太北部我沒去,我到北美去弘法或者到新西蘭去弘法,他們馬都穿衣服,不然都很冷。不是馬穿衣服,是人跟它穿的,人自作多情,以爲馬會冷。馬會冷不會冷怎麼知道?它冷跑兩步就好了。人是以爲說那麼冷,那不把它穿衣服叫不人道,那應該講馬道不是人道。那不管,我們是講這樣的一種狀況。“種種飲食,處于種種村營、聚落、城邑、宮殿”到這個地方,是對衆生的一種描述,是講外在的。
“乃至一切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”,天龍八部是外面有的,但是他主要講是人的性格,有八大類性格,這八大類是怎麼樣分配,那是另外一個,我們這裏就不跟各位談了。
“人、非人等”,這又是一種分類,人跟非人,兩個分類。鬼神、地獄就是非人。那下面是另外一種分類,就是“無足”,沒有足的,蛇就沒足,魚也沒有;“二足”,人類,猴子好像也算,兩只腳的動物其實不多;“四足”,四腳的比較多;“多足”,大概是昆蟲類;“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、非無想”,有色是色界天,無色是無色界天,有想天、無想天、非有想非非想處天,這都是天神的部分。
“如是等類,我皆于彼隨順而轉”,這個經文在這裏告訴我們,衆生種類那麼多,你要隨著轉,要隨順。那我請問各位,講那麼多有什麼用呢?這是《華嚴經》的語言模式,但是他的思想上有一個問題,要跟各位提出來。
我們在修行,是分“能、所”兩個部分。“能”在大乘佛教裏講的最重要的叫做“般若”,般若是智慧很重要,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般若智慧。那般若智慧要做什麼?你就不知道了。有了般若智慧就叫開智慧嘛,對不對?我們現在不開智慧所以我們都沒有般若智慧?不是,你也有般若智慧,每個人的般若智慧是都一樣的、平等的,只是你的般若智慧是完全被汙染了,所以你不會用。就好像你有很多財産,現在被凍結在銀行裏面,你必須把它凍結的條件給解開,解開你的財産都可以用啊。
我們的生命都有寶藏,生命寶藏每個人是平等的。那個拿出來用,是用不完的,那個叫做無漏福報。現在你所擁有的福報是有漏福報。那我們是希望你,用有漏福報去開啓無漏寶藏的大門,要會用。那這個你就要什麼?要智慧。那麼這個般若智慧就像那個鑰匙一樣,你要去開那個寶藏。
寶藏是什麼?寶藏是另外一個,它不叫般若,它叫“般那”,它是所。般若是能,“能”所對的那個部分叫做“所”。現在你要恒順衆生,你恒順得小,就表示你的視野小;你恒順的衆生越廣,就表示你的視野越廣越大,你的眼界越高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一開始一定把“所”講得很清楚很明確,而這些“所”基本上沒有邊際,所以我們叫四無盡境,四種沒有止境的境界,是“所”。
這個“所”要做什麼?這個“所”在破你的無常。因爲你這個無常、無明你不會破,因爲你都以爲破了就好了,結果是非常小的地方破。再換一個環境你又無明了,換一種狀況你又無常了。那麼這個境界無量無邊的時候,你的無常就怎麼樣?完全消失了,那就變永恒了。所以四無盡境在破你的無常跟無明。而普賢行願是在破你的,其實不能講破,他在轉化你的覺性成爲覺種。覺性是我們這個太極界裏頭的善良的品質,但是它也被無常所幹擾,你要轉化成無極境界的覺種,覺的種,根本、種子,那個時候無常就汙染不到了。
所以太極界跟無極界,差別就這兩個因素:一個無常,一個覺性。因爲覺性是你在苦難中想要掙脫苦難的一種靈性的警覺嘛。但是這個警覺呢,它會常常被無常所折磨而消失。所以到太極界的時候就把覺性轉爲覺種了,“種”就是無極界裏面的東西,覺性的根源要轉過來。
那這個部分就告訴我們說,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以華嚴的立場來講,就是普賢乘的立場來講,就告訴我們,先把“所”給確定,“所”一定要確定,然後再講“能”的成就。所以我們在實際禅觀的時候也是一樣。般那你要看得到,你看得到般那的時候,你的般若就成立了。所以我們普賢乘修行,不會強調般若的重要,而是強調般那的存在,那你感受到沒?你感受不到般那的存在,那你的般若不顯,否則你顯了般若也沒用,你知道嗎?
所以我們在修行,修行到九信位的時候,就是要你“轉四智成一切智”,一切智是般若。轉成般若以後,般若要做什麼?帶著身口意,就用“清淨心的一切智”來引導你的身口意業,那你就入法界了。所以它有技術面要進行的。那你般那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其實在初果位的時候,初信位要成立的時候,我們第一次灌頂,你就要證得,要不然不會你跟灌頂。你有沒有證得?在它的前面叫初果向,我們叫看清楚,你這兩個能力具備嗎?具備這一個灌頂,你就證初果了。這是非常清楚的修行步驟。
這個地方,經典上面所講的,是義學的語言模式。我跟你講的那行法的語言模式,是禅堂的語言模式。禅堂是這麼講很簡單,經文一講這麼廣,禅堂只講“般那”兩個字,經文就講衆生那麼廣。你看到衆生其實是看到他的身跟命兩個部分。身跟命一講的話,物理界的你具備了,那命,有形無形也都具備了,對不對?所以《華嚴經》在這裏很簡短的幾行字,它把那個“所”的境界全部顯現出來。而我們一般人在讀這個部分都是帶過去,一直解釋這些名相的部分。名相,不是重點。而是它所代表,你看物理界,全部具備;生命界,它也全部具備,不管有形無形的,全部都在。這個是這個經文語言模式當中所蘊含的他最大最特殊最殊勝的地方。
好吧,今天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裏。因爲這一個大願,後面的經文比較長,而且非常精彩,我們明天再跟各位再談。
好,大家請合掌
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
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(叁稱 )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六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