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六集 (2011年七月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类,每一类都很广,这个叫四生,“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”,地水火风,这些都是什么,我们叫做主风神、主水神、主火神、主地神、主山神这一类的。那佛经里头讲到的神呐,都是指命。他的身是依于这些东西而存在,地水火风而存在,树林神、主河神,河有生命呐,河既然有生命就有命嘛。但是河的命是依于河,树的命是依于树,树的命跟河的命不一样,但是它有命。树的命跟石头的命不一样,石头不动而已呀。那树有命你知道嘛,它只是不动,它这个命是不会动的,它不像人有脚会跑,那树没有脚,它不会跑,但它有命啊,所以你把它锯掉它就死了,是不是这样。好了,那山也有命啊,怎么没有命?你不能你看不到就没命,那山也会死了。你把树都砍光了,山就秃了,泥石流不就死了吗?所以呢,那种命是你见不到,所以这里讲“地水火风而生住者”。

  “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”,依空,主空神;卉木,就是主花神,木就是树神嘛,他讲这一些生命的存在现象,这就叫做众生类。那我们在讲众生呢不会这么广,你要详细了解这些分类的内容状况,那你要去看基础佛教的东西,《俱舍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这些东西都讲很多,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地跟各位讲。

  下面讲的“种种生类、种种色身、种种形状、种种相貌、种种寿量、种种族类、种种名号、种种心性。”到这个地方,都是指这些综合体的讲法,他比较偏向人类。“种种知见”,知见知道吗?知见不同的各种众生。我们中国人都讲“人死入土为安”,这是一种知见;那西藏人不一定入土为安,他们就可能放到河里头去,叫河葬,所以呢他们不吃鱼;他们有天葬,也不入土,就丢到山上去给鸟吃,所以他们也不吃鸟,这叫天葬。这个就是知见不同。中南美洲那些原住民,他们家人死了,因为怀念他,就把头割下来挂在门口。你看看你敢把你爸爸的头割下来挂在门口吗

  明天警察就来找你。你说“我怀念我爸爸,人家都可以挂,我怎么不能挂?”马上找你到派出所去问清楚,这是知见不同嘛,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,知见不同,这是一种众生。

  “种种欲乐”,我们很喜欢早上晚上跳舞,打麻将,坐树下蹲在那边打起来也高兴,你看洋人跟你打麻将?欲乐不同嘛。“种种意行、种种威仪、种种衣服”,这纯粹是讲人的嘛,全世界所有的动物只有人会穿衣服,其他动物有没有看过穿衣服的动物?狗,那是你跟它穿的,狗又不会织布也不会做衣服,那都是人穿的。你到那比较寒带的地方,我不知道,因为我们这里太北部我没去,我到北美去弘法或者到新西兰去弘法,他们马都穿衣服,不然都很冷。不是马穿衣服,是人跟它穿的,人自作多情,以为马会冷。马会冷不会冷怎么知道?它冷跑两步就好了。人是以为说那么冷,那不把它穿衣服叫不人道,那应该讲马道不是人道。那不管,我们是讲这样的一种状况。“种种饮食,处于种种村营、聚落、城邑、宫殿”到这个地方,是对众生的一种描述,是讲外在的。

  “乃至一切天龙八部,人非人等”,天龙八部是外面有的,但是他主要讲是人的性格,有八大类性格,这八大类是怎么样分配,那是另外一个,我们这里就不跟各位谈了。

  “人、非人等”,这又是一种分类,人跟非人,两个分类。鬼神、地狱就是非人。那下面是另外一种分类,就是“无足”,没有足的,蛇就没足,鱼也没有;“二足”,人类,猴子好像也算,两只脚的动物其实不多;“四足”,四脚的比较多;“多足”,大概是昆虫类;“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、非无想”,有色是色界天,无色是无色界天,有想天、无想天、非有想非非想处天,这都是天神的部分。

  “如是等类,我皆于彼随顺而转”,这个经文在这里告诉我们,众生种类那么多,你要随着转,要随顺。那我请问各位,讲那么多有什么用呢?这是《华严经》的语言模式,但是他的思想上有一个问题,要跟各位提出来。

  我们在修行,是分“能、所”两个部分。“能”在大乘佛教里讲的最重要的叫做“般若”,般若是智慧很重要,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般若智慧。那般若智慧要做什么?你就不知道了。有了般若智慧就叫开智慧嘛,对不对?我们现在不开智慧所以我们都没有般若智慧?不是,你也有般若智慧,每个人的般若智慧是都一样的、平等的,只是你的般若智慧是完全被污染了,所以你不会用。就好像你有很多财产,现在被冻结在银行里面,你必须把它冻结的条件给解开,解开你的财产都可以用啊。

  我们的生命都有宝藏,生命宝藏每个人是平等的。那个拿出来用,是用不完的,那个叫做无漏福报。现在你所拥有的福报是有漏福报。那我们是希望你,用有漏福报去开启无漏宝藏的大门,要会用。那这个你就要什么?要智慧。那么这个般若智慧就像那个钥匙一样,你要去开那个宝藏。

  宝藏是什么?宝藏是另外一个,它不叫般若,它叫“般那”,它是所。般若是能,“能”所对的那个部分叫做“所”。现在你要恒顺众生,你恒顺得小,就表示你的视野小;你恒顺的众生越广,就表示你的视野越广越大,你的眼界越高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一开始一定把“所”讲得很清楚很明确,而这些“所”基本上没有边际,所以我们叫四无尽境,四种没有止境的境界,是“所”。

  这个“所”要做什么?这个“所”在破你的无常。因为你这个无常、无明你不会破,因为你都以为破了就好了,结果是非常小的地方破。再换一个环境你又无明了,换一种状况你又无常了。那么这个境界无量无边的时候,你的无常就怎么样?完全消失了,那就变永恒了。所以四无尽境在破你的无常跟无明。而普贤行愿是在破你的,其实不能讲破,他在转化你的觉性成为觉种。觉性是我们这个太极界里头的善良的品质,但是它也被无常所干扰,你要转化成无极境界的觉种,觉的种,根本、种子,那个时候无常就污染不到了。

  所以太极界跟无极界,差别就这两个因素:一个无常,一个觉性。因为觉性是你在苦难中想要挣脱苦难的一种灵性的警觉嘛。但是这个警觉呢,它会常常被无常所折磨而消失。所以到太极界的时候就把觉性转为觉种了,“种”就是无极界里面的东西,觉性的根源要转过来。

  那这个部分就告诉我们说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以华严的立场来讲,就是普贤乘的立场来讲,就告诉我们,先把“所”给确定,“所”一定要确定,然后再讲“能”的成就。所以我们在实际禅观的时候也是一样。般那你要看得到,你看得到般那的时候,你的般若就成立了。所以我们普贤乘修行,不会强调般若的重要,而是强调般那的存在,那你感受到没?你感受不到般那的存在,那你的般若不显,否则你显了般若也没用,你知道吗?

  所以我们在修行,修行到九信位的时候,就是要你“转四智成一切智”,一切智是般若。转成般若以后,般若要做什么?带着身口意,就用“清净心的一切智”来引导你的身口意业,那你就入法界了。所以它有技术面要进行的。那你般那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其实在初果位的时候,初信位要成立的时候,我们第一次灌顶,你就要证得,要不然不会你跟灌顶。你有没有证得?在它的前面叫初果向,我们叫看清楚,你这两个能力具备吗?具备这一个灌顶,你就证初果了。这是非常清楚的修行步骤。

  这个地方,经典上面所讲的,是义学的语言模式。我跟你讲的那行法的语言模式,是禅堂的语言模式。禅堂是这么讲很简单,经文一讲这么广,禅堂只讲“般那”两个字,经文就讲众生那么广。你看到众生其实是看到他的身跟命两个部分。身跟命一讲的话,物理界的你具备了,那命,有形无形也都具备了,对不对?所以《华严经》在这里很简短的几行字,它把那个“所”的境界全部显现出来。而我们一般人在读这个部分都是带过去,一直解释这些名相的部分。名相,不是重点。而是它所代表,你看物理界,全部具备;生命界,它也全部具备,不管有形无形的,全部都在。这个是这个经文语言模式当中所蕴含的他最大最特殊最殊胜的地方。

  好吧,今天我们就跟各位讲到这里。因为这一个大愿,后面的经文比较长,而且非常精彩,我们明天再跟各位再谈。

  好,大家请合掌

 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

 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(三称 )

  

  
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六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