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十聲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那他就一定來接引,至少這個是真的嘛。那麼他對我們來講是有影響的,所以這個叫報身佛。藥師佛也一樣。那麼有許多佛,像阿閦佛、天鼓雷音佛、不空成就佛、寶生佛、寶光佛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,我們根本也不認識他。對不對?那統統可以叫做報身佛。
那不管報身佛或化身佛,他是一種狀態。那毗盧遮那佛他是什麼?他是法身佛,法身佛是無極界裏面的現象,無極的形而上那無形無相的一種狀態。他是具體存在的,而這個存在他有一種狀態。他假如示現到太極界來,那就變成報身佛或化身佛。可是當我們理論在運作,在我們的這個系統裏,從法身佛一直到華藏世界種裏面,到這個世界娑婆世界,我們都可以叫做毗盧遮那佛。換句話說這個毗盧遮那佛的用詞,他可以是化身佛、可以是報身佛,也可以是法身佛,那是在我們所受的教化裏面。
因爲我們在華嚴的法化當中,那你是華嚴的弟子,華嚴的子孫,毗盧遮那佛他現前來指導你,這個叫化身佛。你假如受到他的影響來指導你,那他就叫做報身佛。那麼他所常住的地方是形而上的無極界裏面這個法身佛,他在那裏是如如不動,不動本座,你要留意到這一點。所以你假如不是的話,那就不會用到這個詞,知道嗎?那你會說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的那個法身佛,那跟你無關。
所以天臺在講叁乘佛的時候,他是釋迦牟尼佛、文殊、普賢,他是這樣念的。記得哦,釋迦牟尼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。那我們講華嚴叁聖不是這樣講的,毗盧遮那佛、普賢菩薩,再文殊菩薩,這次序是不一樣的。可是叁個擺在那裏好像都一樣。因爲本來毗盧遮那佛是無形無相,他是無形無相,那你把他塑造一個形象出來,那只好是把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拿過來。那你爲了彰顯他法身佛的特別殊勝,所以就給他戴寶冠、各種璎珞莊嚴,那是造像的藝術家們把他做區隔的。誰說法身佛長那個樣子?他本來就無形無相,怎麼有那個相呢?但是同樣要造像就作個比較有不同,所以他就把他弄一個特別莊嚴的,是這個樣子。
但是在我們來講,我們要談這個部分,還要跟各位進一步講。既然,在曆史演變也是這個樣子,我現在跟你講的是華嚴思維的演變曆史。既然法身佛是無形無相,你又要弄一個華嚴叁聖,那這個毗盧遮那佛是無形無相,你把他弄一個相出來好像不倫不類,對不對?好像這蛇本來沒腳,你說“那它怎麼走路?”所以幹脆把它畫兩只腳。那兩只腳要畫哪個腳?這個問題就産生了嘛。就畫馬腳呢,又露出馬腳;畫狗腳呢,那只狗腿,對不對?所以要怎麼畫?這個就産生問題了,所以這個叫畫蛇添足。
所以從唐朝以後,唐朝就開始有了,就不塑毗盧遮那佛的像。要塑毗盧遮那佛,他幹脆另外塑一個毗盧遮那佛的像,通常是一個大蓮花,蓮花下面蓮華體,蓮華體有千佛有萬佛,然後上面有個四方佛,四方佛也坐在蓮花上,這個四方的蓮華上面的佛,就這個大佛,四個佛上面有一朵蓮花上面才坐著毗盧遮那佛,這是毗盧遮那佛單獨造像的一種特別狀況,也是唐朝以後有的。
那麼叁聖的時候,那就不要用毗盧遮那佛,那要怎麼辦呢?因爲他無相嘛。可是《華嚴經》有個理論叫做依體起用,因爲毗盧遮那佛是真理的本體,真理的本體起作用,那就可以了。那用可以顯相,那麼這個“用”,要用什麼來表達他的“用”呢?古代就用蓮華,用卍字,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,那個叫印契。可是旁邊是普賢跟文殊,那中間不能用印契啊,所以也要用一尊菩薩,那你看哪一尊菩薩最好用?就是觀音菩薩。慈悲大用嘛,對不對?所以你會看到叁個菩薩在一起的,中間一定是觀世音菩薩,這個觀世音菩薩就是大悲觀世音。那麼這叁個在一起叫做叁大士信仰。理論上是叁大士,那民間的信仰也認識觀世音菩薩,所以他就能夠廣傳。所以叁大士信仰絕對是華嚴宗的思想。
那麼這一個爲什麼用觀世音菩薩來取代毗盧遮那佛呢?是因爲依體起用,因用顯相,所以體就不顯相,然後用“用”,所以用這個“用”來取代體,所以才有叁大士信仰。那麼修法人對文殊、普賢不太會修,那麼既然要修就修本體,又起妙用嘛,那就毗盧觀音的造像就出現了,就毗盧遮那佛跟觀世音菩薩的造像聯合在一起了,就産生毗盧觀音的造像。那麼叁大士信仰到了宋朝興盛,毗盧觀音的信仰到明朝興盛,他的曆史軌迹這樣走下來的。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信仰是融合在一起,你搞不清楚它曆史的這種前後關系,這一路信仰都是華嚴密法的思想演變曆史。很快,這樣講了一千的曆史過去了,思想演變史。
而這個演變當然我講得快了,曆史上的這種磨合過程,每一個思想的形成,它都是好幾百年好幾百年演變。毗盧觀音是到明朝的時候成熟,但是他在宋朝就開始有了。叁大士信仰是到宋朝的時候成熟,其實在那個唐朝時候就開始有了。而當時唐朝的時候是四個,就後面是毗盧遮那佛,有的是用彌勒佛,用一個佛,那前面是叁大士。而最早的觀世音菩薩是十一面觀音,到宋朝的時候就普通的這種觀音出來,而且叁大士信仰是一致的,造型是一樣的。因爲叁十二相莊嚴,大家都長得一樣。可是名字就不一樣,那就他手上的印契不同,用印契來做區別。所以這個各位要留意到他有這樣的狀況。
這個是附帶地跟各位講,毗盧遮那佛的出現,最重要的是華嚴的叁聖跟天臺的叁聖他有其不同。天臺叁聖是釋迦牟尼佛、文殊師利菩薩跟普賢菩薩,而華嚴叁聖是毗盧遮那佛、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。這個是有很大的不同。那你會看到說那個爲什麼文殊菩薩在左邊、在右邊搞不清楚狀況,哪一邊都不要緊,他倆兄弟不會吵架,你把他擺上去就好了。他是有他的位置的,但每個宗派、每個道場、每個道風他有他的解釋,你到了道場以後,你問師父,師父跟你講的就對了。你不要跟人家講說不對,因爲他的道風、他的道場由他來做決定。那麼你外人,你不要隨便跟人家指指點點,這個是因爲曆史的背景所在。
好,把這個經文應該注意的插曲跟你講完了。現在我們這個經文只是告訴你說,這個毗盧遮那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的整個過程,這是第一個。從世間來看,毗盧遮那佛在這裏就算化身佛。那你假如說他已經過去了,釋迦牟尼佛已經走了,那他就是報身佛。
那第叁個層面,這個法身佛成就我們這個華藏世界海,這個法身佛他就是常住無極界——形而上的地方如如不動。那麼無極界是什麼?我簡單地跟各位講,一般講在形而上的法身,都以爲他是無形無相,然後就空空洞洞的,那你就弄錯了。他無形無相沒有錯,但是這個真理的本體裏頭,他是有他的組成分子,他有成分的。所以這些成分我們把他叫做“多重因素組合的起源論”。他不是單一原素,他是多重因素組合的。所以我們把他分類了一下,他一共有四大類,四大類裏面有七十個因素在裏面。這個就是我們一再地一再地跟各位作分析的地方,他不是空的。
這個從四大類、七十個因素來分析的話,那他就叫做“別相觀”。真理本身它是有很多因素的,而這些因素都是無形無相,所以你都看不到。但是他不是沒有,他是有。所以這個就很難跟你講,他的有叫沒有,那我請問你聽懂嗎?有沒有?它不是你講的那個,你講的那個是沒有,所以它是有。沒有有,到底有沒有?這個是語言很難去形容它,所以我們就用一個空。但是空,你不要當作裏頭一無所有,它是有一個因素,這個因素有四大類,七十個。七十個其實每一個都是一大類,這是一部分。
這個別相觀你要弄不清楚的話,那你就不知道總相觀是什麼。所以總相觀就稱爲如來功德,這一卷經文這一會裏頭就叫如來功德,就是總相觀。所以進到無極界裏頭,你講毗盧遮那佛,他也是總相觀。他就真理本體的一個象征,就叫毗盧遮那佛。但是真理本體是無形無相,那古代這個地方不叫真理本體,他就叫毗盧遮那佛。所以你現在叫真理本體就是毗盧遮那佛,毗盧遮那佛就真理的本體嘛,就是指這樣的一種狀況。
而我們修這個法,是直接要到達這個標的。真的不難,就看這一段就好了。他從初發心以來,精進不退,以不可說不可說身跟命而爲布施。他講身跟命,這個我跟各位講說我們的生命,不是身體而已。身體是身體,命是命,身命,身跟命兩個是不一樣的。所以人死了是命死了,不是身死了,你的身本來就是死的,你放心,是因爲有命你才會動,你知道嗎?一個人死了跟沒死,差別在于他的命有沒有動。他命不動就死了嘛,對不對?命要會動他就不會死。
所以你看那個虛雲老和尚被打死了,過兩個禮拜又活起來了,爲什麼?因爲他命不死,你打我的時候命趕快跑開,命不要被你打死嘛;當你走了我命再回來,那身體已經支離破碎了,照樣可以活起來。跟你講,他被打了兩次,對不對?今天那個變形金剛就是學虛雲老和尚來的,你不要看變形金剛是假的,虛雲老和尚是真的。他被打得稀爛,命一回來他又起來了。所以變形金剛他是講變形金剛,他爲什麼會變形然後會恢複?他打下去的時候命趕快跑掉,當那個炮彈跑走了我命又回來,然後他就變形了。真的就是這樣,身跟命之間有這種關系,那你要不要學這個?學這個很好玩,這裏不教你。我是教你解脫煩惱,不是教你去當變形金剛。但是你要做特異功能訓練,是可以學的,但是此地不教。
這個是讓你了解到,身跟命的不同。那麼它告訴我們,在因地的時候,你不但身要布施、命要布施,你看布施多少?你要是連這個都搞不清楚,你沒辦法。因爲身命是什麼,兩儀的部分,兩儀合起來就是太極嘛。
那麼他從這裏發心以來,這些東西做多少?你要知道這就是他殊勝的地方。那麼剝皮,身的皮剝掉爲紙;析骨,把骨拿起來當筆;刺血爲墨,把血當墨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山那麼高。但沒有叫你這樣去做,你要這樣做的話就是傻瓜。沒叫你這樣做。事實上這裏面,法義如何展開的部分,那我是希望各位去看十大願王那本書或者普賢行願,那個我在多倫多的時候講的那叁本書,這裏不詳細跟各位講這個部分。
“爲重法故不惜身命”,這是一個態度,一個心態,你對于法你尊重嗎?我常跟各位講你要來修法,我當然很歡迎,不過我一個條件是你的態度。你是要當“當機衆”,成爲師父的弟子這樣來修呢,還是當“莊嚴衆”在旁邊看就好?師父講了,“好吧,回家修修看。”師父說念佛很好,“好吧,回家念念看。”對不對?師父說誦經會開悟,會增長智慧,“好吧,那我就回家念念看。”那叫莊嚴衆。莊嚴衆,站得遠遠的,你最好不要靠近,靠近以後師父就要磨練。
他的原則很簡單,合理的叫訓練,不合理的叫磨練。不是,這句話不對。想得通的叫訓練,想不通的叫磨練,知道嗎?“師父爲什麼這樣修理我?我想不通啊。”那就當磨練。師父這樣修理你,你想通了那就叫訓練。這沒有爲什麼。你要不能接受這樣子,那就沒有辦法當當機衆。你以爲當機衆是師父還沒吃之前,你先吃吃看,是吧?不是,完全不是你想象的,因爲這是一種靈性的鍛煉。要鍛煉你的靈性,跟你想象是不一樣。
你假如你的想法,不管什麼事,有你自己的想法,在修行裏頭是行不通的。你會想我也會想,什麼叫做你要的我當然知道。就常常在你要的時候不給你,在你不要的時候才要給你。給你餓得要死,你自己去外面想辦法弄幾個饅頭吞飽了以後回來,我說“這碗面給你吃。”“……”“吃!”“嗯……”“你剛才去偷吃啊?”“嗯嗯沒有。”“沒有就吃下去。”那時候你的肚子“嘣”突然像籃球一樣凸出來了,你就硬要吃。爲什麼?這是一種磨練。你說:“這不合理吧?”是不合理。因爲就要讓你在不合理當中,把你的大腦作用給放下,不用大腦。
合理的你知道我也知道,對不對?你老是要師父講啊肚子餓了,師父說“去吃飯了。”你放心,肚子餓了我不會給你吃飯。到十二點了我還緊急集合開會,“晚上十二點要睡覺了。”我都還沒睡你睡什麼?對不對?你說“我叁點半要起床。”叁點半是你的事,開到叁點,然後再去睡覺,叁點半起床。你說我沒精神?沒精神是你家的事,反正早課做功課就是要有精神。沒精神的話那個木魚就敲你的頭就有精神了,爲什麼叫敲木魚?關鍵就在這裏。
你想修行是看你的態度,爲重法故不惜身命,你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,你想要這個法說馬上修馬上成就,是不可能的。但是現在也沒有叫你要做到這一點,你要留意到,因爲你不具備那個能力,因爲你不具備那個資糧。所以也不會要求你這些。但是有一些非凡的訓練,不會要你命的訓練,一定會這樣訓練。你假如不敢向這一種邊際,不敢向你生命的極限去推進的話,你是不可能修行的。要挑戰你自己的極限,挑戰你的邊際,你怎麼知道你能耐到哪裏?叁天不吃飯會死啊?會死再講嘛。一定會叫你餓叁天五天的,你說“我還要挑重,我還要搬磚塊。”那都是你的事,你要去解決。你說“這樣子不合理。”那合理你就不要修行了。
這叫生命改造工程,他要改造你的生命。那你自己要能夠承擔得起來,我的生命要怎麼接受改造嗎。那你假如不願意接受改造,那還修行什麼?修行本來就生命改造,要轉凡夫成聖人,不是改造嗎?那你用凡夫的辦法來做訓練,你永遠都是凡夫。你想當聖人,那就要用聖人的方法來訓練嘛。那你要認識清楚,所以修行偉大在這裏。爲什麼那麼迷人?
平常叫你訓練,你說“打死我也不幹。”有飯不吃,看著飯還不能吃,然後還要餓叁天,每天都弄最好吃的,香噴噴的,擺在眼前又不能吃。你一定要接受這種訓練。你看佛不是這樣嗎?你看他坐在這裏,你看每天供佛多少,他就不能伸手去,“哎,這一塊不錯哎。”那你下面一班人都被你嚇死了,那佛像還貪吃啊?那佛像廁所不知道怎麼處理?所以你要知道,訓練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但是我們不會,所以才要依止善知識來做修行訓練。關鍵就在這裏呀。
好,我們休息一下,等一下再講。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五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