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十声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那他就一定来接引,至少这个是真的嘛。那么他对我们来讲是有影响的,所以这个叫报身佛。药师佛也一样。那么有许多佛,像阿閦佛、天鼓雷音佛、不空成就佛、宝生佛、宝光佛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,我们根本也不认识他。对不对?那统统可以叫做报身佛。
那不管报身佛或化身佛,他是一种状态。那毗卢遮那佛他是什么?他是法身佛,法身佛是无极界里面的现象,无极的形而上那无形无相的一种状态。他是具体存在的,而这个存在他有一种状态。他假如示现到太极界来,那就变成报身佛或化身佛。可是当我们理论在运作,在我们的这个系统里,从法身佛一直到华藏世界种里面,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,我们都可以叫做毗卢遮那佛。换句话说这个毗卢遮那佛的用词,他可以是化身佛、可以是报身佛,也可以是法身佛,那是在我们所受的教化里面。
因为我们在华严的法化当中,那你是华严的弟子,华严的子孙,毗卢遮那佛他现前来指导你,这个叫化身佛。你假如受到他的影响来指导你,那他就叫做报身佛。那么他所常住的地方是形而上的无极界里面这个法身佛,他在那里是如如不动,不动本座,你要留意到这一点。所以你假如不是的话,那就不会用到这个词,知道吗?那你会说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那个法身佛,那跟你无关。
所以天台在讲三乘佛的时候,他是释迦牟尼佛、文殊、普贤,他是这样念的。记得哦,释迦牟尼佛、文殊师利菩萨、普贤菩萨。那我们讲华严三圣不是这样讲的,毗卢遮那佛、普贤菩萨,再文殊菩萨,这次序是不一样的。可是三个摆在那里好像都一样。因为本来毗卢遮那佛是无形无相,他是无形无相,那你把他塑造一个形象出来,那只好是把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拿过来。那你为了彰显他法身佛的特别殊胜,所以就给他戴宝冠、各种璎珞庄严,那是造像的艺术家们把他做区隔的。谁说法身佛长那个样子?他本来就无形无相,怎么有那个相呢?但是同样要造像就作个比较有不同,所以他就把他弄一个特别庄严的,是这个样子。
但是在我们来讲,我们要谈这个部分,还要跟各位进一步讲。既然,在历史演变也是这个样子,我现在跟你讲的是华严思维的演变历史。既然法身佛是无形无相,你又要弄一个华严三圣,那这个毗卢遮那佛是无形无相,你把他弄一个相出来好像不伦不类,对不对?好像这蛇本来没脚,你说“那它怎么走路?”所以干脆把它画两只脚。那两只脚要画哪个脚?这个问题就产生了嘛。就画马脚呢,又露出马脚;画狗脚呢,那只狗腿,对不对?所以要怎么画?这个就产生问题了,所以这个叫画蛇添足。
所以从唐朝以后,唐朝就开始有了,就不塑毗卢遮那佛的像。要塑毗卢遮那佛,他干脆另外塑一个毗卢遮那佛的像,通常是一个大莲花,莲花下面莲华体,莲华体有千佛有万佛,然后上面有个四方佛,四方佛也坐在莲花上,这个四方的莲华上面的佛,就这个大佛,四个佛上面有一朵莲花上面才坐着毗卢遮那佛,这是毗卢遮那佛单独造像的一种特别状况,也是唐朝以后有的。
那么三圣的时候,那就不要用毗卢遮那佛,那要怎么办呢?因为他无相嘛。可是《华严经》有个理论叫做依体起用,因为毗卢遮那佛是真理的本体,真理的本体起作用,那就可以了。那用可以显相,那么这个“用”,要用什么来表达他的“用”呢?古代就用莲华,用卍字,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,那个叫印契。可是旁边是普贤跟文殊,那中间不能用印契啊,所以也要用一尊菩萨,那你看哪一尊菩萨最好用?就是观音菩萨。慈悲大用嘛,对不对?所以你会看到三个菩萨在一起的,中间一定是观世音菩萨,这个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悲观世音。那么这三个在一起叫做三大士信仰。理论上是三大士,那民间的信仰也认识观世音菩萨,所以他就能够广传。所以三大士信仰绝对是华严宗的思想。
那么这一个为什么用观世音菩萨来取代毗卢遮那佛呢?是因为依体起用,因用显相,所以体就不显相,然后用“用”,所以用这个“用”来取代体,所以才有三大士信仰。那么修法人对文殊、普贤不太会修,那么既然要修就修本体,又起妙用嘛,那就毗卢观音的造像就出现了,就毗卢遮那佛跟观世音菩萨的造像联合在一起了,就产生毗卢观音的造像。那么三大士信仰到了宋朝兴盛,毗卢观音的信仰到明朝兴盛,他的历史轨迹这样走下来的。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信仰是融合在一起,你搞不清楚它历史的这种前后关系,这一路信仰都是华严密法的思想演变历史。很快,这样讲了一千的历史过去了,思想演变史。
而这个演变当然我讲得快了,历史上的这种磨合过程,每一个思想的形成,它都是好几百年好几百年演变。毗卢观音是到明朝的时候成熟,但是他在宋朝就开始有了。三大士信仰是到宋朝的时候成熟,其实在那个唐朝时候就开始有了。而当时唐朝的时候是四个,就后面是毗卢遮那佛,有的是用弥勒佛,用一个佛,那前面是三大士。而最早的观世音菩萨是十一面观音,到宋朝的时候就普通的这种观音出来,而且三大士信仰是一致的,造型是一样的。因为三十二相庄严,大家都长得一样。可是名字就不一样,那就他手上的印契不同,用印契来做区别。所以这个各位要留意到他有这样的状况。
这个是附带地跟各位讲,毗卢遮那佛的出现,最重要的是华严的三圣跟天台的三圣他有其不同。天台三圣是释迦牟尼佛、文殊师利菩萨跟普贤菩萨,而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。这个是有很大的不同。那你会看到说那个为什么文殊菩萨在左边、在右边搞不清楚状况,哪一边都不要紧,他俩兄弟不会吵架,你把他摆上去就好了。他是有他的位置的,但每个宗派、每个道场、每个道风他有他的解释,你到了道场以后,你问师父,师父跟你讲的就对了。你不要跟人家讲说不对,因为他的道风、他的道场由他来做决定。那么你外人,你不要随便跟人家指指点点,这个是因为历史的背景所在。
好,把这个经文应该注意的插曲跟你讲完了。现在我们这个经文只是告诉你说,这个毗卢遮那佛在我们这个世间,他的整个过程,这是第一个。从世间来看,毗卢遮那佛在这里就算化身佛。那你假如说他已经过去了,释迦牟尼佛已经走了,那他就是报身佛。
那第三个层面,这个法身佛成就我们这个华藏世界海,这个法身佛他就是常住无极界——形而上的地方如如不动。那么无极界是什么?我简单地跟各位讲,一般讲在形而上的法身,都以为他是无形无相,然后就空空洞洞的,那你就弄错了。他无形无相没有错,但是这个真理的本体里头,他是有他的组成分子,他有成分的。所以这些成分我们把他叫做“多重因素组合的起源论”。他不是单一原素,他是多重因素组合的。所以我们把他分类了一下,他一共有四大类,四大类里面有七十个因素在里面。这个就是我们一再地一再地跟各位作分析的地方,他不是空的。
这个从四大类、七十个因素来分析的话,那他就叫做“别相观”。真理本身它是有很多因素的,而这些因素都是无形无相,所以你都看不到。但是他不是没有,他是有。所以这个就很难跟你讲,他的有叫没有,那我请问你听懂吗?有没有?它不是你讲的那个,你讲的那个是没有,所以它是有。没有有,到底有没有?这个是语言很难去形容它,所以我们就用一个空。但是空,你不要当作里头一无所有,它是有一个因素,这个因素有四大类,七十个。七十个其实每一个都是一大类,这是一部分。
这个别相观你要弄不清楚的话,那你就不知道总相观是什么。所以总相观就称为如来功德,这一卷经文这一会里头就叫如来功德,就是总相观。所以进到无极界里头,你讲毗卢遮那佛,他也是总相观。他就真理本体的一个象征,就叫毗卢遮那佛。但是真理本体是无形无相,那古代这个地方不叫真理本体,他就叫毗卢遮那佛。所以你现在叫真理本体就是毗卢遮那佛,毗卢遮那佛就真理的本体嘛,就是指这样的一种状况。
而我们修这个法,是直接要到达这个标的。真的不难,就看这一段就好了。他从初发心以来,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跟命而为布施。他讲身跟命,这个我跟各位讲说我们的生命,不是身体而已。身体是身体,命是命,身命,身跟命两个是不一样的。所以人死了是命死了,不是身死了,你的身本来就是死的,你放心,是因为有命你才会动,你知道吗?一个人死了跟没死,差别在于他的命有没有动。他命不动就死了嘛,对不对?命要会动他就不会死。
所以你看那个虚云老和尚被打死了,过两个礼拜又活起来了,为什么?因为他命不死,你打我的时候命赶快跑开,命不要被你打死嘛;当你走了我命再回来,那身体已经支离破碎了,照样可以活起来。跟你讲,他被打了两次,对不对?今天那个变形金刚就是学虚云老和尚来的,你不要看变形金刚是假的,虚云老和尚是真的。他被打得稀烂,命一回来他又起来了。所以变形金刚他是讲变形金刚,他为什么会变形然后会恢复?他打下去的时候命赶快跑掉,当那个炮弹跑走了我命又回来,然后他就变形了。真的就是这样,身跟命之间有这种关系,那你要不要学这个?学这个很好玩,这里不教你。我是教你解脱烦恼,不是教你去当变形金刚。但是你要做特异功能训练,是可以学的,但是此地不教。
这个是让你了解到,身跟命的不同。那么它告诉我们,在因地的时候,你不但身要布施、命要布施,你看布施多少?你要是连这个都搞不清楚,你没办法。因为身命是什么,两仪的部分,两仪合起来就是太极嘛。
那么他从这里发心以来,这些东西做多少?你要知道这就是他殊胜的地方。那么剥皮,身的皮剥掉为纸;析骨,把骨拿起来当笔;刺血为墨,把血当墨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山那么高。但没有叫你这样去做,你要这样做的话就是傻瓜。没叫你这样做。事实上这里面,法义如何展开的部分,那我是希望各位去看十大愿王那本书或者普贤行愿,那个我在多伦多的时候讲的那三本书,这里不详细跟各位讲这个部分。
“为重法故不惜身命”,这是一个态度,一个心态,你对于法你尊重吗?我常跟各位讲你要来修法,我当然很欢迎,不过我一个条件是你的态度。你是要当“当机众”,成为师父的弟子这样来修呢,还是当“庄严众”在旁边看就好?师父讲了,“好吧,回家修修看。”师父说念佛很好,“好吧,回家念念看。”对不对?师父说诵经会开悟,会增长智慧,“好吧,那我就回家念念看。”那叫庄严众。庄严众,站得远远的,你最好不要靠近,靠近以后师父就要磨练。
他的原则很简单,合理的叫训练,不合理的叫磨练。不是,这句话不对。想得通的叫训练,想不通的叫磨练,知道吗?“师父为什么这样修理我?我想不通啊。”那就当磨练。师父这样修理你,你想通了那就叫训练。这没有为什么。你要不能接受这样子,那就没有办法当当机众。你以为当机众是师父还没吃之前,你先吃吃看,是吧?不是,完全不是你想象的,因为这是一种灵性的锻炼。要锻炼你的灵性,跟你想象是不一样。
你假如你的想法,不管什么事,有你自己的想法,在修行里头是行不通的。你会想我也会想,什么叫做你要的我当然知道。就常常在你要的时候不给你,在你不要的时候才要给你。给你饿得要死,你自己去外面想办法弄几个馒头吞饱了以后回来,我说“这碗面给你吃。”“……”“吃!”“嗯……”“你刚才去偷吃啊?”“嗯嗯没有。”“没有就吃下去。”那时候你的肚子“嘣”突然像篮球一样凸出来了,你就硬要吃。为什么?这是一种磨练。你说:“这不合理吧?”是不合理。因为就要让你在不合理当中,把你的大脑作用给放下,不用大脑。
合理的你知道我也知道,对不对?你老是要师父讲啊肚子饿了,师父说“去吃饭了。”你放心,肚子饿了我不会给你吃饭。到十二点了我还紧急集合开会,“晚上十二点要睡觉了。”我都还没睡你睡什么?对不对?你说“我三点半要起床。”三点半是你的事,开到三点,然后再去睡觉,三点半起床。你说我没精神?没精神是你家的事,反正早课做功课就是要有精神。没精神的话那个木鱼就敲你的头就有精神了,为什么叫敲木鱼?关键就在这里。
你想修行是看你的态度,为重法故不惜身命,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,你想要这个法说马上修马上成就,是不可能的。但是现在也没有叫你要做到这一点,你要留意到,因为你不具备那个能力,因为你不具备那个资粮。所以也不会要求你这些。但是有一些非凡的训练,不会要你命的训练,一定会这样训练。你假如不敢向这一种边际,不敢向你生命的极限去推进的话,你是不可能修行的。要挑战你自己的极限,挑战你的边际,你怎么知道你能耐到哪里?三天不吃饭会死啊?会死再讲嘛。一定会叫你饿三天五天的,你说“我还要挑重,我还要搬砖块。”那都是你的事,你要去解决。你说“这样子不合理。”那合理你就不要修行了。
这叫生命改造工程,他要改造你的生命。那你自己要能够承担得起来,我的生命要怎么接受改造吗。那你假如不愿意接受改造,那还修行什么?修行本来就生命改造,要转凡夫成圣人,不是改造吗?那你用凡夫的办法来做训练,你永远都是凡夫。你想当圣人,那就要用圣人的方法来训练嘛。那你要认识清楚,所以修行伟大在这里。为什么那么迷人?
平常叫你训练,你说“打死我也不干。”有饭不吃,看着饭还不能吃,然后还要饿三天,每天都弄最好吃的,香喷喷的,摆在眼前又不能吃。你一定要接受这种训练。你看佛不是这样吗?你看他坐在这里,你看每天供佛多少,他就不能伸手去,“哎,这一块不错哎。”那你下面一班人都被你吓死了,那佛像还贪吃啊?那佛像厕所不知道怎么处理?所以你要知道,训练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但是我们不会,所以才要依止善知识来做修行训练。关键就在这里呀。
好,我们休息一下,等一下再讲。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五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