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意是無限大,那你所得的果報就無限大,但你假如沒有的話,那你捐多少就乘一萬倍給你,就只有這樣,而一萬倍又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臨,關鍵在這裏。
好,這是第一個,先把最高的境界的部分提給你看。再來第二個:「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,一切種類,所有功德,乃至一塵,我皆隨喜」。然後接下來就是從最低的層次講,六趣四生,一切種類。一切世界裏衆生不是只有一種。六趣就是六道,四生就是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各種種類衆生他們所有的功德,乃至一塵,我皆隨喜。換句話說,這個世間一切存在,我都起歡喜心。你不要看那麼小的,勿以善小而不爲,那麼小我不幹,我要做的都是大事,那你永遠沒有事幹。你一定從小事、小善開始。
第叁個:「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,有學無學,所有功德,我皆隨喜」。這是開始修行的人,所以叫聲聞及辟支佛,就是小乘、中乘,有學是正在學的,無學是已經畢業的,已經成就的,他們所有功德我們也隨喜。「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,志求無上正等菩提,廣大功德,我皆隨喜」。那大概就窮盡啦。我們學大乘的人通常都以菩薩自居,因爲菩薩是直接到成佛的地方。但是你要懂得菩薩行法你是怎麼修的?你的行法一定要找到,你找不到行法,要師父給你加持,都沒辦法加持,你知道嗎?你要怎麼修,修禅淨律密或各種行法,你要找到。師父來的時間有限,那你自己在摸索基礎佛教的時候,要趕快找到。你要找不到,要參加我們華藏工程,參加我們的共修,那共修裏頭你就會去摸索弄清楚。
你要知道,學佛是講靈性的東西,靈性的東西你一定要依止善知識修學法門。而善知識有叁種:第一個是教授善知識,但是你很難遇到。像我們現在,我們要見面,這麼久才遇到一次,然後你忙你的,我忙我的,打個招呼就不錯啦,所以教授善知識,是一種精神象征而已;第二個叫同行善知識,這個才是你最重要的善知識,也就是師兄弟,大家要在一起切磋,因爲有人有時間來接見會請法,那我沒有時間我就透過同行善知識的教導,那你不要以爲說那你算老幾。同行善知識不算老幾,都是老大,你只好謙虛的跟同行善知識來求教。要不然呢,你一發問,你就出問題,因爲你也不知道問什麼?結果經典也沒看,什麼都不知道,你就亂問,師父就當詞典一樣一個一個要給你作答,那你就遇到挫折,一定會遇到挫折。所以跟同行善知識進行華藏工程或者華嚴大學的訓練是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。
那你假如摸索好,要定位的時候那再跟教授善知識講,你要怎麼修、要怎麼學,那教授善知識才能夠指導你,從這個以後呢你就要開始做記錄。「上一次呢師父你跟我講什麼,我照著這樣做,你說叁個月我已經做了半年了,師父你看看下一步我要怎麼做」?按照你的記錄再指導你下一步怎麼做。現在大家來了都不是。「師父你知道,我現在要怎麼做」?「我知道什麼」?「我有啊,上一次你跟我講啊,現在呢」?「我跟你講什麼,你講啊」?你以爲我的腦筋像電腦統統把你記起來?我跟你講完我就忘了。那你現在要重新重講一遍。上一次我教你修什麼法,修到哪裏了,現在要怎麼樣?
要不然你說,「你上一次不是叫我修地藏法門,現在怎麼變成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」?我說「那叫活該,誰叫你不講清楚」。因爲上一次叫你修地藏法門,你業障消了,現在臉相長得比較好,當然就叫你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,對不對?你說矛盾,這不矛盾呢。因爲你不講出前面講的是什麼,所以我現在就叫你從頭修起嘛。要不然你一定說,哎,你叫我修地藏法門怎麼修,然後我修到這裏,那現在下面這地藏法門還要怎麼修?我才能從地藏法門再進一步告訴你,地藏法門怎麼修。
那你不是,你來都是給師父猜的,「你知道嗎,上一次哦,這一次呢?上一次哦,這一次呢」?這叫做對自己不尊重,對自己不尊重。你一定要拿來,師父我上一次這樣子,你叫我這樣子,我現在做的什麼記錄這樣,現在呢?請你再告訴我下面我要怎麼做?那才能夠,我再跟你講,你再做記錄。那你就「上一次哦,這一次呢」,那我怎麼知道?這個部分先提供給你。
隨喜功德,這個部分對很多人來講,比前面的正行更重要,更重要。所以我跟各位講修學,很多人都想直接就要沖進去,都會體無完膚、身首異處、遍體鱗傷。所以剛開始最好第一個先忏悔業障,第二個隨喜功德。忏悔業障是消極的,隨喜功德是積極的。你把這資糧道具足,然後我們再來講法門怎麼修。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。
下面講的是四無盡境,就不再跟各位談了。隨喜功德,這個部分是于一切境界都要起歡喜心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性問題。
那麼下面,第六個叫做請轉*輪。「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。一一刹中,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,一切菩薩海會圍繞。而我悉以身口意業,種種方便,殷勤勸請,轉妙*輪。」這重點是在後面這幾個字——「我悉以身口意業,種種方便,殷勤勸請,轉妙*輪」。這個地方,請轉*輪用現在的話來講,叫做親近善知識。你要怎麼親近善知識?有那麼多的善知識,這個經文是按照傳統的語言講的,傳統的語言模式,你現在對經文不能再用這個語言模式去看,當然照這樣做能做我們也會做,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爲什麼要請善知識轉*輪呢。這裏講的是諸佛成等正覺,一切菩薩海會圍繞。那這個不是善知識嗎,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善知識,你要怎麼樣請轉*輪呢?我告訴各位這很多,在我們雲南地方有很多普洱茶,請問各位你喝得出普洱茶好壞嗎?肯定你沒有親近善知識,因爲你沒有請轉*輪。普洱茶好的是什麼,這一塊,奧迪一部,所以這個好,是這樣嗎?普洱茶好,它具備哪些條件?你要請教啊,你不要只看表相,那是結論嘛。一塊普洱茶可以交換一部奧迪汽車,那是結論,你要知道爲什麼這塊普洱茶值一部汽車?爲什麼嘛?那他到底是好在哪裏,你能分辨的出來嗎?我跟你講給你喝了,跟牛喝的差不多,你根本分不出好壞,給你喝不就浪費了嘛。那塊餅給你吃完,你把一部汽車吃掉啦。對不對?那你根本不認識。普洱茶好,是什麼樣的情況「好」,什麼樣的情況叫「普通茶」?所以你大部分不是喝普洱茶,你喝的也是「普」字輩的普通茶,不是普洱茶。
所以你就在這裏你就沒有親近善知識。你只要親近善知識,你就一定會把它挖出來,你告訴我到底是什麼好什麼不好我喝喝看嘛,對比看看。所以常有同修問我,說師父要怎麼練習喝茶?我說很簡單,你去喝,你自己泡茶、喝茶,喝滿十公斤以後,你就知道茶好壞,要自己泡,泡完喝,跟同修喝。你都不懂都無所謂,你就買十公斤,一次不要買十公斤,那只有一種茶,一次買四兩,你就到處買,到處喝,然後跟朋友喝,那朋友就告訴你好喝不好喝,很,多善知識就出來。啊,這個很香,啊這個怎麼好,恩,這個怎麼好,那個你就記起來啦,那十公斤的茶,十公斤,二十斤,你假如四兩、五兩這樣買的話那就四十種茶啦,對不對?那個種茶這樣子亂喝一通,我告訴你要喝好幾年,喝完你對茶已經有幾分熟識,然後要來學說什麼茶叫好茶,就簡單了嘛,所以親近善知識。那你在昆明這個地方,懂茶的太多了嘛,當然有些是吹牛的,但有些是真懂茶。我不相信你,你在這裏連一個真懂茶的你都不認識?那一定有朋友親戚轉來轉去跟你介紹,你就這樣「請」,親近嘛,你就可以學到。所以請轉*輪是不是親近善知識?你不請轉*輪,所以你不能親近善知識。
好啦,在這當中你還會産生一個問題,既然普洱茶是這個樣子,那一定跟茶壺有關嘛,一定也有茶壺專家嘛,那你一轉*輪就轉出好幾個來,對不對?不但是這個樣子,還有水,哪個水好喝,什麼水好,什麼水不好,水專家又出來啦,這個也是善知識。不但是水,還有告訴你火,要快火還是慢火,有沒有?現在都是插電的,到底那個好不好?你都沒搞清楚。所以一個茶,你在請轉*輪、親近善知識的時候,你的生命就會很燦爛。讓你的生命活的燦爛、活的芬芳,那才是真理的價值,不是說學佛是怎麼拜佛。怎麼拜佛,他的目的還是要讓你的生命芬芳、讓你的生命燦爛嘛,對不對。有沒有說叫你拜佛拜到最後你像個機器人,尅口尅口尅口,這個是叫你拜佛的目的嗎?這顯然你弄錯了嘛,你說我拜佛一定要怎麼拜,要這樣拜,那樣拜,這樣才優美,你要當天女?透過拜佛讓我們的生命燦爛嘛,讓我們的生命芬芳嘛,讓我們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嘛。那你只要能達到這個目標,這個方法不是很好嗎?喝茶不對嗎?有說學佛人不能請教人家如何喝茶嗎?這是很現實的,那其他就更不用講啦。
我們在雲南,翡翠玉是很正常的,你認識嗎?你可以請教,什麼叫做上等翡翠嘛?這個就是請轉*輪。那個翡翠哪叫請轉*輪,要請他講金剛經、法華經、華嚴經,這個才叫請轉*輪,那你那個叫做天外天的*輪?這些*輪無非也要導入日常生活裏,讓我們從生活中來獲得喜悅、幸福、自在與快樂嘛。假如你的金剛經講到最後都是面壁十年的話,那你就去吧,那個法我不會教。所以你要懂得在這樣的一會當中,我們如何把它做好,你看它下面講的「殷勤勸請,轉妙*輪」嘛,妙*輪。
雲南有小粒咖啡,有沒有喝過?你看你看,你是雲南人,我非雲南人都知道雲南有小粒咖啡。我們就到處轉*輪就轉到這裏來了,請轉*輪嘛。小粒咖啡跟外面的咖啡有什麼不同?人家自然就告訴你。最簡單的就是在那個櫃臺旁邊,賣的那個小姐講的,她有時是胡說八道。「你到底買不買」?我說「問你這個咖啡到底好不好」?「你要買我才講」。實在很想揍她一頓,「你沒跟我講好不好,我怎麼跟你買嘛」?「你到底買不買」?「好吧,知道,知道就買一個,總該給我講」?「你回去喝喝就知道」,上當啦。不要緊,錢給了嘛,當然就要喝,喝了以後你自己就會品嘗的出來。下次再來,換你教他了。「哎,你比我內行嘛」。我說「什麼我比你內行,你根本就不懂嘛」。
你要懂得請轉*輪,你就會碰到專家,專家不是諸佛嘛?人家在這個領域裏,這一小塊裏頭,他稱爲專家就是他有成就,他有見地。所以請轉*輪,就是親近善知識。不是跟善知識在一起,師父跟我照個像。包個紅包,給我摸個頭,這叫親近善知識,這個叫撒嬌,不叫親近。親近善知識就要把這個人,他所具備的那種特質、專長,你向他學習,那要向他學習是不是請轉*輪?所以請轉*輪是不是親近善知識,不是這裏沒講,這裏講的很清楚。
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一下,等一下再講。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