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《離世間品》,第九會是《入法界品》,他是第叁番遍明因果。第一番是理事無礙法界,第二番是理法界,第叁番是事事無礙法界。 好,《入法界品》一共有叁個本子,《六十華嚴》有十九卷,《八十華嚴》有二十一卷,《四十華嚴》就是我們看的這個,有四十卷,那麼十大願王是在四十卷裏頭的最後一卷,你要留意到這一點。這一卷經文我要跟各位講,不屬于《入法界品》,他是《四十華嚴》的最後一卷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所有研究《華嚴經》的人,對于這個《十大願王》的出現都有個懸疑questionmark:怎麼只有這個地方多了這麼一卷?你知道嗎?當然你不知道,因爲他們都不知道,你當然也不知道。 不過我現在告訴你這個答案,普天之下,全曆史上你是第一個發現的。因爲這一卷經文不屬于《入法界品》,所以從《八十華嚴》的立場來看,這一卷經文是第四十品,不是第四十卷,因爲《華嚴經》是叁十九品,他還少了一品,就是這一品——《十大願王》。 這《十大願王》是什麼?是《華嚴經》的結論。他這一卷經文就是跟前面那十二品經文,跟那個本體論相呼應的。因爲本體論講的從無極而太極,從形而上而形而下,太極生兩儀,兩儀到現象界,然後展開,到《淨行品》、《賢首品》,是作爲一種上回向,開始上回向了,你要留意到這一點。所以前面本體論來講,主要是講下回向,經文的重點是下回向當中還有一個上回向的問題。那麼後來的經文就全部講如何修行——上回向了,要回無極那邊去。統統講完以後呢,他再加上這一卷做總結,直接從太極回無極的,就是指這個地方,這《十大願王》是講這個殊勝,結論就在這裏。 無極而太極,要成功當然沒問題,要失敗怎麼辦?所以他最後才導歸極樂,不是導歸極樂了,萬一爬不上去掉下來,統統丟到那一桶去,那個桶叫極樂世界。那你要認爲說我用這個詞太不雅了,那你可以修正。因爲你修養比較好,你就修正。我修養不好,我不是要罵人,可是用的詞都在罵人,這樣不好,你就把他修正,用個比較好的詞,沒關系,講經總是一時沖動就胡說八道。所以你看到這裏,你就會覺得,哇!不得了,我又發現了秘密! 四十卷還是四十品,好像差一個字,在曆史上這是大發現。講《華嚴經》有四十品的人,在我之前只有一個人,李通玄長者,就是唐太宗的一個外甥,大家都知道,他是五臺系統的華嚴思想家的創始者。他是主張有四十品華嚴,我已經忘了,因爲這幾天我發現這個問題了,我也想到他的思想裏有提過。因爲華嚴思想家除了那五大祖師跟李通玄六位大德以外,後來就沒有思想家出現。我是淨瓶末座,挂鈎不算。把他加上去,確實這一卷經文是第四十品。 但是你知道,因爲當時進來的時候是連在一起,所以他就變成第四十卷,他假如作爲第四十品,就是第十會。因爲不是七處九會嗎,這個是第十會。從第十會來講,他前面那一段他還要加上經首。那這個經首到這個地方來,不是無意義,那要再加起來,這一品經最少要叁卷經文,尤其是經末、經尾,最後要收尾的時候,還不是這樣收尾,但是他並在《四十華嚴》裏,就這樣結束了,那個部分我們不添加。你知道經文我們不添加,因爲你沒有進入那個境界,除非你現在入正定,入華嚴海印叁昧,就回到這個境界裏頭來,要把那個境界重寫一遍,那可以。但你華嚴海印叁昧進不去,你最好乖乖,不要亂加也不要亂減。 但是我這樣講,這個叫論,可以做一個補充,這個是僅供參考,只給你做參考,你喜歡那你就接受;你不喜歡,那換你把他丟垃圾桶。你放心,你可以把他丟掉,我沒有強迫你接受,但我一定要講給你聽,接不接受在你,但是這一個問題一定要提出來。而我要跟各位講的是,我在談這個部分的時候,是從整個《華嚴經》的思想結構上面來跟你分析的,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講這個單元的時候,我不按照傳統的講法講。 因爲《十大願王》這本書,我已經講過差不多二十遍了,就是這卷經文,那也出了兩個版本出來,好像第叁個版本快出來了。第一個版本大概是二十年前講的,那個已經很轟動了。那是一個美女,她的高校,是因爲她的高中學校的一個改製改爲大學的時候,她就不用考就進去了。畢業的時候,在畢業典禮上,先生就把她接去結婚了,所以她是除了美麗以外其它都不會。 這樣的人,她發心把我所講過的,我講了兩年多,她非常辛苦的,因爲她書讀得少,美麗是福報,美麗就不用讀書,她就可以畢業,可以讀大學,就這樣子,因爲她是第一屆不用考進去的,所以第一屆畢業,也就不知道怎麼畢業了,反正有沒有畢業沒關系,從畢業典禮禮堂進結婚典禮禮堂去了,所以有沒有畢業證書大概也沒人知道。就這樣子她來整理這一本書,她非常辛苦,花了一年多。她說她一輩子讀的書沒有這一次讀那麼多,當然剛整理的錯誤很多,我們已經改版好幾次了,那是第一次的版本。 第二個版本是我在多倫多講的,講了五十二個小時,整理成叁本。那個叁本我們繁體版也印了,簡體版一直找人家出,沒辦法到現在還沒出來。最早要出的是我們雲南的一個出版社,搞到現在也沒出。那些都不管。 現在我跟你講的這個方法,是跟那個狀況講的完全不一樣,所以我沒有一字一字跟你講,沒有一句一句跟你講,我只是從思想結構的重點上面,讓你了解到他的殊勝。因爲文字上的部分,你假如要查資料我已經都講過了,一直再重複就沒意思,所以這個講法不同。我大概這一次跟各位講完,也不會再講《十大願王》,因爲這個我整理出來是在華嚴經思想概論還是導論上面,是一整套的書出來。那我就交代完畢了,我這輩子來這世間的責任就算完了,你要就去看那裏,看不懂也沒辦法。因爲你是知識分子,假如你想在思想上、在哲學邏輯上面要了解的話,那我想這個部分,我已經跟各位交代很清楚。 所以從《華嚴經》的立場看,他從本體論的下回向一直到最後,開始上回向,上回向到最後,跟你做個總結,就是要回到無極的本體界裏頭去,只要你在從事這樣的一個工程,萬一失敗的話,那就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吧,就這樣子。所以站在這樣的一個立場在跟各位談說,想修行,你可以放心,絕對沒有副作用,而這個保單是你穩賺不賠,你又不繳保費。有啦,見到師父可能要供養一下,這個叫繳保費,有錢多繳一點,沒錢少繳一點,功德一樣大。你想要投機,說我有錢我裝作沒錢,那你下輩子就不要有錢,你不要裝。這個是一種什麼? 供養就是培養你的靈性,增長你的靈性。你要增長多少,這個東西,供養這個部分,我真的跟各位講,你要四隨,隨緣、隨喜、隨分、隨力。隨分隨力不是叫你自己偷斤減兩,你要留意到。 我們原始經典裏有一則公案,我把公案講一下,講個故事,大家輕松一點。他講到在迦葉佛時代,人壽兩萬歲,我們現在是人壽百歲,過了兩千五百年,是人壽七十五歲,現在平均壽命是不是七十五?大概就在這邊猶疑不決。佛陀的時代是人壽百歲的時代,迦葉佛的時代是人壽兩萬歲的時代。 有一個寺院,末法時期有個寺院毀壞了,要塑造一尊佛像,佛像譬如說要兩萬兩黃金,就很多人捐款了,那當然很大。那當中有一個小女生,非常窮,跟乞丐差不多。她就很高興,她說沒有機會供養叁寶,她就把她僅存的一個銅板拿去供養。剛好那時候大師父在,他說“你這個銅板,你就留著自己用吧,不用捐了。”就這樣子把她趕走了。 然後他就去塑佛像,塑到那個地方快好了,就垮下來。連續七次,這個小女生都來供養那個銅板,因爲她總財産只有那一個,你要記得,總財産只有那一個銅板。她七次都來,七次都被拒絕。他第一次第二次沒有問題,第叁第四次,他越來就越緊張了,第八次的時候,他就跪在佛前忏悔,說“我不知道哪裏弄錯,不然怎麼佛像會弄不起來”? 就在那個時候,佛示現了,“我就差那個銅板。”所以他發起第八次的時候,他就一直等著那個小女生來,那個小女生就躲在那裏不敢出來了。他突然看到,他很高興,就跑過去,把那個小女生請過來,“你不是要供養嗎”?她說“你都不要。”他說“要要要要要。”拜托她趕快捐了。捐了把那個黃金融化以後,佛像塑好了,發現那個銅板在佛的胸前。 要跟各位講,你誠心,不是多少的問題;你不誠心,多也沒用,你要留意到。所以你能,你就盡力,盡力要做什麼?幫助不能的人,你要有這種悲心,這種宏觀。你不要看他才捐那麼少,我爲什麼要捐那麼多?那你下輩子跟他一樣好了!人家捐的少是他的能力,所以這個叫隨分隨力;你要能夠捐得多,你就捐得多,那叫隨分隨力。因爲這個是在培養你的靈性,培養自我的靈性成長,你不要在那跟買賣一樣的計較。大家都吃飯,怎麼他捐一塊,我爲什麼要捐一百?你爲什麼計較這個呢?這個是世間功利主義。 爲什麼有人說“給他們吃,吃到飽爲止,多少錢算我的。”那傻瓜啊,我出錢他們吃,這是買賣,功利。在培養靈性上面說“哎呀,這些人都沒得飯吃,好吧,今天有緣,給你吃個飽,錢我付。”這是靈性,你知道嗎?你一直在說“哎呦,他吃一餐多少錢,我吃一餐多少錢。”你是個富翁,還那麼小氣!是不是這樣?沒錢就沒錢,有錢做有錢的事,你不要拿富翁的靈性去跟窮人的靈性比,你的靈性要繼續成長,那麼世間的財富不是重點,你盡量給,你才會凸顯你靈性的那種精華出來。這樣才叫做世間的精英分子。不然怎麼叫精英呢?連這麼一點點你都在跟那個窮人家在計較,那就不對了。 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在進行的是什麼,偉大的時代總有偉大的人物,我們相信我們這個新中國的偉大時代裏,我們偉大的菩薩將會很多。祝福大家。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九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