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完備,那麼《十大願王》出現是不是多余的?你要從這裏看。原來他只是經文,怎麼突然間多跑出這麼一個來?
我們是帶著一個疑情,爲什麼多了這一個?那你假如沒留意,就可能會像清涼國師講的,這一卷經文叫重釋普因章,在《華嚴經》疏鈔裏頭,他注解這個部分叫重釋普因,就是前面都已經講完了,現在這個是全面講因的,因果的因,全面再重講一遍。這樣子的理論我認爲不夠。爲什麼不夠?因爲在第叁遍理論圓滿的時候,在前面已經斷了,已經結束了,這個是多出來的,多出來的就不可能附在這個地方來講重釋普因。這個經文是很特別的。
我在這個地方提出兩個疑情給你做參考:第一個,《華嚴經》本身是個經集,古代思想,五大古文明的思想精華他彙集在一起,所以在彙集的時候,《八十華嚴》形成、《六十華嚴》形成的時候,這個思想還沒加進去。到了這個時候又回到印度,因爲他在南天竺,他從南天竺烏荼國國王進貢給唐德宗皇帝的,所以他是再回到印度來經過撫育以後所産生的印度思想,這個《十大願王》。所以烏荼國送給德宗的時候,才多了這一卷,這是第一個。
第二個我要告訴各位的是,《十大願王》的經首是很特別的狀況,他講“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聖功德已。”這個叫做承前。前面已經結束了,因爲他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你,前面已經稱贊如來完畢了,如來功德已經稱贊完畢了,換句話說,整個經文走到最後已經到最高峰了,普賢菩薩爲善財童子及諸大菩薩稱贊如來的殊勝功德,已經都講完了,這就已經完全結束了,現在怎麼又來了這一個東西?已經都散會了,我們再發一個下一場的贈品券,再發給你,下一場你再來聽,這一場免費的,因爲你都聽完了,再發給你一個邀請券說下一場再來聽,跟這一場完全一樣,重釋普因嘛,你想想看在邏輯上是講不通了。
那麼在這個地方疏鈔上面也解釋原因,後面講的稱贊是比前面來得殊勝,他也講到原來是一佛,現在是十方諸佛,原來是一劫,現在是無量劫,要用這樣比較,所以他在擴大。在《華嚴經》的語言跟思維模式裏頭是有這種模式,沒有錯。但是這個地方基本上我不認爲是這個模式,因爲在整個經文的大格局裏,到前面的地方是第叁個循環已經結束了,這一卷經文基本上是離開那叁個循環來的。
這裏我要跟各位附帶一下,你可能不太了解,因爲你也沒有參加真正的修行。我們的修行是閉關式修行,最少十天,真正要的話,標准是叁個月。那你沒有相當的福報跟資糧,你是進不來。我告訴你,我們在十天的訓練裏頭我們發現一種現象,禅修的人都知道,修禅要入定之前有一個觸功德,八觸十功德,你要不懂我也沒辦法,現在我不可能再把禅修的過程講一遍,因爲這個在上一次我們都已經講過了,在講《八大人覺經》的時候我把這行法都跟各位講過了。
那八觸十功德裏頭,大概現在所有指導你修行的人,碰到八觸十功德都不敢說。我告訴你不是我們國內,我在國外也遇到這種情況,阿賴達瑪甲、考音卡、賽斯、奧修、佛使比丘、阿姜查,這個你們都聽過吧?我想好事者,好事就是喜歡讀書到處找資料,跑遍天下道場名山的人,大概都認識這些人。我們遇到很多,這些狀況去詢問他那邊的上師,沒有人敢講。
觸功德該如何處理?你不知道。有沒有人教你說怎麼入定?大概也沒有了。即使念佛說一心不亂,也沒有人教你怎麼一心不亂。我曾經問過淨空法師,因爲我跟他學念佛,我說“師父你說一心不亂,怎麼一心不亂”?他說“只要你念到不打妄想。”我回家又搞了一個禮拜,我就來問說“師父,怎麼不打妄想”?“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。”我那時候很想揍他一拳,你到底算不算負責任的師父啊?
我查過辭海,有這樣一條:引,引導的引,引條:見“拉”條;我就翻到拉條,拉條說,見“引”條。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,你會不會氣死?我問你怎麼一心不亂,你說念到不打妄想;問你要怎麼樣可以不打妄想,你說念到一心不亂,要不然你到底是怎麼樣?是我有問題還是你有問題啊?再問,你所知障重。那你剛才是相撞,現在是被夾住了,知道嗎?剛才只是撞得鼻子流鼻血而已,現在不是,現在是鼻子被夾走了。你也不能問,問的叫所知障重,不問的,你怎麼修?不是這樣,我跟各位講,修行不是這樣子。你要知道有一個方法,不然你在教什麼嘛?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現在我要告訴各位的是,當你在這個時候,進入觸功德的時候,他有兩種狀況。一種叫做發泄,就是你的生命到現在爲止,成長的過程中,你的身心靈所受到的傷害、壓抑、扭曲,這一些負的能量要釋放出來,這種釋放叫發泄,他還沒産生矯正作用。第二個階段他才開始矯正,把你漏空的地方開始填滿、補足,這個才叫做矯正。矯正以後你就開始,該胖的人他就開始胖,該瘦的人他就開始瘦了。我們那個十天之內,最高紀錄十天之內瘦十一公斤,你想想看,每天刮掉一公斤的肉。有人長高叁公分。我不是說要你來,這只是他在釋放負能量的時候,他的生命産生一種矯正。
這我們不叫什麼,我們叫做能量載體的調整術,你這個能量載體要調整好,調整到堪用,就是還可以用。你已經破了,補一補還可以用就好了。你有沒有辦法完全恢複百分之百的健康,像個五六歲小孩那麼健康的情況,那再講,不是每個人都可以。我想很多人成長過程中已經是扭曲得一塌糊塗了,你不要看,我這樣講你就在哭了,因爲你已經是在你的生活環境裏被糟蹋、被摧殘得一塌糊塗。而被摧殘最嚴重的就是乖兒子跟乖女兒,你的生命根本就沒有發展起來。你就好像被石頭壓住的那個草一樣,本來應該很燦爛,是綠色的,結果你被壓到變成白色,你也長啊,長得一塌糊塗。你只要把它的石頭一搬開,讓它暴露在陽光下,很快它就變綠了,觸功德就在做這個工作。
透過這個工作,你內心才會清淨,這個時候叫內心定跟外相定在結合,禅定。所以在觸功德的時候是入定的一種,叫不定聚。現在在進入不定聚跟邪定聚之間的關系,架構真正的禅定。但是禅定有邪定、有正定,我們是引導你走入正定。只有正定才能出離叁界;你假如只有禅定,那就是四禅八定。所以這個是我們修法從這個地方帶你出叁界的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而這個步驟都非常清楚,一個步驟、一個步驟,而我們也就在這各個步驟的過程裏,我們在進行一套非常科學化的,科學態度、科學精神、科學立場、科學方法,來做檢驗的標准,這個我們叫做量化工程。
所以修行是要有依據的,我們估計再過叁百年,量化工程繼續推行下去,我估計叁百年就夠了,不必到五百年,你修什麼法,你說我修《金剛經》,他修《普門品》,有什麼不同?你只要功課做下去就知道,那是有不同的,不是沒有不同,說統統一樣,不會統統一樣,因爲媒介不同。但是你必須有依據,這個依據就是我們現在在進行的量化工程。所以我要跟各位講,當你入定以後,它會産生一種現象,這個現象下節課再講。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一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