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 2011年四月
昆明開示 第二集
海雲繼夢和上
《此處最吉祥》這六個句子,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?它就是世界成就的意思。這是在一次禅修的境界裏,有這樣的一個感覺,這個世界到處,就是我常跟各位講的,非常光明、燦爛,非常的芬芳,而且那個生命很有朝氣,紛紛有一種我叫做增上,那個靈性一直增上的感覺。那麼他有幾個重要的因素,就是這些因素。而這六個因素就構成一個世界的誕生跟生命誕生的一個基本架構,就是這幾個因素,你可以很深刻地去感受到他們的存在。
而他沒有辦法用現代的語言講是什麼H2、O2,什麼蛋白質、氨基酸,不是。但你感覺到生命存在的那種情況,是非常燦爛的,而且這些因素,都不是講那微薄的、很單小的那種東西,他是非常充滿著生命能量的。所以這個在基本思維上是跟西方人的思維不一樣。
西方人講進化論,所以人是從猴子來,換句話說,當猴子哪一天尾巴砍掉的時候,那就變成人了。那麼猴子的前面是單細胞,單細胞的前面是什麼?是石頭還是沙子?在一個不小心的情況之下,有高溫、有高壓、有高濕,然後就産生了一個氨基酸、蛋白質,産生了一個單細胞。然後單細胞一直演進、演進過來,變成猴子,變成老虎,然後變成人。人以後演進變成什麼?變成龍,變成神?是嗎?再演進以後變成什麼?就變成這種狀況。
這是他的單向思維,就是現在他們發明的叫單行道,只能向前走,連向後轉都不行,更不要說來來往往了,是不可能的。那我們這種多重因素的組合狀態,他是可以來來往往的,他是非常錯綜複雜的,他的基本構成就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。所以這一點是各位要留意到,這個我們附帶地跟各位講。
那麼剛才談到這個部分,談到在生命的改造過程裏,大家都很希望去探索的,下一步我們要怎麼做,這是大家非常精彩想要認知的。這個部分只有從禅堂來講,因爲那是屬于禅堂的語言模式,是屬于實踐的東西,跟理論無關。我們現在在講的理論這個部分,是法堂的語言模式。
法堂的語言模式,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,這個思維架構裏頭,談到事事無礙,善財童子爲事,他在生活中去曆練。到前面這個地方已經都完全結束了,現在他再來這一段,到最後,印度再産生這一段是怎麼來的?
他的這一段不是普因,他是正行。我跟各位講是正行。清涼國師把他叫做重釋普因,普勸大家來念這個十大願王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經文是有那些東西。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出現的這個地方,已經是到了公元八世紀的時候,到八九世紀的這個時代,佛教已經很複雜了,他最重要的不是在談阿彌陀佛、極樂世界、往生不往生的問題,不是。那我們講下去後面的理論我們會談。
我要跟各位談的真正的問題是,當你修行到入定的時候,第一個就是發泄,八觸十功德,發泄;第二個就是把負能量釋放出去,會開始填滿你的生命本質,讓你的生命的質感逐漸恢複到所謂健康狀態。
那麼這個時候,我們就看到了,好多人在這個過程裏,他沒有學太極,他自己自然就會打氣功,而且非常厲害;或者他沒有學瑜伽,最高難度的體位法他會做。等出了定叫他再做,他說“你要我命啊!”我說“你剛才就能做。”錄影帶放給他看,“那這是你吧,你做的,現在你做。”他就做不來。那也有人,就在這個時候,從來不會唱四十二字母,華嚴字母,他會唱,而且最難度的就是二合跟叁合,他真的唱了,這就叫不可思議!還有一個更絕的,他是只參禅,可是他突然間在定中,他會唱《爐香贊》。奇怪,這個人從來不進大雄寶殿的,會唱《爐香贊》,而且唱得比維那師還好,維那師唱錯的他都自動校正,這怎麼搞的?怎麼會這樣啊?
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,大概有七個人,在定中就是修的《十大願王》,從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、忏悔業障,這四個很清楚,後面就不清楚了。後面因爲他那是語言表達,他進入行法中的那個隨喜功德、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、常隨佛學、恒順衆生、普皆回向那個部分你就看不出來。但是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隨喜功德、請佛住世跟請轉*輪,可以看得到,恒順衆生以下就看不到。因爲大概還在初階,他才入定。他在定中就能發起這十大願王的行法,不是人教的。所以,假如要從這個地方來看的話,我們可以說,這卷經文是在告訴我們正行的步驟。
那我告訴你,所有解釋《普賢行願品》的全倒了。我無意推翻他們的講法。因爲這一品我最少講二十遍以上,我們本宗的東西嘛。我跟你講這一品的因緣,我當時在淨空法師那裏,我說我就是學華嚴,所以我要講華嚴。他叫我們幾個弟子們要講經,有的就去抽簽,我說我不抽,他說“你講什麼”?我說“我講《華嚴經》。”他瞪了我一下,他說“沒有人開口就講《華嚴經》。”我說“我就要講《華嚴經》。”那些師兄弟就起哄了,“聽話,聽師父的話,講小部經,不能講大經!”我實在是僵得沒有辦法,我說“好了,那我講《普賢行願品》好了!”“那可以,你可以講這個。”你知道,《普賢行願品》不是《華嚴經》嗎?這個就是盲點。我再跟他講那我能不能講《淨行品》?他說“可以,當然可以。”當然可以講《淨行品》,爲什麼不能講《華嚴經》?
我知道他的意思,講大經的邏輯結構你還沒具備,而不是不能講《華嚴經》,你知道嗎?我跟我師父說“爲什麼《梵網經》,大部分人都注解菩薩戒品,而不注解菩薩心品,就是上卷爲什麼不注解,都注解下卷”?他說“那菩薩心誰知道!”我說“師父啊,菩薩心不知道,《華嚴經》誰講啊”?他說“你可以講,你可以講。”對啊,他想到了,他轉過來了。功夫差別就在這裏。爲什麼可以講《阿彌陀經》?他不是佛的境界嘛?佛的境界都可以講,《華嚴經》是菩薩境界,就不能講嗎?這就是關鍵!你被意識形態卡住了!
所以我跟各位講,這個十大願王是正行的陳列,把實際上你實踐的過程,他把你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,因爲他是語言文字表達,你就以爲他是語言文字,是法堂的東西。不是!這一卷經文是禅堂裏面的東西。那你不進入到禅觀裏頭去,中國人講的、禅宗所講的參禅的境界裏頭去,你根本看不到,你只能夠說他是觸功德。因爲他有幾個層次是不一樣的,你一定要從行法的立場來看。今天你假如不具備行法的本事,你沒有辦法談論這個部分。因爲他是從實踐中所産生的狀況來做說明的,而不是從邏輯推理上來的,所以說他是禅堂的語言,不是法堂的語言。而我們把禅堂的東西拿到法堂上來講,那你當然就對不准了。
我還再跟各位談一個問題,研究《華嚴經》經文的人,不知道從哪裏來,按照我的判斷,看了很多日本人寫的文章,我發現都是這些日本鬼子搞的禍。他說《華嚴經》的語言有叁大類,一個是文殊類經典,一個是觀音類經典,最後産生的是普賢類經典。有沒有聽過?
我告訴你,我怎麼前看後看,就統統都是普賢類經典,沒有觀音類經典,也沒有文殊類經典。你回去看一下,有《華嚴經》你就翻開,很多都是普賢菩薩說要修普賢行願,或者在他講話當中就像普賢菩薩一樣。你知道嗎,我會不會跟你們講說“你們將來都會跟師父一樣的莊嚴”?而且普賢菩薩還說他是天下第二導師,這未免帽子戴得太高了,所有菩薩都不敢這樣說。
而《華嚴經》裏講這些普賢符號,我把他叫普賢符號,普賢行、普賢願、普賢智、普賢身、普賢乘、普賢道、普賢心等等,總數將近有一千次,一千個以上,《華嚴經》,有一千個以上。而是從前面《經首》一開始就有,一直到最後。所以統統都是普賢類經典,哪有什麼文殊類、觀音類、佛類?
他們爲什麼會這樣講?你知道嗎?你不知道,這個叫做現代製度的毛病。他們一定要寫論文報告,每年一定要寫幾篇,不寫還不行,那麼要寫呢又沒東西寫,怎麼辦?這個叫亂寫一通。自己去編造這些什麼文殊類經典、觀音類經典,根本沒有。
《華嚴經》只有一類經典,就是普賢乘,講的都是普賢符號,每一卷經文裏都有。普賢無盡大願,沒有人說觀音無盡大願,你會叫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,他有沒有說地藏無盡大願?沒有。爲什麼普賢有?這個特質是他的特色。爲了凸顯這個部分,他才獨立出來,所以這一卷經文不在叁循環。這個叫做第叁番遍明六位因果。
他一共有叁番,第一番就是理事無礙法界;第二番是理無礙法界,純理;第叁番是事事無礙法界。這個叁番遍明,六位因果,行法,六位行法的因果。
但這一卷經文不在這叁番裏面。所以應該來講這一卷經文要單獨另外再出一品,他跟前面是不能並在一起的,要另外一品出來。因爲你並在這個地方,人家以爲你是前面延續下來的。不是,他是另外一品。所以這一點你必須要弄清楚,這是,我跟你講,普天之下你是第一個聽到的,還沒有其他人聽到。(鼓掌一下好不好,不要都聽到入定去嘛,給個掌聲嘛,我講那麼辛苦啊,你都不獎勵一下)。
這是很特別的一種狀況,這個經文結構。因爲這個《四十華嚴》是入法界品,是這一品的東西,所以它就把這一卷也當作這一品的後面。他不是這一品的結論,他是整個《華嚴經》講了叁遍,結論了以後,他另外再起出來的。所以,爲什麼我要提這個問題?當然我們不能夠因爲有那麼多人的狀態,那你就一直講這十大願王這種狀態來說這部經文,不是。
因爲《華嚴經》是在西域誕生的,他的主體種子應該在印度産生的,然後到了西域以後,彙集人類五大古文明而成的一部大經典,所以這個經集是有五大古文明的材料在裏面。要如何去考證這五大古文明的材料散落在哪裏呢?這個就要各位做專家研究,我是不可能。我少說也是很老的人,常常被空服員叫爺爺,可見年紀已經不小了。這個不是我該幹的事。但是這個是可以研究的。那麼從這裏産生以後,不管像《八十華嚴》這一類的經文,再回流…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二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