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 2011年四月
昆明开示 第二集
海云继梦和上
《此处最吉祥》这六个句子,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?它就是世界成就的意思。这是在一次禅修的境界里,有这样的一个感觉,这个世界到处,就是我常跟各位讲的,非常光明、灿烂,非常的芬芳,而且那个生命很有朝气,纷纷有一种我叫做增上,那个灵性一直增上的感觉。那么他有几个重要的因素,就是这些因素。而这六个因素就构成一个世界的诞生跟生命诞生的一个基本架构,就是这几个因素,你可以很深刻地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。
而他没有办法用现代的语言讲是什么H2、O2,什么蛋白质、氨基酸,不是。但你感觉到生命存在的那种情况,是非常灿烂的,而且这些因素,都不是讲那微薄的、很单小的那种东西,他是非常充满着生命能量的。所以这个在基本思维上是跟西方人的思维不一样。
西方人讲进化论,所以人是从猴子来,换句话说,当猴子哪一天尾巴砍掉的时候,那就变成人了。那么猴子的前面是单细胞,单细胞的前面是什么?是石头还是沙子?在一个不小心的情况之下,有高温、有高压、有高湿,然后就产生了一个氨基酸、蛋白质,产生了一个单细胞。然后单细胞一直演进、演进过来,变成猴子,变成老虎,然后变成人。人以后演进变成什么?变成龙,变成神?是吗?再演进以后变成什么?就变成这种状况。
这是他的单向思维,就是现在他们发明的叫单行道,只能向前走,连向后转都不行,更不要说来来往往了,是不可能的。那我们这种多重因素的组合状态,他是可以来来往往的,他是非常错综复杂的,他的基本构成就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。所以这一点是各位要留意到,这个我们附带地跟各位讲。
那么刚才谈到这个部分,谈到在生命的改造过程里,大家都很希望去探索的,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做,这是大家非常精彩想要认知的。这个部分只有从禅堂来讲,因为那是属于禅堂的语言模式,是属于实践的东西,跟理论无关。我们现在在讲的理论这个部分,是法堂的语言模式。
法堂的语言模式,我要跟各位谈的就是,这个思维架构里头,谈到事事无碍,善财童子为事,他在生活中去历练。到前面这个地方已经都完全结束了,现在他再来这一段,到最后,印度再产生这一段是怎么来的?
他的这一段不是普因,他是正行。我跟各位讲是正行。清凉国师把他叫做重释普因,普劝大家来念这个十大愿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经文是有那些东西。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出现的这个地方,已经是到了公元八世纪的时候,到八九世纪的这个时代,佛教已经很复杂了,他最重要的不是在谈阿弥陀佛、极乐世界、往生不往生的问题,不是。那我们讲下去后面的理论我们会谈。
我要跟各位谈的真正的问题是,当你修行到入定的时候,第一个就是发泄,八触十功德,发泄;第二个就是把负能量释放出去,会开始填满你的生命本质,让你的生命的质感逐渐恢复到所谓健康状态。
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就看到了,好多人在这个过程里,他没有学太极,他自己自然就会打气功,而且非常厉害;或者他没有学瑜伽,最高难度的体位法他会做。等出了定叫他再做,他说“你要我命啊!”我说“你刚才就能做。”录影带放给他看,“那这是你吧,你做的,现在你做。”他就做不来。那也有人,就在这个时候,从来不会唱四十二字母,华严字母,他会唱,而且最难度的就是二合跟三合,他真的唱了,这就叫不可思议!还有一个更绝的,他是只参禅,可是他突然间在定中,他会唱《炉香赞》。奇怪,这个人从来不进大雄宝殿的,会唱《炉香赞》,而且唱得比维那师还好,维那师唱错的他都自动校正,这怎么搞的?怎么会这样啊?
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,大概有七个人,在定中就是修的《十大愿王》,从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悔业障,这四个很清楚,后面就不清楚了。后面因为他那是语言表达,他进入行法中的那个随喜功德、请转*轮、请佛住世、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、普皆回向那个部分你就看不出来。但是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随喜功德、请佛住世跟请转*轮,可以看得到,恒顺众生以下就看不到。因为大概还在初阶,他才入定。他在定中就能发起这十大愿王的行法,不是人教的。所以,假如要从这个地方来看的话,我们可以说,这卷经文是在告诉我们正行的步骤。
那我告诉你,所有解释《普贤行愿品》的全倒了。我无意推翻他们的讲法。因为这一品我最少讲二十遍以上,我们本宗的东西嘛。我跟你讲这一品的因缘,我当时在净空法师那里,我说我就是学华严,所以我要讲华严。他叫我们几个弟子们要讲经,有的就去抽签,我说我不抽,他说“你讲什么”?我说“我讲《华严经》。”他瞪了我一下,他说“没有人开口就讲《华严经》。”我说“我就要讲《华严经》。”那些师兄弟就起哄了,“听话,听师父的话,讲小部经,不能讲大经!”我实在是僵得没有办法,我说“好了,那我讲《普贤行愿品》好了!”“那可以,你可以讲这个。”你知道,《普贤行愿品》不是《华严经》吗?这个就是盲点。我再跟他讲那我能不能讲《净行品》?他说“可以,当然可以。”当然可以讲《净行品》,为什么不能讲《华严经》?
我知道他的意思,讲大经的逻辑结构你还没具备,而不是不能讲《华严经》,你知道吗?我跟我师父说“为什么《梵网经》,大部分人都注解菩萨戒品,而不注解菩萨心品,就是上卷为什么不注解,都注解下卷”?他说“那菩萨心谁知道!”我说“师父啊,菩萨心不知道,《华严经》谁讲啊”?他说“你可以讲,你可以讲。”对啊,他想到了,他转过来了。功夫差别就在这里。为什么可以讲《阿弥陀经》?他不是佛的境界嘛?佛的境界都可以讲,《华严经》是菩萨境界,就不能讲吗?这就是关键!你被意识形态卡住了!
所以我跟各位讲,这个十大愿王是正行的陈列,把实际上你实践的过程,他把你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,因为他是语言文字表达,你就以为他是语言文字,是法堂的东西。不是!这一卷经文是禅堂里面的东西。那你不进入到禅观里头去,中国人讲的、禅宗所讲的参禅的境界里头去,你根本看不到,你只能够说他是触功德。因为他有几个层次是不一样的,你一定要从行法的立场来看。今天你假如不具备行法的本事,你没有办法谈论这个部分。因为他是从实践中所产生的状况来做说明的,而不是从逻辑推理上来的,所以说他是禅堂的语言,不是法堂的语言。而我们把禅堂的东西拿到法堂上来讲,那你当然就对不准了。
我还再跟各位谈一个问题,研究《华严经》经文的人,不知道从哪里来,按照我的判断,看了很多日本人写的文章,我发现都是这些日本鬼子搞的祸。他说《华严经》的语言有三大类,一个是文殊类经典,一个是观音类经典,最后产生的是普贤类经典。有没有听过?
我告诉你,我怎么前看后看,就统统都是普贤类经典,没有观音类经典,也没有文殊类经典。你回去看一下,有《华严经》你就翻开,很多都是普贤菩萨说要修普贤行愿,或者在他讲话当中就像普贤菩萨一样。你知道吗,我会不会跟你们讲说“你们将来都会跟师父一样的庄严”?而且普贤菩萨还说他是天下第二导师,这未免帽子戴得太高了,所有菩萨都不敢这样说。
而《华严经》里讲这些普贤符号,我把他叫普贤符号,普贤行、普贤愿、普贤智、普贤身、普贤乘、普贤道、普贤心等等,总数将近有一千次,一千个以上,《华严经》,有一千个以上。而是从前面《经首》一开始就有,一直到最后。所以统统都是普贤类经典,哪有什么文殊类、观音类、佛类?
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讲?你知道吗?你不知道,这个叫做现代制度的毛病。他们一定要写论文报告,每年一定要写几篇,不写还不行,那么要写呢又没东西写,怎么办?这个叫乱写一通。自己去编造这些什么文殊类经典、观音类经典,根本没有。
《华严经》只有一类经典,就是普贤乘,讲的都是普贤符号,每一卷经文里都有。普贤无尽大愿,没有人说观音无尽大愿,你会叫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,他有没有说地藏无尽大愿?没有。为什么普贤有?这个特质是他的特色。为了凸显这个部分,他才独立出来,所以这一卷经文不在三循环。这个叫做第三番遍明六位因果。
他一共有三番,第一番就是理事无碍法界;第二番是理无碍法界,纯理;第三番是事事无碍法界。这个三番遍明,六位因果,行法,六位行法的因果。
但这一卷经文不在这三番里面。所以应该来讲这一卷经文要单独另外再出一品,他跟前面是不能并在一起的,要另外一品出来。因为你并在这个地方,人家以为你是前面延续下来的。不是,他是另外一品。所以这一点你必须要弄清楚,这是,我跟你讲,普天之下你是第一个听到的,还没有其他人听到。(鼓掌一下好不好,不要都听到入定去嘛,给个掌声嘛,我讲那么辛苦啊,你都不奖励一下)。
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状况,这个经文结构。因为这个《四十华严》是入法界品,是这一品的东西,所以它就把这一卷也当作这一品的后面。他不是这一品的结论,他是整个《华严经》讲了三遍,结论了以后,他另外再起出来的。所以,为什么我要提这个问题?当然我们不能够因为有那么多人的状态,那你就一直讲这十大愿王这种状态来说这部经文,不是。
因为《华严经》是在西域诞生的,他的主体种子应该在印度产生的,然后到了西域以后,汇集人类五大古文明而成的一部大经典,所以这个经集是有五大古文明的材料在里面。要如何去考证这五大古文明的材料散落在哪里呢?这个就要各位做专家研究,我是不可能。我少说也是很老的人,常常被空服员叫爷爷,可见年纪已经不小了。这个不是我该干的事。但是这个是可以研究的。那么从这里产生以后,不管像《八十华严》这一类的经文,再回流…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二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