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四月)

  普賢行願品 2011年四月

  昆明開示 第叁集

  海雲繼夢和上

  大家請合掌。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‧百千萬劫難遭遇‧我今見聞得受持‧願解如來真實義.

  好,大家請放掌。

  昨天跟各位談到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就是講華嚴哲學,他有六大區塊。那我們也跟各位提到,《普賢行願品》在《華嚴經》裏頭是非常獨立的一個部分,他在叁番遍明、六位行法上面,他是獨立在外的。那這個獨立在外,我有沒有依據?我有依據。你就是要從現代的這種學術理論來看,你才會看得到。昨天我跟各位簡單地帶過去沒有特別地提到。就是說第一會跟第二會不屬于第一番遍明因果,那麼古代,是把第一會列入第一番遍明因果,當然包括第二會。我爲什麼把這兩個給弄出來呢?因爲他是講本體論的部分。

  第二會是序言。一般都把《世主妙嚴品》當作序言,你知道嗎,不對。《世主妙嚴品》是本體論中講真理本體裏面的各項因素,有七十個因素。《如來現相品》是講華嚴所指的真理本體的總相觀,《世主妙嚴品》是真理本體的別相觀,一個總相觀,一個別相觀。《普賢叁昧品》他講的部分是指無極而太極的因緣。那麼到了第四品,就是《世界成就品》的時候,是講太極的因素跟狀況,以及太極成就的現象界,因爲他是形而下的部分,現象界的本體裏面所具備的特質。從無極那邊的七十個因素,來到太極這邊七十個因素是不變的,那這樣的話,太極跟無極有什麼不同?在別相觀裏面講什麼?這個就出來了,那麼這個地方列出來。多了一個覺性,一個無常。

  那麼無極的總體觀是佛世尊如來,叫做毗盧遮那佛,那麼太極的形而下的這個總相觀呢,就是普賢菩薩。所以普賢菩薩又叫做太極佛,這名字是我取的,你不喜歡可以把他拿掉沒關系,不背因果。但是我們可以把他稱爲原始佛,最原始的有形有相的佛,或者叫本初佛,或者叫太極佛,都是指這個意思,他是形而下的第一個。形而上你看不到,形而下呢,那麼就是用普賢菩薩來代表。那講《華嚴經》裏頭有很多普賢行願,普賢廣大願海,普賢行願力故,這個經文裏頭很多,光我們這一卷經文就不少,那個是指什麼?就是指在太極佛,最原始的這個地方所具備的一切條件,是指這個。所以普賢行願我們昨天跟你提到了,他就叫做什麼?佛華嚴,是總相觀的部分。

  所以你要學華嚴,本身要具備這個條件。不要抱殘守缺,弄一點點,那當然都是釋迦的法沒有錯了,我們也不否認。所以在這個經典裏頭,他給了一個東西,“普賢行者方得悟”,只有普賢行者才能悟的,其他“邪性劣解凡愚人,不能知此殊勝道。”你要留意到啊。

  所以這部經在講的地方,是有許多跟其他經典不一樣。其他經典講完以後,大衆歡喜,頂禮,那麼繞佛叁匝,信受奉行,就完畢了。這部經不一樣。這部經告訴你,除佛真子、一乘行者,其他人得不到。他很清楚地告訴你,要沒有這種人,這部經自然消失。我告訴你,所有的佛經沒有一部經這樣講的,這個就是華嚴不共別圓的地方。他在本體論裏交代得非常清楚。

  《世界成就品》以後,就是《華藏世界品》,也就是宇宙觀,《毗盧遮那品》就是生命觀,要成立一個生命,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?這個宇宙的成立是哪些因緣而促成的?就在這兩品裏面講。所以我們說他都屬于本體論的範圍,他是從無極而太極,太極生兩儀,講到這個地方。那麼第二會就不屬于本體論的範圍,他再展開。我跟你講那六個區塊,也就是在講這六品經,第一會的六品經所講。

  第二會也六品經,第一品就是《四聖谛品》,就是講真理。第二品就是《如來名號品》,第叁品叫《光明覺品》,這剛好是佛法僧叁寶,就把本體論的這個真理,他轉化過來就變成叁寶。他分成叁個部分,有真理,有如來名號,也有光明覺,光明覺是指生命的覺醒,所以是佛法僧叁寶。

  那麼在《光明覺品》的時候,充分地表達出上、下回向兩個關系,要做什麼?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叁,叁生萬物。無極而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以後呢,引四象、八卦、六十四卦、叁百八十四爻,開始往下走的狀況。在《光明覺品》上面表達很清楚。

  再過來就是《淨行品》,《淨行品》是智首菩薩問妙首,妙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妙首問了兩個,兩段的問法。文殊菩薩答第一段,我把他叫做圓融道的行法。那麼第二段的部分,妙首沒答,他轉過來叫賢首菩薩答。我告訴你,天下最難的書就是《賢首品》。

  《賢首品》講了,裏面有一千多句,叁百六十偈,因爲《六十華嚴》是叁百六十叁偈,《八十華嚴》是叁百五十九偈半,我籠統地講叫叁百六十偈。叁百六十個偈子,每個偈子四句,每一句七個字,有那麼長,那麼多。他沒分段。我花了二十幾年才把他分段斷清楚,花了二十幾年,《賢首品》我印了叁次,每一次我都用一二十本,自己一直在那邊分段,分到那本書爛掉,再拿一本再…我不敢馬上下定論,花了二十幾年。

  關鍵就在于次第道的修行方式。他裏面分四大類,四大重點:第一個,一般修行的步驟講一遍;第二個,講到他的重點成就,就是昨天跟各位講的,海印叁昧跟佛華嚴叁昧;第叁個部分在解釋這個華嚴海印叁昧的殊勝;第四個部分講他的應用;到最後,講這個法的殊勝才結束。這個地方我們通稱爲《賢首品》,其實他是《淨行品》的後半段。他是講修行方法,真正的方法論,而且他也把現象論介紹完畢。

  好了,這個我把他叫序言,因爲真正修行是從《十住品》開始,從下面開始。所以第一番遍明因果是在後面。好了,這些我不講了。第二番遍明因果,第叁番遍明因果以後,請問要用什麼東西來跟前面這個地方本體論相應?要做結論了。因爲五十叁參結束以後就沒了。

  一個用功,很用心讀書的人就會發現,《華嚴經》沒有結論。這一卷經文是《華嚴經》的結論。他的結論是回歸到本體裏面來。換句話說,各位,你修行到最後要做什麼?問題在這裏,做什麼?大家都說要成佛。

  成佛做什麼?成佛就坐在上面,這些都成佛了。對不對?賢劫千佛都在,所以叫千佛堂。是不是成佛以後統統要像他們叁個站在這裏?那我告訴你,那甯可我不成佛。站在那裏也不能動,那不是被老師罰站嗎?還是要坐在桌上,人家供花來,也不能說“好香啊。”午供來,“嗯,香積菩薩做得好好吃啊。”你能伸手嗎?你要把信衆都嚇死了。那好吃也不能吃,聽到好音樂也不能鼓掌,你看到哪一尊佛說鼓掌?沒有啊。那怎麼辦?學佛到最後要成佛,成佛是什麼?這問題就産生了。

 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有一個結論。他一開口就講如來聖功德,然後,你要成就,“若欲成就此功德門”,你想要成就如來勝功德的話,那你要怎麼做。所以如來勝功德講的是什麼?本體界的狀態,就馬上跟你本體界相應了。那麼他提了十個行法,《十大願王》是十種行法。而我們這一會要跟你介紹的是,這十種行法的結構是什麼?這是相當精彩的部分。我跟各位講,我也講過很多次了,我每一次講,我都覺得我講得真精彩,你們都聽不懂。

  這次我要先做廣告,我這次要講得很精彩,在普天之下還沒人講過,要講這麼精彩,那還不容易,因爲我以往就講得很精彩了,現在要講的,那當然更精彩。他的精彩我就不用傳統的講經方法講,我現在就是用完全新時代的邏輯結構來跟你講,那你聽不懂,肯定的。但是我告訴你,估計要叁十個小時,聽不懂不要緊,你就聽,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,絕對上品上升,你放心了。你不用說我都聽不懂還有功德啊?只要你有緣來這裏,擠到一個位子坐下來,那就阿彌陀佛了。

  他的殊勝就是直扣本懷,直入毗盧性海,直接就到如來勝功德海,直接就進入了。那當然沒那麼快,你想一步登天不可能,那你得多少歸得多少,你聽得懂多少,是表示你成就這個功德,如來勝功德越快而已。你聽不懂也無所謂,你叁十個小時就來坐在這裏睡覺都沒關系。當然不是鼓勵打瞌睡才來,你想來聽,聽不懂,沒有關系。

  我常跟大家鼓勵,我講經,你睡得著是厲害的人。我總共遇到一個,我在講經的時候跌倒,他不是坐在椅子上,他坐在地上,他竟然睡著了,是他躺下去的。只有一個,其他沒有。我問他說“你爲什麼不坐在椅子上”?他說“我就知道我會睡著,所以我坐地上,摔下來才不會痛。”大家都坐著,他就坐在這裏,他竟然坐到“咚”把大家都嚇一跳,其他還沒有。他是要來睡覺的。我講經不會有人睡的,你放心啦,雖然你聽不懂,你也會聽得很高興。

  那麼到這裏做一個結論的時候,他那六大區塊在這裏都出現。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談這個部分,逐漸地讓你知道說,《華嚴經》、華嚴思想裏面的六大區塊,在他的經文裏面是怎麼表達的。這個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東西:第一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是怎麼表達的,第二個是他的思維模式,《華嚴經》的思考問題是怎麼樣在思考的。我跟各位講,這兩個你弄清楚了,《華嚴經》你就會懂,你自己看就會自己懂。

  很多同修問我說,學華嚴要怎麼學?我告訴你,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頭“若人聞已,讀誦、受持,乃至爲人演說。”後面一直強調,你有讀誦就知道,爲什麼讀誦很重要?那你的讀誦對嗎?我講個標准你看看,看你讀了老半天讀到哪裏去了。我是常跟各位講,帶著疑情。我當然讀啊,但是你的讀對嗎?你恐怕不敢肯定。

  我跟各位講,《華嚴經》每天讀一卷。讀啊,不是“叩叩叩”那個,那個不一樣,那個是給誰,給沒文化、不識字的人。“叩叩叩”是只有中文才可以,因爲中文每個字都單音節,所以他“叩”,你剛好發個音,“叩”又發個音。用英文不能“叩叩叩”,英文有很多長音節、短音節,日語都沒有辦法。

  你看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都是單音節,所以數息法一定叫…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