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四月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一數到十。你知道爲什麼嗎?因爲不能十一,雙音了。那麼既然是單音的前提,那就有一個問題來了。這個問題是什麼?從零到九可不可以?從零到十可不可以?也可以。零到十那就十一個單位,十一個數字,也可以,不是說一定要一數到十,你懂得這個原則就好了,十一、十二不行。

  日語就不行了,日語一叫“yiqi”,就兩個音了。那你想想看,英文更不行,one,two沒有問題,three兩個音了,所以你教他數息,你還是要教中文。他連用字母都不行,ABCDE沒有問題,F你就出問題了,兩個音了。所以你懂得他的原則是什麼,你就多變化了,你就能夠掌握到要領了。所以數息法在國外是行不通,因爲他們都是複音,不是單音。你要留意到,這是中國人的強項。

  數息法是從印度來的,可是印度發音就輸我們了。所以我跟各位講說,爲什麼我們念“阿彌陀佛”可以,因爲單音節我們來念很舒服,“唵嘛呢叭咪吽”你來念就不好念,原因就在這裏。所以你要知道,音聲佛教對中國來講是有很大的幫助,現在我們都不會用,那不管,我現在跟各位談這個問題。

  他從這裏轉過來的時候,轉過來我們在行法上來講,你在誦經要怎麼誦?你用看的,看經本,讀,用讀的,大概一卷經文,每天讀一卷就好,你不要貪心。每天讀一卷大概要用兩個小時的時間,兩個小時,你把經文看一遍,《華嚴經》裏頭一定有很多很優美的句子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文學價值,你要把那優美的句子,在讀完以後記錄下來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《華嚴經》讀過,你一定有些心得,心得也記錄下來。光是讀完以後再回過頭來找這些句子來做記錄的時候,你大概所花的時間要比你讀誦的時間多一倍以上。

  所以你讀,假設四十分鍾可以看完,那麼整理的話大概要一個半鍾頭,你要用兩個鍾頭以上的時間。而且當你讀個五遍以後,這是打基礎的,你對《華嚴經》的攝納會增強,那時候你的理論會開始做總整理,要開始深化。因爲你現在是知識分子,你不是沒文化的,沒文化的人在看經本,他是整頁記起來,你不是整頁記的,你是字、句你都很清楚,那字句很清楚,你就要把那個重點給記下來,對你開智慧有很大的幫助。你只要每天讀一卷,沒有特殊事情不管了,有特殊事情中斷一兩天沒關系,要趕快回過來接上去。

  十年以後,你對《華嚴經》會有很深、很深的認知。二十年以後,你會成爲華嚴專家,叁十年後,你是華嚴大家。那個論文你自然就出來了。你不要想說我看都不懂,當然不懂,會懂才怪。《華嚴經》一讀你就會懂,那叫不可思議,不可能。但是你用這種方法下去,叁十年後人家從經文裏面隨便講個句子出來,你就知道他是哪一卷經文的,知道嗎?你只要每天一卷經文用這個方法,這個叫讀誦,你要不是這樣讀誦,那功德不顯。我們後面會談到這個問題。

  所以你對于《十大願王》的認知,到底對嗎?你都要帶著疑問,慢慢去求證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不是否認你,而是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,對于我們的行法,你要一再地求證“這樣對嗎”?這是很重要的。

  很多人不在這裏用功,都是師父講的,師父講的肯定沒錯,你做的對嗎?因爲這裏頭有一條中軸線,從佛到師父之間有沒有偏差?肯定他沒偏差。那他到你之間有沒有偏差?我跟你講,肯定偏差。從佛到師父之間肯定沒偏差,是你對師父要有信心,你那個師父有沒有偏差是他要背因果的事,但是我對師父這個善知識,我是寄予絕對的信心,要不然給人家叫什麼師啊?叫什麼父啊?今天出來要爲人師、爲人父,你就要負責任了,不然你不要教人家念佛嘛。

  念佛絕對沒錯,那你有沒有教人家怎麼念?好了,那現在弟子、學生們跟著你,而你給錯了,因果算你的。你要是給對了,那再來就是弟子們,我從師父那邊得來的是這樣嗎?這個就是你修行的地方,我這樣念對嗎?阿彌陀佛當然對,怎麼不對?我哪裏出錯?念佛一聲福增無量,阿彌陀佛都念完了,福在哪裏呀?有增還是黃布紙,還是黃布條,那福增加在哪裏呀?不是福增無量嗎?怎麼一點都沒增呢?那我一定哪裏錯嘛。

  哪裏錯怎麼辦?你現在找答案找不到,你就怎麼樣,帶著“我應該要怎麼樣做?可能誠心不夠,可能信心不足,可能供養不夠。”看一看我才買叁朵花供,好,明天我買五朵花。供了半天,五朵都是白色的,不好,後天改五朵紅色的。後來改一改好像也不是這樣,我剪得太低了,把它拉長一點,你會想辦法去改進。

  所以剛開始做功課,我想一想不對,應該供個水;想一想不對,應該上個香;後來又想一想不對,應該供個茶;再想想不對,因爲有茶又有香,那香灰掉下去呢,應該有個蓋子。你自己想,你不要問人家。光有個蓋子好像也不對,應該有個杯托,你自己去想嘛,你自己就進步了。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,你想要改你就改嘛,你問人家幹嘛?問人家叫依賴。我問師父,師父講的,閻羅王不要找我,找我師父,因爲我問師父。閻羅王不會找你,他找你說,你竟然都依賴你師父,這一條要論罪。

  修行要獨立。人家說要用蓋子,我的過程就認爲不要用蓋子,你就不要用蓋子嘛。因爲你有你的看法,認爲這樣最好,是不是?你說供茶好,我說不,我供開水好,那你就供開水嘛。你不要人家供茶你也供茶,問你爲什麼供茶?“嗯,師父說…”去死好了,什麼師父說,“你供什麼茶”?“嗯,我供烏龍。”“都烏龍了你還供,供龍井!”同樣要供,你就供龍井。那你怎麼辦?兩條龍要打起來。

  不是人家講什麼你就什麼,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嘛,因爲成與敗,成佛與否是要自己負責。師父引進門,修行看自己,不要老問,老問,問什麼?

  自己去摸索,我這樣做,對嗎?我這樣誦經對嗎?所以誦經的時候坐著,坐著不好,跪著,跪著不好,“師父,到底跪著好還是坐著好”?我說“你只要不趴著就好。”問東問西問什麼,你自己想你最恭敬的方法嘛。我認爲怎麼樣恭敬,我就怎麼樣做。你就是沒有信心,“哎呦,我這樣做不知道好不好,我來問師父。”倒黴的都推給師父。不是。你自己看,然後會改,我認爲這樣更好,那你就改嘛,或者要做功課之前,先煮一碗飯供著,功課做完肚子餓,剛好收下來,你吃飽了,換我吃了。你不要做完了才要供嘛。

  那你要怎麼做都可以,你自己想,佛教是絕對自由的,你自己想怎麼做,你就怎麼做,不要一直問,你要自己去摸索,這叫摸索。隨著你的摸索你就會一直成長。那你可能會講,師父你就告訴我一個標准的方法嘛,那就意識形態了,那是死的。這種人典型的乖兒子跟乖女兒,不得成就,修一堆大福報。下輩子再當小姐,體重一百公斤,你就知道長成什麼樣子。因爲福報大嘛,你就乖,聽話。

  修行不是乖跟聽話的問題,修行是你自己要很冷靜,我這樣修對嗎?知道嗎?不但誦經,供佛、拜佛、禮佛、念佛統統一樣。要包個紅包先問一下,“你包多少”?“一百。”“好,我也一百。”他包一千你包一千啊?你不能這樣問嘛。你是從你的能力,量力而行。好吧,我有錢我就多包一點,我沒錢我少包一點嘛。什麼都看人家,人家去死,你也死啊?

  學佛,學著覺醒,他沒做我可以做啊,他做我也不一定要做啊,是不是這樣?這個叫覺悟。人生要覺悟,那你的人生就很燦爛。你在修行進步會非常快。你要不具備著覺悟覺醒的這種情況,你怎麼修半天,“你怎麼這樣修,哎呀我師父都沒有教我,好,我跟你一樣好了。”結果人家禅修你修密,修密跟修禅怎麼會一樣?當然不一樣。所以你不要隨便把頭伸出去,你伸出來的頭剛好人家把你剪掉。摸索,疑情摸索,然後去解決,修行就這叁個要件。這是我們簡單地在跟各位談這個部分。我一講都講到哪裏去了?我們都講修行,講來講去都講這樣,現在要講經文了,不是講修行。

  好,先把這個定下來,是要成就如來勝功德。你不要從外面聽來的雜訊把他框在哪個地方,那你會弄錯。先談這個。那麼經文下面講了一個,“若欲成就此功德門。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”

  好,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,他談這十個廣大行願,其實十種大願在《華嚴經》裏頭,普賢菩薩講了好幾次,爲什麼到最後,他還要再講這十個大願?那麼這個十個大願,跟其他的十個大願有沒有不同?當然有不同。那十個願,我記得叁四個地方,他講這個願是因爲那個位階,位的不同而講不同的願。那麼這個地方講的願,這十大願,是從凡夫地直接到成佛,這樣的一條路。這是不同了,其他譬如說在叁地、在八地,八地有跟你講,八地要修的願;在八回向,也會跟你講八回向的願,那是八回向要做的事,這個八地有八地要做的事。

  但是這個不是,這是凡夫地做的,直接可以讓你到如來勝功德海。這是一個不同。這個不同,他提出來的是你真理本質的問題。這個不同,他提出來這個本質,是指從本體論到現象界之間,你要留意到,本體跟現象,這是哲學的兩大區塊,也是思維上很重要的。

  我們人類的大腦發展到最高的地方,就是從上到下。從下到上,只有一個概念,我想返回生命的來處。但是怎麼返回到生命的來處呢?沒有人能講。講得最完整的是《華嚴經》,講得最多的是印度人。

  印度人除了佛教以外他們自己還有一些東西,我們叫做中國佛教的部分,是指把印度包括婆羅門教、包括佛教的東西,統統翻譯到中國來的部分。後來印度再發展的文化,我們並沒有翻譯到,所以就沒有了。後來再發展的部分,將近一千年,我們沒有翻過來。所以中國有無量法門,有八萬四千法門,那還是印度裏頭的一部分而已,不是全部。但是我要告訴你,這個過程裏講得最完整,各個步驟都點到的,《華嚴經》,其他經典沒有。所以真正無量無邊法門,是在《華嚴經》裏面。這是一個。

  這些法門都告訴你,有很多高速公路,條條大路通北京,沒有錯。…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