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一数到十。你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不能十一,双音了。那么既然是单音的前提,那就有一个问题来了。这个问题是什么?从零到九可不可以?从零到十可不可以?也可以。零到十那就十一个单位,十一个数字,也可以,不是说一定要一数到十,你懂得这个原则就好了,十一、十二不行。
日语就不行了,日语一叫“yiqi”,就两个音了。那你想想看,英文更不行,one,two没有问题,three两个音了,所以你教他数息,你还是要教中文。他连用字母都不行,ABCDE没有问题,F你就出问题了,两个音了。所以你懂得他的原则是什么,你就多变化了,你就能够掌握到要领了。所以数息法在国外是行不通,因为他们都是复音,不是单音。你要留意到,这是中国人的强项。
数息法是从印度来的,可是印度发音就输我们了。所以我跟各位讲说,为什么我们念“阿弥陀佛”可以,因为单音节我们来念很舒服,“唵嘛呢叭咪吽”你来念就不好念,原因就在这里。所以你要知道,音声佛教对中国来讲是有很大的帮助,现在我们都不会用,那不管,我现在跟各位谈这个问题。
他从这里转过来的时候,转过来我们在行法上来讲,你在诵经要怎么诵?你用看的,看经本,读,用读的,大概一卷经文,每天读一卷就好,你不要贪心。每天读一卷大概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,两个小时,你把经文看一遍,《华严经》里头一定有很多很优美的句子,这就是《华严经》的文学价值,你要把那优美的句子,在读完以后记录下来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《华严经》读过,你一定有些心得,心得也记录下来。光是读完以后再回过头来找这些句子来做记录的时候,你大概所花的时间要比你读诵的时间多一倍以上。
所以你读,假设四十分钟可以看完,那么整理的话大概要一个半钟头,你要用两个钟头以上的时间。而且当你读个五遍以后,这是打基础的,你对《华严经》的摄纳会增强,那时候你的理论会开始做总整理,要开始深化。因为你现在是知识分子,你不是没文化的,没文化的人在看经本,他是整页记起来,你不是整页记的,你是字、句你都很清楚,那字句很清楚,你就要把那个重点给记下来,对你开智慧有很大的帮助。你只要每天读一卷,没有特殊事情不管了,有特殊事情中断一两天没关系,要赶快回过来接上去。
十年以后,你对《华严经》会有很深、很深的认知。二十年以后,你会成为华严专家,三十年后,你是华严大家。那个论文你自然就出来了。你不要想说我看都不懂,当然不懂,会懂才怪。《华严经》一读你就会懂,那叫不可思议,不可能。但是你用这种方法下去,三十年后人家从经文里面随便讲个句子出来,你就知道他是哪一卷经文的,知道吗?你只要每天一卷经文用这个方法,这个叫读诵,你要不是这样读诵,那功德不显。我们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。
所以你对于《十大愿王》的认知,到底对吗?你都要带着疑问,慢慢去求证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不是否认你,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,对于我们的行法,你要一再地求证“这样对吗”?这是很重要的。
很多人不在这里用功,都是师父讲的,师父讲的肯定没错,你做的对吗?因为这里头有一条中轴线,从佛到师父之间有没有偏差?肯定他没偏差。那他到你之间有没有偏差?我跟你讲,肯定偏差。从佛到师父之间肯定没偏差,是你对师父要有信心,你那个师父有没有偏差是他要背因果的事,但是我对师父这个善知识,我是寄予绝对的信心,要不然给人家叫什么师啊?叫什么父啊?今天出来要为人师、为人父,你就要负责任了,不然你不要教人家念佛嘛。
念佛绝对没错,那你有没有教人家怎么念?好了,那现在弟子、学生们跟着你,而你给错了,因果算你的。你要是给对了,那再来就是弟子们,我从师父那边得来的是这样吗?这个就是你修行的地方,我这样念对吗?阿弥陀佛当然对,怎么不对?我哪里出错?念佛一声福增无量,阿弥陀佛都念完了,福在哪里呀?有增还是黄布纸,还是黄布条,那福增加在哪里呀?不是福增无量吗?怎么一点都没增呢?那我一定哪里错嘛。
哪里错怎么办?你现在找答案找不到,你就怎么样,带着“我应该要怎么样做?可能诚心不够,可能信心不足,可能供养不够。”看一看我才买三朵花供,好,明天我买五朵花。供了半天,五朵都是白色的,不好,后天改五朵红色的。后来改一改好像也不是这样,我剪得太低了,把它拉长一点,你会想办法去改进。
所以刚开始做功课,我想一想不对,应该供个水;想一想不对,应该上个香;后来又想一想不对,应该供个茶;再想想不对,因为有茶又有香,那香灰掉下去呢,应该有个盖子。你自己想,你不要问人家。光有个盖子好像也不对,应该有个杯托,你自己去想嘛,你自己就进步了。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,你想要改你就改嘛,你问人家干嘛?问人家叫依赖。我问师父,师父讲的,阎罗王不要找我,找我师父,因为我问师父。阎罗王不会找你,他找你说,你竟然都依赖你师父,这一条要论罪。
修行要独立。人家说要用盖子,我的过程就认为不要用盖子,你就不要用盖子嘛。因为你有你的看法,认为这样最好,是不是?你说供茶好,我说不,我供开水好,那你就供开水嘛。你不要人家供茶你也供茶,问你为什么供茶?“嗯,师父说…”去死好了,什么师父说,“你供什么茶”?“嗯,我供乌龙。”“都乌龙了你还供,供龙井!”同样要供,你就供龙井。那你怎么办?两条龙要打起来。
不是人家讲什么你就什么,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嘛,因为成与败,成佛与否是要自己负责。师父引进门,修行看自己,不要老问,老问,问什么?
自己去摸索,我这样做,对吗?我这样诵经对吗?所以诵经的时候坐着,坐着不好,跪着,跪着不好,“师父,到底跪着好还是坐着好”?我说“你只要不趴着就好。”问东问西问什么,你自己想你最恭敬的方法嘛。我认为怎么样恭敬,我就怎么样做。你就是没有信心,“哎呦,我这样做不知道好不好,我来问师父。”倒霉的都推给师父。不是。你自己看,然后会改,我认为这样更好,那你就改嘛,或者要做功课之前,先煮一碗饭供着,功课做完肚子饿,刚好收下来,你吃饱了,换我吃了。你不要做完了才要供嘛。
那你要怎么做都可以,你自己想,佛教是绝对自由的,你自己想怎么做,你就怎么做,不要一直问,你要自己去摸索,这叫摸索。随着你的摸索你就会一直成长。那你可能会讲,师父你就告诉我一个标准的方法嘛,那就意识形态了,那是死的。这种人典型的乖儿子跟乖女儿,不得成就,修一堆大福报。下辈子再当小姐,体重一百公斤,你就知道长成什么样子。因为福报大嘛,你就乖,听话。
修行不是乖跟听话的问题,修行是你自己要很冷静,我这样修对吗?知道吗?不但诵经,供佛、拜佛、礼佛、念佛统统一样。要包个红包先问一下,“你包多少”?“一百。”“好,我也一百。”他包一千你包一千啊?你不能这样问嘛。你是从你的能力,量力而行。好吧,我有钱我就多包一点,我没钱我少包一点嘛。什么都看人家,人家去死,你也死啊?
学佛,学着觉醒,他没做我可以做啊,他做我也不一定要做啊,是不是这样?这个叫觉悟。人生要觉悟,那你的人生就很灿烂。你在修行进步会非常快。你要不具备着觉悟觉醒的这种情况,你怎么修半天,“你怎么这样修,哎呀我师父都没有教我,好,我跟你一样好了。”结果人家禅修你修密,修密跟修禅怎么会一样?当然不一样。所以你不要随便把头伸出去,你伸出来的头刚好人家把你剪掉。摸索,疑情摸索,然后去解决,修行就这三个要件。这是我们简单地在跟各位谈这个部分。我一讲都讲到哪里去了?我们都讲修行,讲来讲去都讲这样,现在要讲经文了,不是讲修行。
好,先把这个定下来,是要成就如来胜功德。你不要从外面听来的杂讯把他框在哪个地方,那你会弄错。先谈这个。那么经文下面讲了一个,“若欲成就此功德门。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”
好,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,他谈这十个广大行愿,其实十种大愿在《华严经》里头,普贤菩萨讲了好几次,为什么到最后,他还要再讲这十个大愿?那么这个十个大愿,跟其他的十个大愿有没有不同?当然有不同。那十个愿,我记得三四个地方,他讲这个愿是因为那个位阶,位的不同而讲不同的愿。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愿,这十大愿,是从凡夫地直接到成佛,这样的一条路。这是不同了,其他譬如说在三地、在八地,八地有跟你讲,八地要修的愿;在八回向,也会跟你讲八回向的愿,那是八回向要做的事,这个八地有八地要做的事。
但是这个不是,这是凡夫地做的,直接可以让你到如来胜功德海。这是一个不同。这个不同,他提出来的是你真理本质的问题。这个不同,他提出来这个本质,是指从本体论到现象界之间,你要留意到,本体跟现象,这是哲学的两大区块,也是思维上很重要的。
我们人类的大脑发展到最高的地方,就是从上到下。从下到上,只有一个概念,我想返回生命的来处。但是怎么返回到生命的来处呢?没有人能讲。讲得最完整的是《华严经》,讲得最多的是印度人。
印度人除了佛教以外他们自己还有一些东西,我们叫做中国佛教的部分,是指把印度包括婆罗门教、包括佛教的东西,统统翻译到中国来的部分。后来印度再发展的文化,我们并没有翻译到,所以就没有了。后来再发展的部分,将近一千年,我们没有翻过来。所以中国有无量法门,有八万四千法门,那还是印度里头的一部分而已,不是全部。但是我要告诉你,这个过程里讲得最完整,各个步骤都点到的,《华严经》,其他经典没有。所以真正无量无边法门,是在《华严经》里面。这是一个。
这些法门都告诉你,有很多高速公路,条条大路通北京,没有错。…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三集 (2011年四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