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死寂的東西,本體是個有生命的東西,所以本體有本體心、本體性、本體念,有這叁個。心,你手拿起來寫寫看,心就是一個存在,那就是本體心;本體性你知道嗎?性就是心站起來了,心生了,所以它是本體用,要開始起作用;還有一個本體念,念是現前一念心的念,有個今,有個心,這個念就是個相,所以本體有體相用叁個。
菩提心是本體心,本體的體,就是從本體來講,都在本體裏面。好,那麼大悲心是本體的用。衆生是本體的相,所以你今天要學,假若本體的相看不到,你本體的用不能起作用,你本體就沒有了,你要弄清楚。
所以這個經文裏頭,他已經把這本體論的東西全部再講一遍了,他已經告訴你了,他雖然是講是修法,可理論涉及還是很深很深的部分,非常深的部分,這個就是無極而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那個無極太極之間的關系,各位不知道有沒有留意到,我們這裏我是看不到,就是佛教寺院都有個圓圈圈,類似瓦當的那個東西,他有叁條蝌蚪。原來我們太極,太極圖不是兩只蝌蚪嗎,一只黑的,一只白的,黑的有個白點,白的有個黑點,那叫太極圖,但是佛教裏頭有叁個,就跟瓦當一樣,一個圓圈圈,但是有叁只蝌蚪不是兩只。這叁只是什麼,本體的體相用,那就是本體的體相用,那你不知道,廟裏怎麼有那個東西,那個是幹什麼的?他表示這個道場是從本體來的,不是一般的民間拜拜而已。但是沒辦法,現在曆史長了,大家統統流入民間拜拜,民間信仰,有那個東西也不知它的意義是什麼,那我們就不管了,但是你應該有這種認知。
所以這叁個:大悲心、菩提心、衆生。衆生是相,大悲心是用,菩提心是體,本體的體。所以本體有體相用,所以本體論,我常常有時候想想,就改爲本質論,本質,真理的本質是什麼。是否這樣會比較恰當,那就不知道了。反正以後給子孫們去論斷了。好,“因菩提心成等正覺”,這裏面從本體的用到本體的相到本體的體,那一句話統統涵蓋了。你看這經文是多麼的簡練。
下面舉例:“譬如曠野砂碛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。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”在古代,經文這樣解釋就很美了。現在再怎麼這樣解釋你也搞不懂,當然本來是這樣,樹就要慈悲,要有水,那大悲像水,那根就是衆生,那你用大悲水饒益衆生,你的菩薩智慧花果就會産生嗎?那古代是這樣講沒有錯,那你能做嗎?所以現在是知識分子,你的理論上比較多,所以我們就用現代的工具跟理論提供給你參考,不是說古代的解釋不對或不好,而是現代我們有必要重新再來過。
好,“何以故?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屬于衆生。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”要注意啊,所以你要學大乘,一佛乘法,或者普賢行願這個法門,那你就要好好跟衆生相處。那我告訴你,你不要想有多大的成就,只要家人,你的周遭朋友,你能夠相處的很愉快,大家願意跟著你做功課,就阿彌陀佛了,就不錯了。下輩子你再來,要精進,條件就非常的優越。那當然你假如說會運用比較好的,善巧方便,這輩子要精進得大成就也不難,但你假如說我都七八十了,再來大概有困難,那你就好好的跟大家相處,跟家人相處,讓他們能夠懂得A師姐是怎麼樣子精進過來的,你不要以爲這個不精進,這個才是真的精進。
好,“善男子!汝于此義,應如是解。以于衆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圓滿大悲。”你看這裏又另外一套,對衆生的心要平等,就能成就圓滿大悲,“以大悲心隨衆生故,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菩薩如是隨順衆生,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此隨順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”這裏你看,衆生心平等,你對衆生的心要平等,就能成就圓滿大悲,“以大悲心隨衆生故,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”叁個,也是叁個條件。
那你首先要弄清楚,這個供養如來是培養自性善根。這我們自己一再的跟各位談的,你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供養都在培養自性善根,尤其是這個地方強調供養如來,自性海中,要培養自己入自性海中,要怎麼入呢?就是以平等心恒順衆生,你要留意到,以平等心恒順衆生了,你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,那麼如何恒順,是個人的環境因緣不一樣。
我記得朱自清寫那個《背影》,他的父親,看他爸爸在月臺爬過來爬過去,他爸爸聽說比我還矮,又胖,下了月臺,又要爬上月臺是很困難的,那他看著他爸爸這樣子的背影,這是爸爸疼愛子女,那你不能夠這樣比較。“什麼東西,買一部車不就好了嗎!”當時可是沒有高速公路,也買不起車。所以你要了解到,每一個人的條件時代跟因緣是不同的,你沒有辦法以偏概全。你沒有辦法完全用你的方法,所以用你的方法,我們以一個普賢行願行者來看的話,任何衆生的供養是平等的,沒有說哪個好哪個不好,假如說你要起分別心的話,那供養好的就說你有福報,供養不好,就說你沒福報,那你不能怪衆生,因爲衆生的因緣福報如此。
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說,衆生有福了,那我就辛苦一點,那我有福了,那就怎麼樣,我就閉關一下。我不想做是我沒有福,衆生有福,我就多跑一下。我有福了,衆生不要我,我就閉關,這是很簡單的狀況。所以不談衆生如何,你要以平等心接納現有這世間的一切。假若這個部分你不具備的話,你就很難。
到這個地方是第二次擴大,這個擴大已經到理論上來了,前面的第一次擴大是講這個世間到其他世間去,毗如遮那如來到其他十方叁世一切佛的地方,那這個地方的,更從事相上轉入本體論裏頭,那所做的一切,這些,其實大家都可以相互運用。今天我們作爲一個普賢行願的行者,那你要知道他有什麼不同。普賢行願這個法門,在古代只有普賢行願的法門,你不知道它的定義是什麼,我趁現在幾分鍾,跟各位講一下。
在一佛乘的行法裏,它有次第道跟圓融道,一乘佛教裏。大乘佛教,只有次第道;小乘佛教也只有次第道;一乘佛教裏還有圓融道,但你現在所看到的大概都是圓融道,而沒有次第道,因爲中國佛教這一百年來,從民國以後都破壞殆盡了,所以行法要怎麼修啊,已經都沒有了。
這不是我們瞧不起也不是我們不知道,因爲是事實,我們在國外都遇到這種情況,人家要出家,不要他到漢傳佛教來,因爲漢傳佛教不懂得如何修行,曾經有一個美國比丘,他的師父是越南人,叫他說要到中國來學大乘,他的師父大概不知道中國已經破爛到什麼程度了,他當然大陸進不來,就到臺灣去,去了五年,很傷心的回去,他師父要他再來,再到臺灣來,他又來了叁年,他決定回去,不再穿這套服裝,就在他明天飛機要走之前,我遇到了,我問他爲什麼?他說在臺灣一個很有名的寺院裏,也是很精進的道場,他就在那邊苦惱,那邊的比丘跟他講,“你何不求觀世音菩薩,無不滿願。”他聽了大概暈倒了,他說“你們的法門就是求觀世音菩薩,是這樣嗎?”我說,你大概找錯人了,你找我我就不會跟你這樣講,但他已經死心了。所以你要知道,這是多可怕的事。
曾經有個是濱城的一個年輕人想要出家,我說好,下次來就剃度,結果下次來,他就已經圓頂了,我問他怎麼那麼快呀?他去找馬來西亞最有名的一個比丘,長老,長老就跟他講,不要跟漢傳人出家,漢傳根本不在修行,只在辦法會,所以他跑到南傳出家。
所以這個時候你要知道,我們次第道要怎麼再恢複,圓融道大家都在修,怎麼修也不知道,也沒有人知道。這是這兩個部分,我們還很清楚,我們一乘不共別圓,還有一個,次第道圓融道以外,還有一個叫普賢道,這普賢行願力就是普賢道最具體的代表,他雖然是在這個當中進行,也是事修,很簡單的狀況,但是他的普賢行願力你必須一直帶著。
我跟各位講是主要是修前面叁個,那是事相,“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,”他真正的行法,普賢行願力在哪裏?在八、九、十----“常隨佛學,恒順衆生,普皆回向。”你要懂得這個部分是很重要。因爲這個部分是無形的,他是讓你的心量一再的擴大,每一個講到華嚴的人都說華嚴的心量無限大,無限大,怎麼無限大,你要看這叁大願,慢慢的去體會。而且他是無孔不入,那是因爲有五、六、七叁大願,“恒順衆生,請佛住世,請轉*輪。”有這樣的情況。所以他是在法界中,綿綿密密、無所不在,這是最主要的特色。提供給各位做個參考。
我們這一會就講到這裏,下一次請各位注意時間。
(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昆明開示圓滿)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十集 (2011年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