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六集 (2011年元月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難。從小福報大,在家裏掌上明珠,出閣以後金枝玉葉,要什麼有什麼,什麼都很好,她發生問題了。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,那就摸索,你要解決困難,你才能夠成就的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,修行就在這裏。

  所以我們在講,你對自己的靈性要想具足成長的話,那你要去跟衆生交融。而衆生呢,就是不聽你的話,因爲他也有他的目標,就像你有你的目標一樣。那你能不能夠跟衆生處的很圓融、很和諧?就在這個時候,你的自性海就在成長,所以這個叫供養如來。

  供養,就是培養自性善根,供養如來就是供養自性的善根如大海一樣。你只有通過衆生才能看到自己,要不然你的人性你無法展開,你所展開的都是你的欲望、都是你的妄想。因爲福報大的人妄想大,所以叫做福報的災難。那你能不能夠把自己的妄想跟福報放一邊,要仔細的來看一下,真正的生活是什麼?

  我記得有個故事,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國內拍的,那個什麼乞丐與王子,一個很富有的人,他跟乞丐交換衣服,他去當乞丐當了四年,爲什麼?乞丐那麼好嗎?當王子不是很好?他在體驗生命,這是有善根的孩子。沒善根的就壓抑自己、扭曲自己,在生活中成爲一個隱形人,白過這一生。

  我不是叫你成爲叛逆的孩子,但是你要覺醒,自己要做自己所該做的,“那是什麼?”你要透過與衆生相處才知道。

  這個經文你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,跟前面的不一樣,他修行的境界跟領域也不是前面講的次第一個一個的狀況,他是全方位展開的。

  第十個也一樣:“複次善男子,言普皆回向者,從初禮拜,乃至隨順,所有功德,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。願令衆生常得安樂,無諸病苦。欲行惡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業,皆速成就。關閉一切諸惡趣門,開示人天涅槃正路。若諸衆生,因其積集諸惡業故,所感一切極重苦果,我皆代受。令彼衆生,悉得解脫,究竟成就無上菩提。”你的大腦會說那我到什麼時候才成佛?衆生造業,我來代受,然後讓他去成佛,那我要到什麼時候?當你有這種想法,你根本就不會成就。你要留意到這個地方講回向,就是要代衆生受苦。

  所以你會發現,華嚴經在講的,法在哪裏?法在衆生那裏,菩提在衆生那裏,佛陀教我們是怎麼樣恒順衆生,怎麼樣普皆回向,回向不是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回向要回向衆生,讓衆生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在這個過程裏,他所造的一切業,那些苦我來代受,你要從你的心裏真正發起這個願力,這個才叫做普皆回向。那你能做的到嗎?

  我們在內心裏頭總有一個私利,我自己的那一份先弄好,剩下的再分享,這個叫自利不叫自私,你剛開始必然如此,你不要有罪惡感。但是你帶著這個心,你慢慢成長以後,你就會慢慢由自利而利他,你會以自利爲前提,轉變成爲以利他爲前提。

  因爲那是有一個層次的,一步一步來的,現在教你轉過來,你大概成爲宗教狂熱分子,知道嗎?我們不容許這種狀況,你不能成爲宗教狂熱分子,你一定要很理性,一步一步做,慢慢的轉,你生命的全方位你都在轉變。

  要這樣,你自己就會知道該怎麼處理。那你假如用狂熱激情的那種態度來處理,你馬上就在社會上就出事。臺灣像那個蔣委員長去世的時候,也出現很多狂熱分子,當時跟蔣委員長到臺灣去的那些人,很多人就把所有財産捐出來,哇,那個情緒很高昂,報紙天天都在報,又有人捐了,他的儲蓄財産都會捐出來。過兩個月,過兩個月而已,這些人都要請領社會救濟金,他沒有家了,因爲房子已經捐出去了,他財産也出去了,又退休了,當時的退休製度沒現在的這麼好,那他什麼都沒了。好了,那社會就要養他了,那你這種激情,不是給社會製造問題嗎?是不可以的,我們是絕對反對,也不准許,你要懂得這種狀況,學佛也是一樣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有很多經文你可以抄下來,經常讀,要熟背,那家人聚會的時候,你要背給他聽,管它聽懂聽不懂,聽久了就會懂。 “菩薩如是所修回向,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此回向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”到這個地方,他講“善男子,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,具足圓滿。”做個結論,就是十個大願。我們要各位談的是,這十個大願,除了第一大願我們講完了,明天回過頭來,要把這十個再講一遍。

  他在這裏頭就講的很清楚了,後面爲什麼長行文跟偈誦還那麼長?這個都是他的經文結構跟他的思想脈絡很明顯的地方,那個我們等到後面再跟各位談。

  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十個大願,這樣叁個區塊就很清楚了,真正行法是前面叁個,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,廣修供養,要有業相那就忏除業障,就這四個。那這四個是基礎,做好以後,那麼世間跟佛法有關的這些善法,就是這些佛法“隨喜功德,請佛住世,請轉*輪”這些你都要隨喜功德去做,所以你沒有辦法自己在家裏閉關這樣修就好了。你要隨喜功德,要跟衆生相處,要請轉*輪,要請佛住世,那你都要跟善知識相處,跟衆生相處,那我們跟各位講,不管跟衆生跟善知識相處,我們統稱爲兩大類:一個叫教授善知識,一個叫同行善知識。同行善知識又分兩大類,一個是護法善知識,外護護法善知識,一個是共同跟你修的,叫內護善知識,提供吃啊住啊,在家裏先生就是外護,或者太太是外護。那麼跟你同樣在修行的人,他朝著修法的進度態度等等,這個叫內護,他也在修,你也在修,彼此交換心得。

  那我告訴各位,同行善知識所占的比例比教授善知識所占的比例要重,因爲教授善知識跟你相處的時間會非常有限,但同行善知識就你們幾個人,尤其從華藏工程來講就叁五個人,那你們可以相處的很好,假如這叁五個人你都處不來,那你就出問題了,你一定出問題了。

  所以我們講說,華藏工程事實上,上至天子以至庶人,每個人都可以修。董事長找所有的總經理副總經理過來,兩個鍾頭,華藏工程結束,該布達的布達,有疑問的就問清楚;然後總經理回去,找他下面部門的一級幹部過來,布達;一級幹部回去,再找他的二級幹部布達,把問題弄清楚。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下面要做什麼。

  所以當一個領導人運用華藏工程,那是很好統禦的,所以我們叫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原則上是在這個地方。那你假如不會,你就老是會發生跟人家相處不來,他講的我不喜歡,我講的他不喜歡,那怎麼辦?你這麼幾個人你都弄不好,有共同的理想跟目標,結果都沒有辦法相處,那沒有共同的理想跟目標,你怎麼相處呢?

  所以這個地方就看到你要怎麼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。華藏工程訓練你聆聽,欣賞,接納,他的方法很簡單,叁五個人一相聚,每個人叁到五分鍾,大家聆聽欣賞接納,不要批判。

  你要自己去想,他爲什麼這樣講?鴻儒有鴻儒的意見,白丁有白丁的意見,那鴻儒要欣賞這白丁怎麼這樣講,白丁也要欣賞人家鴻儒好厲害,要這樣的話,這世界是和諧的,不會有沖突的。

  從小單位你都能這樣做,廣而大之,你就沒有問題。所以,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基本細胞,希望各位在華藏工程進行的過程裏,你不要急,也不要爭是非對錯,這裏面沒有對錯,你可以有意見,他也可以有意見。

  跟各位講有一幕很清楚的狀況,一個簡單舉例,太太跟先生說,昨天感冒很不舒服,先生說有沒有咳嗽,有沒有流鼻涕,有沒有發燒,有沒有給醫生看?他有沒有體貼太太?你看這是一個處理法。太太說,有,有,有,講完以後他打電話給他姐姐,說我昨天感冒了,哦,她兩個人談的很高興,姐姐跟他說,對啊,我上個禮拜也感冒了,這邊說,對哦,上個月姑姑也感冒了,講完了,大家笑一笑就挂斷。你要留意到,生命的存在不一定先生那種理性。太太講這句話的意思,他不一定要你出什麼對策,你只要跟他講,對啊,我上一次也感冒了,感冒很難過,他就很高興了。誰呀,感冒了,他請假了,在請假以後剛好有個人來找我,我們就去吃什麼好吃的……她跟你講說我感冒了,那只是個媒介,感冒本身並不重要,但她要跟你做什麼?一種溝通,一種交流。

  那對理性的人來講,哎呀,這些女人實在不得了,真無聊,那感冒就感冒了,就看看有沒有把病治好就好了,可是一個人感冒會把一家子全世界感冒的人通通扯出來,然後就談論,都很高興,都高興什麼?回去想一想,你們是哪一種人?基本上離不開這兩種人。說到你,純屬巧合,這個情節絕對真實。

  所以,你不要說,師父你怎麼又說我了。人不外乎這兩種,不止感冒了,其他也一樣了。去買了一個新東西回來,就很快打電話,跟你遠方的朋友講我買了一個什麼什麼,那個也說哦你買了什麼,其實你買了什麼他根本也沒看到。但是他又講他去哪裏買個什麼,然後他很高興,花了半個小時的國際長途電話,很高興,講完了。這個就是生命啊,那你能不能享受?

  所以,我告訴你,有理想的人,理性的人幾乎沒有朋友,像這種胡扯胡扯的,朋友最多。那我是要問,你是要過這一種幸福快樂的人生呢?還是要過那種非常理性,非常冷漠,沒有朋友的人生呢?

  我不是叫你亂無章法的混日子。人生確實這兩方面都有,那麼你有時候也該理性一下,有時候也該感性一下,要是通通感性而沒有理性,那你的家一定亂七八糟,跟狗窩差不多,跟豬寮差不多。

  我在溫哥華遇到一個同修,他就跟我講說,他在教書。(是)你們大陸的同修,他說去他學生的家裏,沒有一個地方他腳能夠踩進去,他進去以後,因爲媽媽在煮飯,因爲要請老師吃飯,他們已經約好了。他就跟孩子講說,你東西要收拾要整理,就這樣。媽媽整理好飯出來,看到老師在教他孩子這樣,媽媽跟孩子講了四個鍾頭,告訴他你要獨立,你要自己判斷,那才幼兒園的小孩而已啊,你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,你要自己過生活。你看他們從小就這樣,講了四個小時,他也不知道老師跟孩子講多久,所以人家的孩子你還不能亂教,那是西方社會。

  在我們這裏,我想老師這麼講,我想媽媽一定說,你看老師這樣教,你要聽話。那反過來,叫他不要聽老師的話,講了四個鍾頭。對嗎?還是不對?

  這是他們的一種生活形態,那你要去欣賞他,你要不要跟他不一定,我沒有叫你跟他,但是你要知道,有人是這個樣子。那你能夠尊重包容他嗎?這個不要批評,就是有這樣一種狀況。

 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,確實有很多人是這種狀況。我希望我們大家能夠活的精彩一點,活的燦爛一點,不要冷冰冰的,太理性,加一點感性的生活。

  好吧,今天我們跟各位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六集 (2011年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