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,你的房子就會充滿生命力,那不是內部裝潢好就好了,你的基本設備,燈啊、水啊,裝好就好了?不是。因爲你的生命有你的特質,有的人可能就音響、家庭電影院布置的很好、有的可能就是書房、有的可能就擺個桌球在運動、有的可能就買個撞球臺,反正每個人不一樣,有的可能大客廳布置好准備要跳舞用的,這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,所以家庭布置會有不同。那我們也是一樣。
你的生命成長到成型的時候,還要讓他到成熟。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修行,其實他有幾個階段:一千萬次的失敗一次成功,一千萬次的成功一次成就,一千萬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,一千萬次的成熟才有一次成佛。你還以爲,“哼,兩下子我要成佛”。師父怎麼開智慧,我說“開”,你開嗎?你也開不了。不是師父說你就能開,你累積的資糧道夠嗎?我舉例是講千萬分次了,不知道好幾千萬次。
所以你在正確的指導之下,還要一再的去嘗試錯誤,就像小孩子,學走路學跑步一樣,搖搖晃晃跌倒,走一走跌倒,因爲他頭比身體重,爲什麼常常摔下來,然後撞到頭這裏一包,這裏一包,他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,他才能站起來,他才能真的跑步,這個是生命成長過程所必須要的。八、九、十就是一再的擴大。
好,我們把這個前言的部分講完,這個叫序言。下面呢“善財白言…”,十個講完了,佛菩薩大概都講這樣而已。善財就問了“大聖”,齊天大聖的大聖就是從這裏出來的,然後“雲何禮敬,乃至迴向。”從禮敬到迴向,那是怎麼搞的?
那我想善財童子經過五十叁參以後,這個不會不懂了,那我們就有可能這樣問了,可是善財童子既然知道,爲什麼要問?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來了。從學術研究的立場,那這個都是很好寫文章的,寫博士論文這個都很好寫的。
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,善財童子在代我們請法的時候,他就是要普賢菩薩把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展開,那我們才知道要怎麼修,“爲後世衆生而請法”,那善財當然懂了。其實你看,他本來在《六十華嚴》跟《八十華嚴》就沒有這些經文了,善財當然懂了,就不何必再講了。可後來又爲什麼有這些經文呢?這個是應該來講是在西元六世紀左右才産生的經文,因爲六、七世紀的時代,是七世紀實叉難陀在長安翻譯《八十華嚴》,那時候還沒有。所以他是在九世紀初、八世紀末翻譯的。所以他的出現,應該是在印度的思想家、修行者,他在七世紀初葉的時候産生的經文,把他接下來的。他爲什麼會接這個部分呢?
善財不是善財成就就好了,那就好像善財太自私了,這一句話表明了善財的大慈大悲,他要把他的法濃縮起來成爲一個萬靈丹,傳給後代。他是這樣講的,你要留意到。到後面,他談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,善財把這個法門請出來,濃縮成這個樣子,意思就是他已經修行成就了,他現在再把這個法講出去,你只要聽過這十大願王的名字,這十條,你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。而爲什麼他講往生極樂世界,不往生其他世界呢?因爲極樂世界是娑婆世界最近的一個休息站。換句話說他的車票最便宜,你最好去。要跟你講高級的地方,那動車組那麼貴,飛機那麼貴,你買不起,那個是平價票,誰都可以去。意思說你只要買了這一張十大願王的票,保證你到極樂世界。
十大願王的內容弄清楚,中品中生;把後面的行法run(跑)一遍,那你到極樂世界,上品上升;那你假如只把十大願王這樣念一念,那你往生極樂世界,下品生,就一般人,一者禮敬諸佛聽過了,一直禮敬諸佛,背來背去就一直還是禮敬諸佛,保證往生。這樣就往生了,不是死了,死了以後保證往生極樂世界。
但是這沒有意義,因爲你對他都不了解,往生極樂幹嗎?那要在那邊學佛,那你有好多工作要做,那就回到彌陀經裏面去了,回到阿彌陀佛彌陀經裏面去了。因爲他是你開始要培養善根跟自性功德的資糧道的地方。其實那個極樂世界,就我們現在學華嚴的人來講,你只要開始照我們的方法去修,你的生活空間,那個象限就是極樂世界,你知道嗎?
要懂得修行的不可思議啊,你修大法修小法?修小法就麻煩了,修小法就是什麼,每次上車都買票,修大法就是一次買票就買終身的,卡片拿出來就通過了,卡片拿出來就有位置了。看你修大法修小法。那你要修小法,每一次都問有沒有打折的?打折的還有沒有打一折的?老是要等一折的,到最後都排到最後面那邊去了。那你只要修大法,把這一個部分提出來的話,每一次通關都是vip,A-Class,這是不同的狀況,那麼就看我們,你是怎麼修學的?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。
所以一般人在看經文,“善財白言,大聖,雲何禮敬,乃至迴向。”他大概就這樣了,善財就這樣問了,這十大願王要怎麼修啊?一句話就帶過去了。我告訴你這麼一句不起眼的,其實他的語言模式在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東西。只要你這個關卡,這種關鍵點,我們叫連接詞,連接詞的地方你能搞清楚,華嚴經你就懂一半了。華嚴經很多連接詞的地方,像戲劇性的的連接詞,那都是很不可思議的地方,有機會我們再談談那一種狀況。這個在法界論裏頭是很重要的。
好,了解這個部分以後我們再看第一大願:“普賢菩薩告善財言,善男子,言禮敬諸佛者,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,”這個是一段話,他怎麼修呢?“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”前面是一段,這是他的經文結構的第一段,第二個這是第二段,“我以普賢行願力故…”你注意到哦,普賢菩薩講普賢行願力,那很顯然普賢行願跟普賢菩薩有沒有關系?所以我說這個就是普賢符號。哪有自己人說自己的法,那跟我一樣愛吹牛對不對?不是,這是有道理的。
普賢符號的出現,有他一定的道理,你要弄清楚,他是法界的第一尊佛,你看得到,你能夠認識到佛的第一個形象,就是普賢菩薩。那麼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,都叫普賢行願。你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,所産生的威神力,叫做普賢行願力。
你注意看,這五個字,普賢行願力,他以普賢行願力,“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,”這個不是推測的。“如對目前”的意思就是體驗到了,親自感受到了,證得到了,這個叫做如對目前,現前知見,裏面的經文是這樣講的。
好,下面又講,“悉以清淨身語意業,常修禮敬。”到這個地方又是一段。這個地方講“清淨身語業,”這個地方經文你這樣看,你不知道爲什麼叫“清淨身語業”?大概都講我的身語意都是絕對清淨來修這個法,來禮敬諸佛,對不對?大概所有的注解都這樣寫。因爲我都看過,你放心,有的你沒看的,你看不到的,我也都看過了,通通這樣解。
但我跟你講,這個地方講的就不是你講的,這個清淨身語意業,是出自哪裏呀?出自前面<淨行品>,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,“雲何得身語意業”那個地方有十個雲何得,當中有清淨身語意業,這個地方的清淨身語意業,是代表那十個身語意業。那個十個身語意業的成就,可以得一切勝妙功德。換句話說,他以清淨身語意業的成就直接證得法身。
怎麼修證得法身的這部分不跟你講了,我就告訴你,<淨行品>裏頭,文殊師利菩薩所答得一百四十一大願,就是講這十個清淨身語意業,直接成就法身而入法界生活,知道嗎?這個是有出處的,他不是在這個地方講清淨身語意業,因爲後來智首菩薩所問的後來十個雲何得,有一百句,每一個雲何有十個,每一個雲何有十個,那個一百句是講次第道修行,那麼前面的這十個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,講的是圓融道的行法,這個是不同的。
那麼這個地方,他是告訴你直接轉入法界,不是<淨行品>中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成就法身而已。這裏頭就牽涉到他的思維模式的問題。普賢菩薩代表的是“所”,所是指法界,能是指法身,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是法界成就,文殊菩薩講的是法身成就。文殊菩薩講的法身成就是證空性的第一個得一切智,般若智的這個成就。而在普賢菩薩所講的法界成就的時候,法身也同時成就,這叫妙覺佛。這是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所以普賢菩薩到這個地方在講這一卷經文,是呼應與<淨行品>、文殊菩薩所講的法身成就的部分,跟這個地方的十大願王的法界成就合一,在這個地方圓滿。
經文爲什麼要這樣做?除了剛才善財童子所講的那個契機跟因緣以外呢,他在這個經文講的這個部分,又把<淨行品>跟這個地方結合起來,成爲一體沒有散開。那這裏頭發生一個問題,這個講起來就問題大了,因爲<淨行品>在第二會,第二會我們知道是沒有入定,文殊菩薩沒入定,其他八會都有入定,都入叁昧,第二會沒有入叁昧。
第一會爲什麼入叁昧,第二會不入叁昧,第叁會才開始入叁昧呢?這是華嚴經的整體結構,所以華嚴經第一會講的就是本體論,辟頭掀開法界本體,然後第二會呢其實是華嚴經的序言,所以他序言不入定,第叁會才入定,講華嚴經的次第修行,到如來出現品。第八會離世間品講的是理無礙的部分,第九會入法界品是講事無礙的部分,那麼第叁會到第六會是講理事無礙的部分,這個地方要結論了。連接到智首菩薩所問,文殊菩薩所答的身語意業的部分,連在一起,那佛法,華嚴經就很完整的一部經典。後來爲什麼會出現這一品經是這樣來的。要不然我們再看,八十華嚴也沒有,六十華嚴也沒有,爲什麼四十華嚴跑出這一卷來,他的原因在這裏。多少人對他帶著疑情,找不到答案,答案其實就在經文裏。經文的語言模式配合他的思維模式,把華嚴串成一個圓滿無缺的思維系統,關鍵在這裏。今天我先跟各位講到這裏,明天我們再接下去,跟各位繼續說明。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二集 (2011年元月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