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元月)

  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

  昆明開示 第叁集

  海雲繼夢和上

  今天要跟大家談的第一個問題是第一大願裏面的經文,他分兩個部分要談,一個是從宏觀的談,從第一大願到第四大願當中,他的經文結構,跟七、八、九,這個第五、第六、第七的經文結構,跟八、九、十的經文結構有什麼不同。另外一個部分就是,這一品經要怎麼修,這卷經文《十大願王》的修行到底要怎麼修。這兩個部分是這部經的一個重點。

  有人說這部經的最後是導歸極樂,導歸一回事了,你到底有沒有修?你都沒修怎麼到極樂去?就好像說做生意會賺錢,那你有沒有做?你到底會不會做?那你沒做怎麼賺錢呢?現在這時代的人,是貪便宜,喜歡用一點靈,一點靈知道嗎?臺灣有個眼藥水,就是眼睛痛了一點呢就靈,就不痛了。

  你現在學佛也是這個樣子,前兩天有個同修跑來,師父你告訴我怎麼開智慧,我說你要幹嗎?我要開智慧!我說開!你有沒有開?他說就這樣嗎?我說是呀,我教你,我告訴你怎麼開智慧,你就能開嗎?“不是啦,你告訴我是念文殊菩薩心咒還是念什麼?”我說你永遠不會開智慧,你放心。

  你要不覺醒的話,一直想要這樣子,是不可能的。就好像學生問“老師答案是多少,我填上去我就會考100分。”你永遠不會。填下去,你可能會考100分,你可能就一塌糊塗。各位考試大概沒作弊過,你要作弊你就知道,常常把是非題抄到選擇題的答案去,就是給你抄就都不會抄,你還講什麼?所以修行你一定要懂得怎麼修!每一部經文裏都有修行的辦法。但是就是給這些懶惰蟲弄到沒辦法修,然後只想說結果,你告訴我結果就好,結果沒用,更何況你根本看不清楚狀況。

 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,先談的是這個部分。第一個先看經文,經文講“言禮敬諸佛者”我是跟各位談這個部分。

  禮敬諸佛是什麼?是怎麼禮敬?他現在講說,所謂禮敬諸佛要怎麼禮敬?那你看他經文講的兩句話,第一句“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”這個是講“所”,你要記得這一句話。“所”就是我要禮敬什麼?那個對象叫“所”,所以的“所”,那個所最好給他打個引號,他講“所”,那標的要有,我禮敬諸佛,禮敬的標的要有,沒有標的你要禮敬什麼?你要修這個法門,那個標的是什麼?那麼他講標的是盡法界虛空界,那我們講是所有的佛,很簡單,講所有的佛,一切佛,那各位知道一切佛是什麼?坐在牆壁上這些都是佛,所以說千佛堂呀萬佛殿呀,我告訴你這不是佛,這是佛像,你要禮敬的佛是什麼?是佛像所代表的、你自己生命中的那個真如、那種自性。你要禮敬的是那個東西,你自己的生命中所具有的真如本性,或者叫真如自性,那都無所謂,你要禮敬的是那個東西,佛像只是一個代表,一個就可以了,一尊就可以了。爲什麼弄個千佛堂萬佛殿呢?因爲道場經需要費用,給大家來認捐,供養道場,那麼這等于是寫在上面的名字都是功德名錄、功德牌位的意思。常常有功德碑,寫著很多功德主的名字。那這個是跟那個意義一樣,你供養他,供養什麼?供養就是培養自性!培養你的自性善根,就是指這個意思。

  那麼你假如把他框在自己身體裏面,因爲你的大腦會有這種錯覺,如果我禮敬得是拜我自己,那我怎麼拜都可以呀,要怎麼拜?所以,他把你的量跟界,眼界打開,讓你的高度站高。所以他講,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都是你的生命,真如自性的範圍。他第一句話劈頭就講這個東西,那你這個假如不能體會,不能了解的話,那我要告訴你,你這個法門根本就修不下去,我跟你談這個問題,你聽到了,都聽到了,你不要以爲我問你這句話什麼意思,你聽清楚這一句話于心有所了然,絕對往生,絕對是極樂世界,光這麼一句話就足以上品上生,你對于這個一切佛的認識,所有佛的認識,要是有這種認知,死後往生極樂,絕對沒問題。

  你不要以爲這麼一句話很簡單,你去想想看,你的真如自性涵蓋哪些?你反過來去想,你涵蓋得到嗎?當有個人搶走你的東西,你能夠說他就是我的真如自性嗎?當你被車子撞到,你會說那就是我的真如自性嗎?那你說真如自性怎麼這樣?要不然怎樣?那你怎麼禮敬他?你想想看。

  所以你有多少認知,決定你多少成就,而這個是發自你內心的,所以這麼一句話,講“所”,沒有錯,講那個標的沒有錯,那你認知有多少,有很多同修講,“啊!我昨天做夢到佛,滿天都是佛。”滿天都是佛,對嗎?你要知道,從這個意志上來看的時候,那叫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。這沒有辦法確定你那個夢是真的。佛是什麼,你都不知道,佛真得長得像你講的得那個樣子嗎?那是畫家畫得啦,你要是知道的話,他絕對不是這個樣子,誰說佛那麼倒黴長得跟我們一樣,佛有沒有可能長得更莊嚴一點?但你的極限就到那裏,你就以爲看到這樣就對了,不是的。

  所以這裏所講的這一切佛,這個標的,古代的文字記載,文字只能這樣而已。你要懂得文字只能這樣而已,你必須要懂得,他所指的標的跟實質的意義是什麼。那假如要用意識形態的話,那就很容易鬥爭跟對立!因爲你認爲這樣,他認爲這樣。這個佛菩薩假如叫印度人來畫,絕對不會是我們畫的這個樣子;要是今天的美國人歐洲人來畫,會畫這個樣子嗎?你要是叫非洲人來畫,他長得什麼樣子?所以你怎麼知道佛長什麼樣子?

  你可能沒有去研究過,假如你透過學術研究,我們從曆史上看民族遷移的情況,釋迦牟尼悉達多太子不是雅利安人,你知道嗎?他是我們外蒙古北方大概相當于現在圖瓦共和國,我們臺灣叫唐龍烏陽海,那邊有一個民族,大概在五千年前,他就向西移,後來向南轉,到現在的尼泊爾這個地方來。

  因爲他到印度以後生活不適應。那麼開始向北再走回來,大概迷路了,然後一直爬上高山。到尼泊爾這個地方,符合于他們民族的生活習慣、環境、所以就停在那裏,而釋迦牟尼就是他的後代。

  我們發現他的生活習慣,乃至要死的時候那種姿勢--右斜臥的姿勢,標准的,跟我們北方的這個民族是完全一致的。所以他講深金色而不是深白色,這曆史上學術上有依據的,能講嗎?你從宗教的意識形態裏來看的話,那佛陀是殊勝的,講金色身是最好的。那你懂得實際狀況是什麼嗎?

  所以佛像的畫法。是一種文化,各個不同的民族,可以有不同的畫像,他長成什麼樣子,那就看各民族。我們在研究北方的這些石窟的佛像也是一樣,爲什麼雲崗石窟都像鮮卑人的長相,因爲鮮卑人雕的。爲什麼龍門石窟那尊大佛的長相是那樣子?龍門,因爲他是武則天雕的,你當然要把武則天的造型給雕上去,你不可能雕楊貴妃,你更不可能雕現在的modle,你一定是當時皇帝的那個民族爲主的那種特征。所以佛像長什麼樣子,不要說你夢到的,一般民間叁教九流的信仰,這樣講可以,但是你想求解脫的人不宜這樣講。

  所以我們中國佛教有這種區分,叁家之言跟叁教九流是不同的,民間信仰和跟實際上的是不一樣,你要留意到這一個最重要的區別。

  而在學習佛教的時候,你要知道,叁教九流講的完全是佛教文化,你要講到我們在探討的佛教是佛陀的真理,你要研究的是真理,是真理帶你解脫,文化不會帶你解脫。

  文化就像南傳佛教穿的服裝、藏傳佛教穿的服裝。南傳佛教穿的服裝不一樣,文化可以不一樣,但是大家追求佛陀真理的這個部分是一致的,你一定要把這個東西給區分好,你沒區分好你沒辦法處理。你學佛就亂成一團,而且是非叢生。你陪著喇嘛去可以吃肉吃魚,陪著和尚去就不能吃,然後你又活得好自在,到底你喜歡吃魚吃肉呢還是不喜歡呢?當你想吃魚吃肉就陪喇嘛去吃飯。被師父逮到了,和尚帶我去吃飯只能吃菜,那就算我倒黴好了。那吃菜什麼意思,你不知道啊,可是當你看到當一個和尚在吃魚吃肉的時候,你說他犯戒,喇嘛不犯戒,是嗎?那你了解什麼?你對佛法了解多少?這是什麼,這是文化,到日本去,日本和尚討老婆生孩子,還有財産,那我請問你要怎麼辦?

  所以,你要了解,文化歸文化,真理歸真理,你是來學文化還是來學真理?要學文化,一定受到區域性的限製,他就不是真理。

  真理是十方叁世一體適用。不管空間到哪裏,就是那個真理;不管時間過去未來如何,就是那個真理。真理沒有改革。還會因爲時空而轉變的絕對是文化。

  所以跟你講,戒律是文化,佛陀講得很清楚,戒律有開有遮,有開有遮他就不是真理。真理的叁法印能開嗎?不能開呀!開了就外道。所以,你在學什麼?你自己要看清楚。你把追求真理的目標要確定,懂得真理跟文化之間的差異,那你要來學什麼就知道了。

  現在先把這個“所”,這個標的跟你講清楚,你要禮敬諸佛,要禮敬什麼,這樣子明白了?明白了,光明白上品上生沒問題。我看這個樣子是不明白,都全部僵化,眼睛瞪著我這邊,肯定你不明白,你不明白不是內容,你一定在懷疑“真得嗎?聽這麼十分鍾的課就可以上品上生?”保證你上品上生,不要懷疑,那你說我還模模糊糊呀,那上品下生總可以吧。你說我真得是都聽不懂你在講什麼,那最少也有下品上生。不過你那個上上下下到最後也搞不清楚呀,不可能下品下生,你放心。光是進來這裏,你坐下去就睡著了,我講完了你也下品上生,更何況眼睛瞪那麼大在看,絕對中品以上,這是有關“所”的部分。

  我們再看“能”的部分。“能”就是我要怎麼樣子禮敬。現在我標的知道了,我要怎麼禮敬?

  他說“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”這是境,然後“悉以清淨身語意業,常修禮敬”這就是,有沒有?他條件都定出來了,以普賢行願力故,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,你想想看,普賢菩薩自己講,我以普賢行願力故這有沒有一點邏輯上的矛盾,有沒有?

  所以我們昨天跟各位講說,這個叫普賢符…

《普賢行願品 昆明開示 第叁集 (2011年元月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