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二集 (2011年元月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,你的房子就会充满生命力,那不是内部装潢好就好了,你的基本设备,灯啊、水啊,装好就好了?不是。因为你的生命有你的特质,有的人可能就音响、家庭电影院布置的很好、有的可能就是书房、有的可能就摆个桌球在运动、有的可能就买个撞球台,反正每个人不一样,有的可能大客厅布置好准备要跳舞用的,这是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,所以家庭布置会有不同。那我们也是一样。

  你的生命成长到成型的时候,还要让他到成熟。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修行,其实他有几个阶段:一千万次的失败一次成功,一千万次的成功一次成就,一千万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,一千万次的成熟才有一次成佛。你还以为,“哼,两下子我要成佛”。师父怎么开智慧,我说“开”,你开吗?你也开不了。不是师父说你就能开,你累积的资粮道够吗?我举例是讲千万分次了,不知道好几千万次。

  所以你在正确的指导之下,还要一再的去尝试错误,就像小孩子,学走路学跑步一样,摇摇晃晃跌倒,走一走跌倒,因为他头比身体重,为什么常常摔下来,然后撞到头这里一包,这里一包,他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,他才能站起来,他才能真的跑步,这个是生命成长过程所必须要的。八、九、十就是一再的扩大。

  好,我们把这个前言的部分讲完,这个叫序言。下面呢“善财白言…”,十个讲完了,佛菩萨大概都讲这样而已。善财就问了“大圣”,齐天大圣的大圣就是从这里出来的,然后“云何礼敬,乃至迴向。”从礼敬到迴向,那是怎么搞的?

  那我想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参以后,这个不会不懂了,那我们就有可能这样问了,可是善财童子既然知道,为什么要问?这个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。从学术研究的立场,那这个都是很好写文章的,写博士论文这个都很好写的。

  现在我要跟各位谈的是,善财童子在代我们请法的时候,他就是要普贤菩萨把这个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展开,那我们才知道要怎么修,“为后世众生而请法”,那善财当然懂了。其实你看,他本来在《六十华严》跟《八十华严》就没有这些经文了,善财当然懂了,就不何必再讲了。可后来又为什么有这些经文呢?这个是应该来讲是在西元六世纪左右才产生的经文,因为六、七世纪的时代,是七世纪实叉难陀在长安翻译《八十华严》,那时候还没有。所以他是在九世纪初、八世纪末翻译的。所以他的出现,应该是在印度的思想家、修行者,他在七世纪初叶的时候产生的经文,把他接下来的。他为什么会接这个部分呢?

  善财不是善财成就就好了,那就好像善财太自私了,这一句话表明了善财的大慈大悲,他要把他的法浓缩起来成为一个万灵丹,传给后代。他是这样讲的,你要留意到。到后面,他谈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,善财把这个法门请出来,浓缩成这个样子,意思就是他已经修行成就了,他现在再把这个法讲出去,你只要听过这十大愿王的名字,这十条,你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。而为什么他讲往生极乐世界,不往生其他世界呢?因为极乐世界是娑婆世界最近的一个休息站。换句话说他的车票最便宜,你最好去。要跟你讲高级的地方,那动车组那么贵,飞机那么贵,你买不起,那个是平价票,谁都可以去。意思说你只要买了这一张十大愿王的票,保证你到极乐世界。

  十大愿王的内容弄清楚,中品中生;把后面的行法run(跑)一遍,那你到极乐世界,上品上升;那你假如只把十大愿王这样念一念,那你往生极乐世界,下品生,就一般人,一者礼敬诸佛听过了,一直礼敬诸佛,背来背去就一直还是礼敬诸佛,保证往生。这样就往生了,不是死了,死了以后保证往生极乐世界。

  但是这没有意义,因为你对他都不了解,往生极乐干吗?那要在那边学佛,那你有好多工作要做,那就回到弥陀经里面去了,回到阿弥陀佛弥陀经里面去了。因为他是你开始要培养善根跟自性功德的资粮道的地方。其实那个极乐世界,就我们现在学华严的人来讲,你只要开始照我们的方法去修,你的生活空间,那个象限就是极乐世界,你知道吗?

  要懂得修行的不可思议啊,你修大法修小法?修小法就麻烦了,修小法就是什么,每次上车都买票,修大法就是一次买票就买终身的,卡片拿出来就通过了,卡片拿出来就有位置了。看你修大法修小法。那你要修小法,每一次都问有没有打折的?打折的还有没有打一折的?老是要等一折的,到最后都排到最后面那边去了。那你只要修大法,把这一个部分提出来的话,每一次通关都是vip,A-Class,这是不同的状况,那么就看我们,你是怎么修学的?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。

  所以一般人在看经文,“善财白言,大圣,云何礼敬,乃至迴向。”他大概就这样了,善财就这样问了,这十大愿王要怎么修啊?一句话就带过去了。我告诉你这么一句不起眼的,其实他的语言模式在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东西。只要你这个关卡,这种关键点,我们叫连接词,连接词的地方你能搞清楚,华严经你就懂一半了。华严经很多连接词的地方,像戏剧性的的连接词,那都是很不可思议的地方,有机会我们再谈谈那一种状况。这个在法界论里头是很重要的。

  好,了解这个部分以后我们再看第一大愿:“普贤菩萨告善财言,善男子,言礼敬诸佛者,所有尽法界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,”这个是一段话,他怎么修呢?“我以普贤行愿力故,”前面是一段,这是他的经文结构的第一段,第二个这是第二段,“我以普贤行愿力故…”你注意到哦,普贤菩萨讲普贤行愿力,那很显然普贤行愿跟普贤菩萨有没有关系?所以我说这个就是普贤符号。哪有自己人说自己的法,那跟我一样爱吹牛对不对?不是,这是有道理的。

  普贤符号的出现,有他一定的道理,你要弄清楚,他是法界的第一尊佛,你看得到,你能够认识到佛的第一个形象,就是普贤菩萨。那么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,都叫普贤行愿。你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,所产生的威神力,叫做普贤行愿力。

  你注意看,这五个字,普贤行愿力,他以普贤行愿力,“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,”这个不是推测的。“如对目前”的意思就是体验到了,亲自感受到了,证得到了,这个叫做如对目前,现前知见,里面的经文是这样讲的。

  好,下面又讲,“悉以清净身语意业,常修礼敬。”到这个地方又是一段。这个地方讲“清净身语业,”这个地方经文你这样看,你不知道为什么叫“清净身语业”?大概都讲我的身语意都是绝对清净来修这个法,来礼敬诸佛,对不对?大概所有的注解都这样写。因为我都看过,你放心,有的你没看的,你看不到的,我也都看过了,通通这样解。

  但我跟你讲,这个地方讲的就不是你讲的,这个清净身语意业,是出自哪里呀?出自前面<净行品>,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,“云何得身语意业”那个地方有十个云何得,当中有清净身语意业,这个地方的清净身语意业,是代表那十个身语意业。那个十个身语意业的成就,可以得一切胜妙功德。换句话说,他以清净身语意业的成就直接证得法身。

  怎么修证得法身的这部分不跟你讲了,我就告诉你,<净行品>里头,文殊师利菩萨所答得一百四十一大愿,就是讲这十个清净身语意业,直接成就法身而入法界生活,知道吗?这个是有出处的,他不是在这个地方讲清净身语意业,因为后来智首菩萨所问的后来十个云何得,有一百句,每一个云何有十个,每一个云何有十个,那个一百句是讲次第道修行,那么前面的这十个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,讲的是圆融道的行法,这个是不同的。

  那么这个地方,他是告诉你直接转入法界,不是<净行品>中文殊师利菩萨讲的成就法身而已。这里头就牵涉到他的思维模式的问题。普贤菩萨代表的是“所”,所是指法界,能是指法身,所以普贤菩萨讲的是法界成就,文殊菩萨讲的是法身成就。文殊菩萨讲的法身成就是证空性的第一个得一切智,般若智的这个成就。而在普贤菩萨所讲的法界成就的时候,法身也同时成就,这叫妙觉佛。这是差别在这个地方。

  所以普贤菩萨到这个地方在讲这一卷经文,是呼应与<净行品>、文殊菩萨所讲的法身成就的部分,跟这个地方的十大愿王的法界成就合一,在这个地方圆满。

  经文为什么要这样做?除了刚才善财童子所讲的那个契机跟因缘以外呢,他在这个经文讲的这个部分,又把<净行品>跟这个地方结合起来,成为一体没有散开。那这里头发生一个问题,这个讲起来就问题大了,因为<净行品>在第二会,第二会我们知道是没有入定,文殊菩萨没入定,其他八会都有入定,都入三昧,第二会没有入三昧。

  第一会为什么入三昧,第二会不入三昧,第三会才开始入三昧呢?这是华严经的整体结构,所以华严经第一会讲的就是本体论,辟头掀开法界本体,然后第二会呢其实是华严经的序言,所以他序言不入定,第三会才入定,讲华严经的次第修行,到如来出现品。第八会离世间品讲的是理无碍的部分,第九会入法界品是讲事无碍的部分,那么第三会到第六会是讲理事无碍的部分,这个地方要结论了。连接到智首菩萨所问,文殊菩萨所答的身语意业的部分,连在一起,那佛法,华严经就很完整的一部经典。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品经是这样来的。要不然我们再看,八十华严也没有,六十华严也没有,为什么四十华严跑出这一卷来,他的原因在这里。多少人对他带着疑情,找不到答案,答案其实就在经文里。经文的语言模式配合他的思维模式,把华严串成一个圆满无缺的思维系统,关键在这里。今天我先跟各位讲到这里,明天我们再接下去,跟各位继续说明。

  

  

《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二集 (2011年元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