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而且我還發現是要將報紙直接放在水龍頭下,直接沾,直接擦,那是最幹淨的。而不是臉盆盛水那樣沾,這樣容易把灰塵再帶上去。我擦的真是幹淨,找不到灰塵就對了。
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你,你要自我挑戰——我要擦到找不出一粒灰塵——要有這種勇氣;這就是微觀,真的到達止于至善。所以我常跟各位講,做事情就是在修行,就看你怎麼做。有沒有挑戰自己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?從做事當中,你的人格、修行的格,自然就訓練出來了。假如做事沒有這種精神,只想可以混過去,那就完了。因爲處事都不能深入,修行會深入嗎?不可能嘛!做事潦草的人,修行也一定潦草。這種潦草應付過去的人,想要證果,我看只能證奇異果,不會證羅漢果,也沒有菩薩果位,因爲都是用應付的。
真的修行有成就的人,做事一定負責任。一些舊有的寺院,人衆雖然不多,但基本上有一個特色,就是窗明幾淨、桌椅也都擦得很幹淨。一看就知道這個道場修得很好,有沒有證阿羅漢不管,至少那些人不背因果。你今天在處理事情,如果只是潦草敷衍過去,因果通通算你的,釋迦牟尼佛不會替你背。釋迦牟尼佛教你修行,修行怎麼修,工作就一定怎麼做;做事敷衍了事,修行也一定隨隨便便;做事的態度和立場,就是你修行的態度和立場,兩者是同時的。
懂得好好做事的人,待人也一定會盡心盡力。因爲會認真做事,就會認真做人、認真生活,也會認真學習、認真修行,這樣的人修行,那我們說你可以「放心」了。這是從微觀上面來看你的成就。做事稱爲「工巧明」,擦桌子需要什麼特別技能嗎?不用,端看你是否盡心盡力而已。修行從這個地方看,叫做察微知著;從微觀的地方看,就知道你後面的成果如何。以上是從宏觀、微觀面來說明,自己要向自己負責。
從法身上來看,一個人在究竟的時候當然沒問題,但你現在在因地要修圓融法門,必須從這個地方來看。假如次第不修,一下子要到圓融來,終究得回到最前面基礎的地方。人格性健全的人,要來修圓融法門會很快,其它步驟大概只要訓練個叁、五年的時間,就會全通過了。怎麼知道人格性建不健全?第一要不投機取巧,第二不急躁冒進,第叁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進。凡是急躁冒進的人,大抵都是人格不健全者。這跟急驚風不一樣,好比走路,走路速度快一點那沒問題,但若是一面走一面抱怨,那就有問題。「我已經走這麼快了,怎麼那麼久還沒到?」不是不到,其實是功夫未到。你要是能不急躁、不冒進,也不投機取巧,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來,很自然就會到。修行急不得,生命改造不能急。現在一些修特異功能的,就是這一種情況,我們要留意。
前面提過修行大概分成叁個區塊;要入涅槃,大概這叁個區塊要通通滿分才有可能。第一個區塊叫做凡夫階段,凡夫階段在生住異滅的「滅」這邊,我們叫做變異念;變異念要完全除掉,剩下善惡念;善惡念還要轉爲凈識念,也就是染識除掉了;凈識念就等于初果向,要向初果位前進,這是第一個區塊,是每一個世間人都要去調整的,沒有例外,也沒有爲什麼。
第二個區塊,是在「住」的範圍裏,也就是從初果向去證初果——初果位就是入流——然後二果、叁果到四果,破我執無明是舍識用根,破法執無明是轉識成智,然一分保衽到十信位,得根本智。這是第二個區塊。
第叁個區塊是證阿羅漢以後,如何起作用的區塊;從根本智(初住)到後得智是七住位;從後得智轉爲自受用法樂智,這時是叁賢位圓滿,破叁十分無明;從自受用法樂智,轉成他受用法樂智,是從登地到七地這些全部圓滿;八地以後,他受用法樂智起作用,這個時候叫無功用修行——不爲任何的目標而修行,修行是他的生命質量,天生就要來修行,不是爲了什麼。我們都不是天生來修行,只能說是天生有很強的願力要來修行,但還在修,還沒到八地,自己要慢慢看清楚。
通常到八地以後,八地後面這個區塊,他的示現都叫入般涅槃、入大涅槃,因爲無功用行。不管怎麼樣,都是在很高的位置上。假如以臺北作爲終點站,八地以後,就是已經進入到大臺北的範圍了,可是還沒到達終點站。當然大家很喜歡到這裏,但到這裏並不容易,只要你還在分段生死,就永遠算不到。你必須進入到變異生死以後,才有可能。很多人急著想成就,不要去想,這對你只是有害無益;你現在的成就,頂多是在第二個區塊,能夠到第二個區塊來的人,就已經很不錯了。
一般凡夫都是在變異念那邊,非常的汙濁;到善惡念,毒素已經排掉一些;轉爲凈識開始入流以後,生命質量已經跟前面很不一樣。若能從這個地方再轉到第叁個區塊,那已經完全不同了,這是凡夫大腦想象不到的,叫做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。從法身大士開始,根本智要轉爲後得智的階段,此時後得智還不一定成立,但根本智開始作用以後,就已經是不可思議了,根本智未成就前,都是可思議的。各位,你成就不成就?只要是變異念少一些,就算是成就了;變異念完全除掉,剩下善惡念,相對來講那是個大成就;但若把善惡念裏的染識除掉,剩下凈識念,這個成就更了不起,這時候已經屬于高等的。你會到凈識念來,會積極的前進,這輩子一定成就到第叁階段裏面去。
我們的問題就是,染識跟凈識當中,你扯不清楚,這也是凡夫在第一個區塊裏要處理的部分。染識會告訴你,「這些都是人生可以做的……」,那就全錯了。要去除染識,有一部分必須靠持守戒律才有辦法除掉。五戒不持,貪瞋癡就去除不掉,十惡業就會一直造。戒律就是用來約束、對治我們身口意所造的十惡——身,殺、盜、淫;意,貪、瞋、癡;口,兩舌、惡口、妄語、绮語——十惡不作,修十善,你要從這邊來。
剛開始可能你會矯枉過正,但慢慢地,你會調到很圓融,這時大概變異念已經消除掉,留下的是善惡念。當矯枉過正時,善惡念裏頭還有意識形態的染識,再把這部分除掉,那五戒十善就會持的很圓融,這時候凈識念就起了;從這裏爲了到達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這時你會對自己有特別嚴格的要求,這就不是外相訂的那些戒律了。當你從四果向到四果位穿過去的時候,就可以作人天師。
所以這叁個區塊,凡夫階段到凈識念成立的時候,染識念已經去除了,這是第一個區塊。從凈識念向四果位前進的區塊,就是住,生住異滅得住是第二個區塊,真正修行是在這個部分。那麼,從舍識用根,轉識成智以後的那個階段,通通叫做法身階段,是第叁個區塊。前面的區塊叫做凡夫,轉凡成聖就是怎麼樣從第一個區塊的凡夫轉到第叁個區塊的聖人來。修行人都在第二個區塊裏面,我們真正在做的,就是這個區塊的工作。當我們通通轉過來到法身大士這個區塊以後,尤其是到登地,就開始從自受用法樂智轉爲他受用法樂智,這個時候已經登地了。
登地以後就是這裏講的「出纏離障,永舍苦源」。華嚴的要求更高,它是八地以後才「出纏離障,永舍苦源」,這個時候任何的煩惱都不會上身了,已經永舍苦源了嘛,苦的源頭都沒有了。苦的源頭是什麼?就是會黏;「永舍苦源」,就是黏煩惱的DNA沒有了,煩惱來了它會自己掉落。卡通裏面常常演,佛坐在菩提樹下成道時,魔往菩提樹下的佛陀射箭,所有的箭一到達他的光環,就全部變成花朵掉下來。那我們剛好相反,往往人家沒射箭,卻自己中箭下馬;人家丟花給你,到你這邊卻通通變成箭了,更遑論射箭給你時會怎麼樣?
佛陀是箭來都轉成花了,他永舍苦源啊。各位,很美吧!若也想有此成就,那現在就要有因,永舍苦源的因現在不知道,沒關系,你要帶著疑情參——我要怎麼樣才不會被煩惱惹上來。尤其當你有一丁點成就的時候,煩惱最喜歡上來,那時就會搞不清出狀況。你帶著疑情看「這樣對嗎?」慢慢地你會厘清、會發現,原來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己「承接過來」。每次人家一講八卦、聊是非,你就接著問「然後咧?」或是「還有嗎?」那就通通承接過來了,煩惱就湧進來了。不然就是說「他怎麼可以這樣?」接著就掉進去了。拒絕煩惱的DNA你要培養起來,這點很重要。
這地方是從果地來講,從果地覺來修因地,此時最忌諱的,就是開口閉口都談果地的境界。這點絕對忌諱。我們了解果地的狀況,現在我是在因地,那麼,該怎麼從因地走過來,這才是關鍵。
第二生命一直到N+1個生命,叫做法身;第二世界一直到N+1個世界,叫做法界。我們知道果地的生命是那麼美,第二生命、第二世界是這樣,現在既然以這個爲目標,那麼現在我要做什麼?「我」跟「標的」之間的關系,你要先弄清楚;弄清楚後,要把自己的責任確定下來;接著,你要做什麼就很簡單、很清楚了。生活自然就會單純化,不會有很多煩惱,因爲我要修行。人家跟你講了一堆有的沒的,聽完後你打個哈欠說「這個跟了生死有關嗎?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關嗎?跟證法身、入法界有關嗎?」他聽完嘴巴自然就閉起來。最好的一個方法,就是任何人跟你講這個或那個,你就「阿彌陀佛」,其它不要講,連「謝謝」也不要講。他講了幾次,每次都接到「阿彌陀佛」,他就不好意思再講了。是非就脫落了,是非就是煩惱啊,煩惱就會脫落了。不要接受太多的是非,一個是非就是一個煩惱,不要接受才好精進,要記得這樣來處理。
當你沒有煩惱逼迫之時,心的頻率就會很穩定,「心安如海,名入涅槃」入涅槃是這樣入的。不要去想,我要像佛那樣,菩提樹下入涅槃,然後常在大定中如如不動,外面的境界只是隨緣。你不要去想那個,我們的程度都還沒有到。
你不要說:「師父,昨天我也在大定中,我們家裏發生什麼事,我都如如不動。」你在家裏能夠這樣當然很好,最好每天每天日複一日,都能夠維持在那種境界裏。沒有恐懼,沒有慌張,那是大涅槃沒錯。但你是真的嗎?這個要驗證喔!「昨天我通通放下不計較,試了一天還不錯。不過今天愈想愈不甘心,昨天是忍下來了,不知道今天會不會爆出來。」若是那樣就不算。偶爾修一天福報,可以;你忍了,福報很大,但這個不是真修行。真修行的法身是把苦源,把煩惱的DNA全部除掉,那才是法身現前。
《金師子章》簡單講到這裏,因爲我們時間不夠,只能這樣簡單地帶過,真要詳細講,大概要花一個學年四個學分,那比較有可能。而且每堂課講完,這些名相通通要背。你是照文章、照定義背,還是自己有所了解跟體會,那都不一樣。比如,「一切智」是一切法的總相,是聲聞、緣覺的智慧,那麼一切法的總相是什麼,你要弄清楚,不能照背;道種智是菩薩所證智,菩薩所證智是什麼?一切諸法別相之智是什麼,你要了解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學,否則我們都只是在名相上打轉,那沒有用,那叫書蟲,不叫菩薩。希望大家真的學到解脫道的訣竅跟要領,若只是聽到解脫道的名相而已,那就太可惜了。
(講記圓滿)
《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四 入涅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