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而且我还发现是要将报纸直接放在水龙头下,直接沾,直接擦,那是最干净的。而不是脸盆盛水那样沾,这样容易把灰尘再带上去。我擦的真是干净,找不到灰尘就对了。
举这个例子是要告诉你,你要自我挑战——我要擦到找不出一粒灰尘——要有这种勇气;这就是微观,真的到达止于至善。所以我常跟各位讲,做事情就是在修行,就看你怎么做。有没有挑战自己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?从做事当中,你的人格、修行的格,自然就训练出来了。假如做事没有这种精神,只想可以混过去,那就完了。因为处事都不能深入,修行会深入吗?不可能嘛!做事潦草的人,修行也一定潦草。这种潦草应付过去的人,想要证果,我看只能证奇异果,不会证罗汉果,也没有菩萨果位,因为都是用应付的。
真的修行有成就的人,做事一定负责任。一些旧有的寺院,人众虽然不多,但基本上有一个特色,就是窗明几净、桌椅也都擦得很干净。一看就知道这个道场修得很好,有没有证阿罗汉不管,至少那些人不背因果。你今天在处理事情,如果只是潦草敷衍过去,因果通通算你的,释迦牟尼佛不会替你背。释迦牟尼佛教你修行,修行怎么修,工作就一定怎么做;做事敷衍了事,修行也一定随随便便;做事的态度和立场,就是你修行的态度和立场,两者是同时的。
懂得好好做事的人,待人也一定会尽心尽力。因为会认真做事,就会认真做人、认真生活,也会认真学习、认真修行,这样的人修行,那我们说你可以「放心」了。这是从微观上面来看你的成就。做事称为「工巧明」,擦桌子需要什么特别技能吗?不用,端看你是否尽心尽力而已。修行从这个地方看,叫做察微知着;从微观的地方看,就知道你后面的成果如何。以上是从宏观、微观面来说明,自己要向自己负责。
从法身上来看,一个人在究竟的时候当然没问题,但你现在在因地要修圆融法门,必须从这个地方来看。假如次第不修,一下子要到圆融来,终究得回到最前面基础的地方。人格性健全的人,要来修圆融法门会很快,其它步骤大概只要训练个三、五年的时间,就会全通过了。怎么知道人格性建不健全?第一要不投机取巧,第二不急躁冒进,第三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进。凡是急躁冒进的人,大抵都是人格不健全者。这跟急惊风不一样,好比走路,走路速度快一点那没问题,但若是一面走一面抱怨,那就有问题。「我已经走这么快了,怎么那么久还没到?」不是不到,其实是功夫未到。你要是能不急躁、不冒进,也不投机取巧,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来,很自然就会到。修行急不得,生命改造不能急。现在一些修特异功能的,就是这一种情况,我们要留意。
前面提过修行大概分成三个区块;要入涅槃,大概这三个区块要通通满分才有可能。第一个区块叫做凡夫阶段,凡夫阶段在生住异灭的「灭」这边,我们叫做变异念;变异念要完全除掉,剩下善恶念;善恶念还要转为凈识念,也就是染识除掉了;凈识念就等于初果向,要向初果位前进,这是第一个区块,是每一个世间人都要去调整的,没有例外,也没有为什么。
第二个区块,是在「住」的范围里,也就是从初果向去证初果——初果位就是入流——然后二果、三果到四果,破我执无明是舍识用根,破法执无明是转识成智,然一分保衽到十信位,得根本智。这是第二个区块。
第三个区块是证阿罗汉以后,如何起作用的区块;从根本智(初住)到后得智是七住位;从后得智转为自受用法乐智,这时是三贤位圆满,破三十分无明;从自受用法乐智,转成他受用法乐智,是从登地到七地这些全部圆满;八地以后,他受用法乐智起作用,这个时候叫无功用修行——不为任何的目标而修行,修行是他的生命质量,天生就要来修行,不是为了什么。我们都不是天生来修行,只能说是天生有很强的愿力要来修行,但还在修,还没到八地,自己要慢慢看清楚。
通常到八地以后,八地后面这个区块,他的示现都叫入般涅槃、入大涅槃,因为无功用行。不管怎么样,都是在很高的位置上。假如以台北作为终点站,八地以后,就是已经进入到大台北的范围了,可是还没到达终点站。当然大家很喜欢到这里,但到这里并不容易,只要你还在分段生死,就永远算不到。你必须进入到变异生死以后,才有可能。很多人急着想成就,不要去想,这对你只是有害无益;你现在的成就,顶多是在第二个区块,能够到第二个区块来的人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一般凡夫都是在变异念那边,非常的污浊;到善恶念,毒素已经排掉一些;转为凈识开始入流以后,生命质量已经跟前面很不一样。若能从这个地方再转到第三个区块,那已经完全不同了,这是凡夫大脑想象不到的,叫做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从法身大士开始,根本智要转为后得智的阶段,此时后得智还不一定成立,但根本智开始作用以后,就已经是不可思议了,根本智未成就前,都是可思议的。各位,你成就不成就?只要是变异念少一些,就算是成就了;变异念完全除掉,剩下善恶念,相对来讲那是个大成就;但若把善恶念里的染识除掉,剩下凈识念,这个成就更了不起,这时候已经属于高等的。你会到凈识念来,会积极的前进,这辈子一定成就到第三阶段里面去。
我们的问题就是,染识跟凈识当中,你扯不清楚,这也是凡夫在第一个区块里要处理的部分。染识会告诉你,「这些都是人生可以做的……」,那就全错了。要去除染识,有一部分必须靠持守戒律才有办法除掉。五戒不持,贪瞋痴就去除不掉,十恶业就会一直造。戒律就是用来约束、对治我们身口意所造的十恶——身,杀、盗、淫;意,贪、瞋、痴;口,两舌、恶口、妄语、绮语——十恶不作,修十善,你要从这边来。
刚开始可能你会矫枉过正,但慢慢地,你会调到很圆融,这时大概变异念已经消除掉,留下的是善恶念。当矫枉过正时,善恶念里头还有意识形态的染识,再把这部分除掉,那五戒十善就会持的很圆融,这时候凈识念就起了;从这里为了到达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这时你会对自己有特别严格的要求,这就不是外相订的那些戒律了。当你从四果向到四果位穿过去的时候,就可以作人天师。
所以这三个区块,凡夫阶段到凈识念成立的时候,染识念已经去除了,这是第一个区块。从凈识念向四果位前进的区块,就是住,生住异灭得住是第二个区块,真正修行是在这个部分。那么,从舍识用根,转识成智以后的那个阶段,通通叫做法身阶段,是第三个区块。前面的区块叫做凡夫,转凡成圣就是怎么样从第一个区块的凡夫转到第三个区块的圣人来。修行人都在第二个区块里面,我们真正在做的,就是这个区块的工作。当我们通通转过来到法身大士这个区块以后,尤其是到登地,就开始从自受用法乐智转为他受用法乐智,这个时候已经登地了。
登地以后就是这里讲的「出缠离障,永舍苦源」。华严的要求更高,它是八地以后才「出缠离障,永舍苦源」,这个时候任何的烦恼都不会上身了,已经永舍苦源了嘛,苦的源头都没有了。苦的源头是什么?就是会黏;「永舍苦源」,就是黏烦恼的DNA没有了,烦恼来了它会自己掉落。卡通里面常常演,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时,魔往菩提树下的佛陀射箭,所有的箭一到达他的光环,就全部变成花朵掉下来。那我们刚好相反,往往人家没射箭,却自己中箭下马;人家丢花给你,到你这边却通通变成箭了,更遑论射箭给你时会怎么样?
佛陀是箭来都转成花了,他永舍苦源啊。各位,很美吧!若也想有此成就,那现在就要有因,永舍苦源的因现在不知道,没关系,你要带着疑情参——我要怎么样才不会被烦恼惹上来。尤其当你有一丁点成就的时候,烦恼最喜欢上来,那时就会搞不清出状况。你带着疑情看「这样对吗?」慢慢地你会厘清、会发现,原来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「承接过来」。每次人家一讲八卦、聊是非,你就接着问「然后咧?」或是「还有吗?」那就通通承接过来了,烦恼就涌进来了。不然就是说「他怎么可以这样?」接着就掉进去了。拒绝烦恼的DNA你要培养起来,这点很重要。
这地方是从果地来讲,从果地觉来修因地,此时最忌讳的,就是开口闭口都谈果地的境界。这点绝对忌讳。我们了解果地的状况,现在我是在因地,那么,该怎么从因地走过来,这才是关键。
第二生命一直到N+1个生命,叫做法身;第二世界一直到N+1个世界,叫做法界。我们知道果地的生命是那么美,第二生命、第二世界是这样,现在既然以这个为目标,那么现在我要做什么?「我」跟「标的」之间的关系,你要先弄清楚;弄清楚后,要把自己的责任确定下来;接着,你要做什么就很简单、很清楚了。生活自然就会单纯化,不会有很多烦恼,因为我要修行。人家跟你讲了一堆有的没的,听完后你打个哈欠说「这个跟了生死有关吗?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关吗?跟证法身、入法界有关吗?」他听完嘴巴自然就闭起来。最好的一个方法,就是任何人跟你讲这个或那个,你就「阿弥陀佛」,其它不要讲,连「谢谢」也不要讲。他讲了几次,每次都接到「阿弥陀佛」,他就不好意思再讲了。是非就脱落了,是非就是烦恼啊,烦恼就会脱落了。不要接受太多的是非,一个是非就是一个烦恼,不要接受才好精进,要记得这样来处理。
当你没有烦恼逼迫之时,心的频率就会很稳定,「心安如海,名入涅槃」入涅槃是这样入的。不要去想,我要像佛那样,菩提树下入涅槃,然后常在大定中如如不动,外面的境界只是随缘。你不要去想那个,我们的程度都还没有到。
你不要说:「师父,昨天我也在大定中,我们家里发生什么事,我都如如不动。」你在家里能够这样当然很好,最好每天每天日复一日,都能够维持在那种境界里。没有恐惧,没有慌张,那是大涅槃没错。但你是真的吗?这个要验证喔!「昨天我通通放下不计较,试了一天还不错。不过今天愈想愈不甘心,昨天是忍下来了,不知道今天会不会爆出来。」若是那样就不算。偶尔修一天福报,可以;你忍了,福报很大,但这个不是真修行。真修行的法身是把苦源,把烦恼的DNA全部除掉,那才是法身现前。
《金师子章》简单讲到这里,因为我们时间不够,只能这样简单地带过,真要详细讲,大概要花一个学年四个学分,那比较有可能。而且每堂课讲完,这些名相通通要背。你是照文章、照定义背,还是自己有所了解跟体会,那都不一样。比如,「一切智」是一切法的总相,是声闻、缘觉的智慧,那么一切法的总相是什么,你要弄清楚,不能照背;道种智是菩萨所证智,菩萨所证智是什么?一切诸法别相之智是什么,你要了解,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学,否则我们都只是在名相上打转,那没有用,那叫书虫,不叫菩萨。希望大家真的学到解脱道的诀窍跟要领,若只是听到解脱道的名相而已,那就太可惜了。
(讲记圆满)
《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四 入涅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