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 浪漫情人節?!
我們繼續來談「說無生第五」。「正見獅子生時」,就是當你看到獅子的時候,「但是金生」。換言之,有相就有體,看到獅子生時即是金生——這時候我們就不從行法中微細念上來看——亦即,當看到獅子相的時候,其實金子的本體它是存在的。「金外更無一物」,就是說獅子相是依著金子來的。
像這種句子要熟背,否則你很難進入。況且,經典是講生命的,常背,以後受用很多。這是自己生命的資糧道,如果具備背經的實力跟基礎,人生的挫折會少掉很多。不要小看背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這些背起來很有用處,平常不僅可以潤澤我們的心靈,生活中遇到挫折,他很受用。
「獅子雖有生滅,金體本無增減,故曰無生。」像這樣的句子可以說是美到不行;「雖有」、「本無」,這是很好的對仗。光這四個字就很好用,寫詩、寫對子,都是很好的對稱語。「獅子雖有生滅」,獅子相雖然有生滅,但是金子這個本體,本無增減;本體還是本體,如如不動。本體不變,但它隨緣:隨著緣把它做成獅子、戒指、項鏈都可以,但都是金子,本體不變。
這一點,對做人來說,也很重要。若不能隨緣而變,就會感到痛苦。古人講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,雖然這樣的形容不是很好,可是這告訴我們,人生本來如此。今日已演變到工商社會的環境,便不能說只能過農業生活,現在臺北要過農業生活,去哪裏找地?在富裕的時代過富裕的生活,不必有罪惡感;在貧窮的時代過貧窮的生活,也不要說自己業障重,因爲大家都一樣,這叫隨緣而變。不論窮通貧富,重點是自己要能夠心凈;也就是維持本體不變,因爲賤貴窮通只是外在的假相。你處在什麼樣的裝況中,就要把心安在那個狀況裏;當你不能調整自心並處在那個狀況中時,這個心就不是本體心。本體,本來就這個樣子;自己在適應環境的時候,就要去調「識性」,將它調到那個環境裏,要不然你那個「識性」就會受苦報,注意了!
它這裏講的雖然是理論,事實上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。這樣一路下來,從緣起到色空,緣起是一,色空是二,叁性是叁,它一直展開來,然後到無相綜合起來,再到無生;無相,從相上講無相;無生,從體上講無生。整個宗旨就講到本體上來。換言之,《華嚴經》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講本體。本體在哪裏?體是什麼,若掌握不到,那你就沒有辦法展開,因爲不會用。比如,我們講做人很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要有浩然正氣。浩然正氣是什麼?人格。做人要是沒格,那就很糟糕,留意!這就是一個基礎,我們要培養自己的人格。關鍵是,怎麼培養?所以平常就要多讀誦經典,不是附庸風雅給人看,那麼有用,要能真正潤澤你的心才行。
這時代太浮于表面化,流于急功近利,這不是我們要的,我們要的是一種很純粹的生命成長,這個純粹不是空心、無記,是自己在生命成長的這一個區塊裏,怎麼樣繼續地努力,那就需要規範自己。雖然我們否認緣起法界裏所講求的那種效率,可是在性起法界、在菩提道上,還是得有,只是它不刻意,而是自己留意到,它就會前進。所以從本體上來講,一定要能充分掌握走到菩提道上來,讓生命成長。到最後,它會是一種純粹的奉獻,而那個純粹不是空心,不是無記、它是走在真實的路上,純粹的爲生命的成長而奉獻。
到這個地方,我們看到第一階段華嚴的宗旨:從緣起看色空,到叁無性——這是緣起法界裏的琳琅滿目、森羅萬象——然後把這些狀況歸納成無相、無生,看到本體是什麼。情有、似有這些外相,你就都很清楚了,就不會被迷惑。不被迷惑,這點很重要,如此,要轉凡成聖、轉迷成悟就很快。換言之,來到這個階段,已經轉迷成悟了,不被迷惑了。
古人常講,「覓一個不惑者,了不可得。」這讓人聽起來很心酸,要找一個不被迷惑、不迷惑的人都找不到。很多同修也喜歡說「找不到一個善知識」;學生常講「找不到好老師」,老師則說「找不到好學生」。這都太過于自恃,自以爲了不起,這是很麻煩的事。不管怎樣,這些都屬于情有的範圍,遍計所執。我們至少要跳脫情有跟似有;感官性享樂,所謂的情緒派主義者,這些都必須去除,情有才能跳脫;要跳脫似有,則要除去功利主義、經驗性主義和知識性主義。若懂得「我們的心境、態度是什麼樣的情況」,並進一步把他除掉,就很容易接近圓成實相。盡管在緣起法界裏,也必須能到達理有的階段;理有以後,你才發現相無。理有、相無能夠確定,要轉叁性成叁無性就快了。那個時候,要抓住無相、無生的本體,就很容易了。
掌握住本體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第一個思想。一個行者在心裏就是要這樣浸泡——掌握本體。如此,本體是什麼味道,才能閃爍、散發出來。這不是口頭講講就算了,是個真實的訓練。若是講行法,到這個地方就應該有個辯論、論證,兩兩對話,針對這樣的情況,讓自己更深入看透自己。有因緣就去組合、去實踐,或先透過華藏工程來進行;沒因緣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冷靜的對話,自問自答也行。
本體是什麼,像這個都是要很深入的,不是應付了事、含糊籠統帶過去。本體,要用什麼方法去感受,前面講的很清楚,明緣起,辨色空,約叁性,然後就跨進來了——你怎麼把情有去掉、看清自己。世間凡夫的習氣,「我是屬于哪一種?」是屬于情緒化的人、容易隨波逐流;抑或反過來,什麼都沒看到?有的人很清楚,現在外面流行什麼,他馬上跟上;有的人呢,完全跟不上社會的脈動,還是活在舊有、自我封閉的狀態中。二者都屬于情緒化類型的人。情有型這種人若有機會進到佛門,會流于膚淺,總是在真理的外圍上打轉;似有型者,亦即偏知識型、經驗型、功利型的人,雖然會切到裏面去,但他的目的性會很強。真的在追求真理的人,不在這一方面,他會停留在「真理到底是什麼?」雖然如此,如果你看不慣世間人追求名利的狀況,而自以爲清高、脫俗、超塵,那可得要留意了。
理有的部分有沒有掌握到?那是無形無相,所以它後面講相無。再從這叁個步驟下來,歸納到無相、無生,這都是從本體講的;它前面叁個講的是獅子,後面兩個講的是金子,合起來才叫金獅子,到這邊就做個結論,然後接著談五教。
論五教第六
一、獅子雖是因緣之法,念念生滅,實無獅子相可得,名愚法聲聞教。
二、即此緣生之法,各無自性,徹底唯空,名大乘始教。
叁、雖複徹底唯空,不礙幻有宛然,緣生假有,二相雙存,名大乘終教。
四、即此二相,互奪兩亡,情僞不存,俱無有力,空有雙泯,名言路絕,棲心無寄,名大乘頓教。
五、即此情盡體露之法,混成一塊。繁興大用,起必全真;萬象紛然,參而不雜。一切即一,皆同無性;一即一切,因果曆然。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,名一乘圓教。
法藏大師這五教的劃分法,是統合了曆史的淵源跟整個佛教的經典、立場來劃分,跟《華嚴經》的劃分不一樣。在這之前,有人把佛教的經典統稱爲一種,叫作一音演說、一大因緣;有的分兩種,一曰聲聞藏,另一個叫菩薩藏;一直劃分到有十種之多。他老人家看來看去,覺得分五種比較好,所以就分成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其實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是從杜順大師那邊來的,但定義有所不同,杜順大師所講的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,是五種禅的修法境界與修行方法,到了法藏大師,則改成這五教,兩者的標的,很明顯是不一樣的。
《華嚴經》的基本分法,在前面有一個加行位,應該來講叫資糧位,我們統稱爲人天乘,接著才是聲聞乘、獨覺乘、大乘、一佛乘。《華嚴經》是按照這五個階段來劃分。法藏大師這裏則是按照佛教的整體狀況做劃分,因爲這樣比較容易看到全體的狀況,其劃分的主要依據,在于對本體的認知的五種狀態。因爲要開展後面的十玄跟六相,所以五教必須先講清楚,後面講的十玄意義才能明了。
「獅子雖是因緣之法,念念生滅,實無獅子相可得,名愚法聲聞教。」愚法聲聞教,就是小乘教。我們現在重新用辭的時候,不要用「愚法」,聽起來不太恭敬,現代來講,應該叫聖法聲聞教,這樣稱呼比較尊重。古代可以這樣用,因爲古代封閉,現在是開放的時代,用辭遣字應當特別留意。古人這樣用顯然有高低的比較,現代我們引用是沒有高低之分,但最好還是要留意。
「獅子雖是因緣之法」,獅子是隨工巧匠這個緣,所以是因緣法。「念念生滅,實無獅子相可得」,這個地方能夠確定,既然無獅子相可得,那就是無生、無相,只有金子而已。只看得到金子無生、無相,叫愚法聲聞教。聲聞也是成就者,從五教來講,它叫偏真。它是真,但偏了,只有一點點而已,不全。
「即此緣生之法,各無自性,徹底唯空,名大乘始教。」本體的部分,這裏說「各無自性」,把相的部分全破,唯空。大乘始教堅持空的情況,跟聲聞乘差不多;聲聞乘堅持的是本體是什麼,大乘始教也只不過是把本體說成空。留意!兩者差別的主要關鍵是:聲聞教求的是叁法印——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。安住在本體就叫入涅槃,若能在二六時中都安住在本體,在小乘教來說就稱入涅槃。所以修禅定時我們講「若心他緣,攝心令返,使心不亂,置心一處」,能夠置心一處在本體上,而不理會相,這一點就很重要,這個本體展開來是相當廣的。
世間的一切都是緣,會俘虜你的心,現在拒絕俘虜,把心安住在本體,這就是聲聞教;從大乘的立場來講叫愚法,相對于凡夫而言,這是聖人之法,但只是一個起步。這時你會發現,聲聞在修學的時候,是排除一切萬緣,因此重點在諸…
《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五 浪漫情人節?!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