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無我、諸行無常這兩點。他安住在這個完全無常、無我的狀況中,他就入涅槃了。這無常、無我,就是把緣起世界全部放下,因此他講叁法印。
大乘始教則是講「徹底唯空」,無常、無我、入涅槃都不談,強調徹底唯空,都是假相,都是空。這時候,他用空性統攝了叁法印,所以從大乘始教開始就叫一法印,一法印也就是空性。後來西藏的教義,把叁法印和一法印連在一起,把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寂靜涅槃叁法印,再加上唯一空性,就是證得空性,合稱爲四法印。換言之,他就是把大乘始教跟聲聞教倂在一起了。這兩個基本上是非常相近的,有一點小差別而已。也就是說,基本上空性跟本體是結合在一起的,只是表達的方式、技巧不同。
「叁、雖複徹底唯空,不礙幻有宛然,緣生假有,二相雙存,名大乘終教。」他從這個地方來講五教,雖然他是「徹底唯空」沒錯,可是它能起作用,「不礙幻有宛然」。「雖複、不礙;徹底唯空、幻有宛然」,你看法藏大師這裏的辭用得相當好,雖然他是隨祖父從新疆西部移民長安的,但是中文的語言能力相當優秀。
「緣生假有,二相雙存」,不管是本體或是假相,「不有」跟「不無」同時存在,叫作「二相雙存」,互相標榜,能夠體相俱存來起作用,所以叫作大乘終教。它是漸漸、漸漸地把你引出來。這個地方不是只有體,他還能起作用。只有體但不起作用,從真理的立場來看叫愚法,體能起作用就整個完整了,只是這一條路很長。怎麼起作用的?後半段這個部分很多人沒有辦法交代清楚。盡管是阿羅漢也沒辦法交代,因爲他守住本體那個地方,就動不了了,所以叫愚法。到這個地方他已經展開了,所以到這裏他必須回小向大,前提就是叁法印要轉爲一法印,慢慢地就可以看得到。回小向大要什麼資糧呢?首先你要把叁法印轉爲一法印。這只是一個概念,概念轉了,思惟模式整個轉;思惟模式轉了以後,行爲模式才能轉,所以要回小向大不是那麼容易。
「四、即此二相,互奪兩亡,情僞不存,俱無有力,空有雙泯,名言路絕,棲心無寄,名大乘頓教。」「互奪兩亡」是用來形容一種圓融狀態,這是《華嚴經》裏的語言模式。經文講這個部分,它是純然的狀態,不是對立。就師子言,把金子融進去了;就金子言,把師子融進去了。他舉一代表另外一個。用語言去說明,好像是對立,他不是對立,而是一種圓融,所以叫「互奪兩亡」,是華嚴哲學裏頭的專用術語,其它的宗派用得很少。
「情僞不存」,「情」就是指情有、情緒性;「僞」就是指知識性、經驗性、功利性。情僞這二個都不存在。「俱無有力」,情僞都沒有力量,都不起作用了。「空有雙泯」,有是相,空是體,體相雙泯。「名言路絕」,語言文字,全部不用了。「棲心無寄,名曰大乘頓教」,這是大乘頓教最早期的原始定義。他講的頓教,是到達一種渾然一體的圓融狀態,這語言文字沒辦法講。前面講的情僞那四種狀態也都不存在。當這四種狀態都不存在時,那就只有一種「嗯,我知道,你講什麼我知道,就『那個』……。」而「那個」是什麼,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。就像小孩子知道父母很愛我,可是你問他「爸爸怎麼愛你?」他就只會「嗯,爸爸愛我……」怎麼愛他也講不出來,有一點類似這種情況。
父慈子孝、夫妻恩愛,都是存在的,可是你無法表達,因爲它是一種情境,沒辦法量化,也很難真切的用語言表達。現在我們人類最糟糕的是,那種情境消失了,都被數字化、被量化了。什麼叫作愛?愛就是情人節一定要送花,或是生日的時候一定要吃個燭光晚餐。其實這哪叫愛?這叫作不愛。愛已經被你用數字把它分開了,不知道兩個人在一起時,它有一種情境,那個情境是語言文字很難表達的。當那個東西不見了,就沒有人性;只要有人性,人跟人之間,可以營造那一份情境出來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這個世界就是因爲有那個情境,它才會一團和氣。有些情人一過完浪漫的情人節,隔天就分手了。想想,那個情人節有意義嗎?爲什麼會有那種情況,馬上能一刀兩斷?就是彼此之間沒有那個氛圍、它無法圍繞。人若是隨時可以一刀兩斷,那就不叫作人,叫行屍走肉。一個有生命的生命體,沒有辦法一刀兩斷的切開,除非你是另外一種人——聖人。聖人他也有情,只不過他的情跟你想的不同,那是很清純的、大慈大悲愍衆生的那種愛。那種愛的存在,只是相上斷,體上則是交融一起,這一點你感受不到,所以覺得他根本沒有。所以講到頓教的時候,它特別強調這種狀況,體相之間互存互融。
互奪兩亡,是從文殊菩薩的語言模式來的,它是雙破,所以是「互奪兩亡」。從普賢菩薩的語言模式來,就叫「互存互融」,兩個都存在,不是兩個都不在,而且互相融入,融爲一體了。這是兩個不同的法門,用的語言文字、語言模式不同。這是講頓教。
講到頓教,我們就感覺到比較難說。頓教,它是一種圓融的狀態,兩個是一體的。所謂兩個,是指行者本身對外在一切。外在一切叫一個,自己本身是一個,兩個是互存互融。假如按照文殊的語言模式來講,叫作「互奪兩亡」;你可以融入情境裏,情境也會融入你;此即是所謂的法身融入法界,法界融入法身。這個狀況能夠表達得很清楚,這叫頓教。下面接著講的是一乘圓教,他不叫大乘,叫一乘,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。
「五、即此情盡體露之法,混成一塊。繁興大用,起必全真;萬象紛然,參而不雜。一切即一,皆同無性;一即一切,因果曆然。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,名一乘圓教。」「情盡」,就是相沒了;「體露」,體露出來了。「情盡體露」、「混成一塊」,現在來念這個很奇怪,應該是講混成一體,爲什麼用混成一塊?這叫語音學,這個「塊」字從音韻的立場來看,用得非常好。「繁興大用」,站在圓教的立場,特別強調「用」,所以叫「繁興大用」,就是妙用無窮,一直出現。「起必全真」,一有作用就全真,裏面一點不假。「萬象紛然」,又回複到緣起法界的那種狀況。「參而不雜」,萬象紛然全部出現,森羅萬象井然有序。「一切即一」,一切就是萬法,萬法即一,都是同一本體,所以說「皆同無性」。「一即一切」,這是講本體跟一切法相融的情況。
「一切即一」,是法界入法身;「一即一切」是法身入法界,這個時候「因果曆然」。一個「皆同無性」,一個「因果曆然」,在運作的整個狀況裏,森羅萬象、因因果果都很清楚,一點都不雜亂。
「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」,這都是華嚴宗思想裏常用的字眼。「力」,是一種能力,「用」是一種作用;能力與作用是相互的,所以這裏叫力用;「相」,互相,我們叫排比。整句意思就是說,這個作用是按照它的次第、它的因緣一直在作用,一點都沒有停止。「卷舒自在」,不管是放開或縮回都一樣。所以風和日麗是如來身,狂風暴雨也是如來身;秋高氣爽是如來身,冰寒地凍也是如來身;你要感受得到這樣的狀況,這叫作一乘圓教。一乘圓教裏頭所看的,事實上就是法界,不是緣起法界的緣起世界,它是在一真法界。所以,這邊他開始講到一真法界時,接下來就是要展開十玄的境界。
談到這裏我們會發現,爲什麼要談五教?五教是講佛法的境界層次,而這些境界層次誰能修呢?這也彰顯衆生根器也分五等。那麼,這五教應該修哪一個?各位既然已經踏入華嚴裏,當然是叫你修一乘圓教。問題是,一乘圓教信久了,就都通通變睡覺了,因爲你圓不起來,那就完了,躺平在那裏。
要學一乘圓教,首先要拉回來,檢視自己的層次在哪裏?聲聞乘夠嗎?先檢討一下。因爲一乘圓教,是以大乘頓教作基礎;大乘頓教是以大乘終教作基礎;大乘終教是以大乘始教作基礎;始教是以聲聞教作基礎。所以從《華嚴經》的立場來講,你要修華嚴圓教,可以,以大乘作基礎;大乘則是以中乘、緣覺乘作基礎;緣覺以聲聞作基礎;聲聞以人天乘作基礎。人天乘就是講,人格性要健全,人格性不健全,那連人天乘都還不到!
目標是要修學華嚴圓教沒錯,但是,我的資糧道到哪裏?這點你要很清楚。假使人格性健全,人天乘沒問題;那接下來是聲聞乘,聲聞乘要發出離心,發出離心,當然就要摸索上菩提道;一上菩提道,就要發菩提心;一上菩提道發菩提心後,我們就開始前進,那就聲聞、緣覺、大乘可以一路走上來。假如連出離心、菩提心都沒發,那菩提道不上,可就什麼乘也沒用,你只有一個「乘」,剩下的剩。人家都走了,剩下你,最後剩下來的那一乘,那就麻煩了。
健全的人格,是人天乘的基礎,而一旦具足人天乘的資格,接著要發出離心。什麼是出離心?就是我們常講的,「我活著幹嘛?人生這樣有意義嗎?不管怎麼樣,我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,我是誰啊?」這個叫做産生出離心的狀況。然後,接著你會開始去找,那真實的是什麼,正確的人生是什麼,那個時候就是發菩提心了,開始追求真實的生命。
要了解生命的真相、生命的真谛、那個無畏真人,開始往這邊走,這個叫做菩提道。你要追求的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阿耨多羅的那個無上菩提的終極目標,這就叫做發最上菩提之心,那就是華嚴一乘圓教的根器。現在我們真的有嗎?假如這個都不具足的話,那你五教很難上道。你不能發起這最上菩提之心,你要怎麼樣子走?所以,要從五教裏來看我們自己的根器。了解自己的根器以後,接著你要肯定自己,不是作踐自己;能肯定自己,那就不難成就,因爲這一條路指示得很清楚!
《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五 浪漫情人節?!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