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?!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无我、诸行无常这两点。他安住在这个完全无常、无我的状况中,他就入涅槃了。这无常、无我,就是把缘起世界全部放下,因此他讲三法印。

  大乘始教则是讲「彻底唯空」,无常、无我、入涅槃都不谈,强调彻底唯空,都是假相,都是空。这时候,他用空性统摄了三法印,所以从大乘始教开始就叫一法印,一法印也就是空性。后来西藏的教义,把三法印和一法印连在一起,把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寂静涅槃三法印,再加上唯一空性,就是证得空性,合称为四法印。换言之,他就是把大乘始教跟声闻教倂在一起了。这两个基本上是非常相近的,有一点小差别而已。也就是说,基本上空性跟本体是结合在一起的,只是表达的方式、技巧不同。

  「三、虽复彻底唯空,不碍幻有宛然,缘生假有,二相双存,名大乘终教。」他从这个地方来讲五教,虽然他是「彻底唯空」没错,可是它能起作用,「不碍幻有宛然」。「虽复、不碍;彻底唯空、幻有宛然」,你看法藏大师这里的辞用得相当好,虽然他是随祖父从新疆西部移民长安的,但是中文的语言能力相当优秀。

  「缘生假有,二相双存」,不管是本体或是假相,「不有」跟「不无」同时存在,叫作「二相双存」,互相标榜,能够体相俱存来起作用,所以叫作大乘终教。它是渐渐、渐渐地把你引出来。这个地方不是只有体,他还能起作用。只有体但不起作用,从真理的立场来看叫愚法,体能起作用就整个完整了,只是这一条路很长。怎么起作用的?后半段这个部分很多人没有办法交代清楚。尽管是阿罗汉也没办法交代,因为他守住本体那个地方,就动不了了,所以叫愚法。到这个地方他已经展开了,所以到这里他必须回小向大,前提就是三法印要转为一法印,慢慢地就可以看得到。回小向大要什么资粮呢?首先你要把三法印转为一法印。这只是一个概念,概念转了,思惟模式整个转;思惟模式转了以后,行为模式才能转,所以要回小向大不是那么容易。

  「四、即此二相,互夺两亡,情伪不存,俱无有力,空有双泯,名言路绝,栖心无寄,名大乘顿教。」「互夺两亡」是用来形容一种圆融状态,这是《华严经》里的语言模式。经文讲这个部分,它是纯然的状态,不是对立。就师子言,把金子融进去了;就金子言,把师子融进去了。他举一代表另外一个。用语言去说明,好像是对立,他不是对立,而是一种圆融,所以叫「互夺两亡」,是华严哲学里头的专用术语,其它的宗派用得很少。

  「情伪不存」,「情」就是指情有、情绪性;「伪」就是指知识性、经验性、功利性。情伪这二个都不存在。「俱无有力」,情伪都没有力量,都不起作用了。「空有双泯」,有是相,空是体,体相双泯。「名言路绝」,语言文字,全部不用了。「栖心无寄,名曰大乘顿教」,这是大乘顿教最早期的原始定义。他讲的顿教,是到达一种浑然一体的圆融状态,这语言文字没办法讲。前面讲的情伪那四种状态也都不存在。当这四种状态都不存在时,那就只有一种「嗯,我知道,你讲什么我知道,就『那个』……。」而「那个」是什么,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。就像小孩子知道父母很爱我,可是你问他「爸爸怎么爱你?」他就只会「嗯,爸爸爱我……」怎么爱他也讲不出来,有一点类似这种情况。

  父慈子孝、夫妻恩爱,都是存在的,可是你无法表达,因为它是一种情境,没办法量化,也很难真切的用语言表达。现在我们人类最糟糕的是,那种情境消失了,都被数字化、被量化了。什么叫作爱?爱就是情人节一定要送花,或是生日的时候一定要吃个烛光晚餐。其实这哪叫爱?这叫作不爱。爱已经被你用数字把它分开了,不知道两个人在一起时,它有一种情境,那个情境是语言文字很难表达的。当那个东西不见了,就没有人性;只要有人性,人跟人之间,可以营造那一份情境出来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那个情境,它才会一团和气。有些情人一过完浪漫的情人节,隔天就分手了。想想,那个情人节有意义吗?为什么会有那种情况,马上能一刀两断?就是彼此之间没有那个氛围、它无法围绕。人若是随时可以一刀两断,那就不叫作人,叫行尸走肉。一个有生命的生命体,没有办法一刀两断的切开,除非你是另外一种人——圣人。圣人他也有情,只不过他的情跟你想的不同,那是很清纯的、大慈大悲愍众生的那种爱。那种爱的存在,只是相上断,体上则是交融一起,这一点你感受不到,所以觉得他根本没有。所以讲到顿教的时候,它特别强调这种状况,体相之间互存互融。

  互夺两亡,是从文殊菩萨的语言模式来的,它是双破,所以是「互夺两亡」。从普贤菩萨的语言模式来,就叫「互存互融」,两个都存在,不是两个都不在,而且互相融入,融为一体了。这是两个不同的法门,用的语言文字、语言模式不同。这是讲顿教。

  讲到顿教,我们就感觉到比较难说。顿教,它是一种圆融的状态,两个是一体的。所谓两个,是指行者本身对外在一切。外在一切叫一个,自己本身是一个,两个是互存互融。假如按照文殊的语言模式来讲,叫作「互夺两亡」;你可以融入情境里,情境也会融入你;此即是所谓的法身融入法界,法界融入法身。这个状况能够表达得很清楚,这叫顿教。下面接着讲的是一乘圆教,他不叫大乘,叫一乘,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。

  「五、即此情尽体露之法,混成一块。繁兴大用,起必全真;万象纷然,参而不杂。一切即一,皆同无性;一即一切,因果历然。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,名一乘圆教。」「情尽」,就是相没了;「体露」,体露出来了。「情尽体露」、「混成一块」,现在来念这个很奇怪,应该是讲混成一体,为什么用混成一块?这叫语音学,这个「块」字从音韵的立场来看,用得非常好。「繁兴大用」,站在圆教的立场,特别强调「用」,所以叫「繁兴大用」,就是妙用无穷,一直出现。「起必全真」,一有作用就全真,里面一点不假。「万象纷然」,又回复到缘起法界的那种状况。「参而不杂」,万象纷然全部出现,森罗万象井然有序。「一切即一」,一切就是万法,万法即一,都是同一本体,所以说「皆同无性」。「一即一切」,这是讲本体跟一切法相融的情况。

  「一切即一」,是法界入法身;「一即一切」是法身入法界,这个时候「因果历然」。一个「皆同无性」,一个「因果历然」,在运作的整个状况里,森罗万象、因因果果都很清楚,一点都不杂乱。

  「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」,这都是华严宗思想里常用的字眼。「力」,是一种能力,「用」是一种作用;能力与作用是相互的,所以这里叫力用;「相」,互相,我们叫排比。整句意思就是说,这个作用是按照它的次第、它的因缘一直在作用,一点都没有停止。「卷舒自在」,不管是放开或缩回都一样。所以风和日丽是如来身,狂风暴雨也是如来身;秋高气爽是如来身,冰寒地冻也是如来身;你要感受得到这样的状况,这叫作一乘圆教。一乘圆教里头所看的,事实上就是法界,不是缘起法界的缘起世界,它是在一真法界。所以,这边他开始讲到一真法界时,接下来就是要展开十玄的境界。

  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,为什么要谈五教?五教是讲佛法的境界层次,而这些境界层次谁能修呢?这也彰显众生根器也分五等。那么,这五教应该修哪一个?各位既然已经踏入华严里,当然是叫你修一乘圆教。问题是,一乘圆教信久了,就都通通变睡觉了,因为你圆不起来,那就完了,躺平在那里。

  要学一乘圆教,首先要拉回来,检视自己的层次在哪里?声闻乘够吗?先检讨一下。因为一乘圆教,是以大乘顿教作基础;大乘顿教是以大乘终教作基础;大乘终教是以大乘始教作基础;始教是以声闻教作基础。所以从《华严经》的立场来讲,你要修华严圆教,可以,以大乘作基础;大乘则是以中乘、缘觉乘作基础;缘觉以声闻作基础;声闻以人天乘作基础。人天乘就是讲,人格性要健全,人格性不健全,那连人天乘都还不到!

  目标是要修学华严圆教没错,但是,我的资粮道到哪里?这点你要很清楚。假使人格性健全,人天乘没问题;那接下来是声闻乘,声闻乘要发出离心,发出离心,当然就要摸索上菩提道;一上菩提道,就要发菩提心;一上菩提道发菩提心后,我们就开始前进,那就声闻、缘觉、大乘可以一路走上来。假如连出离心、菩提心都没发,那菩提道不上,可就什么乘也没用,你只有一个「乘」,剩下的剩。人家都走了,剩下你,最后剩下来的那一乘,那就麻烦了。

  健全的人格,是人天乘的基础,而一旦具足人天乘的资格,接着要发出离心。什么是出离心?就是我们常讲的,「我活着干嘛?人生这样有意义吗?不管怎么样,我觉得这样好像不太对,我是谁啊?」这个叫做产生出离心的状况。然后,接着你会开始去找,那真实的是什么,正确的人生是什么,那个时候就是发菩提心了,开始追求真实的生命。

  要了解生命的真相、生命的真谛、那个无畏真人,开始往这边走,这个叫做菩提道。你要追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阿耨多罗的那个无上菩提的终极目标,这就叫做发最上菩提之心,那就是华严一乘圆教的根器。现在我们真的有吗?假如这个都不具足的话,那你五教很难上道。你不能发起这最上菩提之心,你要怎么样子走?所以,要从五教里来看我们自己的根器。了解自己的根器以后,接着你要肯定自己,不是作践自己;能肯定自己,那就不难成就,因为这一条路指示得很清楚!

  

  

《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?!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