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 浪漫情人节?!
我们继续来谈「说无生第五」。「正见狮子生时」,就是当你看到狮子的时候,「但是金生」。换言之,有相就有体,看到狮子生时即是金生——这时候我们就不从行法中微细念上来看——亦即,当看到狮子相的时候,其实金子的本体它是存在的。「金外更无一物」,就是说狮子相是依着金子来的。
像这种句子要熟背,否则你很难进入。况且,经典是讲生命的,常背,以后受用很多。这是自己生命的资粮道,如果具备背经的实力跟基础,人生的挫折会少掉很多。不要小看背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这些背起来很有用处,平常不仅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,生活中遇到挫折,他很受用。
「狮子虽有生灭,金体本无增减,故曰无生。」像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美到不行;「虽有」、「本无」,这是很好的对仗。光这四个字就很好用,写诗、写对子,都是很好的对称语。「狮子虽有生灭」,狮子相虽然有生灭,但是金子这个本体,本无增减;本体还是本体,如如不动。本体不变,但它随缘:随着缘把它做成狮子、戒指、项链都可以,但都是金子,本体不变。
这一点,对做人来说,也很重要。若不能随缘而变,就会感到痛苦。古人讲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,虽然这样的形容不是很好,可是这告诉我们,人生本来如此。今日已演变到工商社会的环境,便不能说只能过农业生活,现在台北要过农业生活,去哪里找地?在富裕的时代过富裕的生活,不必有罪恶感;在贫穷的时代过贫穷的生活,也不要说自己业障重,因为大家都一样,这叫随缘而变。不论穷通贫富,重点是自己要能够心凈;也就是维持本体不变,因为贱贵穷通只是外在的假相。你处在什么样的装况中,就要把心安在那个状况里;当你不能调整自心并处在那个状况中时,这个心就不是本体心。本体,本来就这个样子;自己在适应环境的时候,就要去调「识性」,将它调到那个环境里,要不然你那个「识性」就会受苦报,注意了!
它这里讲的虽然是理论,事实上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。这样一路下来,从缘起到色空,缘起是一,色空是二,三性是三,它一直展开来,然后到无相综合起来,再到无生;无相,从相上讲无相;无生,从体上讲无生。整个宗旨就讲到本体上来。换言之,《华严经》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讲本体。本体在哪里?体是什么,若掌握不到,那你就没有办法展开,因为不会用。比如,我们讲做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则,就是要有浩然正气。浩然正气是什么?人格。做人要是没格,那就很糟糕,留意!这就是一个基础,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人格。关键是,怎么培养?所以平常就要多读诵经典,不是附庸风雅给人看,那么有用,要能真正润泽你的心才行。
这时代太浮于表面化,流于急功近利,这不是我们要的,我们要的是一种很纯粹的生命成长,这个纯粹不是空心、无记,是自己在生命成长的这一个区块里,怎么样继续地努力,那就需要规范自己。虽然我们否认缘起法界里所讲求的那种效率,可是在性起法界、在菩提道上,还是得有,只是它不刻意,而是自己留意到,它就会前进。所以从本体上来讲,一定要能充分掌握走到菩提道上来,让生命成长。到最后,它会是一种纯粹的奉献,而那个纯粹不是空心,不是无记、它是走在真实的路上,纯粹的为生命的成长而奉献。
到这个地方,我们看到第一阶段华严的宗旨:从缘起看色空,到三无性——这是缘起法界里的琳琅满目、森罗万象——然后把这些状况归纳成无相、无生,看到本体是什么。情有、似有这些外相,你就都很清楚了,就不会被迷惑。不被迷惑,这点很重要,如此,要转凡成圣、转迷成悟就很快。换言之,来到这个阶段,已经转迷成悟了,不被迷惑了。
古人常讲,「觅一个不惑者,了不可得。」这让人听起来很心酸,要找一个不被迷惑、不迷惑的人都找不到。很多同修也喜欢说「找不到一个善知识」;学生常讲「找不到好老师」,老师则说「找不到好学生」。这都太过于自恃,自以为了不起,这是很麻烦的事。不管怎样,这些都属于情有的范围,遍计所执。我们至少要跳脱情有跟似有;感官性享乐,所谓的情绪派主义者,这些都必须去除,情有才能跳脱;要跳脱似有,则要除去功利主义、经验性主义和知识性主义。若懂得「我们的心境、态度是什么样的情况」,并进一步把他除掉,就很容易接近圆成实相。尽管在缘起法界里,也必须能到达理有的阶段;理有以后,你才发现相无。理有、相无能够确定,要转三性成三无性就快了。那个时候,要抓住无相、无生的本体,就很容易了。
掌握住本体,这是《华严经》的第一个思想。一个行者在心里就是要这样浸泡——掌握本体。如此,本体是什么味道,才能闪烁、散发出来。这不是口头讲讲就算了,是个真实的训练。若是讲行法,到这个地方就应该有个辩论、论证,两两对话,针对这样的情况,让自己更深入看透自己。有因缘就去组合、去实践,或先透过华藏工程来进行;没因缘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冷静的对话,自问自答也行。
本体是什么,像这个都是要很深入的,不是应付了事、含糊笼统带过去。本体,要用什么方法去感受,前面讲的很清楚,明缘起,辨色空,约三性,然后就跨进来了——你怎么把情有去掉、看清自己。世间凡夫的习气,「我是属于哪一种?」是属于情绪化的人、容易随波逐流;抑或反过来,什么都没看到?有的人很清楚,现在外面流行什么,他马上跟上;有的人呢,完全跟不上社会的脉动,还是活在旧有、自我封闭的状态中。二者都属于情绪化类型的人。情有型这种人若有机会进到佛门,会流于肤浅,总是在真理的外围上打转;似有型者,亦即偏知识型、经验型、功利型的人,虽然会切到里面去,但他的目的性会很强。真的在追求真理的人,不在这一方面,他会停留在「真理到底是什么?」虽然如此,如果你看不惯世间人追求名利的状况,而自以为清高、脱俗、超尘,那可得要留意了。
理有的部分有没有掌握到?那是无形无相,所以它后面讲相无。再从这三个步骤下来,归纳到无相、无生,这都是从本体讲的;它前面三个讲的是狮子,后面两个讲的是金子,合起来才叫金狮子,到这边就做个结论,然后接着谈五教。
论五教第六
一、狮子虽是因缘之法,念念生灭,实无狮子相可得,名愚法声闻教。
二、即此缘生之法,各无自性,彻底唯空,名大乘始教。
三、虽复彻底唯空,不碍幻有宛然,缘生假有,二相双存,名大乘终教。
四、即此二相,互夺两亡,情伪不存,俱无有力,空有双泯,名言路绝,栖心无寄,名大乘顿教。
五、即此情尽体露之法,混成一块。繁兴大用,起必全真;万象纷然,参而不杂。一切即一,皆同无性;一即一切,因果历然。力用相收,卷舒自在,名一乘圆教。
法藏大师这五教的划分法,是统合了历史的渊源跟整个佛教的经典、立场来划分,跟《华严经》的划分不一样。在这之前,有人把佛教的经典统称为一种,叫作一音演说、一大因缘;有的分两种,一曰声闻藏,另一个叫菩萨藏;一直划分到有十种之多。他老人家看来看去,觉得分五种比较好,所以就分成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其实,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是从杜顺大师那边来的,但定义有所不同,杜顺大师所讲的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,是五种禅的修法境界与修行方法,到了法藏大师,则改成这五教,两者的标的,很明显是不一样的。
《华严经》的基本分法,在前面有一个加行位,应该来讲叫资粮位,我们统称为人天乘,接着才是声闻乘、独觉乘、大乘、一佛乘。《华严经》是按照这五个阶段来划分。法藏大师这里则是按照佛教的整体状况做划分,因为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全体的状况,其划分的主要依据,在于对本体的认知的五种状态。因为要开展后面的十玄跟六相,所以五教必须先讲清楚,后面讲的十玄意义才能明了。
「狮子虽是因缘之法,念念生灭,实无狮子相可得,名愚法声闻教。」愚法声闻教,就是小乘教。我们现在重新用辞的时候,不要用「愚法」,听起来不太恭敬,现代来讲,应该叫圣法声闻教,这样称呼比较尊重。古代可以这样用,因为古代封闭,现在是开放的时代,用辞遣字应当特别留意。古人这样用显然有高低的比较,现代我们引用是没有高低之分,但最好还是要留意。
「狮子虽是因缘之法」,狮子是随工巧匠这个缘,所以是因缘法。「念念生灭,实无狮子相可得」,这个地方能够确定,既然无狮子相可得,那就是无生、无相,只有金子而已。只看得到金子无生、无相,叫愚法声闻教。声闻也是成就者,从五教来讲,它叫偏真。它是真,但偏了,只有一点点而已,不全。
「即此缘生之法,各无自性,彻底唯空,名大乘始教。」本体的部分,这里说「各无自性」,把相的部分全破,唯空。大乘始教坚持空的情况,跟声闻乘差不多;声闻乘坚持的是本体是什么,大乘始教也只不过是把本体说成空。留意!两者差别的主要关键是:声闻教求的是三法印——无常、无我、涅槃。安住在本体就叫入涅槃,若能在二六时中都安住在本体,在小乘教来说就称入涅槃。所以修禅定时我们讲「若心他缘,摄心令返,使心不乱,置心一处」,能够置心一处在本体上,而不理会相,这一点就很重要,这个本体展开来是相当广的。
世间的一切都是缘,会俘虏你的心,现在拒绝俘虏,把心安住在本体,这就是声闻教;从大乘的立场来讲叫愚法,相对于凡夫而言,这是圣人之法,但只是一个起步。这时你会发现,声闻在修学的时候,是排除一切万缘,因此重点在诸…
《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?!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