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四 師父!到底什麼東西在輪回?!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看到的一切,沒有一個不是如來法身。就這一點來說,他就窮盡了。

  所以從法界來看,可以證入法界;但是你證法身——法身就等于法界——法身在哪裏?看法界就知道了。問題是,你不知道法界,因爲沒有證入。那麼,法界又是什麼?事實上,法界就是你現在的世界。之所以叫作世間,那是因爲對立,假如能轉對立爲圓融,那就是出世間了。在世間叫做世界,出世間叫作入法界。所以從生命的源頭來看存在的時候,所有一切法界的存在都是法身,都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
  這一點你很難體會,那是因爲你的覺知力不夠、智慧不足,所以感受不到。比如,我講「最近」,可能就是近幾百年,但我前面講咖啡豆的事情,也是「最近」發生的,那個「最近」,講的是近二、叁年。這時候,你就要先弄清楚他「時間標的」講的是什麼,跟你所認知的不同,這個叫做「長短自在」。同樣是「最近」,這個最近叫一刹那,那「刹那入長劫」是叁百年,「刹那入短劫」是叁年,你就要能圓融。沒辦法圓融,就會說「怎麼會這樣講?」那你就被語言、文字給騙了,這是常有的情況。

  從這個地方來看,就理論上來講那個真實的本身,圓成實性就接近無爲法了,但理有不算,相無,你要留意到這裏。理有的「有」叫不有。就色空二相來講,獅子跟金子這兩個東西,是「金子不無,獅子不有」;從圓成實性來看理有是「不有」,來看那個本體是「不無」,所以這個部分就區別得很清楚。

  現實生活中,那些活在情緒化瘋狂、跟著流行走,以及情緒感官享樂的人,通通是情有理無,都是凡夫的狀況。另一種人,雖然做什麼事,都會經過理性的判斷和選擇,但這個理智其實是一種經驗性、知識性,這也是凡夫。例如,同樣功能的東西,不同的牌子,一個五十元,一個六十元,他就會很理性、很實際的就功能、外觀、特性等去做比較,之後再下判斷、做選擇,這種理智其實就是功利性。其實,五十元和六十元,通通嘛有人買,平等平等啊。總之,不管是因爲廣告的運作或是實際的比較,他已經用了理性的判斷和選擇,其實是「似有性無」,但是他心甘情願。

  當我們處在「分別」的狀況時,就會産生這麼多東西出來;同樣的東西,你是要用知識、經驗,還是理性判斷?比如,現在的便利商店,每間幾乎都有賣茶葉蛋,冷氣房裏卻放一個電火爐在那裏燒,這根本不理性嘛!可是經過那些企業家的規劃、消費者的理性選擇,就衍生了這種既矛盾又沖突的産物。你說這社會瘋不瘋狂?

  還記得二十幾年前我讀大學時,政府獎勵使用免洗碗筷,說這樣比較衛生,當時投資設廠生産的廠商還有獎勵;現在咧?政府說要取締。這都是人類大腦運用的狀況。一般家庭這種矛盾的現象也很多,家裏冷氣開得很強,然後蓋著厚厚的棉被睡覺。這樣有理性嗎?難怪生活痛苦指數愈來愈高,這就叫共業。社會的整個方向都走歪了,這是因爲對人性、對生命的不了解。這就是爲什麼佛法不鼓勵從政,因爲那個只有腦筋的理性鬥爭,根本沒有內在體驗。況且,有些政策一看就知道錯了嘛,怎麼參與?所以,一個生命內在的體驗,是民族傳承的根本、依據,使民族得以永生不息。哪天這些社會瘋狂的思惟架構崩解時,唯有靠這些有內在體驗的人,幫我們重新架構整個社會的族群公約,不然這個社會族群公約一定崩潰。

  感受生命內在最深沈的那一個存在,叫做體驗,假如這部分沒有辦法去體驗,「法身」是什麼就不會懂。你會常常這樣問:「到底輪回的是什麼?什麼東西在輪回?」哪有什麼東西在輪回!「怎麼會沒有?不是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輩子造惡業,下輩子受報……。」這部分沒辦法用講的,內在這個最深沈的存在,若不自己去體驗,就會一直處在這些矛盾之中。所以,從圓成實性上來看,那個理是有,但你要體會到那個相是無。用知道、理性去感受可不可以?可以,但那個叫「知道」,知道不算,做到才算,做到,你就感受到了。

  佛法不叫哲學,它叫實踐學,就是要你去做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,一定要去做就對了。你說,「哎呀,搞了老半天,什麼也沒有!」那就做到了!你要真的去感受那個。很多年輕人,搞了老半天,什麼成就也沒有,「氣死了!」雖然說氣死了,但他感受到了。就是必須讓小孩去體驗這些,不要怕他失敗。現在流行愛的教育,一旦小孩做不起來,爸媽就偷偷地在後面墊他一下,哇!成功了。成功了嗎?事相上是成功了,但他一定失敗!因爲你墊他的地方,他不會,知道嗎?

  有些小孩玩魔術方塊,剩最後一個最難,幹脆撕下來貼過去,那他的智慧就只到「撕下來貼過去」那個地方而已。一定要讓他自己去體驗,重新再來、沒有成功不打緊,重點是他已經知道用心的方法,不一定要有結論。生命本身沒有什麼結論的,它只是存在而已,要去留意這一點。你去奮鬥再奮鬥,失敗再失敗,到最後就成功了。那個成功,不是事相上的成功,而是你經曆過整個失敗以後,跨越了整個過程就成功了:不是大腦想象的那個成功,是你真的這樣走過,這就是圓成實性的東西。

  人生就這麼叁個,看整個世界也就這麼叁個;叁個再濃縮一下——就色空兩個;再透徹一點——一切緣起。森羅萬象不外乎如此。現在你經曆過這些,回過頭來,那就是無相;你抓住那個本體是什麼,感受那個存在,然後,安住在那裏,再來看法界一切相,無相就出來了。你看這世間的緣起森羅萬象,它是不有,因爲它是似有。似有也好,不有也好,無相就出來了。對于有心體驗這部分的人,這個行法,到這個實際體會無相的存在,已經證得空性,破無明了。這個行法好哇!但知道不算,你要做到!

  從理論上、從慧門來講,到這個地方已經證得空性了;到無相這個地方,已經舍識用根、轉識成智。但這不是用講的,要做到才算。怎麼做呢?你要用密法或禅法來修都可以。怎麼修的那個部分,叫作教相;現在講這些理論給你知道的部分,叫作教理。教理、教義都可以用講的,但唯有實踐才能到達。至于怎麼實踐,我們在實際修法的時候,再詳細說明。

  有人說,「我提著疑情在生活中來曆練,可不可以?」可以,提著疑情在生活中來曆練,那叫叁摩地修法。那就會洗碗洗一洗,然後,愣在那裏了,叁摩地入定了。我們不是講假裝的那種情況,他是真正在修行,因爲你帶著疑情在求證,身是隨緣而動,而整個心是走在那個境界裏,到某一個很短的時間裏,你會想加緊油門一樣,噗!往前進沖過去——那個時候,外緣的境界停住了,心入定了。

  生活中很多時候,你都可以提著疑情來曆練,不過做危險工作時不要參,很多人是初學,自己搞顛倒的話就麻煩了。這是實修的部分,不要忘了,一定要實修。以上是從教義、教理上來談,實踐的部分,自己一定要去進行。

  說無生第五

  謂正見獅子生時,但是金生,金外更無一物。獅子雖有生滅,金體本無增減,故曰無生。

  剛才講無相,是指已經舍識用根、轉識成智。這個部分,我們要跟你重新定義,他跟你在外面學的不一樣。舍識用根是破「我執」無明,轉識成智是破「法執」無明;所以前面講的「無相」,即是雙破我、法二重無明;我執、法執二重無明全破,然後一分保衽,證根本智,入法身位,證圓教法身大士;從這裏開始——初住位,經過七住位。圓初住到七住,根本智轉成後得智。從後得智開始以後,整個就是轉成自受用法樂智跟他受用法樂智。自受用法樂智,要一直到十回向位圓滿;他受用法樂智,要從登地到七地位才圓滿。

  這裏講的「無生」,是指「無生法」,無生法是在七住位以後的事。留意,無生法,不是「無生法忍」;無生法忍叫作無生法智,是經過無生法的訓練以後,才會産生無生法忍的智慧。接著我們來看經文,看它無生法是怎麼訓練的。「正見獅子生時」,當你看到獅子的時候,「但是金生」,就是金生,而不是獅子生。這裏的「正」,指的就是「第一念」。他這地方指的第一念,其實是我們講的「第叁念」,因爲當你發現它是「獅子」時,已經是「受」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受);接收到獅子生時,那時已經是第叁念,其實,它就開始要流過去了——照講,這個獅子生時,應該是講「識」已經成立了,還不是第叁念的問題,而是「受」了以後,也就是第六意識接受以後,再經由第七意識到第八意識,第八意識再傳回第七意識,然後再到第六意識的這個「受」,這個受已經是「識」,也就是,第一個識成立的時候,但他還不是第叁念的受——第叁念的受是指心性念産生相;因爲無明起作用到色,接受色的時候叫「受」;「正見時」,其實是指這個受經過六七八轉一圈出來,經過受想行識繞一圈出來,已經在五蘊裏面了,這時確定「獅子生」時,就好像從色塵境界進來。

  比如,我們「聽到水聲」,當「水聲」産生的時候,他已經在你的五蘊裏頭繞過一圈,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第二、叁念了,已經要講第十一念了,統稱叫第十一念。爲什麼?因爲「識」已經産生一個。所以這「正見獅子生時」,其實就跟那個十一念的情況一樣,因爲它已經在五蘊繞過一圈了;從最初看到獅子,他在你的腦子裏頭産生「獅子」概念時,其實已經是第十一念了,我們用十一念來代表。其實,你真從入定的立場去看,他不知道繞過多少圈了,你要留意到。

  「正見獅子生時」,不管怎麼講,都不是我們講的第一念、第二念的東西,它是從第叁念開始;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已經繞過一圈了。十二因緣法裏頭,它從「無明」開始到這裏已經走了一段了。「但見金生」,就是獅子這個念頭一産生時,要知道,他不是獅子,他是金生。金是本體,獅子是相。所以,當你看到相的時候,應該是看到本體,而不是看到相。這裏面又産生一種狀況——凡是看到相生的人通通是凡夫,能夠看到本體存在的人才是行者。這個行者是已經是很有成就的,因爲大多數的人都看不到。

  告訴各位,你看到任何一相時,記得那是相,相存在的時候有本體,本體看不到,你要帶疑情。比如,眼前這個爐有看到吧,當你「正見爐生時」,看到它存在的相時,爐的本體也已經是存在了。能不能看得到?你說:「啊,我就只看到爐……。」看不到不要緊,帶疑情!

  這是一個行法,爐在這裏,相,你看到了,但當你看它的時候,這裏講「但是金生」,就是本體生了,爐的本體出現了。本題在哪裏?那個本體是不無,而你看到的這個「有」,相生的這個有,它是不有。你若說:「他明明就有,怎麼會不有?」那就去拜一百零八拜,因爲這是你的業。不有,你沒有看到。沒有看到沒關系,要帶疑情,「明明就有,師父說不有……。」你若以這樣的情況來拜忏,要證體空很快。修行就是這樣修。你要是說:「我明明沒錯,爲什麼要去拜?」明明沒錯還火氣那麼大,就是業,要能看到業相,這就是修行!

  

《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四 師父!到底什麼東西在輪回?!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