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 师父!到底什么东西在轮回?!
刚才谈到三性,它是将缘起法界的森罗万象分为三大类,这部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但这么说,可能有人会觉得太不够神秘了,宗教应该讲一些比较神秘的东西。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已经错了,已经掉到牛鬼蛇神里面了。宗教一点都不神秘,事实上,宗教就是属于生命本质的东西,它是生命本质的一种全然的自在活动,应该是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。但随着历史的演变,人类社会形成了重重无尽的束缚包裹着我们,使我们在框框里面不能超脱、不能自在,所以佛法要教我们解脱。
解脱什么?这就是问题了。它不是要你挣扎跳出去,而是在个人生命空间跟族群公约间取得一种平衡。解脱,并非要你「越狱」,越狱是犯法的;解脱虽然也是离开牢笼,但那是合法的;用世间法来讲,就像刑期满了,可以出去了,但若是再犯,又会被抓进来。当然,修行出去以后是不会再犯了,因为已经可以在族群公约跟个人生命空间之间拿捏得很好。
有个同修跟人讲,说我讲他开悟了,然后就有一堆人要拱着他来讲经,他不但不讲,还告诉别人:「有成就的人,不守戒律的约束。」是这样吗?那他要不要受法律的约束?真开悟解脱的人,就不受约束吗?都搞错了!开悟解脱的不受约束,指的是心理的部分。不然人家车子靠右开,你靠左开不受拘束看看。这都搞错了!不必一再地说开悟以后如何、要怎么样,重点是,从因向果这一条路要怎么走,必须清楚。因此,我们跟大家谈的,一定是从生命本质来看——那个本质的状态是什么;就像前面讲的三性,你要从人性的立场切入缘起世界来看。
这两、三年来,社会上流行一种全世界最贵的咖啡,说印度尼西亚当地有一种动物叫做麝香猫,吃了那种咖啡都不会消化,会整颗再拉出来,人们就把它捡起来晒干,再拿来出售。听说一磅要好几万台币,而且还缺货得很。从动物大便中捡出来的咖啡豆,还卖那么贵,消费者说好喝,品尝的行家也说「口感好极了!」这完全是情有。真有那么好喝吗?因为它价格已经拱上去了,不说好喝不行呀,否则就要亏大钱了。那是整个结构把你架在那个地方,情有本身是虚幻的,是意识形态。它会让你产生错觉,以为就是那个样子,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,是因于情绪所造成的现象。
现实生活里,很多人是活在那个状况中,不过这些人通常还有一些福报,如果没福报,想要跟人家一起疯狂也没办法。没事头发就去烫一下、染一下,今天染红色,明天染绿色,一天到晚跟着流行变来变去。流行本身也是法界的一法,但跟上流行的那些人,叫作迷惑颠倒。当然,偶尔疯狂一下,抒发一下情绪也没什么不好,那是教育,可以让你恢复正常,因为这个时代,乖儿子乖女儿很多,就像压在石头底下的小草,很多都已经被压的扭曲不堪,所以一定要去疯狂发泄一下,不过一定不能逾越道德律的范围,否则自身的罪恶感与伤害会更大,一定要在族群公约的范围之内,让你的生命空间有适当的发展。修行,也是在训练这个部分。
适当的约束一定要有,但不是那种会让人扭曲的约束;个人的生命空间也要有,但不是叫你去冲撞族群的和谐。你到道场来也是「和为敬」,群体生活重视「和」嘛!和敬共处是族群公约的部分。在和合的前提下,你个人生活的领域,我们尽量不干涉,还是让你保有个人的情况。但你不能说「我这个人,讲话就是这么大声,没办法改。」那不行,你要讲话像「狮子吼」,当然也可以,但那是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。和谐是族群运作所必须的,你可以有个人的空间,但不能影响群众,群众也不会去抹煞你的存在,大家要留意这一点。
我们常讲社会里有一些「乖儿子」跟「乖女儿」,就是这一点拿捏不好,总是一直压抑、一直压抑,然后就萎缩了。之后,他这一辈子就「失踪」了。我说「失踪」的意思是,他虽然有来这个世间,但因为很乖,不敢顶撞这个社会跟族群,因此一直躲在壳里面,出不来,这辈子算白活了。人应该适当的成长,在成长的过程中随也会顶撞,但范围应该不大,自己可以做修正,然后慢慢的适应,把你的个人的生命空间放大,而且是放到最大。换句话说,你要能够舒展的最开,但不会顶撞到群体。其实,个人的生命空间可以无限扩大,而且在扩大时是跟族群公约相互交叉,不是彼此碰撞。
所以我们一再谈这个问题,你要带疑情就是这样;第一要承担,第二不要怕错,第三要完全投入。许多人一旦「完全投入」,就会别人通通错,只有自己对,大家全得听你的。怎么是你一完全投入,别人就要完全萎缩?不是这样!所谓完全投入是,你选择了某个区块投入,在这个区块你可以全然发挥,并且勇于承担,但在别人的区块,则是噤若寒蝉才是。留意啊!这就是修行人的工作。这并不是要你跟人相处,就必须扭曲自己,而是要忍,但不是「委屈」。忍是一种智慧,在自己的区块,无限发挥,处在别人的区块,则是一句话也不会逾越。所以,从修行人的立场来说,个人的空间无限大,而那个族群的公约也无限大,这两个无限大和谐的交融一起,才叫做解脱。很多人都以为,解脱就是谁也管不着你了,错!这是对法界不了解。各位,修行人的生命是非常华丽、灿烂的,慢慢地去留意,他不是只能吃素菜淡饭,这当中有它非常殊胜的一面。
前面是针对「情有」的部分作补充;情有是感情、感官享乐的一种意识不清楚的情况,大家要留意。我们接着来讲「依他起」的状况。依他起则是脑筋很清楚,而且功利性很强。所谓功利性,就是他会有一种对比买卖的交换条件,然后一步一步的推进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一切都弄得很清楚。另外,还会有另一种状况,就是当他在计较时,他所发展出来的是一种经验主义。经验主义是知识性的,他会一再地去研究经验、判断。通常这种人缺少欣赏的能力。
我们平常形容有些人是「老夫子」,意思是说这些人很会读书,但是很没情调。为什么?这表示他在知识性的领域很专精,但生命没有弹性,不太会欣赏。即便舞文弄墨很有一套,也会写诗、写小说,看起来好像蛮有情趣的,实际生活里却不会欣赏。比如你跟他说这茶好喝,他一喝,马上「嗯!甘、甜,回味喉韵二分钟。」他马上跑出数据来,开始将逻辑跟理论一个一个套在这件事上。欣赏画作时,就会把对比、对称等各种理论搬出来,用理论在看画作;理论读过的他会啊,但对现前的东西不会用心欣赏!会理论跟会欣赏不一样。欣赏是直接的,欣赏本身即是生命;用理论欣赏是间接的,那会像一具尸体。
欣赏的本身是个生命,没有那个对象,他不起欣赏的状况。假如没有对象,自己会油然而生,那就是圣人了;因为他可以不需媒介,而自然地产生那种享受的情境,这是已成就者;那是一种生命力,他欣赏的不是那个假相,不是狮子相虚那个部分,而是透过那个虚,看到里面的实体,那才是真,才叫作欣赏。
真的欣赏一定跟「存在」有关,没有存在,他不会欣赏。但是,如果只用审美理论的标准来看时,那就看不到那个「存在」。用假相去欣赏,也只能看到假相,那完全错。如此,他去欣赏一个美人的画,就会只看到那个「尸体」,因为就用那几个标准规格来看嘛!不是这样,你要能看到它的生命,那个生命就是存在。这个依他起性,本性是性无,依他是似有。若只会透过他的媒介、那个相来取证,而没有抓到他的本性,那就没办法欣赏,这种人的生活其实很苦啊,谓之愚蠢、愚痴,因为他不能感受生命,没有办法去体验。
第三个是圆成实性,它是存在;理上来讲是有,就好像我们讲「懂了、知道了」。懂了、知道了,不算,这个叫理有相无;相没有的那个无,你要感受得到。无是有,无不是没有;他那个有叫作无,你去感受那个存在,其实都是存在。所以,这里要做个结论——这个存在就是生命,生命就是存在。这个定义是相当广泛的。不管我们称呼他为真理、主、上帝或者至尊,不管叫什么名相,假如它是指那个终极目标、最究竟的源头、宇宙的源头,那就有一个问题,任何宗教都不宜直接去探讨它,因为没办法探讨,他就是一切源头的源头。
对于这个问题,只有印度和佛教可以做得到。怎么说?印度教,他也一再地强调源头。例如《薄伽梵歌》里面,至尊主克里希那就是一切的源头,源头那个部分不能探讨。在一般讨论的印度教系统,它就演变出大梵天、毘舍奴、湿婆神三个主神。这三个不但可以讨论,而且是有区隔的,大梵天是创造神;毘舍奴是保护神;湿婆神是毁灭神。印度教把那个不可说、妙高山头不容商量的部分,退下来讲这三个。如此,宗教才有存在的余地。人的大脑常常要去看最后源头的背后是什么,那里是无法探讨的,因为大脑达不到那里,只能达到这三个地方。这就是印度教的方式,就生命来讲,生命是这样存在的,其它宗教没办法探讨。
另外,佛教是怎么做得到?佛教生命最高的源头就是法身,也就是毗卢遮那佛,这个也不容探讨。他没有为什么,他只是存在,所以你没办法去探讨他。印度教把它拟人化以后,就造成人家的模仿跟攻击,佛教不拟人化,而说是法身、清净法身,他只是存在。当他只是存在的时候,你就没有办法去探讨了,只能从普贤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、观世音菩萨来探讨。所以华严三圣可以把毗卢遮那佛往后提升,不探讨他,而是探讨普贤菩萨、十一面观音跟文殊师利菩萨。这三个系统跟印度教的三个神有一点雷同之处,也许是同一个文化体系的东西。
从佛教的立场来讲,法身等于法界,两者完全一样。法身是从智正觉世间来讲的,在智正觉世间中,法身存在何处?法身因为是本体不无,所以必须约色以明,他要透过一切相来显现;那么,缘起法界所看到的一切通通算。所以,缘起法界…
《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四 师父!到底什么东西在轮回?!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