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金獅子章講記
(海雲繼夢和上)
一 明緣起
《金獅子章》是華嚴裏非常重要的一篇論文,在整個哲學界也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文章,這篇文章之所以有名,是因爲它是唐朝賢首法藏國師爲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所講。當時法藏大師翻譯完成《八十華嚴》後,才高八鬥的武則天非常用心的閱讀了一遍,但仍茫然不解其中義蘊。武則天這麼有才氣,連她都看不懂了,更遑論我們?那麼,到底《華嚴經》在講什麼?這個問題武則天已經替我們問了,她直接將這個疑惑向法藏請教,法藏便以殿中的金獅子(古時師、獅二字互通)作比喻,來妙诠華嚴法界的玄奧,使武則天豁然了悟其義,這是《金獅子章》的由來。
其實遍覽群籍的唐太宗,在位時也曾參加玄裝大師的譯場,並問及當代很有名的一位成就者孫思邈,談到天上天下經典這麼多,哪一部經典最具代表性,最有價值和意義?孫思邈答《華嚴經》。唐太宗很納悶爲何不是玄奘翻譯的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而是《華嚴經》呢?孫思邈答道,《大般若經》雖然有六百卷之多,但只有一個般若法門,《華嚴經》卻有無量無邊法門。
至武後朝,法藏大師在宣講五十卷的《華嚴經》時,發現經文有所阙漏,便將阙漏處一一補上,就成了《六十華嚴》。後來武則天聽說西域有梵文《華嚴》全本,便派遣使者前往于阗國取經,並重新翻譯,這就是現在通行的《八十華嚴》。當《八十華嚴》翻譯完成後,上呈皇帝,武則天就批上著名的四句偈——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這四句偈就是現在我們每次講經或誦經時都要唱誦的〈開經偈〉,它是從這邊來的。
武則天和法藏大師都是很有才華的人,一位是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非常傑出的政治領袖;另一位則是在學術、宗教史上及修行領域的大成就者。兩相碰撞,互爲標榜,是曆史上非常難得的機緣。法藏祖籍是康居國,故又號康藏國師,在翻譯《華嚴經》之後,又因爲講了《金獅子章》,使得武則天很開心,便封他爲賢首國師,即「群賢之首」之意;《六十華嚴》中稱贊最原始的佛爲賢首佛,這是〈如來壽量品〉上的記載,賢首如來相當于毗盧遮那佛。女皇用這偉大的聖號加封于法藏大師,必定有其道理。
根據估算,武則天問法藏大師《華嚴經》奧義時,應該有七十歲了,因爲她六十八歲當皇帝。人生七十古來稀,在武則天七十年生命當中,幾乎無時不處在鬥爭當中。原本只是個宮女,最後卻能當到皇帝,她的一生實在太傳奇了。其實電視或電影要拍出好的武則天傳記很難,因爲沒學佛、不懂得命運原理的人,沒辦法陳述這樣一位偉大女性,無法了解她生命奮鬥史,只能從相上拍,無法拍到內心的狀態。那些稗官野史寫武則天怎麼荒淫、鬥爭、血腥,其實都不對。我們應該從她一生的奮鬥過程來看,看她是怎麼忍耐、訓練及成長,若從這個角度,便能認同她是一個典範。
武則天應該不會跟賢首國師一見面,就問《華嚴經》到底在講什麼,兩人必定經過一番探討後,她才下了一個結論——《華嚴經》那麼大一部,到底在講什麼?這浩如煙海的經文,每一句都代表許多內涵與意義,到底它在講什麼
又是如何表達的?各位要留意,武則天不是要一個簡單答案,賢首國師當然也明了她的問題沒那麼單純。就像各位平時老喜歡問:「怎麼開智慧?」是不是頭撞牆壁叁下,智慧就開了;還是倒立走路叁公裏就開智慧,或是怎麼樣呢?大腦通常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很簡單的方法。
法藏大師在這麼名俐的人面前,可不能隨便回答。各位要有這個認知,任何一個衆生問你問題,你都要好好回答。碰到不會的,就誠實告知對方;若是會,就要說清楚,不能胡亂搪塞。孩子問你問題也一樣,不能說:「唉呀,長大你就知道了!」你現在不教他,他長大怎麼會知道?尤其出家衆對信衆要有絕對的責任,一定要清楚地回答。
法藏在這樣的心境下,面對這麼一個能幹,又曾在寺院待了叁年,並接觸相當多經典的老皇帝,絕不能叁言兩語唬弄過去,我想他必定是彙集了畢生精力,讓智慧、才華起了妙用,用殿前的金獅子來講《華嚴經》概要,《金獅子章》便焉然而成。
這篇文章雖然很短,但脈絡清楚,架構完整,共分十個部分來說明:明緣起、辨色空、約叁性、顯無相、說無生、論五教、勒十玄、括六相、成菩提、入涅槃。其中勒十玄、括六相的「勒」和「括」,在急中生智的情況下,能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,實在難得。
《金獅子章》從緣起開始講,講到入涅槃,共分十段,這是法藏大師的成就。但《華嚴經》不是只講到入涅槃而已,剛強調涅槃以後怎麼起作用。由此可見,法藏大師所處的那個時代,基本上還是以「成菩提、入涅槃」爲原則,至于菩提與涅槃,則沒有明顯區分出來,還是一段式教學法——般若空性的講法,也就是空宗的講法。他只講到證菩提、入涅槃,入涅槃以後的狀況,短文中沒有提及,但「十玄」和「六相」,都是在入涅槃後才會生起的。六相要圓融,是入涅槃以後的境界;十玄起作用,也是入涅槃以後的境界。
他所劃分的方法,在當時來說,已經到達一個很高的成就,相信當時應該也沒人能跟他爭辯這個問題,因爲大多受限于般若空性的思想體系下,所以觀念展不開。假如今日要重新講這個次第,那就不一樣了。我們這樣說,沒有貶抑或排斥法藏大師的成就之意,而是現代思想系統的展開及工具理論比以前豐富,可以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。我們這次談《金獅子章》有兩個重點:第一,是介紹賢首國師的《華嚴經》概要;第二,即是在這個基礎上,重新展開《華嚴經》概要。
賢首國師既然將這十個科目作爲《華嚴經》的概要,在《華嚴經》裏頭就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內容。關鍵是,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十個綱要切入《華嚴經》、進入華藏世界?我們要談的不是哲學思辨的問題而已,而是直接切入「怎麼進入華藏玄門」,這就牽涉到行法。所以第一個提到的就是「明緣起」。
「緣起」是佛教一個非常特有的思想,佛法雖然講因果,但因果不是佛法的特色。因果、輪回這些論點,都是印度的傳統文化,就像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一樣。佛教跟印度文化最大的差別就在于講緣起——講因緣法的「緣」。因果律屬于印度文化,而因緣法的緣則是佛教所特有的。
我們必須將因緣法的緣處理好,使他産生「凈緣起」,而不是染緣起,並使凈緣起一直起作用,這樣才能到達「成菩提,入涅槃」。華嚴除了處理緣起之外,它還提出一個相對的觀念,稱爲性起。性起法界與緣起法界,是華嚴思想裏很重要的壁壘。
我們先來談緣起。緣是什麼?它跟業一樣,一般很難體會得到,大都僅限于知道業力或業障這些名詞。受苦的時候就說「這是業啊」,中獎的時候則說「菩薩加被」。告訴各位,其實中獎、沒中獎都是業,並不是說「摃龜」是業,而中獎就是菩薩加持。那麼,業是什麼?業跟因果雷同,很多人在解釋業的時候,都講成因果了,比如會講說「你做了什麼,以後一定會受什麼報;受報的時候很痛苦。……」業,簡單地說就是「你認爲對,而人家說不對,你會很想要講清楚、說明白時,那就是業。」比如你很清楚這明明是黃色,人家卻不同意那是黃色,那就是業。若沒業的話,你說黃色就是黃色,說青色就是青色,不管你說什麼,人家都說對。但也不要以爲聽我這樣說,就認爲這個很簡單,其實你看不到啊!家裏夫妻不和、子女不聽話,人生中遇到許多的挫折和困難,雖然知道那是業,但你也只是很籠統的一個概念,「業是什麼」,又講不出個所以然。其實那叫業相——業的相。業相要是看得到,就好處理了。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,你要不要把業除掉?但誰在受業報呢?你又講不清楚了。因此,如果你將因果律跟業混在一塊講,就會更弄不清楚。
衆生六道輪回,上輩子死了,這輩子生了;這輩子死了,下輩子生了。想弄清楚在這當中,把上輩子、這輩子、下輩子連起來的是什麼,只要了解業,就會清楚了。其實將上輩子、這輩子、下輩子連起來的,是我們的法身啊!上輩子的你、這輩子的你、下輩子的你,這裏所說的「你」,只是假相。你在此時受報,而受苦報的是誰呢?是「識」,是「我執」的那個識。因此沒有「我執」的人,就沒有苦報,因爲報不到嘛!當你覺察到「識」的時候,你才看得到業。
講到這裏,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。因爲有「業」的存在,所以就有「緣」。假如無因,只有緣,難以起業;就是有因,待緣一到,業就現前。例如,你很愛喝普洱茶,這是一個因,突然有一天看到電視報導,說某某業者爲了讓茶葉充分發酵,製程中將豬的糞水攪爛後噴灑在普洱茶葉上。當你看到這則報道後,業就來了;若是家裏貯藏很多普洱茶的人,這下業就更大了。因爲有因,所以緣一現前,業就到了。由于有因,緣現前一定起作用,沒有因,緣怎麼起作用?都不喝茶的人,看到這個報導就不痛不癢,他怎麼做的跟我無關。既無因,緣便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,哪有業?就沒有業了,這就是關鍵!
緣起,就是說有那個「因」在,待「緣」一到,「果」就會出現。針對果才講緣起,十二因緣法的緣,就是講這個意思。可是倘若沒有因,緣根本就不起作用。比如有兩個人,都遇到相同的事情,爲什麼一個會業重,一個就海闊天空?發生的狀況是緣,有因的人,在緣出現後就馬上中箭,沒有因的人則海闊天空,因爲他沒有業嘛!佛法其實都是在講人性的東西,所以我們每次講經,往往就會有人中箭落馬。爲什麼?因爲你有那個因,我只是針對經文做說明,結果你「…
《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一 明緣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