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金狮子章讲记
(海云继梦和上)
一 明缘起
《金狮子章》是华严里非常重要的一篇论文,在整个哲学界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文章,这篇文章之所以有名,是因为它是唐朝贤首法藏国师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所讲。当时法藏大师翻译完成《八十华严》后,才高八斗的武则天非常用心的阅读了一遍,但仍茫然不解其中义蕴。武则天这么有才气,连她都看不懂了,更遑论我们?那么,到底《华严经》在讲什么?这个问题武则天已经替我们问了,她直接将这个疑惑向法藏请教,法藏便以殿中的金狮子(古时师、狮二字互通)作比喻,来妙诠华严法界的玄奥,使武则天豁然了悟其义,这是《金狮子章》的由来。
其实遍览群籍的唐太宗,在位时也曾参加玄装大师的译场,并问及当代很有名的一位成就者孙思邈,谈到天上天下经典这么多,哪一部经典最具代表性,最有价值和意义?孙思邈答《华严经》。唐太宗很纳闷为何不是玄奘翻译的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,而是《华严经》呢?孙思邈答道,《大般若经》虽然有六百卷之多,但只有一个般若法门,《华严经》却有无量无边法门。
至武后朝,法藏大师在宣讲五十卷的《华严经》时,发现经文有所阙漏,便将阙漏处一一补上,就成了《六十华严》。后来武则天听说西域有梵文《华严》全本,便派遣使者前往于阗国取经,并重新翻译,这就是现在通行的《八十华严》。当《八十华严》翻译完成后,上呈皇帝,武则天就批上著名的四句偈——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这四句偈就是现在我们每次讲经或诵经时都要唱诵的〈开经偈〉,它是从这边来的。
武则天和法藏大师都是很有才华的人,一位是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;另一位则是在学术、宗教史上及修行领域的大成就者。两相碰撞,互为标榜,是历史上非常难得的机缘。法藏祖籍是康居国,故又号康藏国师,在翻译《华严经》之后,又因为讲了《金狮子章》,使得武则天很开心,便封他为贤首国师,即「群贤之首」之意;《六十华严》中称赞最原始的佛为贤首佛,这是〈如来寿量品〉上的记载,贤首如来相当于毗卢遮那佛。女皇用这伟大的圣号加封于法藏大师,必定有其道理。
根据估算,武则天问法藏大师《华严经》奥义时,应该有七十岁了,因为她六十八岁当皇帝。人生七十古来稀,在武则天七十年生命当中,几乎无时不处在斗争当中。原本只是个宫女,最后却能当到皇帝,她的一生实在太传奇了。其实电视或电影要拍出好的武则天传记很难,因为没学佛、不懂得命运原理的人,没办法陈述这样一位伟大女性,无法了解她生命奋斗史,只能从相上拍,无法拍到内心的状态。那些稗官野史写武则天怎么荒淫、斗争、血腥,其实都不对。我们应该从她一生的奋斗过程来看,看她是怎么忍耐、训练及成长,若从这个角度,便能认同她是一个典范。
武则天应该不会跟贤首国师一见面,就问《华严经》到底在讲什么,两人必定经过一番探讨后,她才下了一个结论——《华严经》那么大一部,到底在讲什么?这浩如烟海的经文,每一句都代表许多内涵与意义,到底它在讲什么
又是如何表达的?各位要留意,武则天不是要一个简单答案,贤首国师当然也明了她的问题没那么单纯。就像各位平时老喜欢问:「怎么开智慧?」是不是头撞墙壁三下,智慧就开了;还是倒立走路三公里就开智慧,或是怎么样呢?大脑通常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很简单的方法。
法藏大师在这么名俐的人面前,可不能随便回答。各位要有这个认知,任何一个众生问你问题,你都要好好回答。碰到不会的,就诚实告知对方;若是会,就要说清楚,不能胡乱搪塞。孩子问你问题也一样,不能说:「唉呀,长大你就知道了!」你现在不教他,他长大怎么会知道?尤其出家众对信众要有绝对的责任,一定要清楚地回答。
法藏在这样的心境下,面对这么一个能干,又曾在寺院待了三年,并接触相当多经典的老皇帝,绝不能三言两语唬弄过去,我想他必定是汇集了毕生精力,让智慧、才华起了妙用,用殿前的金狮子来讲《华严经》概要,《金狮子章》便焉然而成。
这篇文章虽然很短,但脉络清楚,架构完整,共分十个部分来说明:明缘起、辨色空、约三性、显无相、说无生、论五教、勒十玄、括六相、成菩提、入涅槃。其中勒十玄、括六相的「勒」和「括」,在急中生智的情况下,能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,实在难得。
《金狮子章》从缘起开始讲,讲到入涅槃,共分十段,这是法藏大师的成就。但《华严经》不是只讲到入涅槃而已,刚强调涅槃以后怎么起作用。由此可见,法藏大师所处的那个时代,基本上还是以「成菩提、入涅槃」为原则,至于菩提与涅槃,则没有明显区分出来,还是一段式教学法——般若空性的讲法,也就是空宗的讲法。他只讲到证菩提、入涅槃,入涅槃以后的状况,短文中没有提及,但「十玄」和「六相」,都是在入涅槃后才会生起的。六相要圆融,是入涅槃以后的境界;十玄起作用,也是入涅槃以后的境界。
他所划分的方法,在当时来说,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成就,相信当时应该也没人能跟他争辩这个问题,因为大多受限于般若空性的思想体系下,所以观念展不开。假如今日要重新讲这个次第,那就不一样了。我们这样说,没有贬抑或排斥法藏大师的成就之意,而是现代思想系统的展开及工具理论比以前丰富,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。我们这次谈《金狮子章》有两个重点:第一,是介绍贤首国师的《华严经》概要;第二,即是在这个基础上,重新展开《华严经》概要。
贤首国师既然将这十个科目作为《华严经》的概要,在《华严经》里头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。关键是,我们要如何利用这十个纲要切入《华严经》、进入华藏世界?我们要谈的不是哲学思辨的问题而已,而是直接切入「怎么进入华藏玄门」,这就牵涉到行法。所以第一个提到的就是「明缘起」。
「缘起」是佛教一个非常特有的思想,佛法虽然讲因果,但因果不是佛法的特色。因果、轮回这些论点,都是印度的传统文化,就像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样。佛教跟印度文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讲缘起——讲因缘法的「缘」。因果律属于印度文化,而因缘法的缘则是佛教所特有的。
我们必须将因缘法的缘处理好,使他产生「凈缘起」,而不是染缘起,并使凈缘起一直起作用,这样才能到达「成菩提,入涅槃」。华严除了处理缘起之外,它还提出一个相对的观念,称为性起。性起法界与缘起法界,是华严思想里很重要的壁垒。
我们先来谈缘起。缘是什么?它跟业一样,一般很难体会得到,大都仅限于知道业力或业障这些名词。受苦的时候就说「这是业啊」,中奖的时候则说「菩萨加被」。告诉各位,其实中奖、没中奖都是业,并不是说「摃龟」是业,而中奖就是菩萨加持。那么,业是什么?业跟因果雷同,很多人在解释业的时候,都讲成因果了,比如会讲说「你做了什么,以后一定会受什么报;受报的时候很痛苦。……」业,简单地说就是「你认为对,而人家说不对,你会很想要讲清楚、说明白时,那就是业。」比如你很清楚这明明是黄色,人家却不同意那是黄色,那就是业。若没业的话,你说黄色就是黄色,说青色就是青色,不管你说什么,人家都说对。但也不要以为听我这样说,就认为这个很简单,其实你看不到啊!家里夫妻不和、子女不听话,人生中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困难,虽然知道那是业,但你也只是很笼统的一个概念,「业是什么」,又讲不出个所以然。其实那叫业相——业的相。业相要是看得到,就好处理了。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,你要不要把业除掉?但谁在受业报呢?你又讲不清楚了。因此,如果你将因果律跟业混在一块讲,就会更弄不清楚。
众生六道轮回,上辈子死了,这辈子生了;这辈子死了,下辈子生了。想弄清楚在这当中,把上辈子、这辈子、下辈子连起来的是什么,只要了解业,就会清楚了。其实将上辈子、这辈子、下辈子连起来的,是我们的法身啊!上辈子的你、这辈子的你、下辈子的你,这里所说的「你」,只是假相。你在此时受报,而受苦报的是谁呢?是「识」,是「我执」的那个识。因此没有「我执」的人,就没有苦报,因为报不到嘛!当你觉察到「识」的时候,你才看得到业。
讲到这里,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。因为有「业」的存在,所以就有「缘」。假如无因,只有缘,难以起业;就是有因,待缘一到,业就现前。例如,你很爱喝普洱茶,这是一个因,突然有一天看到电视报导,说某某业者为了让茶叶充分发酵,制程中将猪的粪水搅烂后喷洒在普洱茶叶上。当你看到这则报道后,业就来了;若是家里贮藏很多普洱茶的人,这下业就更大了。因为有因,所以缘一现前,业就到了。由于有因,缘现前一定起作用,没有因,缘怎么起作用?都不喝茶的人,看到这个报导就不痛不痒,他怎么做的跟我无关。既无因,缘便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,哪有业?就没有业了,这就是关键!
缘起,就是说有那个「因」在,待「缘」一到,「果」就会出现。针对果才讲缘起,十二因缘法的缘,就是讲这个意思。可是倘若没有因,缘根本就不起作用。比如有两个人,都遇到相同的事情,为什么一个会业重,一个就海阔天空?发生的状况是缘,有因的人,在缘出现后就马上中箭,没有因的人则海阔天空,因为他没有业嘛!佛法其实都是在讲人性的东西,所以我们每次讲经,往往就会有人中箭落马。为什么?因为你有那个因,我只是针对经文做说明,结果你「…
《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一 明缘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