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藥師經行法 第十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六個男生吹牛吹完了,就問女生了,「你們的意見怎麼樣﹖電影演得怎麼樣﹖」有五個女生說「很好」,就不理我們了。突然間,我們臉上的光芒都不見了,就看那個修養比較好的(沒有給我們難看的那個女生),「那你說說看,你覺得電影怎麼樣﹖」,她說:「我覺得它音樂很美﹗」我們什麼都講了,就是沒有講到音樂,而它是一部歌劇片。我們六個男生大概都是從戰場或者屠場裡面出來的,什麼音樂都沒有聽到﹗我們看歌劇片,竟然音樂都不知道﹗這個時候才想到說,難怪那五個女生都不理我們﹗同樣一部電影,十二個人,你想想看。同樣這十二大願,對一個生命因素的詮釋,每一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。那你是怎麼激發你的,不要緊,你就是要去激發。怎麼激發﹖就思惟其意嘛,這藥師佛的本願功德你都思惟,慢慢的誘發,然後你一件很重要的事,那你認為既然是這麼好,不管是怎麼好,是這麼好。那你應該怎麼做,這是很重要的,你去做就兌現了,不管你做得少做得多,不要抱怨,「哎﹗不行了,我怎麼樣…」阿彌陀佛趕快去,既然不行,哀怨那麼多,這不能行菩薩道,沒有行不行,你做多少算多少,能做的你做,那你不願意、不高興的,那你說不要做嗎﹖既然要做,那你就不要扭扭捏捏。扭扭捏捏,中國人有一句話叫「不食嗟來食」,你喝茶喝完,人家要倒茶,你說:「不用,不用…」,到底是要還是不要呀﹖人家要倒茶,你說:「不用,不用。」又拿回來。人家說:「不要緊了,要緊了。」「就不用嘛,不用嘛…。」這叫“矛盾性格”。

  中國人都養成這種莫名奇妙的現象。人家要倒茶,「謝謝。」這樣就好了嘛﹗乾脆明瞭。人家要倒茶,「唉呀,不用。」人家繞了一圈,他還「不用嗎﹖」這很好玩﹗你就看你的人性,你要激發你的這種生命因素,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去做。做的時候,不要抱怨,不要扭捏。否則的話,你那菩薩行就糾結在一起,知道嗎﹖不能伸展出去嘛﹗少或小不要緊,就看你展現出來的是不正常的,不要不正常,勇敢的邁出,才能培養你那個浩然正氣。好了,那後面講的相應的情況,求長壽得長壽了,這個很多了,我們就不再講這個部分,後面再講的一段。

  「復次、曼殊室利!若有淨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乃至盡形不事餘天,唯當一心,歸佛法僧,受持禁戒:若五戒、十戒,菩薩四百戒、苾芻二百五十戒,苾芻尼五百戒。於所受中或有毀犯,怖墮惡趣,若能專念彼佛名號,恭敬供養者,必定不受叁惡趣生。或有女人,臨當產時,受於極苦;若能志心稱名禮讚,恭敬供養彼如來者,眾苦皆除。所生之子,身分具足,形色端正,見者歡喜,利根聰明,安隱少病,無有非人,奪其精氣。」

  「復次、曼殊室利!若有淨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乃至盡形。」這個就是盡形壽,就是從現在開始到你往生的時候。「不事餘天」就是不拜其他的天。這是印度文,印度是多神教,眾神的國度。所有的神包括西方一神教的神,除了雅典羅馬的那些神話以外,大概所有的神都來自於印度。中國有一些神跟印度無關,不過孫悟空是來自印度的,豬八戒是中國人發明的。那孫悟空絕對是印度人,而且那隻孫悟空跟我們的孫悟空不一樣。那隻孫悟空體形魁武,有點像狒狒,還是黑猩猩、黑金剛那種。我們這隻孫悟空有點像金絲猴,太小了。它是眾神的國度,所以他講「盡形不事餘天」,其他的天神。

  「唯當一心,歸佛法僧」皈依佛法僧,就是皈依叁寶,不拜其他天神。這一點學藥師佛的人,要特別留意,你不要修“護法”法,尤其是修密法的人。修藏密的人很喜歡修“護法”法。你要記得,你一修“護法”法,就是事餘天,護法是其他的天神。你要留意到,這個法「唯當一心,歸佛法僧,受持禁戒:若五戒、十戒」都無所謂。「菩薩四百戒、苾芻二百五十戒,苾芻尼五百戒」都不要緊,你就是要盡形壽歸依叁寶、受持禁戒。戒持得好不好,沒關係。但是一原則,就是不事餘天,你不要拜其他天神,知道嗎﹖假如你在修藥師佛的過程裡,譬如,它有十二藥叉神將,那你依照經法修行十二藥叉的過程帶過去,不要緊。但是你不能單獨去修某一個護法,這是很重要的。

  「於所受中或有毀犯,怖墮惡趣,若能專念彼佛名號,恭敬供養者,必定不受叁惡趣生。」就是說你在這一生當中,歸依叁寶、受持禁戒。那這個當中,可能有所毀犯,你不用擔心,你只要受持藥師佛號,那就不受叁惡道,這個你要弄清楚啊﹗它這個常常有人解釋成「犯了戒就一定受叁惡道。」那不是這個意思,它是指你常常犯的人。本身心性不良,就是叁惡道眾生。那你假如什麼都好,偶爾犯一次的,那不算叁惡道。對不對﹖沒有那麼殘忍了,你才犯了一個小過就變叁惡道,那誰敢呢﹖對不對﹖它不是這個意思,就是你的心性本來就不好的,都是一直在持誦藥師佛聖號,那這裡頭是有一些轉折,假設你有地獄業,要到地獄去,但是你因一心受持。

  「若能專念彼佛名號」,那到了閻羅王那邊,閻羅王一問,你還在那邊「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」,夠了,夠了,閻羅王會說「走﹗」因為你念「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」。結果很多人把「阿彌陀佛」養成開口的虛詞。虛詞,知道嗎﹖我們古文言文講,「乎,大道之行也。」“乎”,我們叫口頭禪了,人家講話之前,先「阿彌陀佛」。好了,你這個習氣養成以後,閻羅王一問「你這個壞蛋。」「阿彌陀佛」,然後才開始答。好了,「阿彌陀佛」,那你就走吧,你既然念佛就走吧。

  所以就有這種情況,他有這麼一個過程,他說「或有女人,臨當產時,受於極苦;若能志心稱名禮讚,恭敬供養彼如來者,眾苦皆除。所生之子,身分具足,形色端正,見者歡喜,利根聰明,安隱少病,無有非人,奪其精氣。」這個地方,我要跟各位講一下。這女人是百惡之所侵擾,除了每個月月經是一個困擾以外,在古代生產是一個嚴重的問題,現代比較好,因為現代人這個業少了,已經少很多了,總是有一個風險還在。那麼這種情況包括你的人生遇到的病苦。苦來的時候,你只要記得一個原則:淨心,讓你的心靈頻率穩定下來。穩定下來最好的方法,就是持念佛號。那麼持藥師琉璃光如來,這個名號是比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所要用的心力要大,念阿彌陀佛是不要心力的,嚇一跳,唉呀﹗嚇一跳,你也阿彌陀佛就過了,那不用心力。但是,嚇一跳,你說等一下、轉一下,不轉一下,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跑不出來,所以它是需要心力的。所以當你在寧靜以後,你這個心力就足夠。你會持誦「藥師琉璃光如來」或「藥師佛」聖號,「南無藥師佛,南無藥師佛」,這比較簡單,你要能念五個字「南無藥師佛」或「南無藥師如來」都可以。當你這樣念的時候,你的病苦自然就會中止。但是你要記得,一定要先把心靜、澄靜下來,那麼你也可以透過念佛號,把心境給平靜下來。那一平靜的時候,佛號再加上去,那個苦就過了。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講這個「志心稱名禮讚,恭敬供養彼如來者,眾苦皆除」,要領是在這個地方。那麼就生孩子的這個立場來講,「所生之子,身分具足,形色端正,見者歡喜,利根聰明,安隱少病,無有非人,奪其精氣。」,那這就不簡單了,這裡面的工程是很複雜,因為你要生什麼孩子,是已經確定了。這個地方很多人在吵架,這個它是受精的時候,母親的卵子成為受精卵的時候,就確定那個人要來了。對不對﹖還是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才來呢﹖是不是常常在吵這個問題呢﹖我想很多人在問,「師父,受胎、懷胎那個時候,還是要出生的那個時候才來﹖」我跟你講,基本原則,受精的時候就確定了。因為你不講受精的時候就確定了,你沒有辦法跟現代的醫學作交代,這是一個。但是你受胎以後,住胎是一項偉大的工程。所以受胎是小乘佛教所重視的,住胎是大乘佛教所重視。你去看八相成道的八相當中的這兩項,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是不同。那你在再看八相成道,那也不過「啊,那有不同」就過了,你不知道這裡面的法義在那裡,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修法的部分。小乘沒有修這個部分,所以它認為住胎、入胎要緊,入胎以後生出來就對了。那麼住胎這個地方,為什麼不一樣﹖因為修法就可以改變了,所以西藏才有「奪舍法」,就是你要來家裡投胎,那我去把你趕走,我來住。我在這個家來投胎,你聽懂嗎﹖假如有些大德要走的時候,那他也不能跟你說「我要走了﹗」對不對﹖那他就跟你講說:「我想到你家借住一下,好嗎﹖」你說:「好啊,好啊。」好啊,你不知道好什麼好,過幾天他不見了,他往生了﹗「師父說要到我家,還沒來就走了﹗」結果你發現你懷孕了。但是你不知道你懷孕的這個孩子,原來就是他。很多人是已經懷孕了,那應該是別人了,那他怎麼來呢﹖他會來,這個叫作「奪舍」,奪人家的家來住。

  那麼奪他的家來住,那個人是有福報的,而本來要來投胎的那個人有福報,因為你要到人家來嘛,現在他把你送到天家去(天上去)。它天上不會給你送多遠了,到忉利天去。那忉利天的福報,總比人間的福報大。除非你也是修行人,他碰到你,「別吵喔﹗」除非你功夫比我大,要不然我就把你踢出去。因為你來是以因緣來,他來是以承諾來。通常以因緣來的,會讓以承諾來的。你知道嗎﹖你也不知道啊﹗我講你點頭而已。因為我承諾人家要來,你既然承諾人家要來,我就不可能擋你的路,對不對﹖那我是因緣,我因緣還有,那我就先回天上去嘛,不過路費你要出嘛,是不是﹖我已經來了,路費還是你要出,他還是回去享福去,再等下一次因緣來,那這個時候,這個人就不一定到忉利天去,大部分的這個人都回兜率天彌勒內院去,知道嗎﹖以因緣來的人都是有功夫的,「好吧﹗你來,我的緣盡了就回去了。」是這樣的,好,這個叫「奪舍法」。是一種這個還比較容易了解的,因為修行嘛,而且比較有時間,現在是這一種都準備好了,他住胎也住差不多了,開始「包袱整理好,我準備要CHECKOUT了。」對不對﹖要出來。好了,這個時候母親發生危險了,對不對﹖那這個時候,她一持藥師佛的時候,這一個臨產的孩子有可能業障鬼喔,那討債還債無債不來,對不對﹖父子母女是債,討債還債無債不來,而既然來了,不是討債就是還債。要來了,那現在怎麼辦呢﹖好了,他現在又持誦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,那麼我要來討債的,他假如來還債的就沒有問題,那他要來討債的話,那怎麼辦呢﹖所以這裡頭它就發生一個很嚴重的置換(調換)問題,這個調換不是調換那個人,而是調換那個業。而這個業,母親自己本身能轉,因為在那痛苦的狀況中,你能夠冷靜下來,提起聖號,佛名號能夠提得上來,通常在這種狀況中,都會入定。而他入定,不一定正定。可是你只要入定,又帶著佛號入定,通常都入正定,通常這叫「短棧」,這個叫「住客棧」,以這一個短暫的入定,就是阿彌陀經上面所講的「若一日,若二日」,這個地方不要「若一日,若二日」,就「若一念」,這個福報就有這麼大,能夠把要來討債的,轉變成來還債的,知道嗎﹖這個是入叁昧的最大福報。

  所以我們常講說「入定修福報,有定才有福,沒有定沒福,有定才有福報。」就在這個地方,你就可以看,那麼一念入叁昧就有這麼大的福報,這個孩子本來要來討債的,都變成來還債,你看那福報有多大,看你要不要念佛,隨你了。這個是理論上完全可以看得到的。我們這一會的部分,剛好講到這裡。佛告阿難的部分沒有辦法講了,下面剛好講密法修行的部分。我們五天的功課,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。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再談,只要有因緣,雖然不一定這樣接下去講,但是我們還是有機會再談。現在我們先來把這五天的功課,一齊做迴向。在迴向的時候,他們也附帶一起迴向給黃季英(她的英文名叫ELITHZBETH)。大家一齊觀想,「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都迴向,普願沈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,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(叁遍)。」

  

《藥師經行法 第十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