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是無量覺,祂為什麼在第二線呢﹖因為無量覺,無量覺什麼都可以覺,什麼都可以覺,他就沒有特色了,就沒有特色了。但是呢,你在茫然的時侯,不知所從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,祂會相應。那都是人生在茫然的時侯,產生的作用。人生有明確缺憾的時候,那就觀世音菩薩跟藥師佛。當你茫然不知所從的時侯,地藏菩薩跟阿彌陀佛,這兩個剛好一對。兩個兩對,你自己慢慢看﹗我想簡單地把這個部分提供給各位做參考。現在我們來看經文。這個講經就照經文講了。
「如是我聞:一時薄伽梵,遊化諸國,至廣嚴城,住樂音樹下。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,菩薩摩訶薩叁萬六千,及國王、大臣,婆羅門、居士,天龍藥叉,人非人等,無量大眾,恭敬圍繞,而為說法。」
這是一段,這個是叫序分,這一段是序分,序文。你看這些數字:八千人、叁萬六千,光是菩薩摩訶薩叁萬六千,要一個巨蛋,要不要?現在的話來講,要一個大體育場,不然這些人怎麼﹖在大體育場裡,你有沒有想過,佛陀在那邊要講經說法,當時有沒有麥克風﹖那他要怎麼講,要怎麼講﹖再加八千,那有四萬四千,對不對?以及國王、大臣、婆羅門、居士那些沒算,我想少說不要說十幾萬,五、六萬人,對不對?五、六萬人的一個空間要怎麼辦﹖他在廣嚴城啊在樂音樹下,有沒有可能這麼多人,有沒有可能﹖現在我是跟各位講真的,今天我們一個時代的知識青年看這個文字你在看什麼﹖這有沒有可能﹖一顆樹下坐五、六萬個人﹖這不可能嘛﹖對不對﹖那棵樹比現在體育場還大,體育館還大有沒有可能﹖根本不可能嘛!那這個是講什麼﹖我跟各位講,我們都帶疑情在讀,不是懷疑,疑情。告訴各位,八千是指八正道,「八」是指「八正道」,「千」是重重無盡。你這樣解釋這些數字就不是問題。
「喔﹗你都不知道:古代那個都原始森林,那個樹都幾千年了,所以它那麼大,幾千年的樹。」這種宗教徒也未免太那個了,不要太那個,一點點那個就好了。「叁萬六」叁十二相莊嚴,對不對,叁十六,叁萬六就是叁十六的意思,就是福報具足的意思。那麼叁萬六千就等於後面加叁個「千」都是重重無盡的意思。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啊,佛陀所展現的是八正道的重重無盡跟福報的重重無盡,這種無盡的展現。實際人是多少,其實無所謂。該到的到就好了﹗不該到來一堆也沒用。現在,不該到的很多。只要有廟會,賣東西的、賣香腸的、烤乳豬的,統統到了。那些就不在八正道福報裡面,那都是造業的,它講的是該到的到。所以你不要從數字上去看。你現在用我們的數字觀念來看這是不可能的。你想想看,假如這些數字真的是,因為佛不妄語嘛,那佛經更不可能打妄語。光是八千人講話,叫誰聽啊,你想想看﹖那個一個校長站在司令臺上講話,下面學生才幾千個人,就沒人理他了。那你說八千人、叁萬六千、五六萬,講給誰聽啊﹖又沒麥克風,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它的問題不在絕對的數字上,是它表法的意義上。你要留意啊﹗這個是很少人會跟你提到的。好,這些人都圍繞在他的身邊,他在為大眾說法。在說法的同時呢,當然講什麼就沒講了。但是講的就是八正道跟福報的修學。那這裡頭,它還有所謂的眷屬經,就是在這個時候,沒有節錄到這個藥師經裡頭來。節錄藥師經裡頭來,是因為曼殊室利法王子,他講的這些,那前面那些,他已經恭敬圍繞而為說法,前面已講了一堆,那些這裡頭沒有記載,現在是曼殊室利來請法的部分。
他從座而起,偏袒一肩,右膝著地,你看那菩薩請法的,我們很多人請法,都不知道怎麼請。向薄伽梵,這薄伽梵這裡就直接,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就是這個特色,世尊就世尊了,就薄伽梵,害得人家還要去查字典,查了半天啊,搞不清楚這個叫什麼。薄伽梵在印度的文化系統裡來講就是我們講的至尊、最高、唯一的一個領袖叫薄伽梵。我們翻過來,到中國沒有那種文化。至高、唯一的領袖就是皇帝,所以這個字不敢翻就在這裡。所以我們叫世尊,世間最尊貴的,從法上來講。它不能翻成「至尊」,至尊已經冒犯天威,對不對,犯了皇帝的威嚴,那是皇帝的你怎麼可以叫至尊啊!所以呢不翻就是這個原因。
那麼,曼殊師利菩薩就說,曲肱合掌白言,告訴世尊,他是這樣的請法,他說世尊,世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最尊敬的老師,尊貴的老師。惟願演說,如是相類,諸佛名號。他說,希望你說說看,像這一類佛的名號,以及這個名號的大願,及本大願殊勝功德。這個地方是我跟各位講,為什麼諸佛名號,乃至菩薩名號,我都把它翻成「生命因素」的原因。這個因素從這個名相為什麼我這樣定義﹖我不是從哪裡來,就從經典裡頭看。像這裡就定義得很清楚。「諸佛名號,及本大願殊勝功德。」諸佛名號啊,有他的本來的大願殊勝功德。有沒有 ﹖名號就是生命因素,生命因素的作用。前面講本願功德,它的本質,這個生命因素的本體是什麼,他的作用是什麼,它的本質他的作用是那麼的殊勝,是從生命因素中來講的﹗希望老師你能夠講一講這些佛的名號。那「如是相類」是指佛的名號有很多種,不是很多個,很多種類,就是生命因素其實有很多種類。我們看化學分子式裡頭也有很多種類。有的重金屬,有的輕金屬,有的揮發性的,有的是穩定性的,有沒有 ﹖類似是這種情況。如是相類就是種類的區分。講一講這一類諸佛名號的本願功德,他要求的是這個。要做什麼呢﹖“令諸聞者”,聽到的“業障銷除,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”。像法就是說到末法以後,這將來佛入滅以後,後代的眾生要怎麼修行啊﹖怎麼樣在這世間活得有價值,活得正確。這個是曼殊室利菩薩跟佛一種感應道交,他的智慧顯現出來的慈悲,要知道這一點轉化﹗不然這東西啊,他講智慧就好,為什麼要利諸眾生呢﹖智慧跟佛相應所產生的一種慈悲。
爾時、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
這個都是經家所寫的,譯家就把它讚美一下。不然在對話當中沒有這一句。曼殊室利這樣問,佛就直接講:善哉!善哉!是不是這樣?經家或譯家就要在這裡加上去,我們假如是寫劇本的話就沒有這些。這個人講完下個人講。對不對,那加了這一句,你就會發現那個對白當中的態度就不一樣。你看佛在呵斥舍利佛,在講彌陀經的時侯,舍利佛也是智慧第一,世尊就好像就拉著耳朵,有沒有聽到?耳朵有沒有聽到?一直叫,叫舍利弗叫了叁十六次,我看他耳朵都快掉了。耳提面命哪,那態度表達很清楚。那這裡就不一樣,他在讚美他,因為他在請法,請法講的。
他說 曼殊師利,汝以大悲,你看,這裡就講,你以大悲,勸請我說諸佛名號,本願功德,為拔業障所纏有情,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。汝今諦聽!極善思惟!當為汝說。」
他說你以這種大悲,大慈悲心,要我來說這個佛的名號以及名號的本質作用,這個本質作用是要拔除業障所纏的這些眾生,為了利樂像法轉時的有情,能夠利益安樂他們。那你的慈悲心哪,不是現在的眾生,為未來的眾生在設想,這是大慈悲心。佛陀先讚美這些,然後呢,汝今諦聽,最重要的他有這四個字「極善思惟,當為汝說」。這極善思惟,要他記錄下來,不是要曼殊室利極善思惟,是要我們像法以後的眾生,聽到這部經的時候要極善思惟。曼殊室利他懂,他知道,他早就知道有這個藥師佛,而且他也跟藥師佛搞得火熱。所以後面有一段插文,是後人加進去的。就是說你命終時候,有八大菩薩來迎接有沒有,那個地方曼殊室利是其中一個。可見他對藥師佛並不陌生。但是要以我菩薩來講,不如佛來講。因我們世間法解釋是這樣子。但是在法義上,它不一樣。菩薩講的是方便法,佛講的是真實法,這個意義是有不同的,意義有不同。用佛來表達跟菩薩來表達不一樣。曼殊室利也可以講,但是曼殊室利講的就不會佛講的這麼簡練,他會申論,所以這不一樣。
曼殊室利言:「唯然,願說!我等樂聞!」那我們大家都很喜歡聽,希望能夠趕快說。
佛告曼殊師利:「東方去此,過十殑伽沙(這個,他注音是境,我是念克,這有邊讀邊,有一邊是克就叫殑伽沙,比較好念)等佛土,就是過十萬億佛土外,那有世界名淨琉璃,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、應正等覺,明行圓滿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薄伽梵。」這個叫十號具足,十個名號。藥師琉璃光,如來,應正等覺,明行圓滿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薄伽梵。這裡頭,善逝一個、世間解一個,可以分開,加上如來。這個名詞,玄奘大師翻譯的跟這個鳩摩羅什這個系統翻譯的,有點不一樣。那是用詞不同,十個號是一樣的意思。你要想它十號有什麼意義,你對照看就知道了﹗對照看就知道。所以我們就不跟各位談﹗但是要跟各位講是,「佛滿」有沒有,覺行圓滿就是指十號具足。我們其他人修行,不可能十號具足。即使藏密在講什麼「宗喀巴」、「蓮花生」,都沒有十號具足。十號具足的話就叫佛了﹗他不叫佛,他不是十號具足。其實在這當中,最有成就的人,佛的弟子當中你知道誰最有成就嗎?古代有密勒日巴,他是禪定功夫成就,他也沒有十號具足。現代有虛雲老和尚,他也是禪定具足。他也是神通廣大,尤其壽命一百二十八,對不對,他也沒有十號具足。但是他們都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者。真正了不起的成就者是誰﹖你想像得到嗎﹖不在印度,不在西藏,不在南傳,就在中國,慧能﹗慧能也沒有十號具足。但是慧能下面的徒弟跟信仰者加起來,佔了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一半,你知道嗎?甚至於超過一半,因為慧能影響的不止佛教徒。六祖壇經一貫道也在研究,道家也在研究。六祖壇經跟金剛經的影響力一樣大。在中國儒釋道叁家都在研究。而他的弟子,釋迦牟尼佛法化中最有系統的,就是臨濟宗。臨濟子孫半天下。就是中國佛教徒裡頭有一半是他的,是臨濟的子…
《藥師經行法 第二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