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是无量觉,祂為什么在第二线呢﹖因為无量觉,无量觉什么都可以觉,什么都可以觉,他就没有特色了,就没有特色了。但是呢,你在茫然的时侯,不知所从的时候你念阿弥陀佛,祂会相应。那都是人生在茫然的时侯,產生的作用。人生有明确缺憾的时候,那就观世音菩萨跟药师佛。当你茫然不知所从的时侯,地藏菩萨跟阿弥陀佛,这两个刚好一对。两个两对,你自己慢慢看﹗我想简单地把这个部分提供给各位做参考。现在我们来看经文。这个讲经就照经文讲了。
「如是我闻:一时薄伽梵,游化诸国,至广严城,住乐音树下。与大比丘眾八千人俱,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,及国王、大臣,婆罗门、居士,天龙药叉,人非人等,无量大眾,恭敬围绕,而為说法。」
这是一段,这个是叫序分,这一段是序分,序文。你看这些数字:八千人、三万六千,光是菩萨摩訶萨三万六千,要一个巨蛋,要不要?现在的话来讲,要一个大体育场,不然这些人怎么﹖在大体育场裡,你有没有想过,佛陀在那边要讲经说法,当时有没有麦克风﹖那他要怎么讲,要怎么讲﹖再加八千,那有四万四千,对不对?以及国王、大臣、婆罗门、居士那些没算,我想少说不要说十几万,五、六万人,对不对?五、六万人的一个空间要怎么办﹖他在广严城啊在乐音树下,有没有可能这么多人,有没有可能﹖现在我是跟各位讲真的,今天我们一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看这个文字你在看什么﹖这有没有可能﹖一颗树下坐五、六万个人﹖这不可能嘛﹖对不对﹖那棵树比现在体育场还大,体育馆还大有没有可能﹖根本不可能嘛!那这个是讲什么﹖我跟各位讲,我们都带疑情在读,不是怀疑,疑情。告诉各位,八千是指八正道,「八」是指「八正道」,「千」是重重无尽。你这样解释这些数字就不是问题。
「喔﹗你都不知道:古代那个都原始森林,那个树都几千年了,所以它那么大,几千年的树。」这种宗教徒也未免太那个了,不要太那个,一点点那个就好了。「三万六」三十二相庄严,对不对,三十六,三万六就是三十六的意思,就是福报具足的意思。那么三万六千就等於后面加三个「千」都是重重无尽的意思。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啊,佛陀所展现的是八正道的重重无尽跟福报的重重无尽,这种无尽的展现。实际人是多少,其实无所谓。该到的到就好了﹗不该到来一堆也没用。现在,不该到的很多。只要有庙会,卖东西的、卖香肠的、烤乳猪的,统统到了。那些就不在八正道福报裡面,那都是造业的,它讲的是该到的到。所以你不要从数字上去看。你现在用我们的数字观念来看这是不可能的。你想想看,假如这些数字真的是,因為佛不妄语嘛,那佛经更不可能打妄语。光是八千人讲话,叫谁听啊,你想想看﹖那个一个校长站在司令台上讲话,下面学生才几千个人,就没人理他了。那你说八千人、三万六千、五六万,讲给谁听啊﹖又没麦克风,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它的问题不在绝对的数字上,是它表法的意义上。你要留意啊﹗这个是很少人会跟你提到的。好,这些人都围绕在他的身边,他在為大眾说法。在说法的同时呢,当然讲什么就没讲了。但是讲的就是八正道跟福报的修学。那这裡头,它还有所谓的眷属经,就是在这个时候,没有节录到这个药师经裡头来。节录药师经裡头来,是因為曼殊室利法王子,他讲的这些,那前面那些,他已经恭敬围绕而為说法,前面已讲了一堆,那些这裡头没有记载,现在是曼殊室利来请法的部分。
他从座而起,偏袒一肩,右膝著地,你看那菩萨请法的,我们很多人请法,都不知道怎么请。向薄伽梵,这薄伽梵这裡就直接,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就是这个特色,世尊就世尊了,就薄伽梵,害得人家还要去查字典,查了半天啊,搞不清楚这个叫什么。薄伽梵在印度的文化系统裡来讲就是我们讲的至尊、最高、唯一的一个领袖叫薄伽梵。我们翻过来,到中国没有那种文化。至高、唯一的领袖就是皇帝,所以这个字不敢翻就在这裡。所以我们叫世尊,世间最尊贵的,从法上来讲。它不能翻成「至尊」,至尊已经冒犯天威,对不对,犯了皇帝的威严,那是皇帝的你怎么可以叫至尊啊!所以呢不翻就是这个原因。
那么,曼殊师利菩萨就说,曲肱合掌白言,告诉世尊,他是这样的请法,他说世尊,世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最尊敬的老师,尊贵的老师。惟愿演说,如是相类,诸佛名号。他说,希望你说说看,像这一类佛的名号,以及这个名号的大愿,及本大愿殊胜功德。这个地方是我跟各位讲,為什么诸佛名号,乃至菩萨名号,我都把它翻成「生命因素」的原因。这个因素从这个名相為什么我这样定义﹖我不是从哪裡来,就从经典裡头看。像这裡就定义得很清楚。「诸佛名号,及本大愿殊胜功德。」诸佛名号啊,有他的本来的大愿殊胜功德。有没有 ﹖名号就是生命因素,生命因素的作用。前面讲本愿功德,它的本质,这个生命因素的本体是什么,他的作用是什么,它的本质他的作用是那么的殊胜,是从生命因素中来讲的﹗希望老师你能够讲一讲这些佛的名号。那「如是相类」是指佛的名号有很多种,不是很多个,很多种类,就是生命因素其实有很多种类。我们看化学分子式裡头也有很多种类。有的重金属,有的轻金属,有的挥发性的,有的是稳定性的,有没有 ﹖类似是这种情况。如是相类就是种类的区分。讲一讲这一类诸佛名号的本愿功德,他要求的是这个。要做什么呢﹖“令诸闻者”,听到的“业障销除,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”。像法就是说到末法以后,这将来佛入灭以后,后代的眾生要怎么修行啊﹖怎么样在这世间活得有价值,活得正确。这个是曼殊室利菩萨跟佛一种感应道交,他的智慧显现出来的慈悲,要知道这一点转化﹗不然这东西啊,他讲智慧就好,為什么要利诸眾生呢﹖智慧跟佛相应所產生的一种慈悲。
尔时、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
这个都是经家所写的,译家就把它讚美一下。不然在对话当中没有这一句。曼殊室利这样问,佛就直接讲:善哉!善哉!是不是这样?经家或译家就要在这裡加上去,我们假如是写剧本的话就没有这些。这个人讲完下个人讲。对不对,那加了这一句,你就会发现那个对白当中的态度就不一样。你看佛在呵斥舍利佛,在讲弥陀经的时侯,舍利佛也是智慧第一,世尊就好像就拉著耳朵,有没有听到?耳朵有没有听到?一直叫,叫舍利弗叫了三十六次,我看他耳朵都快掉了。耳提面命哪,那态度表达很清楚。那这裡就不一样,他在讚美他,因為他在请法,请法讲的。
他说 曼殊师利,汝以大悲,你看,这裡就讲,你以大悲,劝请我说诸佛名号,本愿功德,為拔业障所缠有情,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。汝今諦听!极善思惟!当為汝说。」
他说你以这种大悲,大慈悲心,要我来说这个佛的名号以及名号的本质作用,这个本质作用是要拔除业障所缠的这些眾生,為了利乐像法转时的有情,能够利益安乐他们。那你的慈悲心哪,不是现在的眾生,為未来的眾生在设想,这是大慈悲心。佛陀先讚美这些,然后呢,汝今諦听,最重要的他有这四个字「极善思惟,当為汝说」。这极善思惟,要他记录下来,不是要曼殊室利极善思惟,是要我们像法以后的眾生,听到这部经的时候要极善思惟。曼殊室利他懂,他知道,他早就知道有这个药师佛,而且他也跟药师佛搞得火热。所以后面有一段插文,是后人加进去的。就是说你命终时候,有八大菩萨来迎接有没有,那个地方曼殊室利是其中一个。可见他对药师佛并不陌生。但是要以我菩萨来讲,不如佛来讲。因我们世间法解释是这样子。但是在法义上,它不一样。菩萨讲的是方便法,佛讲的是真实法,这个意义是有不同的,意义有不同。用佛来表达跟菩萨来表达不一样。曼殊室利也可以讲,但是曼殊室利讲的就不会佛讲的这么简练,他会申论,所以这不一样。
曼殊室利言:「唯然,愿说!我等乐闻!」那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听,希望能够赶快说。
佛告曼殊师利:「东方去此,过十殑伽沙(这个,他注音是境,我是念克,这有边读边,有一边是克就叫殑伽沙,比较好念)等佛土,就是过十万亿佛土外,那有世界名净琉璃,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、应正等觉,明行圆满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薄伽梵。」这个叫十号具足,十个名号。药师琉璃光,如来,应正等觉,明行圆满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薄伽梵。这裡头,善逝一个、世间解一个,可以分开,加上如来。这个名词,玄奘大师翻译的跟这个鳩摩罗什这个系统翻译的,有点不一样。那是用词不同,十个号是一样的意思。你要想它十号有什么意义,你对照看就知道了﹗对照看就知道。所以我们就不跟各位谈﹗但是要跟各位讲是,「佛满」有没有,觉行圆满就是指十号具足。我们其他人修行,不可能十号具足。即使藏密在讲什么「宗喀巴」、「莲花生」,都没有十号具足。十号具足的话就叫佛了﹗他不叫佛,他不是十号具足。其实在这当中,最有成就的人,佛的弟子当中你知道谁最有成就吗?古代有密勒日巴,他是禪定功夫成就,他也没有十号具足。现代有虚云老和尚,他也是禪定具足。他也是神通广大,尤其寿命一百二十八,对不对,他也没有十号具足。但是他们都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者。真正了不起的成就者是谁﹖你想像得到吗﹖不在印度,不在西藏,不在南传,就在中国,慧能﹗慧能也没有十号具足。但是慧能下面的徒弟跟信仰者加起来,佔了释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一半,你知道吗?甚至於超过一半,因為慧能影响的不止佛教徒。六祖坛经一贯道也在研究,道家也在研究。六祖坛经跟金刚经的影响力一样大。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在研究。而他的弟子,释迦牟尼佛法化中最有系统的,就是临济宗。临济子孙半天下。就是中国佛教徒裡头有一半是他的,是临济的子…
《药师经行法 第二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