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心——心要法門講記 一、心的本然面

  一、心的本然面

  今天要向各位介紹《心要法門》。希望大家能藉此真正抓到佛法的重點。

  唐朝順宗皇帝曾經問清涼國師說:“佛法那麼浩瀚,內容那麼廣博,我們要從哪裏下手,才能夠抓到佛法的重心”怎樣修學才能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?”當時清涼國師在皇帝面前講出了一段話,我們稱之爲《心要法門》,它的全名是《清涼國師答順宗皇帝心要法門》。我們將以一年的時間來跟各位介紹這段內容,在開講之前先跟各位談什麼叫做“心”。

  有些人的生活是在嘴裏而不是在心裏,喜歡到處搬弄是非,到處表現他不可思議的業力。譬如道場中有些人腳踏兩條船,在各個道場中傳播是非,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獲得自己的名利地位,這種果報拔舌地獄絕對跑不了。例如:“我跟你講他們那個道場有什麼秘密……”這就是沒有抓到“心要”,只是抓到“嘴要”而已。這種業力自己要去克服,否則沒辦法修學心要法門。這是很極端的例子,在這兒講是很不恰當的,可是這種情況對于一個真正要修學的人來講,卻也是很好的對治教材。但若是當事者這種心境不改,那麼也就沒辦法學了。

  大家來到這裏就要能肯定,不要光只是聽,光聽是沒有用的。“心要”這法門是要你從心裏頭去改造你自己。一年多來在此修學,告訴諸位一定要破除自我,但卻到處都是自我的焰幟高張。

  這個“心要”首先要講的就是“心正”,也就是心要正,心要怎麼正?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先把“心”建設完成,按照以往的定義來講,也就是先調整觀念。當觀念調整正確以後,行爲就會正確。觀念不正確,行爲再怎麼講也不會正確。

  要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爲包括說和做,但是這種行爲是從思想觀念裏所展現出來的,你的話和你的行爲是你思想觀念的終端表現。所以當你談一件事情是怎麼一回事,就很明顯地確定了你的觀念是什麼樣子的。所以常告訴各位這些或那些不要談,其實就已經提醒你,你的觀念不對了,而你卻還堅持這個一定得說、那個一定要談,這就是你還固執著不對的觀念,是不是這樣?你留意了否?

  昨天跟各位講“對”與“不對”是對立法,我們不要有對立法的觀念,因爲對立法的觀念對我們修行來講是很大的障礙。也許你會轉過來說:對!那我就不再用對立法。要知道當你決定不用對立法的時候,還是一種對立,你是拿不對立和對立來相對立的。所以在這個地方光是談語言文字是沒有用的,這是從你的觀念裏顯現出來的那個層面,但你卻不知道,所以很多人生活在痛苦的深淵裏不能自拔,關鍵就在此。

  有一次,同修當中有一位先生,他跟我提到他太太常常生病。我問她怎麼生病呢?這位先生說她其實沒什麼病,就是跟其中一個孩子處不來,只要惹火了她,她就大發脾氣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,然後就像歇斯底裏般地生病了,接著救護車把她送到醫院去急救,幾天之後好轉就回來了。然後過幾天她又發作了,又送醫院去了,十幾年來幾乎都是這樣過日子。先生覺得很痛苦,所以就到處參訪明師,希望把病治好。我問他太太:“你覺得這樣痛不痛苦?”她笑一笑說:“沒有啊!”

  各位,當她本人不覺得這是件痛苦的事時,你要叫她病好,她會好嗎?不會好!因爲她並不覺得這是一件痛苦的事,所以她絕不會改。同樣的,你對自己的缺點清楚不清楚?你若是不知道有那個缺點存在的話,你會改嗎?不會的!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我執很重,你會不會去改變?不會的!所以不要以爲我們對自己很了解,其實我們對自己一點也不了解,而佛法要我們覺悟就是要覺悟這一點。

  因爲我們自己看不清楚自己,所以才叫迷惑顛倒。我們的眼睛都是長來看別人的,從來不會看自己,所以我們都會檢討別人,而不會檢討自己,看到別人犯錯、失敗,原因我們都很清楚,而我們自己犯錯、失敗,原因在哪裏呢?只有一種原因,都是別人不對,而不是我不對!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?就是我們沒有看到自己的真面目。《心要法門》就是要我們自己檢討自己,而不是要去檢討別人。

  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,很難見到像“心要法門”這麼殊勝、完美的法門,它不管是在文章上或義理上都非常的究竟,在文學上的美更是登峰造極之作。在義理方面非常的窮盡,它不像《心經》,光只是“破”,它還有“立”;不只講單方面,更是雙方並舉,這是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。它雙舉而不是單破,破、立並舉,在這個地方各位司以認真地去修學。

  “心要”兩個字就是心地的一個重點,以心地作爲我們的樞要。換句話說,就是以心爲鑰匙、爲關鍵的一個法門。“心”是什麼?心跟腦筋不一樣,當然這個心也不是《唯識論》所講的“心”或“心王”,它很抽象,你現在把它當“心”或“心王”也好,但是絕不要跟“腦筋”混在一起。我們要以現在的語言來說明,而不要以古代的語言來诠釋。所以《唯識論》怎麼講的,我們暫時不要考慮,若是混在一起,就無法下定義了。

  因此,簡單地說,“心要”的“心”跟我們所講的腦筋不一樣,以心爲鑰匙來修行的法門,跟以腦筋爲鑰匙來修行的法門不一樣。腦筋就是世間所講的聰明才智,世間的教育是要我們“記東西”,記得愈多反應就愈快,就表示這個人聰明、能幹,很會處理事情。我們若說這是業力的一種,很多人會不服氣。因爲你用的是腦筋,腦筋會使人産生一種錯覺,假如用腦筋過度,到老了之後就會産生癡呆症。

  什麼人用腦筋最多?憂愁的人用腦筋最多,郁卒的人也是,一個人受到委屈卻又吐不出來時,它在腦中一直轉,轉得很快,人會蒼老得非常快,有否留意到?一個人很認真工作,像大學教授腦筋也用得很多,但是很少聽到大學教授有精神分裂症或精神衰弱症,而什麼人會有呢?事業不順利。或者太太被先生、婆婆欺負,那個媳婦就會很快精神崩潰、分裂,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因爲在極度的壓抑之下沒法纾解,看她靜靜地坐在那裏,其實她腦筋轉得好快,那時候她內心裏波濤起伏,但是一直沒辦法找到答案,這樣子她就會蒼老得很快,這些都是高度使用腦筋的結果。

  現在要講的是心理的運作,學佛告訴我們一個正常、覺悟、成道的人,他應該用“心”而不是用“腦筋”。一個凡夫是用腦筋而不會用心,所以叫凡夫。舉個例子:我們現代人講腦筋是在頭殼裏面,可是我告訴你,你在運用思考的那個部分不是頭殼裏面的,它是一種自我的寄生處,那個自我,我執就寄生在腦筋這個地方,那麼腦筋就會怎樣呢?自我爲了表現出他自己,所以腦筋會想辦法來迎合他。自我會詢問腦筋你要怎麼做?腦筋會說我的志願就是要當總統、董事長……,所以有人雖然只有五萬塊錢,他也要開公司當董事長,逢人就說我是董事長,其實那叫大頭病。

  什麼叫做大頭病?乃是腦筋在起作用,滿足自我的一種虛榮心。自我想要成爲某一號人物,所以腦筋就這樣開始去運作了。這樣講起來好像很簡單,事實上不是那麼簡單,他運用的範圍相當廣,有好多人很能幹、很精進、很聰明,可是在社會上失敗了,他沒有社會上的福報,所以一時入佛門來,在佛門裏他也表現他的自我,想要表現他的才華,因爲在社會上需要自己的成本,在佛門裏他不需要自己的成本,靠著寺廟就可以爭到一個會長、總幹事、幹部,然後他又開始要表現他的那一套。所以你會發現佛門裏爲什麼是非特別多,爭端特別多,這都是自我在起作用。

  今天我們學佛若還是一直存著這樣的心態,那就沒有辦法成就。很多人喜歡跨用兩個法門、叁個法門。當這個法門修到某個程度,遇到瓶頸無法突破時,他就會另謀他就。譬如念佛念到某個層次,突然起疑:“這有用嗎?真的能往生嗎?還是誦經比較好。”一誦經,猛然發現這個義理這麼多,真是法喜充滿,但是誦經誦到一半,“如是我聞……”又開始打妄想了,打到“信受奉行”,只好重頭來過;然後又開始打坐了,坐了一陣子發覺也不對了,又從頭開始持咒。這樣子一年、兩年……,修了十年差不多變成了萬能博士,成爲佛教界的老油條,說你什麼都不會,你又樣樣都通,說你會嘛!你又只會講,其它都不會,爲什麼?因爲你到了某個水准就停住了,這就是腦筋的特色。

  所以我告訴你們要在一門上面深入,若是遇到瓶頸退兩步,養精蓄銳再沖過去,那你就會突破了。否則始終都是從頭開始,要懂得那是腦筋的缺點。用心就不是這樣,用心就是來到這兒沒法子突破,退兩步可能是去旅遊一下,也可能是給自己放假幾天,什麼功課都不做,等再回來的時候准備好,結界五十叁天,“々ㄛ”一聲,馬上就突破了,另一番境界就出來了,那個時候你會發現結界的力量有多大!

  修行就是要這樣子,可惜你不用心,而是用頭腦,所以就一直在那邊轉,因此要先把腦筋和心的差別給弄清楚。要知道腦筋還有一個特色,它講起來都很有道理,這也是最害人的地方,腦筋講話不會講沒道理的話,但是“心”卻不是這樣。心的運作很正常,它帶領我們的生命、生活步入我們生命的洪流裏,使我們成爲水流當中的水滴,而不是一葉扁舟。也就是說,我們必須訓練身的“心”,帶領我們自己進入生命的洪流裏,跟河流交融成一體,那時候絕對不會翻覆,“心”就是訓練我們這樣的。

  我們試著用現代的語言來講,各位千萬不要以爲跟佛法沒關系,佛法裏十大願王講“恒順衆生”,你有沒有辦法恒順?只有水和水相交融時,才會發現那才是完全恒順。當你還是一片落葉時,它只是被水帶著走,偶爾葉子也會漂到岸上來,那還不能叫做恒順。但你若是水的話,你只有跟著水流,最終到達大海。

  不只是這個樣子,水跟著水流的時候還有很多現象,我們的自我遇到未來不可知的境界時,腦筋會産生恐懼,但是心會怎麼辦呢?以河流來講,它帶著我們走,假如自我遇到沙漠,會産生恐懼,但是河流進入沙漠會消失掉。“心”可以使我消失掉,自我…

《解心——心要法門講記 一、心的本然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