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我們常常看到,佛放眉間光,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佛在眉間放光啊,你有沒有看到,對不對,那經典怎麼這樣記載,他是真的,因爲經典有記載呀,要不然就是诳語者,不實語者,那假如是這樣的話,那他怎麼眉間放光?哎,總是要教我們,不然,我是你的弟子,對不對,佛,你會放光,我們爲什麼都不會放光,那你怎麼放光,那這一法要教嘛,可是你要知道這種經文,經典裏面常常出現,那我們呢,就把他當封神榜一樣,秀秀秀,刀光劍影.....。那他到底是怎麼放光啊,沒有人知道啊,我可以告訴你,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幾乎都沒有人講這個問題,你要從這個實修當中去看,從止法到隨法以後你就發現了,爲什麼佛眉間會放光,修法在這裏就有了,我們講法報化叁身,小乘絕不講法報化,但是大乘一直講法報化,那法報化從哪裏來,你怎麼去證得,你只會講有個法身,法身是怎麼來的嘛,你不能說他本來就在那裏呀,他當然本來在那裏呀,但是我現在就是沒有啊,那沒有我怎麼樣能證得法身,我請問你怎麼證得,圓滿報身怎麼來,你怎麼修道的,你怎麼修才能證得,這個是我們的主要功課啊。

  

告訴你從數息觀都可以證得,你要知道這裏是講數息觀,數息觀就有觀了,五停心觀都是觀了,所有的行法都講觀啊,所以在佛教裏頭沒有一法不觀,每一法都要起觀,因此每一個行法中,不可能無念,每一個行法,只要講到行法,就是要讓你作意,你要記得,要你作意,這個作意作到無意的時候,那你才能夠一念不生,你要知道啊,就想我們各位一樣,人人都有呼吸,可就是不知道呼吸在哪裏,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問題了,當你這一個作意起觀的時候,觀到無意作觀的時候,那你就成就了,講無念是講這個部分的無念,不是空心靜坐的那個無念,那你一開始就修空心靜坐的話,那你會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沒有用,那個業報盡了,你還是在輪回呀,那你假如沒有福報的話,空心靜坐那不過是也無常啊,那外道禅的修法,所以我們講不一樣,各位你從外面帶來的雜訊當中,可能會在這裏混在一起,攪和不清,所以一定要重新來過。現在我們跟各位勘定的是從頭到尾的一整個系統,你不要從前面就開始混亂到後面去了。

  

這個我們內容的這個部分以前講過,現在我們不再講了,禅法的那個也都各位介紹過了,這個現在我們看的是61頁,這裏有一些.....後面再跟你解釋好了,還要再看幾天,61頁,最後一行。這個前面我跟你講一下,這個數隨止觀還淨當中,都有一個方法,你看看這裏面有沒有,這個方法,我這樣整理了以後,我是想我把他改爲這個方法叫技術。

  

所以這個從技術面說,但是他還有一個不是方法的,就是觀法,叫做數隨止觀還淨當中都有觀法,那麼觀法的部分,我就把他叫工程面,工程是相對于技術來講的,技術你這樣做,那他自然工程就會成就,而我們不知道。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,我們這個工人,你現在比較沒有感覺,大家有沒有當過工人,挑磚塊,你小時候跟人家挑磚塊呀,那個地下一直挑,不知道挑到幾樓,那以前房子不高了,叁樓就很高了,那個竹子編的樓梯,你就這樣一直挑,一直挑,其實挑的不多了,常常給人家造麻煩就是了,人家在挑磚塊就不會跌倒,我們一挑磚塊常常從上面摔下來,你看那些工人,他很厲害呀,他在下面五個磚塊,五個磚塊上面的工人就這樣接起來,我們一塊磚塊丟出去,他會到處亂飛,這是功夫,不管怎麼樣,你就這樣很單純的,把磚塊一直送上去,把水送上去,把水泥送上去,把沙子送上去,你只知道這很簡單的一法嘛,你就這樣子,等到人家說房子蓋好了,你站在下面看,哦,好漂亮啊,對不對,技術是很簡單,就把東西運上去而已,是不是很簡單,但是呢,蓋好啦,怎麼那麼漂亮,你怎麼想都想不到。

  

那一個爲什麼會那麼漂亮,他是一個工程師在負責的,我們現在常常會說,你就叫我一直挑就好了,我記得小時候就這樣,我們就問他說挑上來放哪裏,我們要怎麼做我們要做什麼,我想要多了解一點啊,因爲我們工作要想要多學一點,那多學,人家就說,你就挑來就好,別問那麼多,可是工程師他們就不是啊,他們幾個人就在那邊叽裏呱啦,又拿個圖,又拿個表,在那邊看,給我們看,根本看不懂,所以我們現在大部分的人啊,在修行的時候幾乎都停在技術面而不知道工程面,工程面就是起觀的地方,現在告訴你,臺灣的佛教在這種情況之下,根本沒有修法,沒有佛教,只有拜拜,你知道嗎,你只有技術面沒有工程面的話,那你根本就是“要好工人,請電幾號”,你就是那個要打電話給你的那個叫,因爲你是要好工人,你是好工人,請電大華嚴寺,你是挑磚塊的,我相信,在這裏訓練出來的,你不但要會挑磚塊,你又是個好的工程師,那個房子蓋起來很漂亮,這個房子要蓋什麼樣子,你自己可以主宰啊,那你工程面要掌握的很好,你不要坐在那邊等著,人家說要好工人,請電幾號,那你就在那邊等工作的好工人,技術面要做好,工程面也需要,這個地方弄出來這個方法是給大家看到的技術面的部分,其實技術面都很簡單啊,就像挑磚塊一樣,有變化也是一點點而已,就像我們不會的,用挑的,我看那些老工人很厲害,五六個磚塊,他在下面,扔上去,上面的人就接住,奇怪他丟上去怎麼不見了,他功夫就那麼好,五六個磚塊這樣子就丟上去,上面,這樣子接過去,我在下面我就試著丟一個,差點打到自己,對不對,那是技術變化嘛,我們就只好乖一點,看人家賺錢那麼.....以前挑磚塊是算錢的,挑幾塊算一毛錢,他會丟的,他不用跑上去,他就可以賺錢了,我們看人家那麼好賺,你也要丟,你一丟就趕快跑啊,功夫是有不同,技術是有一點不同,但是標准都是把他送上去,只有這麼一個。但是盡管這個技術再簡單,工程的成就不一樣,而且這個六層樓,六法六層樓每一層樓的工程都不一樣,大家要好好的去體會呀。

  

所以跟各位講,修行跟生命成長是一樣,都是全方位的,不是用大腦思考所能契及,所以大腦的思考模式在修行當中你必須放下,不用大腦的思考方法,你來修行才會成就,你要用大腦思考方法來修行,那我告訴你,你會一番痛苦的煎熬,我們跟各位講說,你的善根很好的,那意思就是說你來修行很快就可以不用大腦,知道嗎,一直用大腦思考要修行的人,是善根不好的,所以我跟各位講,當你自己覺得說我還有幾分聰明才智,就像女孩子頗有幾分姿色,那你就要知道紅顔薄命,越是有這種聰明才智的,在這個修法中越困難,你會發現那好呆的人修行很好玩,師父說這個不要亂想,他就不亂想,起觀,他就起觀,結果他也起觀了,關門的關了。最後這一行,他很簡單的講,這個不是最後一行,我們要看,這個應該要跑一下,倒數第四行,安般守意有....有十黠,一個黑一個吉祥的吉,這個十黠,這個字我們會常常用到,我跟各位講,那個耳根圓通章講到修行觀法一共有六個,那個誰呀把他叫做六結,絞絲旁,吉祥的吉,就是我們結界的結,不是那個結,就是這個黠,一個黑一個吉,這個黠是慧的意思,智慧的慧。安般守意有十黠,有十種智慧點,智慧的關鍵,也就是數意,相隨,止觀還淨,這個就是六妙,再加苦集滅道,也就是六行法與四聖谛想合,而成爲十種慧,此中即合叁七道品,以爲行成,修行要完成,要這樣子來。

  

這個法,我這個還是前行的資料,給各位做參考,等我們通通講完了以後,那你再來看這裏,我們前一次跟各位講,尤其最後面這個淨法,他是到淨法這邊才講。最後世尊初欲說斯經時,就是這一段,剛才念這一段的前一段,後面四行,大千震動,人天易色,叁日安般,無能質者,于是世尊,化爲二身,一曰何等,一曰尊主,演于斯而義出矣,大士上人,六雙十二輩,摩不執行。我可以跟各位講,看無,你絕對看不懂,所以幹脆就不要講了,要不然人家若問,我就漏氣了,他絕對不會講這個了,這個一曰何等,一曰尊主,叫曰不是日了,世尊爲什麼要化爲兩身,這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啊,你知道他在講什麼嗎,世尊怎麼化成兩身的,那這個人很奇怪,他跟人家講,不講神通,他自己常常在那邊變化神通,對不對,他不是像孫悟空這樣捏開一變爲二,不是這個意思,呼吸是一身,色身是一身,所以你看何等跟尊主就可以看到,一個是能,一個是所,要告訴你這個狀況,你從修法中,你會修到這個地方,我告訴你,你這個樣子你看不懂,你等我們訓練完,你再來看,你就會懂,不是這裏在臭屁啊,是跟你講真的,所以一定要從修行中過來,踏踏實實的修。

  

我們可以發現。我跟各位再提一下,中國這個大藏經裏頭,禅淨律密,南傳北傳都有,尤其是南傳的經典,在現在南傳的阿含藏裏頭,他是最後一次結集的,最後一次結集,前面幾次結集都不在了,那在我們北傳的大藏經裏頭,阿含藏重新要去結集的都存在,都有,比南傳的資料來的豐富,但是他有一個特色,很難看,看不懂,因爲有些是漢朝的語言,魏晉南北朝那個時候,有的呢,是唐朝的語言,所以語言的這種看法,我們古文的訓練不夠,那你會很難看,大概也因爲這個原因,就一直沒有人去做深入的研究,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沒有這個法,但遺憾的是有跟沒有一樣,你沒有人去宏,所以我們要研究是有很多東西,那這裏面也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,我跟各位講,每一部經都有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,南傳如此,北傳也如此,你不要看,南傳是叫原始佛教,原始佛教就一定是佛說的嗎,我告訴你要是真的是佛說的,不用結集,當時第一次結集完畢就好了,爲什麼有第二次結集,在第二次集結的時候就告訴我們,經家、指導者的思想已經介入了,他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已經幹擾了世尊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,所以有第二次第叁次結集呀,就是後來的人的意識形態一直加進去,因爲加的太多了,混亂了,你講你的,我講我的,那不高興了怎麼辦,我們來結集嘛,大家來勘定啊,那個時候新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就跑出來了,世尊當時怎麼講,已經沒有人知道了,當然我們認爲這些無所謂,透過你這樣的指導,照樣他可以成就。

  

但是你要知道,即使是他第叁次第四次結集,到現在也都一兩千年了,那告訴各位,那些語言表示法,我們現在還是很痛苦,所以我們有必要用現在的語言再講一遍,那我告訴你,我這樣講,他那樣講,再過五十年,我們又要第五次結集了,你相信嗎,因爲個人的語言模式不一樣,個人的思維模式不一樣,可是在這樣的時代,不用新的方法來解釋又不行,而只要一用到新的方法解釋,都有個人主義,個人的色彩,所以他就會變成這種現象,那麼這種情況我們肯定,我們也承認,我們要接受,然後你要去尋求一個新的解決方法,這個才是關鍵呢,就像我們現在,舊有的倫理系統全部破壞了,你肯定嘛,那麼你要不要建立新的倫理系統,那新的倫理系統要怎麼建呢,我總不能叫你接受嘛,只好我們自己推動嘛,那我們自己推動建立完成以後,那別人他也這樣推動,他也建立一套倫理系統,所以我們這些倫理系統就必須串聯在一起,那要串聯在一起,重新要調整協調的時候,那是不是結集呀,那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,他的經跟我的經,在這一方面,一定是他有他的專長,寫他的一部經,我有我的專長寫我的一部經,那這個時候並在一起統統接受,那麼他的經有他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,我們的經有我們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,一定的道理出來,這裏臨場感你要有啊,他本來就是這個狀況,現在我在這裏講,你在下面聽,個人都把他記錄下來,你去注意看看,不要自己講了,你們去跟別人講,一個人跟著出去,他會講他一套,然後你再跟那個人出去,那個人去講也是他一套,反正講到最後,你會發現,奇怪,師父根本就不是這樣講,因爲你用你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去表達的,那只要能令衆生開悟證果,那都對啊,對不對,那這邊也教化一堆,他證得芒果,他證得奇異果,他證得蘋果,反正都是果嘛,能證果就好了,好了,我們趕快協調出一套,可以抗衡外道,可以利益衆生的,對不對,那在這種情況之下通通可以接受了,那結果呢,這一本是教你怎麼種芒果,這一本是教你怎麼種蘋果,這一本是教你怎麼種奇異果,你不一樣啊,他又的跑出這種狀況出來,沒有錯,都對,都能饒益衆生,你看,佛法是不是很活潑,我們爲什麼一定要死守一法,你死守一法,那到最後就變成蓮花莊嚴,我們雜花莊嚴,你死守一法,那我告訴你,早餐蘋果,午餐蘋果,晚餐蘋果。吃飯炒蘋果,喝湯蘋果湯,喝蘋果汁,睡蘋果葉,對不對,燒蘋果樹,只有一個嘛,你會發現,這樣當然也可以成就,不是不能成就,可是娑婆衆生就是雜花莊嚴,我們在這樣子很活潑,很自在的情況之下,那各自成就,各自莊嚴,在各自成就各自莊嚴的情況之下,互相成就互相莊嚴,這個叫做自成就,自莊嚴,他成就,他莊嚴,那麼自成就可以他莊嚴,他成就可以自莊嚴,你知道嗎,華嚴講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況,那這樣講的境界看起來很高,事實上從根本上就已經開始了,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,這個61頁最後一行,講了老半天還是沒講,我們明天再講。

  

  
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