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消息,當你想到二禅,叁禅走走看看的時候,表示你還有欲望,初禅定不成就,那你不要被騙了。

  

我們看後面叁界九地,我簡單的把這個跟各位介紹一下,這個我們不想詳細的說了,欲界有六天,包括我們地上,合稱五趣雜居地,以五趣同散一地故,有淫欲,念欲,合稱五趣雜居,這個五趣就是六道。

  

爲什麼叫五趣呢,因爲色界天不算在裏面,所以我們通常就把他叫做五趣,其實就是六道,那麼混雜在這個地方,告訴各位,要修行,五趣雜居地是很好修的,他有各種境界,挫折,逆境考驗你,那在這個時候你要建立一個正念,就是這些所有的挫折跟逆境對我的修行都是有幫助的,你假如在這些挫折逆境當中,一直懷恨計較,要去解說,要去說明澄清,那我們告訴你,你還不具備修行的條件。

  

所以我們在整個的過程當中,就是要接受這些橫逆阻撓,承擔起來,你的生命才有辦法超越過去,假如你在修行的狀況中,一直要尋找那種平步青雲,都是高速公路不塞車,那我告訴你,那你很難修,尤其在臺灣,一趟路下去想要碰到高速公路不塞車機會很少。

  

所以修行的過程當中,他的本身會有很多的挫折,事實上,你不修行也有挫折了,不是要修行才有挫折,只是世間人遇到挫折,那一種感覺跟我們修行人所遇到的不一樣,世間人遇到挫折他會轉移,修行人遇到挫折,你沒有地方轉移,你必須去面對他。

  

在整個的社會來講,我事業不順,我可以有家庭幸福安樂,家庭幸福不行,那我至少可以寄托在技術上面,你可以轉來轉去,在佛門不行了,事業已經沒有了,家庭也沒有了,唯一的呢只有...是嗎?所以你給我的壓力呢,我就只有反射給你了,你能不能在這個六塵境界所給我們的壓力,你完全承擔起來,然後在生命中去超越他,這個就是修行。

  

所以修行爲什麼佛要立這個製度,要你出家,給你沒有退路,那我們現在不是,出了家以後正好計較,因爲在社會上計較,還有算一個月薪水多少,加不加薪的問題,現在出了家,什麼都不能計較,單金呢,等一下發五百,等一下發一千,到底是我哪裏犯錯被扣,不是你犯錯被扣,道場沒錢就發兩百,道場有錢就發一千,這很簡單嘛,你就會在那邊橫豎之間哦,翹胡子,瞪眼睛,不是人家對你怎麼樣,環境如此,那你要計較,那沒得計較,所以在這個時候,你就會把所有的境界全部承擔起來,然後去超越,這個是修行的本色。

  

假如你在這個地方搞來搞去,我看,沒什麼好混的啦,又沒有人要死,那死,來這裏誦經,還有一些錢收,沒有不死來這裏誦經,弄了老半天,就只有自己死出去,這個就告訴我們,你是不是修行人,佛陀製度非常好,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,我們有很多的逆境,可以考驗我們,這是給我們修行的資糧,假如你都沒有修行的逆境,那你根本沒辦法修,各位從這裏慢慢的去體會,所以我們說這個五趣雜居地是最好。

  

這裏還有四天王天,忉利天,這個有說明,你自己看一看,依須彌山立,所以稱地居天,這個應該是地居天不是居地天,夜魔,兜率,化樂,他化天,懸空而立,名空居天此六天,福雖仍有,這個六天,有福,但是男女飲食,睡眠諸欲都有,所以叫做欲界天,在天上福報比地上大,這些天名解釋是這樣解釋了。

  

在印度人的語言,你不要從文字上看,這六欲天的意思啊是表示我們自己心裏的境界,你欲望越少的人,福報越大,你要記得這一點,他在講的是這個地方,所以六欲天越往上,欲望就越少,雜念就越少,而福報就越大,你要了解他的意義,他的語言模式表達的是什麼東西,我們一直想很強烈的欲望,要升天,升極樂世界,升哪裏,你有那強烈的欲望,我告訴你根本升不了,你只能升在這個欲界天的最下面,欲望越強的,欲望越大,那就在地居天,你還要到哪裏去。

  

你要沒有欲望,因爲欲界已經告訴我們這一點了,你帶著強烈的欲望,要到什麼淨土去,淨土還有欲望,那給你這種欲望這麼強烈的人要到淨土去,那個淨土也瘋狂,你不要去想那麼多了,修行就按照修行的標准作,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。

  

第二個是色界有十八天,有四地,這裏遠離俗欲,具妙色身,因爲他有色相,有形象,所以叫做色界天,初禅一地,二禅一地,叁禅一地,四禅一地,那你把這名字記下來,他有幾天你要記就記,我是記不起來,初禅天呢,清淨離欲,名離生喜樂地,這是他的地名,此天不需分段食,就是不要吃了,無鼻舌二識的作用唯就眼耳身意,四識,有喜受與意識,又有樂受,與叁識相應,且有覺,觀二支,這個覺觀就是一般講的尋伺了,覺,就是能夠觀察的到,觀呢,是能夠透視,他的意思這樣,就你的境界,那你能夠觀察到,這個叫覺,就你在禅定中的那個境界,你能夠透視,這個叫做觀,所以有的翻覺觀,有的翻尋伺,那都無所謂,這兩個字是相對的,尋伺也是一樣,尋有一點找的味道,就是在觀察,那個伺,他注伺就穿透的意思,能夠看透,能夠透徹那個境界,這個離生喜樂地。

  

二禅呢,他會入定發光,那你會放光的人,到什麼程度了,你就知道了,名定生喜樂地,這一天呢,眼識,耳識,身識也都沒有了,僅有意識一相因此唯有喜、舍二受與意識相應,無眼等五識,故無樂受,用意識之怡悅粗大,故是喜受,而非喜受,而且沒有覺、觀二支法

  

這個我們都簡單的跟你提一下,你看一下就好,假如你願意再深入的話,那你再去詳細分別,所以這個分別不分別,我想比較無所謂,因爲我也懶得再去記那些了,那你喜歡,你就記,因爲我是背不起來。

  

叁禅,身心最清淨,名離喜妙樂地,在整個叁界六道當中,以叁禅天最殊勝,最舒服,所以很多修行人很喜歡進入叁禅天,安住在叁禅的禅定當中,因爲這個時候最舒服,所以他叫做離喜妙樂,喜是比較粗,樂是比較微細的喜悅,所以叫做妙樂,離喜妙樂地,此天亦無眼耳身叁識,僅有意識一項因此唯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,因爲無眼識,所以無樂受,又意識的愉悅粗大,故是喜受,非樂受,這個好像重複了,叁禅這個打重複了,跟二禅重複了,這個地方這個文要改一下。(叁禅應爲:無“眼”等五識,故無樂受,又意識怡悅之相,至極淨妙,故爲樂受非喜受,複無“覺,觀”二支法)。

  

四禅名舍念清淨地此天僅有意識,唯舍念與之相應,天名我們就不講了,這幾個名字,離生喜樂地,定生喜樂地,離喜妙樂地,舍念清淨地,這個比較常用到的四個名字還有前面五趣雜居地。

  

後面四地,就是四空天的地,地名比較好記,譬如,這個無色界,四天爲四地,無色身但具心識,故雲無色界天,空無邊處天,他就稱爲空無邊處地,識無邊處天,就稱爲識無邊處地,無所有處天,就稱爲無所有處地,這個後面是非想非非想處天,所以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地,這個名字內容大家自己看一看,我們不再講了。

  

出世間禅,有觀念熏修四種,觀禅,觀就是觀照,他也有幾個修法,我們不詳細的跟各位講了,你有興趣,你就參考一下,我們不講這些。

  

觀禅有四種,看53頁這裏有個結論,此四種觀禅皆一一觀其不淨之境界,使心不貪染,無有受想取執之意的禅定,能以此而發無漏智,故爲出世禅。

  

此法猶重觀照之功,特別重觀照,尤其這個觀照法,都是觀那些痛苦的事就對了,像九想觀,一個人死了,那你觀吧,有些人死了以後手伸這樣,躺在那裏,手伸這樣,那你把它挪下去,他又翹起來,奇怪呢,怎麼搞的,那你去看,死人的死相是什麼樣子,那你要是說觀死人的死相,觀到你會喜歡他,那也佩服你,這個叫欣死想。

  

死了一段時間,第一個反應就是青瘀,然後呢,會化爲膿血,膿血呢,會留汁出來,然後會長蟲,穿來穿去,然後筋纏,這些蟲出來,吃完了以後,你那些血管,那些軟骨,筋會纏著你的骨頭,然後這些筋再壞掉的話,那骨頭就散開來了,做骨散想,骨散開以後,剩下就白骨,就白骨想,白骨搞搞纏,就燒一燒嘛,燒灰想,那像這一類,都是讓你去想一想,看你要不要這樣修。

  

第二個是練禅,練禅就是九次第定,觀禅是觀察的意思,練禅是鍛煉的意思,所以他前面講觀禅爲觀照之意,名觀照不淨等,各種境界,他觀照各種不淨的境界,練禅是鍛煉,鍛煉是前面的觀禅加以鍛煉,所以說行用未調,出入之間,尚雜異念,此練禅者,自淺至深,順次鍛煉,初禅到四禅定,四空定,滅盡定等,因爲他會加一個滅盡定,所以叫做九次第定,不雜異念,名爲練此禅能以無漏鍛煉有漏,此禅雖是緣有爲法的四禅,而能離欲過,不俟觀谛理,以是能發起無漏智,亦爲出世禅

  

再來是熏禅,叫做獅子奮訊叁昧,熏是熏習,熏熟自在之意,練禅中的九次第定,只能得順序入,不能逆次出,今者于熏禅中,能逆順自在如獅子奮迅之勇猛,進退自在,又能除異念之間雜,如獅子之奮勇,而拂塵土,故名獅子奮迅叁昧

  

再來是超越叁昧,就修禅,修者修法之意,更修治前定,使之精妙,與熏禅中,雖能逆順自在,但仍需次第無間出入,不能超越自在出入,今修禅而更修治前定,方得超越遠近,出入自在,故名超越叁昧

  

這地方我要跟各位解釋一下,這個是禅修當中的這四個,這個觀禅是基礎,到練禅的話就算完成,但練禅的九次第定,是能夠一個一個進去,從初禅定到二禅定,到叁禅定,從粗住,細住,欲界定到未到定,初禅定二禅定,叁禅定四禅定,這樣子一直到滅盡定,這個叫做練禅。

  

那麼熏禅,他可以出來,進了以後隨時可以出來,但是出來,從九次第定一直出來,所以這一種禅修方法,你要入定,要一段時間,要出定也需要一段時間,他是這樣的情況,到熏禅,所以熏禅叫做獅子奮迅叁昧,能夠出入自在,超越叁昧就不一樣了,修禅就不是了,我現在要入四禅定怎麼樣,馬上就入四禅定,不是從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進去的,我要到四空定,直接就到四空定,我要出禅,要出來,就從四禅定直接出來,或者從四空定直接出來,那我不一定從四空定到叁空定,到二空定,初空定,然後再到四禅定,叁禅定,這樣子走出來不一定,按照這種次序來的,叫做獅子奮迅叁昧。

  

獅子奮迅叁昧有點像爬樓梯一樣,他必須一階一階的爬,爬上去這樣,爬下來也一樣,因爲你沒有辦法跳躍,那麼修禅就有點像搭電梯,我直接要到那一樓,就直接到哪一樓去,我不一定經過中間哪幾樓,有沒有,留意一下這種狀況,所以功夫淺深在哪裏看,在這個地方看,這個觀練熏修他有功夫淺深這種狀況,那前面來講他也是一個過程,也有功夫淺深,那個是成就大小,這個才叫做功夫淺深,所以看起來好像一樣,其實不同,此觀練熏修四種層次的事禅,已能發無漏智,故爲出世禅。若不發,則數有漏禅,必輔以觀四谛之理觀,始成出世禅,所以出世間禅跟世間禅,他的差別就在于有漏無漏,那麼要把有漏轉成無漏呢,要觀四谛,四谛理要觀。

  

所以苦集滅道你還是要留意,我常跟各位講,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,遇到挫折,你會很難過,比如說孩子不聽話,不聽話怎麼辦,你想想看,“師父你看,念什麼咒可以使他聽話”,我告訴你念無常咒,什麼叫無常咒,因爲他不聽話也是無常啊,對不對,同樣的,“啊,很好佳在,我這孩子好乖哦,”你要注意啊,好乖也是無常,乖與不乖都是世間法,你常常起無常觀,這種無常觀就是苦集滅道的基礎,苦集滅道四聖谛,他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無常上面,所以我們修行者要常常修無常觀。

  

你不要像那一天,那個“師父都不疼我”,師父疼你幹嘛,疼你也無常,師父不疼你,不疼你也無常啊,疼與不疼皆無常,不會很長,疼你只是你的業,不疼你是你的福啊,因爲不疼的話,那你好精進,疼你的話,你就賴著不走了,那有事情,師父疼我不要緊,疼你要幹嘛,要害你啊,所以自己要能夠獨立,要常常起無常觀,順逆境都一樣,第叁個是出世間上上禅,這個又叫做九種大禅,一共有九個,這個部分各位自己看,我們就不講了,我們明天再把這個安那般那大約的跟各位做個介紹,然後我們就正式的講這個部分了。好,這個是前行的一部分。

  
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