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九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消息,当你想到二禅,三禅走走看看的时候,表示你还有欲望,初禅定不成就,那你不要被骗了。

  

我们看后面三界九地,我简单的把这个跟各位介绍一下,这个我们不想详细的说了,欲界有六天,包括我们地上,合称五趣杂居地,以五趣同散一地故,有淫欲,念欲,合称五趣杂居,这个五趣就是六道。

  

为什么叫五趣呢,因为色界天不算在里面,所以我们通常就把他叫做五趣,其实就是六道,那么混杂在这个地方,告诉各位,要修行,五趣杂居地是很好修的,他有各种境界,挫折,逆境考验你,那在这个时候你要建立一个正念,就是这些所有的挫折跟逆境对我的修行都是有帮助的,你假如在这些挫折逆境当中,一直怀恨计较,要去解说,要去说明澄清,那我们告诉你,你还不具备修行的条件。

  

所以我们在整个的过程当中,就是要接受这些横逆阻挠,承担起来,你的生命才有办法超越过去,假如你在修行的状况中,一直要寻找那种平步青云,都是高速公路不塞车,那我告诉你,那你很难修,尤其在台湾,一趟路下去想要碰到高速公路不塞车机会很少。

  

所以修行的过程当中,他的本身会有很多的挫折,事实上,你不修行也有挫折了,不是要修行才有挫折,只是世间人遇到挫折,那一种感觉跟我们修行人所遇到的不一样,世间人遇到挫折他会转移,修行人遇到挫折,你没有地方转移,你必须去面对他。

  

在整个的社会来讲,我事业不顺,我可以有家庭幸福安乐,家庭幸福不行,那我至少可以寄托在技术上面,你可以转来转去,在佛门不行了,事业已经没有了,家庭也没有了,唯一的呢只有...是吗?所以你给我的压力呢,我就只有反射给你了,你能不能在这个六尘境界所给我们的压力,你完全承担起来,然后在生命中去超越他,这个就是修行。

  

所以修行为什么佛要立这个制度,要你出家,给你没有退路,那我们现在不是,出了家以后正好计较,因为在社会上计较,还有算一个月薪水多少,加不加薪的问题,现在出了家,什么都不能计较,单金呢,等一下发五百,等一下发一千,到底是我哪里犯错被扣,不是你犯错被扣,道场没钱就发两百,道场有钱就发一千,这很简单嘛,你就会在那边横竖之间哦,翘胡子,瞪眼睛,不是人家对你怎么样,环境如此,那你要计较,那没得计较,所以在这个时候,你就会把所有的境界全部承担起来,然后去超越,这个是修行的本色。

  

假如你在这个地方搞来搞去,我看,没什么好混的啦,又没有人要死,那死,来这里诵经,还有一些钱收,没有不死来这里诵经,弄了老半天,就只有自己死出去,这个就告诉我们,你是不是修行人,佛陀制度非常好,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,我们有很多的逆境,可以考验我们,这是给我们修行的资粮,假如你都没有修行的逆境,那你根本没办法修,各位从这里慢慢的去体会,所以我们说这个五趣杂居地是最好。

  

这里还有四天王天,忉利天,这个有说明,你自己看一看,依须弥山立,所以称地居天,这个应该是地居天不是居地天,夜魔,兜率,化乐,他化天,悬空而立,名空居天此六天,福虽仍有,这个六天,有福,但是男女饮食,睡眠诸欲都有,所以叫做欲界天,在天上福报比地上大,这些天名解释是这样解释了。

  

在印度人的语言,你不要从文字上看,这六欲天的意思啊是表示我们自己心里的境界,你欲望越少的人,福报越大,你要记得这一点,他在讲的是这个地方,所以六欲天越往上,欲望就越少,杂念就越少,而福报就越大,你要了解他的意义,他的语言模式表达的是什么东西,我们一直想很强烈的欲望,要升天,升极乐世界,升哪里,你有那强烈的欲望,我告诉你根本升不了,你只能升在这个欲界天的最下面,欲望越强的,欲望越大,那就在地居天,你还要到哪里去。

  

你要没有欲望,因为欲界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了,你带着强烈的欲望,要到什么净土去,净土还有欲望,那给你这种欲望这么强烈的人要到净土去,那个净土也疯狂,你不要去想那么多了,修行就按照修行的标准作,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。

  

第二个是色界有十八天,有四地,这里远离俗欲,具妙色身,因为他有色相,有形象,所以叫做色界天,初禅一地,二禅一地,三禅一地,四禅一地,那你把这名字记下来,他有几天你要记就记,我是记不起来,初禅天呢,清净离欲,名离生喜乐地,这是他的地名,此天不需分段食,就是不要吃了,无鼻舌二识的作用唯就眼耳身意,四识,有喜受与意识,又有乐受,与三识相应,且有觉,观二支,这个觉观就是一般讲的寻伺了,觉,就是能够观察的到,观呢,是能够透视,他的意思这样,就你的境界,那你能够观察到,这个叫觉,就你在禅定中的那个境界,你能够透视,这个叫做观,所以有的翻觉观,有的翻寻伺,那都无所谓,这两个字是相对的,寻伺也是一样,寻有一点找的味道,就是在观察,那个伺,他注伺就穿透的意思,能够看透,能够透彻那个境界,这个离生喜乐地。

  

二禅呢,他会入定发光,那你会放光的人,到什么程度了,你就知道了,名定生喜乐地,这一天呢,眼识,耳识,身识也都没有了,仅有意识一相因此唯有喜、舍二受与意识相应,无眼等五识,故无乐受,用意识之怡悦粗大,故是喜受,而非喜受,而且没有觉、观二支法

  

这个我们都简单的跟你提一下,你看一下就好,假如你愿意再深入的话,那你再去详细分别,所以这个分别不分别,我想比较无所谓,因为我也懒得再去记那些了,那你喜欢,你就记,因为我是背不起来。

  

三禅,身心最清净,名离喜妙乐地,在整个三界六道当中,以三禅天最殊胜,最舒服,所以很多修行人很喜欢进入三禅天,安住在三禅的禅定当中,因为这个时候最舒服,所以他叫做离喜妙乐,喜是比较粗,乐是比较微细的喜悦,所以叫做妙乐,离喜妙乐地,此天亦无眼耳身三识,仅有意识一项因此唯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,因为无眼识,所以无乐受,又意识的愉悦粗大,故是喜受,非乐受,这个好像重复了,三禅这个打重复了,跟二禅重复了,这个地方这个文要改一下。(三禅应为:无“眼”等五识,故无乐受,又意识怡悦之相,至极净妙,故为乐受非喜受,复无“觉,观”二支法)。

  

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此天仅有意识,唯舍念与之相应,天名我们就不讲了,这几个名字,离生喜乐地,定生喜乐地,离喜妙乐地,舍念清净地,这个比较常用到的四个名字还有前面五趣杂居地。

  

后面四地,就是四空天的地,地名比较好记,譬如,这个无色界,四天为四地,无色身但具心识,故云无色界天,空无边处天,他就称为空无边处地,识无边处天,就称为识无边处地,无所有处天,就称为无所有处地,这个后面是非想非非想处天,所以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地,这个名字内容大家自己看一看,我们不再讲了。

  

出世间禅,有观念熏修四种,观禅,观就是观照,他也有几个修法,我们不详细的跟各位讲了,你有兴趣,你就参考一下,我们不讲这些。

  

观禅有四种,看53页这里有个结论,此四种观禅皆一一观其不净之境界,使心不贪染,无有受想取执之意的禅定,能以此而发无漏智,故为出世禅。

  

此法犹重观照之功,特别重观照,尤其这个观照法,都是观那些痛苦的事就对了,像九想观,一个人死了,那你观吧,有些人死了以后手伸这样,躺在那里,手伸这样,那你把它挪下去,他又翘起来,奇怪呢,怎么搞的,那你去看,死人的死相是什么样子,那你要是说观死人的死相,观到你会喜欢他,那也佩服你,这个叫欣死想。

  

死了一段时间,第一个反应就是青瘀,然后呢,会化为脓血,脓血呢,会留汁出来,然后会长虫,穿来穿去,然后筋缠,这些虫出来,吃完了以后,你那些血管,那些软骨,筋会缠着你的骨头,然后这些筋再坏掉的话,那骨头就散开来了,做骨散想,骨散开以后,剩下就白骨,就白骨想,白骨搞搞缠,就烧一烧嘛,烧灰想,那像这一类,都是让你去想一想,看你要不要这样修。

  

第二个是练禅,练禅就是九次第定,观禅是观察的意思,练禅是锻炼的意思,所以他前面讲观禅为观照之意,名观照不净等,各种境界,他观照各种不净的境界,练禅是锻炼,锻炼是前面的观禅加以锻炼,所以说行用未调,出入之间,尚杂异念,此练禅者,自浅至深,顺次锻炼,初禅到四禅定,四空定,灭尽定等,因为他会加一个灭尽定,所以叫做九次第定,不杂异念,名为练此禅能以无漏锻炼有漏,此禅虽是缘有为法的四禅,而能离欲过,不俟观谛理,以是能发起无漏智,亦为出世禅

  

再来是熏禅,叫做狮子奋讯三昧,熏是熏习,熏熟自在之意,练禅中的九次第定,只能得顺序入,不能逆次出,今者于熏禅中,能逆顺自在如狮子奋迅之勇猛,进退自在,又能除异念之间杂,如狮子之奋勇,而拂尘土,故名狮子奋迅三昧

  

再来是超越三昧,就修禅,修者修法之意,更修治前定,使之精妙,与熏禅中,虽能逆顺自在,但仍需次第无间出入,不能超越自在出入,今修禅而更修治前定,方得超越远近,出入自在,故名超越三昧

  

这地方我要跟各位解释一下,这个是禅修当中的这四个,这个观禅是基础,到练禅的话就算完成,但练禅的九次第定,是能够一个一个进去,从初禅定到二禅定,到三禅定,从粗住,细住,欲界定到未到定,初禅定二禅定,三禅定四禅定,这样子一直到灭尽定,这个叫做练禅。

  

那么熏禅,他可以出来,进了以后随时可以出来,但是出来,从九次第定一直出来,所以这一种禅修方法,你要入定,要一段时间,要出定也需要一段时间,他是这样的情况,到熏禅,所以熏禅叫做狮子奋迅三昧,能够出入自在,超越三昧就不一样了,修禅就不是了,我现在要入四禅定怎么样,马上就入四禅定,不是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进去的,我要到四空定,直接就到四空定,我要出禅,要出来,就从四禅定直接出来,或者从四空定直接出来,那我不一定从四空定到三空定,到二空定,初空定,然后再到四禅定,三禅定,这样子走出来不一定,按照这种次序来的,叫做狮子奋迅三昧。

  

狮子奋迅三昧有点像爬楼梯一样,他必须一阶一阶的爬,爬上去这样,爬下来也一样,因为你没有办法跳跃,那么修禅就有点像搭电梯,我直接要到那一楼,就直接到哪一楼去,我不一定经过中间哪几楼,有没有,留意一下这种状况,所以功夫浅深在哪里看,在这个地方看,这个观练熏修他有功夫浅深这种状况,那前面来讲他也是一个过程,也有功夫浅深,那个是成就大小,这个才叫做功夫浅深,所以看起来好像一样,其实不同,此观练熏修四种层次的事禅,已能发无漏智,故为出世禅。若不发,则数有漏禅,必辅以观四谛之理观,始成出世禅,所以出世间禅跟世间禅,他的差别就在于有漏无漏,那么要把有漏转成无漏呢,要观四谛,四谛理要观。

  

所以苦集灭道你还是要留意,我常跟各位讲,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,遇到挫折,你会很难过,比如说孩子不听话,不听话怎么办,你想想看,“师父你看,念什么咒可以使他听话”,我告诉你念无常咒,什么叫无常咒,因为他不听话也是无常啊,对不对,同样的,“啊,很好佳在,我这孩子好乖哦,”你要注意啊,好乖也是无常,乖与不乖都是世间法,你常常起无常观,这种无常观就是苦集灭道的基础,苦集灭道四圣谛,他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无常上面,所以我们修行者要常常修无常观。

  

你不要像那一天,那个“师父都不疼我”,师父疼你干嘛,疼你也无常,师父不疼你,不疼你也无常啊,疼与不疼皆无常,不会很长,疼你只是你的业,不疼你是你的福啊,因为不疼的话,那你好精进,疼你的话,你就赖着不走了,那有事情,师父疼我不要紧,疼你要干嘛,要害你啊,所以自己要能够独立,要常常起无常观,顺逆境都一样,第三个是出世间上上禅,这个又叫做九种大禅,一共有九个,这个部分各位自己看,我们就不讲了,我们明天再把这个安那般那大约的跟各位做个介绍,然后我们就正式的讲这个部分了。好,这个是前行的一部分。

  
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