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這都很平常的,像我們這種凡夫啊,平常平常,平常心是道,談了差不多一個多鍾頭,我就發覺,奇怪,跟他講來講去,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,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,不是凡夫啊就是平常,我說你真的那麼平常嗎,他說是啊,本來就很平常,你看太陽出來也平常,我們喝茶也平常,我說是啊,平常,既然那麼平常爲什麼還要一直平常,當你一再強調平常的時候,你這個人就不平常了,你一直強調你是凡夫,你意思就是我不是凡夫,那這種狀況就告訴我們說,他借著平常跟凡夫在告訴我們說他是很不平常的,他也是很不是凡夫的,這簡單的跟你講就是這樣。

  

那這個就是他的一種僞裝,一種掩飾,學佛人要注意啊,要留意啊,我們常常用這種專業術語,在自己欺騙自己。有記,剛才講無記,現在講有記,雲于所觀境界中,清楚明白,所觀境界,你要看的很清楚,那我們現在,對這境界不清楚,現在我們講說,在日常生活中,要看的清清楚楚,那也只好這樣講了,因爲他講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這些,這個是一個媒介,透過這些媒介,日常生活的部分不是看的清楚,是要穿透,要穿透,像各位領執事做事,掃地,你要想說,這一期,我領這個執事掃地,在這一期當中,我要透過掃地證阿羅漢,這個才是這裏所講的清楚明白,所以這裏地方講的清楚明白,用我們的話來說應該是指穿透,要非常的透徹了解那個才對,換句話說,透過這麼一個媒介,我要達到波羅密那個目標,這個才叫清楚明白,不然不算,那我們都從語言文字上去解釋了,這個漢朝人講的,跟我們現在講的,那個意義已經有很大差別了。

  

這個根本淨禅乃利根凡夫,跟外道等,在佛出世之前他們就修了,就已經修了,這裏講的佛出世前,我們應該要說,是你還沒有學佛之前,這個語言的表達方式要知道,並不是說在叁千年前或者四千年前修的,才叫做佛出世之前,在我們來講也一樣,你還沒有正式學佛修行之前,你就可以開始有這種運作,那都叫做佛未出世之前,因而他發有漏智,故名世間禅,但逢佛出世,這個地方我特別講,或逢,或遇,或值佛法,不一定遇到佛了,但是你開始學佛就算了,則得直發無漏智,在這之前不知道,我們發的有漏智,現在我們學佛了,那你就發無漏智,那各位還沒有學佛之前,你在修行啊,只是那個時候,你不會發無漏智。

  

所以以前有個朋友,我到高雄去找他,他在高雄地區是很有名的人,叁家銀行的理事長,他不叫董事長,他是信用合作社,好多家工廠,他跟我講,你都不知道我好忙啊,我說忙啊,忙念佛啊?他說,你不知道,我每天回家,我就要記得一件事,我說什麼事,他說,我都一定要買一點點心回去給我媽媽吃,我知道他在跟我特別強調他很孝順,我說好了,那這個忙過了,你就可以靜一靜,他說,我實在是想趕快死,我說幹嘛,他說我希望我死了以後,下輩子能夠成爲樹上那個小鳥,我說成小鳥幹嘛,他說,可以唱歌,我說你若當小鳥,我用彈弓,他就看我,瞪一瞪,那這樣當小鳥,也很危險,我說我們現在先簽約,當你被我打下來的時候,你不要罵我,人在忙碌當中,他也想修行,但是他沒有目標。因爲他現在受到很多的束縛,我常跟各位講,這個沒錢的人只有一個煩惱,有錢的人有無量的煩惱,他就有無量的煩惱,這些煩惱過後,他很想當樹上的小鳥,因爲他很像唱歌,一直唱不起來,他的車上有很多錄音帶跟CD,但是他每次上車一開車,根本就沒有心聽,所以他從來也不會開,他不會聽音樂,他很想唱歌,可是他不會唱,又不會聽,因爲他一上車,雖然一面在開車,他還是一面在煩惱,根本就沒有心去聽歌,所以他想說要當小鳥,那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。他有目標,那個目標還是盲目的,當人以後要去當小鳥叫做快樂,你想真的嗎,剛好那時候他開到一個市場邊,有人賣烤小鳥,我說你是那一只,他說對啊,當小鳥也不見得好啊,是啊,這是盲目的現象,我們還沒有遇到佛法之前,幾乎都跟這種狀況一樣,那對嗎,那不一定對,那不一定錯,也不一定對,只是這個時候是盲目的。

  

現在逢佛,那當然可以發無漏智,以味禅之純有漏殊別,根本味禅是純有漏,根本淨禅是亦有漏亦無漏,可以有漏也可以無漏,就是不太純,下大雨就漏了,下小雨就不漏,所以叫做淨禅,故世間禅者,有純,純有漏,以及亦有漏亦無漏兩種,然不論何者,均需無漏智之導引,始有可能轉有漏智成無漏智,他需要有無漏智的導引才有可能轉,若直發無漏智心,而無有漏世間的實觀集厭離心爲基礎,此無漏智心在今日雜訊時代中,可能是空心智,非真實無漏智,你可能只是在語言上講的而已,只是語言上講的,就像那一天誰來打七的時候講,我在哪裏,我們是修真實無漏智,什麼叫修真實無漏智,真實無漏智不是你修的,“我們是修出世間禅”,吹牛比較快啦,你沒有這個基礎,你怎麼修出世間禅,所以你要從這裏來,我們看六妙門,數隨止觀還淨,依此六法,開發萬行,降魔成道,這個開發萬行,從這六法當中開發萬行,你一切行可以從這六法開始,這六妙門是基礎,那現在你看看我們臺灣學佛的人,從聽經開始學佛,到死還在聽經,我告訴各位,聽經學佛不會成就,你不要想說從這裏開智慧,你一定要有真實行做基礎,聽經學佛很好,假如聽經學佛能夠有這個數隨止的基礎,那你聽經真的可以起妙用,現在講經的那麼多,聽經的動不動就好幾萬,聽說林口體育場一講經就是五六萬人在聽,那講的那麼多,請問哪一個在聽經的時候開悟了,開悟就好了,不要說證悟了,開悟都沒有如何證悟呢?爲什麼沒有,因爲沒有行的基礎。

  

這個基礎不架起來,那麼你所蓋的房子都是樣品屋,知道嗎,你把地基打下去以後,蓋起來的房子那才能住,那才是真的房子,不是樣品屋,你去看看這個差別,現在我們修行也一樣,你這個行的基礎沒有,聽經的部分那都是樣品屋,不是真實的,所以行法一定要進行,爲什麼我們沒有這種任何這樣的經驗,硬是一定要把他弄出一個行法堂出來,就是要給各位行的基礎,所以希望各位這個地方你好好的利用。天天要用,一天24小時這個要求的太過分了,不過天天要用,這個基礎一定把他建立起來,其他的我們僅供參考,十六特勝,于四念處所起之觀行,始自調心,終至非想,這個非想地,非想非非想處地,地地有觀照,能發無漏善根,厭惡造惡之過失,故名特勝,有十六行,後面詳細說啦。

  

第叁個通明禅,于四禅四定及滅盡定的修學中,而起觀身、息心叁事之禅法,這個身息心叁個要合一,修此禅者,必通關身息心叁,故名通明,又此修此禅,能發六通叁明,故名通明。這個我們在六妙門裏面,我把這個部分融進去,本來六妙門我想把他擴大出來,把十六特勝給涵蓋進去,我想這樣修法,恐怕對各位來講負擔太重,因爲你還沒有基礎,我們就只修六妙門,不過這裏附送一個禮物通明禅一起給各位修,在這裏面,我們會告訴各位,十六特勝,爲什麼我想把十六特勝並進去呢?因爲這個六妙門可以說,他是觀身不淨,因爲通常我們講觀身不淨,都會講一講講到九想觀去了,也就不淨觀裏面去了,這個觀身不淨,是可以從這個六妙門裏面修,從這個數息法裏面修,不一定從白骨觀修,他是只屬于這個部分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的部分就可以從這裏擴大出來,從一法變成四法那就對了,可是這樣的話要跟各位指導,我看我說明都很累,大概沒有時間講那麼多了,我就把通明禅並進去,在我們數息的時候,從觀法開始,你從止法轉觀法的時候,就讓各位去觀身跟息合一,到由還法到淨法的時候,就變成身息心叁個合一,這個時候,六通叁明,他會逐漸顯現,那我們沒有講那麼清楚了,你不要又被暗示走了,暗示走的話,就變成催眠術了,這個後面是四念處啦,四念處跟這個十六特勝的修法是有點類似,這個地方講身念處,受念處,心念處,法念處,那麼把他轉成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個是應該來講是叫做總相念處,在別相念處的時候,就不一定是這樣觀了,他會變成,這個觀身那麼怎麼修,分開,觀受,那麼是怎麼修,要分開,大概都分四個階段。

  

觀心那我們要怎麼分開,也是四個階段,觀法也一樣,所以這個四念處一展開就變成十六特勝了,此四念處的觀法皆以智慧爲體,行者以此觀慧之力,安住于法上,即能産生正知見,到這個地方是一個過程的總說,這個過程雖然是這樣講,這每一個他都有他修法的再個別的過程,所以我們看,這個部分講到這裏我們叫宏觀,整個修行宏觀,大概讓你知道,那你只知道宏觀,你不會修,這樣講了,對,講的很好,也很多,也很具體,那麼這個時候假如只有宏觀的話,那你就變成只有知識,你沒有辦法實踐,那麼要實踐,那就要微觀,所以我們就境界看,你的宏觀一定要展開,不然你的心量不夠,那麼修行的下手處,一定要微觀,不但要微觀而且要非常微觀,那麼這個地方你要知道,從微觀來看修行的時候,一定要用對立法,從宏觀的立場來看修行的時候,要用圓融法,所以你假如對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模式沒有弄清楚,你會常常感覺到很奇怪,這個學佛人怎麼講都對,不是怎麼講都對,他不是跟你強辯,也不是跟你狡辯,因爲他語言模式,他的思維模式,你看,修行從微觀的下手處來講,就要用對立法,什麼對立呢,能所對立,心所對立,用這種對立,你才能破,不對立你不能破,但是他是指在這一方面,可是就宏觀來講,他不能對立,他要圓融,你不要說他高興講那樣,不高興講那樣,我們這裏是有很明確的標的,不是亂講的,不是我講就對,你講就不對,不是,這個標的要弄清楚,那你假如把這個語言模式跟這個思維模式沒有弄清楚的話,你沒有辦法進行,你一進行就會出問題。

  

所以爲什麼常常被罵,跟各位講,你被罵是在消業障,不是我喜歡罵人是在消你業障啊,不是這樣的,是因爲你在這兩個立場當中,你會弄不清楚,弄不清楚,跟你講,慢慢講,那你又會進入狀況,可是還給你的時候,你又不進入狀況,這個叫做雖有觀慧不能覺了故,跟你慢慢講,那你就知道,還給你,你就不知道,那這個時候最好就是給你警覺性,所以通常就用呵斥的方法,這個老家夥,老是這樣不講道理,告訴你,不是不講道理,是跟你講道理,你就會雖有觀慧不能覺了故。那假如沒有道理的話,那你就會帶著警覺性,會帶著警覺性,那要不要隨你,所以你要學佛,要修法,要得道,你就要用修法得道的方法,那你想要在世間得安慰,讓人家給你好看,那你就用那一法,那一法爲什麼修久了也不能成就,有啊,我有觀慧啊,可是就不能覺了分明,所以在適當的時機,常常給大家一種鞭策,一種呵斥,換句話說就是要給你難看,不能常常給你好看,常常給你好看,你那個我執,自尊心傲慢會在那邊障道,那給你難看,就看你的福德因緣跟善根了,一次難看受不了了,那就再見了,你有那個福德善根,幾次難看,那你就破無明,關鍵就在這裏啊,那你受不了,那我也沒辦法。你受得了,那是你的,不是我的,關鍵是在這個地方,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,我們要能夠了解,到底我們要做什麼,我們在做什麼,這個部分要能夠很懇切的把他確定起來。

  

我們今天跟各位講到這裏,下面這個地方這個字稍微改一下,修入禅定的過程,你看,這叁行排在這裏,根本看不出來那是另外一段,這個字體要改一下,這修行,我們從實修的立場來看,從行門的立場來看,我希望各位能夠建立這樣的一個觀念,行門的立場跟解門不同,我們在講習中常常這樣附帶的帶過去,帶過去,大家都好想也聽過了,講的時候都知道啦,師父所講都對啦,等到境界來的時候翹翹倒而已,那時候都不對,那這個差別在哪裏,你要去命定一個目標,其實我跟各位講,從宏觀立場,從微觀立場,這已經對立起來了,有宏觀有微觀就不對了,對不對,無有二法,但我們方便法,這樣講,是讓你好破,破我的盲點在哪裏,講心法跟色法對立,是破你的一合相,我的合相要破,那有很多合相的部分,合相的部分都是有爲法,那要破合相你最好是對舉,我通常是不講對立,因爲我們要化對立爲圓融,所以叫對舉法,能所對舉,不叫能所對立,能所本身不對立,他就是一體的,我們把他對舉的意思是讓你看清楚,看清楚你會把那個合相破了,合相一破,你就證了,那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講行布圓融也是對立啊,對舉的目的你要知道,行布跟圓融是一體的,所以我們又把他變成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所以宏觀微觀是一體的,所以生命是全方位的原因就在這裏,他的整體性的情況也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能夠看的出來,那麼修行在這部分就讓你用心了,我跟各位提示開導也只能講到這個地方,剩下來就是你自己用功的地方,用功就是你的,我們一個口頭禅就是你的歸你的,不會跟你抽傭金,你放心。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
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