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都很平常的,像我们这种凡夫啊,平常平常,平常心是道,谈了差不多一个多钟头,我就发觉,奇怪,跟他讲来讲去,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,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,不是凡夫啊就是平常,我说你真的那么平常吗,他说是啊,本来就很平常,你看太阳出来也平常,我们喝茶也平常,我说是啊,平常,既然那么平常为什么还要一直平常,当你一再强调平常的时候,你这个人就不平常了,你一直强调你是凡夫,你意思就是我不是凡夫,那这种状况就告诉我们说,他借着平常跟凡夫在告诉我们说他是很不平常的,他也是很不是凡夫的,这简单的跟你讲就是这样。
那这个就是他的一种伪装,一种掩饰,学佛人要注意啊,要留意啊,我们常常用这种专业术语,在自己欺骗自己。有记,刚才讲无记,现在讲有记,云于所观境界中,清楚明白,所观境界,你要看的很清楚,那我们现在,对这境界不清楚,现在我们讲说,在日常生活中,要看的清清楚楚,那也只好这样讲了,因为他讲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这些,这个是一个媒介,透过这些媒介,日常生活的部分不是看的清楚,是要穿透,要穿透,像各位领执事做事,扫地,你要想说,这一期,我领这个执事扫地,在这一期当中,我要透过扫地证阿罗汉,这个才是这里所讲的清楚明白,所以这里地方讲的清楚明白,用我们的话来说应该是指穿透,要非常的透彻了解那个才对,换句话说,透过这么一个媒介,我要达到波罗密那个目标,这个才叫清楚明白,不然不算,那我们都从语言文字上去解释了,这个汉朝人讲的,跟我们现在讲的,那个意义已经有很大差别了。
这个根本净禅乃利根凡夫,跟外道等,在佛出世之前他们就修了,就已经修了,这里讲的佛出世前,我们应该要说,是你还没有学佛之前,这个语言的表达方式要知道,并不是说在三千年前或者四千年前修的,才叫做佛出世之前,在我们来讲也一样,你还没有正式学佛修行之前,你就可以开始有这种运作,那都叫做佛未出世之前,因而他发有漏智,故名世间禅,但逢佛出世,这个地方我特别讲,或逢,或遇,或值佛法,不一定遇到佛了,但是你开始学佛就算了,则得直发无漏智,在这之前不知道,我们发的有漏智,现在我们学佛了,那你就发无漏智,那各位还没有学佛之前,你在修行啊,只是那个时候,你不会发无漏智。
所以以前有个朋友,我到高雄去找他,他在高雄地区是很有名的人,三家银行的理事长,他不叫董事长,他是信用合作社,好多家工厂,他跟我讲,你都不知道我好忙啊,我说忙啊,忙念佛啊?他说,你不知道,我每天回家,我就要记得一件事,我说什么事,他说,我都一定要买一点点心回去给我妈妈吃,我知道他在跟我特别强调他很孝顺,我说好了,那这个忙过了,你就可以静一静,他说,我实在是想赶快死,我说干嘛,他说我希望我死了以后,下辈子能够成为树上那个小鸟,我说成小鸟干嘛,他说,可以唱歌,我说你若当小鸟,我用弹弓,他就看我,瞪一瞪,那这样当小鸟,也很危险,我说我们现在先签约,当你被我打下来的时候,你不要骂我,人在忙碌当中,他也想修行,但是他没有目标。因为他现在受到很多的束缚,我常跟各位讲,这个没钱的人只有一个烦恼,有钱的人有无量的烦恼,他就有无量的烦恼,这些烦恼过后,他很想当树上的小鸟,因为他很像唱歌,一直唱不起来,他的车上有很多录音带跟CD,但是他每次上车一开车,根本就没有心听,所以他从来也不会开,他不会听音乐,他很想唱歌,可是他不会唱,又不会听,因为他一上车,虽然一面在开车,他还是一面在烦恼,根本就没有心去听歌,所以他想说要当小鸟,那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。他有目标,那个目标还是盲目的,当人以后要去当小鸟叫做快乐,你想真的吗,刚好那时候他开到一个市场边,有人卖烤小鸟,我说你是那一只,他说对啊,当小鸟也不见得好啊,是啊,这是盲目的现象,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之前,几乎都跟这种状况一样,那对吗,那不一定对,那不一定错,也不一定对,只是这个时候是盲目的。
现在逢佛,那当然可以发无漏智,以味禅之纯有漏殊别,根本味禅是纯有漏,根本净禅是亦有漏亦无漏,可以有漏也可以无漏,就是不太纯,下大雨就漏了,下小雨就不漏,所以叫做净禅,故世间禅者,有纯,纯有漏,以及亦有漏亦无漏两种,然不论何者,均需无漏智之导引,始有可能转有漏智成无漏智,他需要有无漏智的导引才有可能转,若直发无漏智心,而无有漏世间的实观集厌离心为基础,此无漏智心在今日杂讯时代中,可能是空心智,非真实无漏智,你可能只是在语言上讲的而已,只是语言上讲的,就像那一天谁来打七的时候讲,我在哪里,我们是修真实无漏智,什么叫修真实无漏智,真实无漏智不是你修的,“我们是修出世间禅”,吹牛比较快啦,你没有这个基础,你怎么修出世间禅,所以你要从这里来,我们看六妙门,数随止观还净,依此六法,开发万行,降魔成道,这个开发万行,从这六法当中开发万行,你一切行可以从这六法开始,这六妙门是基础,那现在你看看我们台湾学佛的人,从听经开始学佛,到死还在听经,我告诉各位,听经学佛不会成就,你不要想说从这里开智慧,你一定要有真实行做基础,听经学佛很好,假如听经学佛能够有这个数随止的基础,那你听经真的可以起妙用,现在讲经的那么多,听经的动不动就好几万,听说林口体育场一讲经就是五六万人在听,那讲的那么多,请问哪一个在听经的时候开悟了,开悟就好了,不要说证悟了,开悟都没有如何证悟呢?为什么没有,因为没有行的基础。
这个基础不架起来,那么你所盖的房子都是样品屋,知道吗,你把地基打下去以后,盖起来的房子那才能住,那才是真的房子,不是样品屋,你去看看这个差别,现在我们修行也一样,你这个行的基础没有,听经的部分那都是样品屋,不是真实的,所以行法一定要进行,为什么我们没有这种任何这样的经验,硬是一定要把他弄出一个行法堂出来,就是要给各位行的基础,所以希望各位这个地方你好好的利用。天天要用,一天24小时这个要求的太过分了,不过天天要用,这个基础一定把他建立起来,其他的我们仅供参考,十六特胜,于四念处所起之观行,始自调心,终至非想,这个非想地,非想非非想处地,地地有观照,能发无漏善根,厌恶造恶之过失,故名特胜,有十六行,后面详细说啦。
第三个通明禅,于四禅四定及灭尽定的修学中,而起观身、息心三事之禅法,这个身息心三个要合一,修此禅者,必通关身息心三,故名通明,又此修此禅,能发六通三明,故名通明。这个我们在六妙门里面,我把这个部分融进去,本来六妙门我想把他扩大出来,把十六特胜给涵盖进去,我想这样修法,恐怕对各位来讲负担太重,因为你还没有基础,我们就只修六妙门,不过这里附送一个礼物通明禅一起给各位修,在这里面,我们会告诉各位,十六特胜,为什么我想把十六特胜并进去呢?因为这个六妙门可以说,他是观身不净,因为通常我们讲观身不净,都会讲一讲讲到九想观去了,也就不净观里面去了,这个观身不净,是可以从这个六妙门里面修,从这个数息法里面修,不一定从白骨观修,他是只属于这个部分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的部分就可以从这里扩大出来,从一法变成四法那就对了,可是这样的话要跟各位指导,我看我说明都很累,大概没有时间讲那么多了,我就把通明禅并进去,在我们数息的时候,从观法开始,你从止法转观法的时候,就让各位去观身跟息合一,到由还法到净法的时候,就变成身息心三个合一,这个时候,六通三明,他会逐渐显现,那我们没有讲那么清楚了,你不要又被暗示走了,暗示走的话,就变成催眠术了,这个后面是四念处啦,四念处跟这个十六特胜的修法是有点类似,这个地方讲身念处,受念处,心念处,法念处,那么把他转成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个是应该来讲是叫做总相念处,在别相念处的时候,就不一定是这样观了,他会变成,这个观身那么怎么修,分开,观受,那么是怎么修,要分开,大概都分四个阶段。
观心那我们要怎么分开,也是四个阶段,观法也一样,所以这个四念处一展开就变成十六特胜了,此四念处的观法皆以智慧为体,行者以此观慧之力,安住于法上,即能产生正知见,到这个地方是一个过程的总说,这个过程虽然是这样讲,这每一个他都有他修法的再个别的过程,所以我们看,这个部分讲到这里我们叫宏观,整个修行宏观,大概让你知道,那你只知道宏观,你不会修,这样讲了,对,讲的很好,也很多,也很具体,那么这个时候假如只有宏观的话,那你就变成只有知识,你没有办法实践,那么要实践,那就要微观,所以我们就境界看,你的宏观一定要展开,不然你的心量不够,那么修行的下手处,一定要微观,不但要微观而且要非常微观,那么这个地方你要知道,从微观来看修行的时候,一定要用对立法,从宏观的立场来看修行的时候,要用圆融法,所以你假如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没有弄清楚,你会常常感觉到很奇怪,这个学佛人怎么讲都对,不是怎么讲都对,他不是跟你强辩,也不是跟你狡辩,因为他语言模式,他的思维模式,你看,修行从微观的下手处来讲,就要用对立法,什么对立呢,能所对立,心所对立,用这种对立,你才能破,不对立你不能破,但是他是指在这一方面,可是就宏观来讲,他不能对立,他要圆融,你不要说他高兴讲那样,不高兴讲那样,我们这里是有很明确的标的,不是乱讲的,不是我讲就对,你讲就不对,不是,这个标的要弄清楚,那你假如把这个语言模式跟这个思维模式没有弄清楚的话,你没有办法进行,你一进行就会出问题。
所以为什么常常被骂,跟各位讲,你被骂是在消业障,不是我喜欢骂人是在消你业障啊,不是这样的,是因为你在这两个立场当中,你会弄不清楚,弄不清楚,跟你讲,慢慢讲,那你又会进入状况,可是还给你的时候,你又不进入状况,这个叫做虽有观慧不能觉了故,跟你慢慢讲,那你就知道,还给你,你就不知道,那这个时候最好就是给你警觉性,所以通常就用呵斥的方法,这个老家伙,老是这样不讲道理,告诉你,不是不讲道理,是跟你讲道理,你就会虽有观慧不能觉了故。那假如没有道理的话,那你就会带着警觉性,会带着警觉性,那要不要随你,所以你要学佛,要修法,要得道,你就要用修法得道的方法,那你想要在世间得安慰,让人家给你好看,那你就用那一法,那一法为什么修久了也不能成就,有啊,我有观慧啊,可是就不能觉了分明,所以在适当的时机,常常给大家一种鞭策,一种呵斥,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你难看,不能常常给你好看,常常给你好看,你那个我执,自尊心傲慢会在那边障道,那给你难看,就看你的福德因缘跟善根了,一次难看受不了了,那就再见了,你有那个福德善根,几次难看,那你就破无明,关键就在这里啊,那你受不了,那我也没办法。你受得了,那是你的,不是我的,关键是在这个地方,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,我们要能够了解,到底我们要做什么,我们在做什么,这个部分要能够很恳切的把他确定起来。
我们今天跟各位讲到这里,下面这个地方这个字稍微改一下,修入禅定的过程,你看,这三行排在这里,根本看不出来那是另外一段,这个字体要改一下,这修行,我们从实修的立场来看,从行门的立场来看,我希望各位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观念,行门的立场跟解门不同,我们在讲习中常常这样附带的带过去,带过去,大家都好想也听过了,讲的时候都知道啦,师父所讲都对啦,等到境界来的时候翘翘倒而已,那时候都不对,那这个差别在哪里,你要去命定一个目标,其实我跟各位讲,从宏观立场,从微观立场,这已经对立起来了,有宏观有微观就不对了,对不对,无有二法,但我们方便法,这样讲,是让你好破,破我的盲点在哪里,讲心法跟色法对立,是破你的一合相,我的合相要破,那有很多合相的部分,合相的部分都是有为法,那要破合相你最好是对举,我通常是不讲对立,因为我们要化对立为圆融,所以叫对举法,能所对举,不叫能所对立,能所本身不对立,他就是一体的,我们把他对举的意思是让你看清楚,看清楚你会把那个合相破了,合相一破,你就证了,那关键就在这个地方,讲行布圆融也是对立啊,对举的目的你要知道,行布跟圆融是一体的,所以我们又把他变成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,所以宏观微观是一体的,所以生命是全方位的原因就在这里,他的整体性的情况也在这个地方,我们要能够看的出来,那么修行在这部分就让你用心了,我跟各位提示开导也只能讲到这个地方,剩下来就是你自己用功的地方,用功就是你的,我们一个口头禅就是你的归你的,不会跟你抽佣金,你放心。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。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