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國語就不太像,那個叫修死的,不會活用,死守在某一個地方。所以你一定要跟善知識、跟同修共修。然後看看,我的這種狀況對不對,你才看得出來,不然一定會偏差。這個是叁緣念當中,也附帶跟各位講的一個原因。

  下面它是分別,禅有叁種,一種是世間禅,一種是出世間禅,一種是世出世間禅。那麼這裏叫作,出世間的上上禅。這些名字,後面我們都有定義,這裏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了,那給各位作參考就好。這個禅修的各種名相,我們簡單的跟各位講一下。這個第四十頁,禅那,心定一境而觀察、慎思、審別、思慮之謂。這個我們就這樣子講,這個觀察、慎思、審別、思慮,這個部分,都必須在實際禅修當中,那你才會體會得到。你要注意,我從正行上面,跟各位分二部分來講,一個叫技術面,技術是很簡單的,技術,不是算一、二、叁、四,因爲這個兩個技術(計數),我們都用到了,一個計數是計算1234的數目,叫計數。一個是。。。。 技術啦,那個技術,是從技術層面來看的。那一個呢,是從工程面來看的,從技術面來看,就是數息。你先看到呼吸的狀況,然後就這個狀況一個循環算1,第二個循環算2,第叁個循環算3,這是第一個階段數法的時候,是這樣計數的。這個時候,不是只有這樣子。它的工程面,是在作什麼呢?就是所謂觀察、慎思、審別、思慮。像各位又要坐香,禅坐叫坐香。然後要跑香,跑香就是起來跑步。這個坐香,叫作靜。在靜的時候,你的呼吸狀況是什麼樣,你要弄的很清楚,你要注意喔,注意鼻息,只是技術面而已。對于息入息出,你要看得很清楚,這是第一個。

  第二個,跑香的時候是動的,動的呼吸狀況,是什麼狀況,你要很清楚。大概從這個傳統佛教的立場來講,它是這樣講。靜坐的時候,那個呼吸,叫長呼吸。在跑香的時候,因爲你在運動,所以叫短呼吸。那用我們的話來講,坐禅,就是坐香跟跑香,是一個動,一個靜。那麼靜態的呼吸,跟動態的,這二個呼吸,有什麼不同。這個第一個階段,數法的時候,那你要去觀照得很清楚。那麼去看這呼吸長短、動靜之間,呼吸變化,對身體的影響的部分,就是整個數、隨、止叁法在修行的。這個就是觀察、慎思、審別、思慮。禅修,不是不動坐在那裏就好了,呼吸,所有呼吸的一切相,種種相,都要弄得很清楚。呼吸的因,呼吸怎麼來的,呼吸的果,呼吸以後産生什麼效果,要把它弄得很清楚。各位你會覺得,這沒來聽都沒事,一聽了,都有事。這個師父所講的,都和人家不一樣。我到別的地方去坐,都這樣坐下去就好了,他就叫我不要想,什麼都不要想。我告訴你,什麼都不要想就不對,六祖惠能大師,他了不起就在這裏,空心靜坐,百不思維,是名邪道。邪道,不對的。他也不是叫你亂想,妄想、思維、推理,不是。就只有這麼一個,息入的時候,你的感覺怎樣,息出的時候,你的感覺怎樣,你要有那種感覺。沒感覺,你的肺部像個空氣箱一樣,以前人家打鐵店那個鳳鼓,你的肺部跟風鼓一樣,那看那個有什麼用。不是,真正作用是在這個地方。這個審慮的地方,觀察的地方,才是你要成就的。要不然哪個人,事業失敗了,或者昨天被倒了二千萬,他現在坐在哪裏也一樣,你知道嗎,腦筋一片空白,要哭也哭不出來,叁代累積,一代清光。從爺爺開始到爸爸到我這一代,叁代認真積蓄,總共存了二千萬,但是爲了投資某某,結果現在變成金光黨的股東。那個時候你看看,他坐在那裏,那跟你的數息差不多啦。差不多啦,腦筋一片空白,那個不叫禅。

  禅在這裏怎麼修,你要注意去看看,我們先跟各位講,你先把這種觀念建立起來,你不要把外面錯誤的觀念帶進來。這裏要你入禅定,要你證解脫,跟外面的那種情況不一樣,所以不要把雜訊帶到這裏來。禅乃色界天人所屬之心德,與欲界的散亂、妄想、煩惱、占有之心有別,色界跟欲界的這種心德,不一樣。故禅那之體,乃爲寂靜,而亦具有審慮之作用,若欲界人修此禅那,則死後必生于色界四禅天之中,四禅之天中,就是你修到禅定了,你修到初禅的,就升初禅天,修到二禅的,就升二禅天,修到四禅的,就升四禅天,這樣。那你要是再加無漏智心的話,那就出叁界去了。佛子,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,你進入禅定以後,發無漏智來修。故欲成就大菩提,必先脫離此欲界生而得的散心妄念,才有可能。所以你首先要脫離欲界的這一種妄念跟欲望,然後得四禅天的任何一禅都可以,然後,從這個基礎上,去發無漏智,這個才是出離之妙道。各位要了解這個關鍵,不要一直想說,我們要出叁界,爲什麼要入禅定,爲什麼要升到四禅天去。那不是要你升四禅天,你要先有禅定的基礎,沒有禅定的基礎,你怎麼修都難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會給你這二個法,一個按照這個次第來的,那麼一個呢,就是我們北傳佛教的那種禅修的方法。兩個基礎,一個爲經,一個爲緯。經緯交織,讓你去自己得成就。

  這個地方講,一心考物爲禅,此爲色界天之心德,一境靜念爲定,此爲無色界之心德,這二個不一樣。在一心考物,爲什麼叫一心考物呢,因爲你從鼻息的訓練當中,你會起觀,觀,它會産生化境。化境産生的時候,那就是你所謂考物的地方。因爲有化境,所以有形相,所以色界天的人,有形有相。無色界的人,連色都沒了,連形相都沒有了。所以他叫一境靜念,在那個境界中,想當中,它不起作用,他有想。色界呢,是有相,那個無色界呢,無相,但是有想,所以它還有心念存在,所以這個都是這個部分的不同,各位還沒有到達這種境界,你是體會不到,你只能夠從文字上去區別而已。心德是那實際存在的狀況。欲界衆生多煩惱,散心妄念,故缺禅定的心德。此四禅四定,爲世間法、佛法、外道、凡夫、聖人之所共通,這個四禅八定,是通外道法的。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等所證的無漏定,爲出世間法,非爲叁界內所屬之心體所具有。這個地方告訴我們,這無漏定是出世間法,它的心體,跟叁界內的心體不一樣,你要知道,你要學什麼,要先把這個弄清楚。我們所學的跟這個不一樣,可是你要在這個基礎上。

  你從欲界,直接要橫出很難,因爲你障礙太多,所以我們通常都先到色界,從色界修出去,這樣才快。問題是色界天的人,有很多人就跟各位一樣,你會遇到很多勸他學佛,他不願學的人一樣,因爲他沒有學佛的因。色界的人也一樣,他不是人不好,因爲他根本,本來就修外道法,他沒有發無漏智,就像你現在跟家人、跟不、朋友講佛法一樣,智慧一斤值多少錢,覺悟,覺悟。。又不會使我賺錢,那我爲什麼要學。那你跟那種人,那就叫做沒戲唱。同樣的,色界。我們能夠進入色界,要橫出叁界,那是很快很快,那你不進入色界,不可能,你去注意看看。念佛人常講,他橫出叁界,我告訴你,他沒到一心不亂,就是沒辦法橫出去。所以叫作橫豎一擺,他橫不出去。要到一心不亂,它本身就是禅定,問題是,我們透過正式的科班訓練,你要達到禅定很快,你不經過科班訓練,你用壓抑的種種方法,要達到一心不亂,那會很辛苦。我們再看下面,欲得禅,必離欲界的散亂跟煩惱,欲得定,必斷色界的煩惱及色界的牢籠。欲得無漏諸定,必絕無色界之煩惱。這個是次第講,那不一定如此啦,像無漏定,不一定要絕無色界,當然這樣總說,從無色界的煩惱斷的話,那色界跟欲界的煩惱也都斷了,這個本身也對,可是我們要得無漏定,你只要離開欲界的這種散亂煩惱,就可以從這裏橫出了。那就不一定要到無色界以後,再修無漏定。所以這個它有個次第、有圓融,我們叫作行布圓融。

  再下面,此中禅在最初,禅是這種狀況當中的第一個。一個禅,一個定,一個無漏定,它分這叁個部分,所以說禅在最初,不論通稱、總稱,簡稱都叫禅。就是說,這叁個部分,統統叫禅就對了。禅不惟諸定之根本,更爲發天眼、天耳等通力,也依此禅。且禅有審慮之用,故觀念、真理,也必依于禅,是故禅爲修道之要津也。是故所謂禅者,澄靜心念,曰世間禅。掃除心念,絕諸妄想,清淨作用,用而無失,即曰出世間禅也。差別在這裏喔,我只要沒有煩惱就好了,那進入這個色界,就沒問題,但是要把心念,統統掃除掉,使它的清淨發揮作用,用而無失,那就是出世間禅。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
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