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雲繼夢和上講經
華嚴禅行法--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
我們是從行徑開始講,四十二頁是嗎?這是一些對我們來講應該要說是常識、一些概念,這個名稱,一個學佛者來講,他應該要有所了解,但是你不見得這些都修,你要修這些,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跟相當大的功夫,譬如說38頁這邊講的叁種禅,有個根本味禅跟根本淨禅,出世禅呢要有觀、練、熏、修,這是按照修行的次第來講,他有深淺,那麼出世間的上上禅,這個是九種大禅,這些名稱都很多了,我們不詳細跟各位詳細講,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講的是,42頁這邊,根本味禅,他包括什麼,他有幾個基本行法我們跟各位做一個介紹,那你有到某些階段,你自已會用上去,我跟各位講是實際修行的部分,不光聽一聽就好,到時候你在運用的時候,你就用得上,不然你不知道怎麼修,但是你現在不一定都要這樣修,現在初學不一定都修,可是你在一門成就以後,那麼這些法門都很好用。
這個根本味禅又叫十二門禅,他分叁品,第一個是四禅,第二個是四無量,第叁個是四空,就是四禅八定,從四禅定到四空定之間要再修這個四無量心,慈悲喜舍的部分,那麼這裏面第一個就是我們所講的這個四禅,四禅,我們跟各位要求的是,第一個初禅定,你一定要達到。那天不知道有誰講,我們不是要求了生死出叁界嗎,爲什麼要修叁界內禅,那我告訴你,你要是在欲界裏頭,你什麼都別想了,你除了修的很多的欲望跟妄想以外,根本不可能出叁界,你一定要先有初禅定,把那一種妄想心,混亂複雜的心境平靜下來,才有可能尋求出離,假如沒有的話,是很不可能的,所以第一個我們要求你最少要到達初禅定,這個很麻煩,沒有錯,但是呢,你不可免,絕對不可免。
就像我們,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,叫我們再去學中國字,那你會覺得很麻煩,我相信現在喇嘛在學中文,他就遇到這個問題了,那個注音符號以外啊,還要寫那個方塊字,那麼小小的一個地方,我們不要講什麼,人類用的最多的字就是“我”,那個“我”你看有幾個筆畫,那要那麼一點一點一點,只有那麼一點點而已,點了好幾點,一直點,你去看看,現在叫你再去學這個,你會覺得很沒有意義,可是這個基礎你要有啊,你不會寫,不認識字,這麼一本書就根本都是天書了,對你來講一點意義都沒啦,你這個基礎一定要有,所以初禅定的這個基礎一定要學起來,不要嫌麻煩,這沒有辦法的,所以說越早學佛是越方便,你有很多的時間說好,就把他學起來,你越晚學佛,越沒有那些時間,學了初禅定,我告訴你,很用功啊,也差不多要叁年啦。當然了,有人可以說七天就可以入初禅了,那是你嘴巴講的入出禅比較快,那一句話就可以入了,我說入就入了,問題是嘴巴入了,身體沒有入,所以一定要下個功夫,很討厭沒有錯,這一關一過,那其他講起來你都很輕松,這一關一過,那其他講起來你都很輕松,這一關不過,那你要講任何禅修的部分,學佛修行的部分,那你都是空口說白話,都是沒有意義的,都是不相應。
所以他的定義,厭欲界之散亂者,修四禅,欲求大福者,修四無量,厭形色牢籠拘限者,修四空,看人家福報那麼大,那你心量就放大一點,不要那個小心眼,小鼻子小眼睛,什麼都在那個點上跟人家計較,人家有能力,你就眼紅,人家一做錯,你就很高興,“你看我就知道他就會出錯”,你那個小老鼠就在那邊等著,等著貓掉下來,然後你就很高興,你看我終于等到他跌倒了,那這種人,一點福報都沒有,你要懂得贊歎,喜呀,隨喜贊歎啊,你福報才會出來,布施,是,你會布施有大福報,你沒有隨喜心啊,你那個福報就是一般算命先生講的“有財無庫啦”財很多,過路財神,你所修的福報啊,下輩子就是銀行裏面的行員,每天算很多錢,沒有一張是你的,進進出出很多,有沒有,福報真大,沒有一張你自己的。
所以你要有這種喜心,尤其是隨喜心,慈悲喜舍自己看看,這個十二門禅,叁品十二門,爲出生一切出世間善法之所依,故名根本,但是這個味禅,根本是沒有錯,但是他有叁種,有不清楚的,哪叁種呢,第一個,雖有觀慧而不覺,所以叫隱沒,于此禅定中而生愛味,有愛味,就是會喜歡,樂處寂靜,樂阿蘭若,內守悠閑,這個都有愛味,就有貪染,所以叫做有垢,第叁個于所觀境界不能分明,故名無記,你對境界不清楚,那你就不一定會上得了喔,要注意啊,這個修行中的幾個關鍵啊,這叁個隱沒,有垢,無記,你要特別注意,真正修行的就知道,你不修行,聽到這個名詞都頭大,從來沒聽過的術語啊,要是在修行中,這些都是境界,他不是詞彙,你有觀,有沒有觀,所以很多人說他有什麼境界,什麼境界,尤其在講夢境的時候,都是有觀,不覺啦,師父我昨天夢到什麼,你去注意看看,“我夢到佛來”,我說什麼佛,有多大,他可以從這邊比到這麼大,到底是這麼大還是這麼大,爲什麼,他不覺啊,你問他說,那眼睛是藍色的還是黑色的,想一想老半天,“沒有注意叻”,有沒有,有觀啊,佛來了,他都看到了,但眼睛是長的什麼樣子,那是西方佛還是東方佛,看清楚嘛,你再問他鼻子長的什麼樣子,想一想,又像連戰呢,又像李登輝,搞不清楚,鼻子長成什麼樣子,那個叫什麼觀呢,這個叫隱沒,那都是一種錯綜複雜的一種綜合概念,不見得正確。
這個修行以後容易有垢,這是一般禅定會有的,我們跟各位講那舒服禅就是這一點,他不但很淺,而且他很容易叫你趕快産生執著。這個是所有修學禅定當中最嚴重的弊端,但是這些舒服禅就是要給你這個弊端,然後就有很多人願意一千萬,兩千萬給他,這個叫做花錢挖墳墓,樂的要死,對不對,真的是樂的要死,修學禅定就是要棄舍,他剛好相反,所以說這個地方在知見上已經嚴重的偏差跟錯誤,第叁個,所觀境界不能分明,這個各位沒有修行,你不知道,我們數息到數隨止都是在觀鼻息而已,從觀法開始,就要把鼻息做轉化,我觀不是觀鼻息了,那個時候的注意力,開始要去觀那個化境,化境要很清楚,隨著化境境界的提升,那你就從初禅,二禅,叁禅一直上去了,關鍵在這個地方,修了老半天,那個境界你還是這個樣子,你就是沒有進步,那這個只有到有那個功夫的時候才有辦法跟你講,你沒有那個功夫,沒辦法講,這個是行上面真正的問題。
此根本味禅是外道凡夫,厭下地,欣上地者,修六行觀而得之禅味,這個都是修六行觀了,或佛弟子以八聖種修之,皆因發有漏智心,非發無漏智心而得之,故名世間禅,這是後來的人統計出來的,佛陀在開導衆生以後,那麼這些大德,他們有了成就,第一代第二代還不見得會弄出這一句話的結論出來,這是大概以後,最少要兩叁百年以後,才會出現這個結論的,佛陀那時候他不會這樣講,你放心,他不會這樣講,要講這句話已經你我分的很清楚了,已經分的很清楚了。
什麼叫六行觀,厭下地,欣上地,你把這裏面的六點把他記一下,我們看看,六行觀我特別把他列出來給各位做參考,外道之六行觀又雲厭欣觀,乃以有漏智,次第斷下地惑的方法,這個定義很明顯了,約叁界分爲九地,比較下地與上地的粗妙,下地粗,上地妙,九地當中一地比一地更妙,越上面就越妙,越下面就越粗,那麼這個地方講,下地怎麼粗呢,下地者,粗也,苦也,障也,那麼先從我們這個五趣雜居地開始看,粗也,苦也,障也,你不要看這個人很漂亮,你把他看一下,再看清楚,根本就不漂亮,一個臉,你拿放大鏡一看,都是凹凹凸凸的,跟月亮的表面差不多,遠遠看,月亮是圓圓的,你近近看,就像麻臉一樣,我們也一樣啊,差不多了,你注意看,就會發現粗也,苦也,障也,那麼初禅地呢,第一個就初禅地,我們從這個地方一比較啊,那你來看五趣雜居地,觀之而起厭離之心,先厭下地,然後欣上地,那麼初禅比我們這裏好在哪裏呢,靜也,妙也,離也,這個用靜妙離來對治粗苦障,這個叫做六行觀,下地有叁個狀況,粗也苦也障也,上地呢,有叁個好處,那就是靜也妙也離也,用靜妙離來對治粗苦障,這樣一地一地比較,用這樣的修法,這個本身它就有觀的作用,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觀,你不要無觀,坐在那裏,這個百不思量,心裏空空蕩蕩的,那個不對。
所以他這一觀,就生起對上一地,而有這個欣樂之心,厭下地所以起出離之心,欣上地而起樂之心,因爲有樂,所以有愛味,叫做有垢,有沒有,這已經講的很清楚了,故依此厭欣之力,次第斷下地之惑纏,而得上地之妙樂,一地一地這樣轉化,“依以下上對望之厭欣之力,不能斷第九有頂地之惑,因爲第九地有頂地,上面就沒得比了,以彼無更宜對此之上地故也,故欲斷有頂地之惑,必依無漏智,你要斷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這種惑的話,那你只有依無漏智的苦集滅道才能夠完成,但是你要知道,到有頂這裏是很微細的,不是我們現在所能講的,現在以你我凡夫之見,這個非想非非想是什麼狀況,你根本想不出來,因爲你一想就有想了,你不是非想了,對不對,你不想,又非非想了,那你就兩頭都不是,所以他這個定義已經定的很好,非想又是非非想,所以不是我們所能想,那這個只有你所行,靠你的行法,那個行願力到這個地方,你自然你會知道,那這已經非常微細了,我們這些同修,我在跟大家做這種訓練,始終搞不好,我弄了一套餐盤給你用,沒有一次是及格的,爲什麼,…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