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云继梦和上讲经
华严禅行法--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
我们是从行径开始讲,四十二页是吗?这是一些对我们来讲应该要说是常识、一些概念,这个名称,一个学佛者来讲,他应该要有所了解,但是你不见得这些都修,你要修这些,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跟相当大的功夫,譬如说38页这边讲的三种禅,有个根本味禅跟根本净禅,出世禅呢要有观、练、熏、修,这是按照修行的次第来讲,他有深浅,那么出世间的上上禅,这个是九种大禅,这些名称都很多了,我们不详细跟各位详细讲,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讲的是,42页这边,根本味禅,他包括什么,他有几个基本行法我们跟各位做一个介绍,那你有到某些阶段,你自已会用上去,我跟各位讲是实际修行的部分,不光听一听就好,到时候你在运用的时候,你就用得上,不然你不知道怎么修,但是你现在不一定都要这样修,现在初学不一定都修,可是你在一门成就以后,那么这些法门都很好用。
这个根本味禅又叫十二门禅,他分三品,第一个是四禅,第二个是四无量,第三个是四空,就是四禅八定,从四禅定到四空定之间要再修这个四无量心,慈悲喜舍的部分,那么这里面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这个四禅,四禅,我们跟各位要求的是,第一个初禅定,你一定要达到。那天不知道有谁讲,我们不是要求了生死出三界吗,为什么要修三界内禅,那我告诉你,你要是在欲界里头,你什么都别想了,你除了修的很多的欲望跟妄想以外,根本不可能出三界,你一定要先有初禅定,把那一种妄想心,混乱复杂的心境平静下来,才有可能寻求出离,假如没有的话,是很不可能的,所以第一个我们要求你最少要到达初禅定,这个很麻烦,没有错,但是呢,你不可免,绝对不可免。
就像我们,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,叫我们再去学中国字,那你会觉得很麻烦,我相信现在喇嘛在学中文,他就遇到这个问题了,那个注音符号以外啊,还要写那个方块字,那么小小的一个地方,我们不要讲什么,人类用的最多的字就是“我”,那个“我”你看有几个笔画,那要那么一点一点一点,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已,点了好几点,一直点,你去看看,现在叫你再去学这个,你会觉得很没有意义,可是这个基础你要有啊,你不会写,不认识字,这么一本书就根本都是天书了,对你来讲一点意义都没啦,你这个基础一定要有,所以初禅定的这个基础一定要学起来,不要嫌麻烦,这没有办法的,所以说越早学佛是越方便,你有很多的时间说好,就把他学起来,你越晚学佛,越没有那些时间,学了初禅定,我告诉你,很用功啊,也差不多要三年啦。当然了,有人可以说七天就可以入初禅了,那是你嘴巴讲的入出禅比较快,那一句话就可以入了,我说入就入了,问题是嘴巴入了,身体没有入,所以一定要下个功夫,很讨厌没有错,这一关一过,那其他讲起来你都很轻松,这一关一过,那其他讲起来你都很轻松,这一关不过,那你要讲任何禅修的部分,学佛修行的部分,那你都是空口说白话,都是没有意义的,都是不相应。
所以他的定义,厌欲界之散乱者,修四禅,欲求大福者,修四无量,厌形色牢笼拘限者,修四空,看人家福报那么大,那你心量就放大一点,不要那个小心眼,小鼻子小眼睛,什么都在那个点上跟人家计较,人家有能力,你就眼红,人家一做错,你就很高兴,“你看我就知道他就会出错”,你那个小老鼠就在那边等着,等着猫掉下来,然后你就很高兴,你看我终于等到他跌倒了,那这种人,一点福报都没有,你要懂得赞叹,喜呀,随喜赞叹啊,你福报才会出来,布施,是,你会布施有大福报,你没有随喜心啊,你那个福报就是一般算命先生讲的“有财无库啦”财很多,过路财神,你所修的福报啊,下辈子就是银行里面的行员,每天算很多钱,没有一张是你的,进进出出很多,有没有,福报真大,没有一张你自己的。
所以你要有这种喜心,尤其是随喜心,慈悲喜舍自己看看,这个十二门禅,三品十二门,为出生一切出世间善法之所依,故名根本,但是这个味禅,根本是没有错,但是他有三种,有不清楚的,哪三种呢,第一个,虽有观慧而不觉,所以叫隐没,于此禅定中而生爱味,有爱味,就是会喜欢,乐处寂静,乐阿兰若,内守悠闲,这个都有爱味,就有贪染,所以叫做有垢,第三个于所观境界不能分明,故名无记,你对境界不清楚,那你就不一定会上得了喔,要注意啊,这个修行中的几个关键啊,这三个隐没,有垢,无记,你要特别注意,真正修行的就知道,你不修行,听到这个名词都头大,从来没听过的术语啊,要是在修行中,这些都是境界,他不是词汇,你有观,有没有观,所以很多人说他有什么境界,什么境界,尤其在讲梦境的时候,都是有观,不觉啦,师父我昨天梦到什么,你去注意看看,“我梦到佛来”,我说什么佛,有多大,他可以从这边比到这么大,到底是这么大还是这么大,为什么,他不觉啊,你问他说,那眼睛是蓝色的还是黑色的,想一想老半天,“没有注意叻”,有没有,有观啊,佛来了,他都看到了,但眼睛是长的什么样子,那是西方佛还是东方佛,看清楚嘛,你再问他鼻子长的什么样子,想一想,又像连战呢,又像李登辉,搞不清楚,鼻子长成什么样子,那个叫什么观呢,这个叫隐没,那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一种综合概念,不见得正确。
这个修行以后容易有垢,这是一般禅定会有的,我们跟各位讲那舒服禅就是这一点,他不但很浅,而且他很容易叫你赶快产生执着。这个是所有修学禅定当中最严重的弊端,但是这些舒服禅就是要给你这个弊端,然后就有很多人愿意一千万,两千万给他,这个叫做花钱挖坟墓,乐的要死,对不对,真的是乐的要死,修学禅定就是要弃舍,他刚好相反,所以说这个地方在知见上已经严重的偏差跟错误,第三个,所观境界不能分明,这个各位没有修行,你不知道,我们数息到数随止都是在观鼻息而已,从观法开始,就要把鼻息做转化,我观不是观鼻息了,那个时候的注意力,开始要去观那个化境,化境要很清楚,随着化境境界的提升,那你就从初禅,二禅,三禅一直上去了,关键在这个地方,修了老半天,那个境界你还是这个样子,你就是没有进步,那这个只有到有那个功夫的时候才有办法跟你讲,你没有那个功夫,没办法讲,这个是行上面真正的问题。
此根本味禅是外道凡夫,厌下地,欣上地者,修六行观而得之禅味,这个都是修六行观了,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之,皆因发有漏智心,非发无漏智心而得之,故名世间禅,这是后来的人统计出来的,佛陀在开导众生以后,那么这些大德,他们有了成就,第一代第二代还不见得会弄出这一句话的结论出来,这是大概以后,最少要两三百年以后,才会出现这个结论的,佛陀那时候他不会这样讲,你放心,他不会这样讲,要讲这句话已经你我分的很清楚了,已经分的很清楚了。
什么叫六行观,厌下地,欣上地,你把这里面的六点把他记一下,我们看看,六行观我特别把他列出来给各位做参考,外道之六行观又云厌欣观,乃以有漏智,次第断下地惑的方法,这个定义很明显了,约三界分为九地,比较下地与上地的粗妙,下地粗,上地妙,九地当中一地比一地更妙,越上面就越妙,越下面就越粗,那么这个地方讲,下地怎么粗呢,下地者,粗也,苦也,障也,那么先从我们这个五趣杂居地开始看,粗也,苦也,障也,你不要看这个人很漂亮,你把他看一下,再看清楚,根本就不漂亮,一个脸,你拿放大镜一看,都是凹凹凸凸的,跟月亮的表面差不多,远远看,月亮是圆圆的,你近近看,就像麻脸一样,我们也一样啊,差不多了,你注意看,就会发现粗也,苦也,障也,那么初禅地呢,第一个就初禅地,我们从这个地方一比较啊,那你来看五趣杂居地,观之而起厌离之心,先厌下地,然后欣上地,那么初禅比我们这里好在哪里呢,静也,妙也,离也,这个用静妙离来对治粗苦障,这个叫做六行观,下地有三个状况,粗也苦也障也,上地呢,有三个好处,那就是静也妙也离也,用静妙离来对治粗苦障,这样一地一地比较,用这样的修法,这个本身它就有观的作用,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观,你不要无观,坐在那里,这个百不思量,心里空空荡荡的,那个不对。
所以他这一观,就生起对上一地,而有这个欣乐之心,厌下地所以起出离之心,欣上地而起乐之心,因为有乐,所以有爱味,叫做有垢,有没有,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,故依此厌欣之力,次第断下地之惑缠,而得上地之妙乐,一地一地这样转化,“依以下上对望之厌欣之力,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,因为第九地有顶地,上面就没得比了,以彼无更宜对此之上地故也,故欲断有顶地之惑,必依无漏智,你要断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这种惑的话,那你只有依无漏智的苦集灭道才能够完成,但是你要知道,到有顶这里是很微细的,不是我们现在所能讲的,现在以你我凡夫之见,这个非想非非想是什么状况,你根本想不出来,因为你一想就有想了,你不是非想了,对不对,你不想,又非非想了,那你就两头都不是,所以他这个定义已经定的很好,非想又是非非想,所以不是我们所能想,那这个只有你所行,靠你的行法,那个行愿力到这个地方,你自然你会知道,那这已经非常微细了,我们这些同修,我在跟大家做这种训练,始终搞不好,我弄了一套餐盘给你用,没有一次是及格的,为什么,…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