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你感受不到啊,隨便弄一堆來就塞給你吃了,你不用,你連鍋子都拿來就好了,爲什麼拿那些東西給你,你就沒有那種品質,給你也沒有用啊,打破了,怎麼破了也不知道,“我不知道他破了,他是大概他本來就破了”,工廠出來就破了?你不知道爲什麼,那些用具的搭配,你也不會,就是說你的品質沒有到那裏呀,這些東西給你,你根本就沒有用,搭配不起來,給你再怎麼轉,你就有就好的,那種情況那你就是沒有辦法處理,不是說我們要怎麼樣,你一定要在一個地方,這個東西給你訓練,你這種狀況訓練的完成,擴大,每一個都可以這樣,那一個你都弄不好,擴大你一定出事情。
所以這個都是品質上的問題,生命的品質到那個地方,很自然,你就會兌現。跟各位講,我們在臺灣,我是不知道,各位的生活可能還很好,我從小洗澡,洗臉,洗腳都是那一條毛巾,就這樣用,用到美國去了,那個供養我們住的這些護法,他說師父,你怎麼都沒有用浴巾,我說浴巾,浴巾我不知道怎樣用啊,他說洗完澡,浴巾就這樣擦一擦,我說,我一條就打通關了,他說,他的意思,我聽他講的語意是說,你是不是洗完澡,全身濕嗒嗒的就把衣服穿起來,要不然怎麼浴巾都沒有用,他在講的時候,我就在想,他們大概洗完澡,就浴巾包著,然後捏一捏,這樣就算擦好了,我們是一條,把那個肥皂抹上去,全身搓一搓,然後揉一揉,把肥皂揉掉以後,把他捏幹,然後就全身擦一擦,擦完衣服穿起來,那你那一條就已經可以用了,可以從有頂到五趣雜居地了。那他呢,他不是這樣啊,所以我現在就是說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因爲你沒有過那種生活,你不會用,所以浴巾怎麼樣啊,我是覺的奇怪,那個東西怎麼叫做浴巾呢,他應該叫做蓋膝布,對不對,怎麼叫做浴巾呢,你不會用,因爲你的品質沒有到那裏,你沒有去嘗試,你就永遠不知道他怎麼用,所以浴巾給我的印象就是挂著那一條所在的地方,叫做浴室,他只有這個意義,對我來講只有這個意義,因爲我從來不會去用他,他挂在那個地方啊,我就證明說這裏是浴室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,他要怎麼用啊,我不會用。
生命就是這樣。你沒有去經驗到,你就永遠不知道,沒有生孩子的人啊,他不懂得怎麼疼孩子,真的不懂得怎麼疼。以前我們在中坜,養了一只狗,那母狗不知道怎麼,生了一堆小狗,生一堆小狗實在就很頭大,要養也不是,不養也不是,但是你看那個母狗在照顧小狗的時候,那個母狗他來的時候跟那個小狗一樣大,才養八九個月而已,他就生了一堆那個小狗跟他一樣大,就這樣子,我也不知道誰教他的,但是他就會很疼小狗,小狗跑遠一點,小狗眼睛還沒有張開,爬出去了,他就從尾巴把他咬著,又丟進去,我們用個紙箱給他住啊,他就會照顧的很好,有一天老和尚來,大家都說老和尚來會討厭他,我們在想說要怎麼把他藏起來,第二天早上起來就什麼也見不到了,等老和尚回去了以後,我們就說奇怪呢,小狗跑哪裏去了,原來他把他躲在一個山洞裏頭,一個小地洞裏面,然後他把他一只一只咬出來,母親要照顧小孩,他是天生的,他的生命就是這個樣子,他生命成長到某一個地方,他自然就會那個東西,那個生命的本質,現在我們的生命還沒有成長到那裏,你的CLASS太低了,LOW CLASS,你要稍微HIGH CLASS,高級一點,怎麼樣使自己成長跟超越,去感受那個生命的存在,你要是感受不到那個存在,那你的修行一直沒有用,一直會停在那個地方,那是意識形態的,不是真正的生命品質,所以你到了這個地方就要用無漏智。
這個四谛,不一定四谛,不過用四谛做代表,四念處也可以來對治,使我們超越有頂地,所以這個是相當微細的部分,相當微細,那麼外道呢,無總攝的四谛法,外道對四谛之間,他是有點認識,但是不太全,那麼佛法呢,是最完整的,故只能以此六行觀,斷下地之修惑,乃至生有頂地,所以外道修行到這個地方結束了,那我們告訴各位,你要怎麼樣重構當年世尊在外道那邊修,修到有頂地的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,那麼他認爲沒有辦法出離,不是他的終極目標,而放棄繼續在哪裏修行的動機,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到了,他跟外道修行修到這裏,那大家都很高興,已經成就了,已經成就了,而他認爲,不,那麼他的這個智慧從哪裏來,他的這個善根從哪裏來,我們常跟各位講,你自己要想,這些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,他的關鍵到底在哪裏,你要去找啊,要去參啊,這就是我們的疑情啊,孔子也是人,我們也是人,人家孔子是在哪一個關鍵點上,他成爲聖人。他沒有人教啊,因爲在他前面沒有聖人了,對不對,悉達多太子也一樣啊,他跟外道學就學到這裏,外道也不會告訴他後面這一句話,這一句話是,大概世尊之後四五百年,才寫出來的啦,那世尊那個時候,是怎麼樣去發現說,這個不對,那就是他的關鍵,今天我們,各位你有沒有想過,我是一個凡夫,我要變成聖人,怎麼變,關鍵點在哪裏,你要去找到那個關鍵點,你有你的關鍵,我有我的關鍵,每個人在這個關鍵點上絕對不一樣,絕對不一樣,你自己才能感受的到啊,所以開悟了,不由他悟,你要知道,你要自己來啊,要自己來。
那麼這個自己要怎麼來呢?就是你下功夫的地方,向你自己下功夫了,我們給你的是一個普通的公式,而這個公式運用之妙,那就要看你自己了,像我們讀數學,數學的公式我們都一樣學,但是那個數學拿去應用化學的時候,就不一樣了,拿去電學也不一樣了,拿到電子學也不一樣了,拿到天文學也不一樣了,同樣都是那個壹加壹等于二開始演變出來的,他們爲什麼變得那麼妙,我們怎麼再怎麼看還是一家一等于二,後面的部分就因著你的不同,而去善用其心,所以有非常非常的變化,同樣的數學,壹加壹等于二,爲什麼愛因斯坦會變成E=MC2,對不對,他也是數學啊,他怎麼變得出來,那我們呢,我們變到哪裏去?壹加壹不等于一,那到底是什麼,壹加壹也不等于二,壹加壹也不等于叁,那壹加壹等于什麼,變成自己沒有答案了,這個就是我們不會用心,會用心的,那這裏會有很大很大的變化,所以我們從這個共同的下手,然後到達不共同的目標,數學是共同的,就像這裏,我們修根本味禅,是通外道的,但是禅坐的時候,我們可以跟他不同,關鍵呢也在這裏。下面是根本淨禅,我們了解根本味禅,主要是從六行觀來的,那麼根本淨禅呢,他也有叁品,那麼六妙門是其中之一,十六特勝,通明禅都是,那這裏講,慧性多者,修六妙門,定性多著,修十六特勝,定慧均者修通明禅,這是簡單的跟各位區分,那你到底是慧呀,定多,那不一定,我個人是感覺修六妙門比較簡單,大概惰性多著,修六妙門,巧性多著修十六特勝,這個六妙門,他是直接從數息下手就可以了,十六特勝,他是四念處要通修,四念處我們有總相念處,別相念處,那修十六特勝就等于別相念處了,他是分開,每一念處再分四個階段修,所以加起來是十六特勝,當然有十六門了,定慧均等的,通常修通明禅,這是從印度人來講的,從我們來講的,他已經變成知識了,沒什麼用了。
此叁亦爲出生出世間一切善法之所依,故名根本,然此禅中,是不隱沒,雲即有觀慧,又能覺了分明故,這個叫不隱沒,前面根本味禅是雖有觀慧,不能覺了故,那麼這裏呢,既有觀慧,既然有了觀慧,又能夠覺了分明,這第一個,第二個呢,無垢,根本味禅是有垢,他有貪著,愛味,這裏是不著愛味。所以說以此禅定中,不生愛味執取故,他知道有這種情況,但是他不執著,那你在修的時候要特別留意啊,我們告訴各位有一種反應正常,一種反應不正常,一聽,啊,真好,我下一步要怎麼辦,那這個是應該有的態度,那你說,真好,人家說這樣不要執著,你說,你都不知道這有多好,那這個就不對的態度,知道嗎,修學禅定,內心真的感受到,啊,真好,那下一步呢,那就馬上要超越這個地方了,那這個就對了,那你說這個真好,人家說不行,要趕快超越,你都不知道這有多好,那你大概就沒有辦法超越了,就沒有辦法超越了,所以一句話出來,你自己不知道,你的生命品質就從這裏看出來,就看出來了,這次臺中華嚴海會的時候,有個女生,一直來問,生命品質,生命品質,我說你不要執著生命品質啦,搞不懂,爲什麼,他聽到生命品質這個語言模式,他能接受,但是呢,他還是執著,因爲他要的是生命品質,你要生命品質幹嘛,每個人都有一份,你也有生命品質,只是是好是壞而已,那你自己認識不清楚沒有用啊,但是我是告訴各位,這個東西從這個地方去分辨你生命品質的好壞,也從這個地方看出,你的修行成不成功。我們看一個人適合不適合修行,也是從這個地方,從這一類的狀況中去看的。
當然隨著層次的提升跟各位知識領域的不同,我們所觀察的也不一樣,沒有讀書的人單純,他不會掩飾,讀了書的人,有點聰明的,那就不一樣了,因爲他的品質比較高了,那這高就很麻煩,容易僞裝,在這個僞裝的過程當中,自己不太了解,他不是故意僞裝的,他是本來如此的,因爲讀書裏面會教很多這些語言名相,他不讀書的人,他沒有語言名相,所以他比較不執著,所以他表達比較單純,他是什麼狀況,他就表現什麼狀況,可是,知識越來越多的人,他就越來越會隱瞞,會隱藏,所以這些都是自己要留意啊,有一次有一個老同修,老同修他學佛已經很久了,他算一算,我說,那你比我早幾年發心了,他很得意,我就問他,你現在修學到現在有什麼心得沒有,哎呦,什麼心得…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