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是坐著跟躺著之間。他當時,所以阿難開悟的那個相,他應該是坐著,這個手伸出去,要躺下去的那一相,他是這樣開悟的。那這是很少有的情況。
所以我們一般的標准,學法還是從坐禅中來,那麼要坐的時候它有七個要領,我們叫做七支坐法,因爲這七個要領,都是相上的問題,所以我們叫七支坐相。
第一個是結跏趺坐,結跏趺坐的時候,不管你是單盤、雙盤、金剛坐、方便坐,都無所謂,但是重點在叁點要鼎立,屁股還有兩腿一定要成叁點,這樣坐的才會穩。
第二個「雙手結定印,姆指要相拄」,有很多人是這樣坐的,還有人是這樣坐的。然後放在這個膝蓋上面。那麼你在你的道場,你善知識那邊怎麼指導,你就跟他學這樣子。不過這裏告訴你的是是雙手結伽,這個結定印,這個叫如來定印,一定記得這地方是輕輕的,大概指甲碰指甲,指尖碰指尖,你不要擠成這個樣子,這表示你很緊張。這個是平行的放著,二掌怎樣放著這無所謂。你自己去調調看,這裏面很多故事,那我想這不足爲信。你要認爲有關你自己再去調。
第叁個,「頭要正、頸要正」,頭正頸就正;「脊要平、肩要平」,就是脊椎要直;肩要平。頭正、肩平跟脊直,頸正的這個地方剛好構成一個十字形。這個頸要正,這個頸要正你就要收下颚,這樣頸部才會正,要不然頸就向後傾。下颚要收下巴,眼睛向前平視,開合以自然遮光爲主,你稍微了解這種情況。「舌抵腭」,這舌頭要頂著上面牙龈的地方,口水會自然下流,你就不用爲了吞口水,幹擾你的注意力。
第四個收下颚,頭頂向正上方,這個地方,我們下面再跟各位講,現在先看下面。
七支坐相的目的,乃在調身。調身之中,除了身相之外,重點則在呼吸順暢,口水自然成津,下咽無礙。換氣自然,無有膈噎之障,使能氣流通身無有障礙。是故靜坐能通氣疏郁,自然卻除百病;愚者不知奇妙,擅自作主,亂改其製。其輕者,不得其利;重者,病相連連。皆導源于此也。
這個爲什麼我們要強調這七個部份?現在我們看下面這一文。
第一個、結跏趺坐。這個基本的姿勢。其標准姿勢是指雙盤的坐姿。若筋骨不適者,亦可單盤,左、右盤不拘,金剛坐亦可。金剛座就是兩腿交叉收進來,這樣就好了。唯令通身舒暢、脊腰可直、可正即可。也就是說你這個坐姿,要讓這個腰、脊椎要直,能夠正、能夠直這樣就好了。此中之注意要項,這裏要跟各位談的就是臀部、左腳膝、右腳膝,叁點必須鼎立。鼎立不一定膝蓋著地,你要能夠把這兩邊拉平就好了。
唯此叁點皆正確著地,身體的重量才能均勻的分布在叁角形的面積上,此一姿勢才能久坐而不傾倒。倘不能成「正叁角形」而坐,則行者的坐姿,必將因力學作用,而將身體調出奇奇怪怪的姿勢。若此時間一久,可有傾覆之虞,且隨歲月的增長,可能衍生各種禅病之相。
因爲我們修學,不是只有這叁個月,假如只有這叁個月,那無所謂。那你可能叁十年呢,等到發生問題,覺得爲什麼會這樣的時候,那你會說我一向如此,那個病因就被你蓋住了,因爲叁十年下來,那我叁十年都這樣坐,都沒事啊怎麼現在有問題呢?那你從第一次坐開始,就在累積那個病了。那你不知道,你會以爲都叁十年都沒事,怎麼現在這個病跟它有關呢?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第一個呢,這個坐姿一定要坐好。這個叁角點坐起來的時候它是一個它是一個叁角形的面積,正叁角形的面積,坐好的時候,那就很穩,坐如鍾的姿勢,你可以從這個地方看得到。你假如這個坐得不好的時候,不會坐如鍾,會像一塊石頭歪一邊,變成那個樣子。
第二、雙手結定印。其標准姿勢是掌心向上,姆指相拄。這二個掌心都要向上,此相含頂門及兩足心。因爲標准是雙盤,雙盤你注意,腳心通通向上,通通向上,這二個腳心,二個手心,再加頂門,對不對,頭要正,這樣叫做五頂五智尊,這個是密教的術語。那事實上這五心向上在整個修學中它影響相當大。所以修密法中的根本印相,那個相的基本印,他本身身相這個就是一個印,不是只有手印那邊比的那叫做手印。這個叫身印,基本上的身印。所以你看,所有成就者都是這一相,它起作用也是這一相。
禅行者能約此相,則禅密一家矣!他們就合在一起了。你不知道爲什麼,它就是這個樣子。故雙掌心不宜有礙,且姆指相拄,令氣流暢無斷。這個地方,現在我們初學,你不知道,這個地方他氣是可以通的。他輕輕相拄而已,就好像兩條電線這樣跨著就好了,他電就過去了,他不一定要怎麼扭在一團,那是有動相的時候才有 這種狀況。否則輕輕一跨就可以了。我們也是一樣,這個二腿盤回來,假如你是金剛坐,而不是我們一般的這種雙盤的話,你要注意腿盤起來的時候,這個腳跟要靠近身體,你假如盤雙盤盤起來的時候,腳跟要盡量靠近鼠蹊部。那你假如是金剛坐的話,那個要給靠過來我們肛門的地方;二個足根一定要往身體的部分靠進來,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部分。你不要靠到把屁股坐到腳跟上,盡量往裏面靠,掌心給它向上。
此相兩合,可使行者心性平和,氣血流暢,不至于火氣上揚,口臭四溢。
這個我們到過幾個很精進的道場,他們都很認真在修學,每次講話都要距離五公尺以上.爲什麼火氣那麼大會口臭四溢,這就是行法不當!在臺灣這幾個很精進道場中,我們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,都是個人努力精進,沒有人指導。所以在精進的時候他們有一個特色,一個人一個關房,南部很多這種道場,我告訴各位,你最好不要去,設備很好,你自己悶在裏頭,你死了也沒人知道,告訴你你死在裏面人家還說他很精進,已經叁天沒出來了。要修行一定要這樣共修,禅堂坐,指導是開放的,沒有秘密的,即使是小參,是你我二個人在對話,也是開放的,這裏面沒有秘密的。你一個人悶在那個地方你怎麼修。我去參觀他們關房裏頭,那真是千奇百怪,有那個關房叫楞嚴關房,楞嚴關房,那關房裏面很顯然是精進楞嚴經,我看那裏面什麼經都有,有一個叫淨土關,我看他什麼法器都有。他在淨土關裏只擺一本《四合經》跟早晚課誦本,這個叫做淨土關嗎?不對了,我敢肯定他出來的時候梵貝一定很好,所以他應該叫梵貝關,那怎麼叫淨土關呢?所以這個都是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之下,所産生的一種怪異現象。一個道場它帶一個道風應該大家要一致。那這種情況我們只 能說他們很發心行慈善事業,提供一個地方給這些人在那邊精進的盲修瞎練,只是這樣而已。所以發生偏差都不知道爲什麼,都不知道爲什麼,像這個就是這種情況。……此五心向上,氣清;姆指相拄,氣順。氣清且順,可免氣息之不調相,乃行者于住心一處之增上緣也。
這個「住心」一處或者「置心」一處都可以,所以這個身相調整,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。
第叁、頭正,是福報相;脊直,是健康相;眼平視,是慈悲相;此叁相攝叁千威儀。此有二義:一者,此叁相助成坐相可久可長,曆劫不易其姿,亦不改定功之貌,且可卻一切風寒外境之侵擾。
這段講的很豪放、很雄壯,你要能夠慢慢地地享受它。這個第一個,福報相、健康相、慈悲相,這個你自己慢慢去享受,這個叁千威儀。有二個意義:
第一個,助成坐相可久可長,曆劫不易其姿,亦不改定功之貌。各位你假如說我只是混一混玩一玩就好,那也就算了。那你假如不小心一氣之下我給你坐看看,那你很有可能像智者大師的師兄一樣,一坐八百年。他在唐朝,在隋朝的時候坐進去了,經過唐朝不知道,到南宋末年的時候才被發現,他就坐在樹下,一坐入定了,坐了八百年沒人知道。有一天,一個官員,人家擡轎的,以前擡轎沒有開車,轎子到那邊放下來,這個官員從轎子裏出來,哎,怎麼一個人坐那裏!竟然八百年都沒有人看到。後來想辦法他就找來一個老和尚問說:這個是人嗎?一堆人猜了老半天,說肯定是人,這個是人沒錯。 可是那個不只風塵仆仆、灰塵已經覆蓋很多,又風雨,風霜又下雪等等,你看看,八百年,不改定功之貌。且可卻一切風寒外境之侵擾。這時候一個老修行來了,說怎麼呢,說把他請出來問問看,既然不會爛就是沒有死。官員沒學佛,就算有學佛佛法造詣也不深,那怎麼辦呢?引磬叁聲,他出定了。問他是誰?他說我是隋炀帝的國師的師兄,他還以爲是隋朝呢。人家跟他講說後來怎麼樣怎麼樣,都沒人知道。他都不知道,什麼唐太宗了什麼,統統不知道。那他怎麼知道,證明他是隋炀帝、隋文帝時代的人呢?就從他所描述的狀況中了解。你不把人家叫出來他還不會死,叫出來他就要死了。在定中八百年人家沒死,那把人家叫出來物理現象他就要死了,過幾年他就走了。這個就是說定他的特殊性。我們不知道,你知道修什麼嗎?
第二個,頭正、頸正,可以不加重身體的負擔。脊直、肩平,可使神經、血液、內分泌等系統放松,自然運作。眼平視,使眼簾自然下垂,以遮光爲度。外塵不侵、境不侵心,行者攝心自然成就矣!
你這姿勢調好了,那要成就就快了。這些基本條件你都沒有辦法弄好,那你很難講成就,因爲障礙很多。
第四、舌抵腭。其標准姿勢是自然閉嘴、口中無空隙,此時舌尖上頂上颚齒龈處,舌尖應在上門牙之牙龈處。
你不要把舌頭一轉,貼到犬齒、臼齒那邊去,你貼到那邊去的話,一出定,講話就會變鹦鹉一樣。
此相之中,行者之口水,自然隨舌根兩旁下流入咽喉處,故長期住意在息,咽喉不至于幹涸、澀癢,而影響靜坐,亦不致于有吞咽口水而影響數息之顧慮,故可長時入坐。這很簡單,講得很清楚了。
第五、收下颚。頭正、頸正,是指頭不左右偏;收下颚是指頭不前後偏。具此相,頭頂百會穴,正直向正下方,此標准姿勢,是指百會穴與海底穴是重疊的。
知道嗎,你從上面看,整個脊椎,是只有一個圈圈而已,從百會到海底,所有的脊椎,它是直的。那脊椎是有點S型沒有錯,可是這兩個穴道是重疊的。
從正上方透視,兩者是一。此一姿勢方可久坐,經劫不替,此乃真大丈夫相也。這個才是真正的坐如鍾,你看看,這姿勢有多美啊!不用搔首弄姿。
此毘盧遮那七支坐相,即是:
身定氣清又神閑,如是經劫不動搖。
若人入坐一須臾,如同永恒無別異。
若人以此來攝心,即能頓證佛性海。
是故行者當勤修此法,莫易他緣,妄自行于他相之坐姿。或有善知識之指導,
則宜依之勤學,莫使自心混亂,致使定功不克!
我們是天才很多喔。
到這個地方一個單元這是基本的。我們剩下來的時間,再把後面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講了,我們前面有講過幾個部分,我把幾個重點跟關鍵的地方,再跟各位做個簡單的說明。因爲這裏面都是、可以說是參考資料,相關的參考資料,將來你可以翻開對對看, 在實際禅修的過程當中,這裏面有很多資料,可以給你做參考。
好,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。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