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是坐着跟躺着之间。他当时,所以阿难开悟的那个相,他应该是坐着,这个手伸出去,要躺下去的那一相,他是这样开悟的。那这是很少有的情况。

  所以我们一般的标准,学法还是从坐禅中来,那么要坐的时候它有七个要领,我们叫做七支坐法,因为这七个要领,都是相上的问题,所以我们叫七支坐相。

  第一个是结跏趺坐,结跏趺坐的时候,不管你是单盘、双盘、金刚坐、方便坐,都无所谓,但是重点在三点要鼎立,屁股还有两腿一定要成三点,这样坐的才会稳。

  第二个「双手结定印,姆指要相拄」,有很多人是这样坐的,还有人是这样坐的。然后放在这个膝盖上面。那么你在你的道场,你善知识那边怎么指导,你就跟他学这样子。不过这里告诉你的是是双手结伽,这个结定印,这个叫如来定印,一定记得这地方是轻轻的,大概指甲碰指甲,指尖碰指尖,你不要挤成这个样子,这表示你很紧张。这个是平行的放着,二掌怎样放着这无所谓。你自己去调调看,这里面很多故事,那我想这不足为信。你要认为有关你自己再去调。

  第三个,「头要正、颈要正」,头正颈就正;「脊要平、肩要平」,就是脊椎要直;肩要平。头正、肩平跟脊直,颈正的这个地方刚好构成一个十字形。这个颈要正,这个颈要正你就要收下颚,这样颈部才会正,要不然颈就向后倾。下颚要收下巴,眼睛向前平视,开合以自然遮光为主,你稍微了解这种情况。「舌抵腭」,这舌头要顶着上面牙龈的地方,口水会自然下流,你就不用为了吞口水,干扰你的注意力。

  第四个收下颚,头顶向正上方,这个地方,我们下面再跟各位讲,现在先看下面。

   七支坐相的目的,乃在调身。调身之中,除了身相之外,重点则在呼吸顺畅,口水自然成津,下咽无碍。换气自然,无有膈噎之障,使能气流通身无有障碍。是故静坐能通气疏郁,自然却除百病;愚者不知奇妙,擅自作主,乱改其制。其轻者,不得其利;重者,病相连连。皆导源于此也。

  这个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七个部份?现在我们看下面这一文。

  第一个、结跏趺坐。这个基本的姿势。其标准姿势是指双盘的坐姿。若筋骨不适者,亦可单盘,左、右盘不拘,金刚坐亦可。金刚座就是两腿交叉收进来,这样就好了。唯令通身舒畅、脊腰可直、可正即可。也就是说你这个坐姿,要让这个腰、脊椎要直,能够正、能够直这样就好了。此中之注意要项,这里要跟各位谈的就是臀部、左脚膝、右脚膝,三点必须鼎立。鼎立不一定膝盖着地,你要能够把这两边拉平就好了。

  唯此三点皆正确着地,身体的重量才能均匀的分布在三角形的面积上,此一姿势才能久坐而不倾倒。倘不能成「正三角形」而坐,则行者的坐姿,必将因力学作用,而将身体调出奇奇怪怪的姿势。若此时间一久,可有倾覆之虞,且随岁月的增长,可能衍生各种禅病之相。  

  因为我们修学,不是只有这三个月,假如只有这三个月,那无所谓。那你可能三十年呢,等到发生问题,觉得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,那你会说我一向如此,那个病因就被你盖住了,因为三十年下来,那我三十年都这样坐,都没事啊怎么现在有问题呢?那你从第一次坐开始,就在累积那个病了。那你不知道,你会以为都三十年都没事,怎么现在这个病跟它有关呢?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第一个呢,这个坐姿一定要坐好。这个三角点坐起来的时候它是一个它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,正三角形的面积,坐好的时候,那就很稳,坐如钟的姿势,你可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到。你假如这个坐得不好的时候,不会坐如钟,会像一块石头歪一边,变成那个样子。

   第二、双手结定印。其标准姿势是掌心向上,姆指相拄。这二个掌心都要向上,此相含顶门及两足心。因为标准是双盘,双盘你注意,脚心通通向上,通通向上,这二个脚心,二个手心,再加顶门,对不对,头要正,这样叫做五顶五智尊,这个是密教的术语。那事实上这五心向上在整个修学中它影响相当大。所以修密法中的根本印相,那个相的基本印,他本身身相这个就是一个印,不是只有手印那边比的那叫做手印。这个叫身印,基本上的身印。所以你看,所有成就者都是这一相,它起作用也是这一相。

   禅行者能约此相,则禅密一家矣!他们就合在一起了。你不知道为什么,它就是这个样子。故双掌心不宜有碍,且姆指相拄,令气流畅无断。这个地方,现在我们初学,你不知道,这个地方他气是可以通的。他轻轻相拄而已,就好像两条电线这样跨着就好了,他电就过去了,他不一定要怎么扭在一团,那是有动相的时候才有 这种状况。否则轻轻一跨就可以了。我们也是一样,这个二腿盘回来,假如你是金刚坐,而不是我们一般的这种双盘的话,你要注意腿盘起来的时候,这个脚跟要靠近身体,你假如盘双盘盘起来的时候,脚跟要尽量靠近鼠蹊部。那你假如是金刚坐的话,那个要给靠过来我们肛门的地方;二个足根一定要往身体的部分靠进来,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部分。你不要靠到把屁股坐到脚跟上,尽量往里面靠,掌心给它向上。

   此相两合,可使行者心性平和,气血流畅,不至于火气上扬,口臭四溢。

   这个我们到过几个很精进的道场,他们都很认真在修学,每次讲话都要距离五公尺以上.为什么火气那么大会口臭四溢,这就是行法不当!在台湾这几个很精进道场中,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,都是个人努力精进,没有人指导。所以在精进的时候他们有一个特色,一个人一个关房,南部很多这种道场,我告诉各位,你最好不要去,设备很好,你自己闷在里头,你死了也没人知道,告诉你你死在里面人家还说他很精进,已经三天没出来了。要修行一定要这样共修,禅堂坐,指导是开放的,没有秘密的,即使是小参,是你我二个人在对话,也是开放的,这里面没有秘密的。你一个人闷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修。我去参观他们关房里头,那真是千奇百怪,有那个关房叫楞严关房,楞严关房,那关房里面很显然是精进楞严经,我看那里面什么经都有,有一个叫净土关,我看他什么法器都有。他在净土关里只摆一本《四合经》跟早晚课诵本,这个叫做净土关吗?不对了,我敢肯定他出来的时候梵贝一定很好,所以他应该叫梵贝关,那怎么叫净土关呢?所以这个都是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之下,所产生的一种怪异现象。一个道场它带一个道风应该大家要一致。那这种情况我们只 能说他们很发心行慈善事业,提供一个地方给这些人在那边精进的盲修瞎练,只是这样而已。所以发生偏差都不知道为什么,都不知道为什么,像这个就是这种情况。……此五心向上,气清;姆指相拄,气顺。气清且顺,可免气息之不调相,乃行者于住心一处之增上缘也。

  这个「住心」一处或者「置心」一处都可以,所以这个身相调整,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。

  第三、头正,是福报相;脊直,是健康相;眼平视,是慈悲相;此三相摄三千威仪。此有二义:一者,此三相助成坐相可久可长,历劫不易其姿,亦不改定功之貌,且可却一切风寒外境之侵扰。

   这段讲的很豪放、很雄壮,你要能够慢慢地地享受它。这个第一个,福报相、健康相、慈悲相,这个你自己慢慢去享受,这个三千威仪。有二个意义:

   第一个,助成坐相可久可长,历劫不易其姿,亦不改定功之貌。各位你假如说我只是混一混玩一玩就好,那也就算了。那你假如不小心一气之下我给你坐看看,那你很有可能像智者大师的师兄一样,一坐八百年。他在唐朝,在隋朝的时候坐进去了,经过唐朝不知道,到南宋末年的时候才被发现,他就坐在树下,一坐入定了,坐了八百年没人知道。有一天,一个官员,人家抬轿的,以前抬轿没有开车,轿子到那边放下来,这个官员从轿子里出来,哎,怎么一个人坐那里!竟然八百年都没有人看到。后来想办法他就找来一个老和尚问说:这个是人吗?一堆人猜了老半天,说肯定是人,这个是人没错。 可是那个不只风尘仆仆、灰尘已经覆盖很多,又风雨,风霜又下雪等等,你看看,八百年,不改定功之貌。且可却一切风寒外境之侵扰。这时候一个老修行来了,说怎么呢,说把他请出来问问看,既然不会烂就是没有死。官员没学佛,就算有学佛佛法造诣也不深,那怎么办呢?引磬三声,他出定了。问他是谁?他说我是隋炀帝的国师的师兄,他还以为是隋朝呢。人家跟他讲说后来怎么样怎么样,都没人知道。他都不知道,什么唐太宗了什么,统统不知道。那他怎么知道,证明他是隋炀帝、隋文帝时代的人呢?就从他所描述的状况中了解。你不把人家叫出来他还不会死,叫出来他就要死了。在定中八百年人家没死,那把人家叫出来物理现象他就要死了,过几年他就走了。这个就是说定他的特殊性。我们不知道,你知道修什么吗?

   第二个,头正、颈正,可以不加重身体的负担。脊直、肩平,可使神经、血液、内分泌等系统放松,自然运作。眼平视,使眼帘自然下垂,以遮光为度。外尘不侵、境不侵心,行者摄心自然成就矣!

  你这姿势调好了,那要成就就快了。这些基本条件你都没有办法弄好,那你很难讲成就,因为障碍很多。

   第四、舌抵腭。其标准姿势是自然闭嘴、口中无空隙,此时舌尖上顶上颚齿龈处,舌尖应在上门牙之牙龈处。

  你不要把舌头一转,贴到犬齿、臼齿那边去,你贴到那边去的话,一出定,讲话就会变鹦鹉一样。

   此相之中,行者之口水,自然随舌根两旁下流入咽喉处,故长期住意在息,咽喉不至于干涸、涩痒,而影响静坐,亦不致于有吞咽口水而影响数息之顾虑,故可长时入坐。这很简单,讲得很清楚了。

   第五、收下颚。头正、颈正,是指头不左右偏;收下颚是指头不前后偏。具此相,头顶百会穴,正直向正下方,此标准姿势,是指百会穴与海底穴是重迭的。

  知道吗,你从上面看,整个脊椎,是只有一个圈圈而已,从百会到海底,所有的脊椎,它是直的。那脊椎是有点S型没有错,可是这两个穴道是重迭的。

   从正上方透视,两者是一。此一姿势方可久坐,经劫不替,此乃真大丈夫相也。这个才是真正的坐如钟,你看看,这姿势有多美啊!不用搔首弄姿。

  此毘卢遮那七支坐相,即是:

  身定气清又神闲,如是经劫不动摇。

  若人入坐一须臾,如同永恒无别异。

  若人以此来摄心,即能顿证佛性海。

  是故行者当勤修此法,莫易他缘,妄自行于他相之坐姿。或有善知识之指导,

  则宜依之勤学,莫使自心混乱,致使定功不克!

  我们是天才很多喔。

  到这个地方一个单元这是基本的。我们剩下来的时间,再把后面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我们不详细讲了,我们前面有讲过几个部分,我把几个重点跟关键的地方,再跟各位做个简单的说明。因为这里面都是、可以说是参考资料,相关的参考资料,将来你可以翻开对对看, 在实际禅修的过程当中,这里面有很多资料,可以给你做参考。

  好,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。

  
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