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马上就可以除掉。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,所以你要反复练习。各位有没有用过螺丝起子?拿螺丝起子去锁螺丝,应该是很简单的事,可你去看一看小孩子拿螺丝起子,常常锁到,手指头会受伤,为什么?他还不熟练这个工夫啊!看是很简单,但是不熟,你就是不会。所以奉劝各位这一段时间,这一两个礼拜所做的训练,是在训练这个部份。一定有妄念,若没有妄念,你就不是欲界天的人。不是欲界内的人,还不是欲界天,你是属于色界来的还是无色界来的不知道,那这是很不可能的情况。因为从那边来的人大概不会在这边混,他干嘛要来这里混嘛,福报那么大,所以我们这个时候有这么多的妄想,然后有这么多的色身障碍,才有这些情况,那你要懂得一再的训练。

   我们可以告诉各位,你在做这种训练的时候产生的障碍,就好像我们生活中有障碍一样,你把它克服一次,那就消你一个业障;不要说消多少业障。克服一个障碍、妄念,或者是这种浮、沉、宽、急之相,你克服一次就等于消你身上的业障一样,生活中的业障一样。消多少我们不管了,至少你一个一个克服,至少一比一。何况这不只一比一千而已。这个是修行的功德所在。这个是对治的一个要领。大概这一段这样讲已经很清楚了。下面讲:

  「身、心、息」三事,于坐中本无前后,端依行者随觉随治,使「身、息、心」三事调适,不相乖违。若得融和不二,则能除诸患,却除百病,障魔不生,定道可成。  

  这个地方是讲身、心、息这三者,虽然文章这样写,你会觉得说好像是各自独立的;告诉你这三者不是独立的,这三个是一个,只是你感受到的层面不同。我跟各位举个例子,你有没有牙齿痛的经验?牙齿痛到底是牙齿痛还是哪里痛你有没有感觉到?牙齿痛起来的时候,我告诉你全身都痛,你知道吗?全身都痛,你牙齿痛起来的时候,你一定坐立不安,有没有?假如牙齿痛就牙齿痛,那你说那你牙齿痛就好,我要唱歌。那喉咙跟牙齿没关,对不对?可是你会发现牙齿痛起来你做什么都不是,全身都在痛。同样地,身、心、息三个它还是一体的。只是你现在感觉的是身不调,是这样子,其实身不调是从「息不调」来的,息调以后身就调,身调以后心就调了。所以你要慢慢去感受到,实际修行上面的问题。我们自己发生一种状况以后,你不要一直说就是这样,那是最笨的人,他智慧打不开,一发生这种事情我就静静看它是怎么来的?它到最后是往哪里去?这个因果之间的关系你在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了,对不对?我们世间人也常会这样,肚子痛。你怎么肚子痛?肚子痛就肚子痛。你怎么肚子痛一定有原因的,你吃了什么东西痛?不是,吹了风,吹了风所以肚子痛。这个叫胀气。那吃得东西不好肚子痛,那就以后要小心。不管怎么样它有一个原因在。世间事都这个样子,那你可以想像得到,我们自己对自己心灵上的这种变化当中你要不要去注意观察,重点就在这个地方,重点就在这个地方。

  这是我们在坐的时候,所以叫做「住相」。修行的过程,要留意的是入相、住相、出相三个部份,再来就是坐完要起来了,这个叫「出相」。

  行者于坐中将欲出定之时,于「身、息、心」三者,乃至由细至粗,此中宜注意。

  我们入相是由粗到细,住相是指在细中,现在要出呢,就是由细到粗。这样才对,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感觉,我们的身、心、息,平常在动中,在动是指粗,逐渐的要静下来是指细,然后住是住在细中,现在要出呢,就由细转粗,是这样的一种状况。

   第一个,将欲出时,乃心欲出定,此由内发,故先细后粗,先内后外。先不是思,这个心先动。此时宜先放心异缘,心要放开来,在住相中是系心一处,置心一处。现在心要放开来,先感知心思所缘,现在要出定了,心要放开来,要了解一下周遭状况,不然你怎么出定,对不对?次感知身体状况,现在身体的状况怎么样。后感知周遭环境。要出定的时候,心先放,然后呢身体状况怎么样,这个时候,就像各位在睡觉的时候也要这样训练,醒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跳出来了,醒来的时候先感觉一下,噢,我醒了,醒了,周遭环境怎么样,然后眼睛张开,先感受一下,再看看环境,你这样才会清清楚楚了。我们现在醒来不是,被 吓醒的,突然人从睡乡里嘣!跳出来,就像虾子从水中跳出来一样。不是这样的,你醒了,要先了解一下环境,那你现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。要出定的时候,心先……像头一样先探出来,然后感觉自己身体状况,然后再发觉周遭环境,这是一个人的本能,动物本来都是这个样子,我们人也更应该这个样子,这个觉性自己要来这样培养。

   如是顺利,先将细法散去,待「身、心、境」皆已清宁,方称出相中「调心」竟。

  都搞清楚了,弄清楚了,那你才知道说要出来之前,那心已经调好了,能适应外面的状况。突然间就跳出来,那就危险。其次出相中调息者。刚才先调心现在调息要出来。

  细法既散,即应开口放气,此时宜想息从百脉随意而散。坐能住心,息必微细;此欲出定,息将渐粗、渐促。因此,初欲出定,必令细法散去。若细法未散,住在身中,将令行者头痛、骨节僵硬,痛苦难当;尔后入坐,将心烦气燥,有息不调相。

  这样的话,这个就变成宿疾,宿疾知道吗?就是旧病。那我们人生旅途当中多生累劫以来,你在过去生中不知道怎么修,有没有修这一法,修到这项中去的话,那你这辈子来,那你就会有这些病。现在这些凡夫他没有在修行,他不知道。那这些病一定会发出来,把这个业消了。那他假如不是这样,那这个病假如更严重的话,那就不是发出来而已,它甚至于会带他到死亡。那就变成严重的疾病,那也就是当初在修学这个法的时候,有极不调相,有非常不调的情况。乃至累积下来就变成所谓癌症这一类的。那因果之间的关系,一般人是弄不清楚的。那你只有进入状况中,你才能发现得到,没有进入状况,那无法去了解这些。那我们从这个地方先看,心怎么调,息怎么调,然后我看调身。大致上我们要出定都是从这个地方看而已。因为这个调身的部分。

   调息之后,将当调身,然后微动身躯,次动双肩,以及手臂、头颈,后动双足。此皆微动,不宜太促,悉令柔软。后以双手遍揉诸毛孔,次摩双掌令暖以揜双眼,然后开之。待身稍热,方可随意出入。站定之后,更宜两手拍打全身,待血液通畅,即可如常矣!

   这个交代得很清楚,我们坐一坐,好!出定!「叩」一声,马上就跑了,跑出去就洗脸了,那很快有各种病,这要留意。要出定你看调心,调心的过程调息,调息的过程调身,调身的过程,你看看这是不是一件工程。就坐一坐要起来就这 么麻烦了。那你想想看,我们入坐怎么坐,坐的当中在做什么?现在出来的时候是怎么样出来的,这样的一个方法大家应该仔细地去体会,所以跟各位讲这是一件生命改造的工程。

   所以行者出定,每须在意,从内向外,从细向粗。如是由心、息向身,逐一调之;此与入定时,由身、息、向心,逐一调法,正好相反。这个提供给各位做参考。因为我们要做的这些是前行的准备工作。

  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谈一谈这个七支坐相,这是今天要跟各位谈的重点。

  有很多道家的朋友,他是不用七支坐法,他是三清坐法,它的太清、玄清,还有什么清,他们的坐法是两脚下垂,坐一般的太师椅的那个坐法,他们说这样坐,叫做方便随意自在坐,它有很多名词,那种自在坐,它不是我们讲的这种修定方式。两脚下垂,坐不久,因为那等于站的另外一种姿势,它血液跟气脉没有办法循环。你看着这个七支坐相的原因在哪里,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样坐。他们的主张是说这二腿下,这样盘腿起来坐,不是每个人都能坐的,这是一个基本原因。那我们也跟各位讲,这个坐法它有它的巧妙处,那么我们必须好好的去作训练。

  我们看:所谓七支坐相,乃毗卢遮那七支坐法。行者修道,于四威仪中皆可学道,四威仪,行住坐卧,然此四威仪,乃以坐修为最胜,故以坐修一法通收初学。

  你站着、躺着、走着也可以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可以,最好初学,无论如何不要学躺。你躺下去叫卧禅,那当然卧禅。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卧了。那你禅不起来了,你被床铺缠着了。

  这个所有的初学都从坐禅开始,你除非有特别因缘,像我们刚才跟各位讲的,那你真的睡不着,那时候躺着训练一下,那只是个方便,那不是叫你真的去学那一法。

  有了,公案中最有名的是阿难。阿难是怎么开悟的,他也不是四威仪开悟了,他是四威仪之外开悟的。我们绝大部分开悟的人二个方法,一个坐中开悟,虚云老 和尚是坐中开悟。那我们公案里头看到很多大德他是行禅开悟。踩到香蕉皮,就在那一刹那之间开悟了。或者脚在搬石头,石头砸到脚根,他开悟了。那我们那二腿你都打烂了你也不会开悟,所以你最好从这个地方来。

  阿难他不是,他到世尊入灭的时候,他才证得初果。那么要结集的这段期间他一直没有办法再进步,他很急,因为他这一年的时间,他一直的在精进,但是一直没有办法成就。到最后了,时间到了,就要封关了,他进不去了,怎么办呢,他想想完了,完了。尤其最后那七天他根本就不眠不休,他想没有办法了,就要昏倒了。他坐在床铺上,要躺下去,就在坐着跟躺着之间他才开悟了。所以他即不是坐着开悟,也不是躺着开悟…
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