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馬上就可以除掉。剛開始並沒有那麼容易,所以你要反複練習。各位有沒有用過螺絲起子?拿螺絲起子去鎖螺絲,應該是很簡單的事,可你去看一看小孩子拿螺絲起子,常常鎖到,手指頭會受傷,爲什麼?他還不熟練這個工夫啊!看是很簡單,但是不熟,你就是不會。所以奉勸各位這一段時間,這一兩個禮拜所做的訓練,是在訓練這個部份。一定有妄念,若沒有妄念,你就不是欲界天的人。不是欲界內的人,還不是欲界天,你是屬于色界來的還是無色界來的不知道,那這是很不可能的情況。因爲從那邊來的人大概不會在這邊混,他幹嘛要來這裏混嘛,福報那麼大,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有這麼多的妄想,然後有這麼多的色身障礙,才有這些情況,那你要懂得一再的訓練。

   我們可以告訴各位,你在做這種訓練的時候産生的障礙,就好像我們生活中有障礙一樣,你把它克服一次,那就消你一個業障;不要說消多少業障。克服一個障礙、妄念,或者是這種浮、沈、寬、急之相,你克服一次就等于消你身上的業障一樣,生活中的業障一樣。消多少我們不管了,至少你一個一個克服,至少一比一。何況這不只一比一千而已。這個是修行的功德所在。這個是對治的一個要領。大概這一段這樣講已經很清楚了。下面講:

  「身、心、息」叁事,于坐中本無前後,端依行者隨覺隨治,使「身、息、心」叁事調適,不相乖違。若得融和不二,則能除諸患,卻除百病,障魔不生,定道可成。  

  這個地方是講身、心、息這叁者,雖然文章這樣寫,你會覺得說好像是各自獨立的;告訴你這叁者不是獨立的,這叁個是一個,只是你感受到的層面不同。我跟各位舉個例子,你有沒有牙齒痛的經驗?牙齒痛到底是牙齒痛還是哪裏痛你有沒有感覺到?牙齒痛起來的時候,我告訴你全身都痛,你知道嗎?全身都痛,你牙齒痛起來的時候,你一定坐立不安,有沒有?假如牙齒痛就牙齒痛,那你說那你牙齒痛就好,我要唱歌。那喉嚨跟牙齒沒關,對不對?可是你會發現牙齒痛起來你做什麼都不是,全身都在痛。同樣地,身、心、息叁個它還是一體的。只是你現在感覺的是身不調,是這樣子,其實身不調是從「息不調」來的,息調以後身就調,身調以後心就調了。所以你要慢慢去感受到,實際修行上面的問題。我們自己發生一種狀況以後,你不要一直說就是這樣,那是最笨的人,他智慧打不開,一發生這種事情我就靜靜看它是怎麼來的?它到最後是往哪裏去?這個因果之間的關系你在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感受到了,對不對?我們世間人也常會這樣,肚子痛。你怎麼肚子痛?肚子痛就肚子痛。你怎麼肚子痛一定有原因的,你吃了什麼東西痛?不是,吹了風,吹了風所以肚子痛。這個叫脹氣。那吃得東西不好肚子痛,那就以後要小心。不管怎麼樣它有一個原因在。世間事都這個樣子,那你可以想像得到,我們自己對自己心靈上的這種變化當中你要不要去注意觀察,重點就在這個地方,重點就在這個地方。

  這是我們在坐的時候,所以叫做「住相」。修行的過程,要留意的是入相、住相、出相叁個部份,再來就是坐完要起來了,這個叫「出相」。

  行者于坐中將欲出定之時,于「身、息、心」叁者,乃至由細至粗,此中宜注意。

  我們入相是由粗到細,住相是指在細中,現在要出呢,就是由細到粗。這樣才對,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感覺,我們的身、心、息,平常在動中,在動是指粗,逐漸的要靜下來是指細,然後住是住在細中,現在要出呢,就由細轉粗,是這樣的一種狀況。

   第一個,將欲出時,乃心欲出定,此由內發,故先細後粗,先內後外。先不是思,這個心先動。此時宜先放心異緣,心要放開來,在住相中是系心一處,置心一處。現在心要放開來,先感知心思所緣,現在要出定了,心要放開來,要了解一下周遭狀況,不然你怎麼出定,對不對?次感知身體狀況,現在身體的狀況怎麼樣。後感知周遭環境。要出定的時候,心先放,然後呢身體狀況怎麼樣,這個時候,就像各位在睡覺的時候也要這樣訓練,醒來的時候你不要馬上就跳出來了,醒來的時候先感覺一下,噢,我醒了,醒了,周遭環境怎麼樣,然後眼睛張開,先感受一下,再看看環境,你這樣才會清清楚楚了。我們現在醒來不是,被 嚇醒的,突然人從睡鄉裏嘣!跳出來,就像蝦子從水中跳出來一樣。不是這樣的,你醒了,要先了解一下環境,那你現在這個地方也是一樣。要出定的時候,心先……像頭一樣先探出來,然後感覺自己身體狀況,然後再發覺周遭環境,這是一個人的本能,動物本來都是這個樣子,我們人也更應該這個樣子,這個覺性自己要來這樣培養。

   如是順利,先將細法散去,待「身、心、境」皆已清甯,方稱出相中「調心」竟。

  都搞清楚了,弄清楚了,那你才知道說要出來之前,那心已經調好了,能適應外面的狀況。突然間就跳出來,那就危險。其次出相中調息者。剛才先調心現在調息要出來。

  細法既散,即應開口放氣,此時宜想息從百脈隨意而散。坐能住心,息必微細;此欲出定,息將漸粗、漸促。因此,初欲出定,必令細法散去。若細法未散,住在身中,將令行者頭痛、骨節僵硬,痛苦難當;爾後入坐,將心煩氣燥,有息不調相。

  這樣的話,這個就變成宿疾,宿疾知道嗎?就是舊病。那我們人生旅途當中多生累劫以來,你在過去生中不知道怎麼修,有沒有修這一法,修到這項中去的話,那你這輩子來,那你就會有這些病。現在這些凡夫他沒有在修行,他不知道。那這些病一定會發出來,把這個業消了。那他假如不是這樣,那這個病假如更嚴重的話,那就不是發出來而已,它甚至于會帶他到死亡。那就變成嚴重的疾病,那也就是當初在修學這個法的時候,有極不調相,有非常不調的情況。乃至累積下來就變成所謂癌症這一類的。那因果之間的關系,一般人是弄不清楚的。那你只有進入狀況中,你才能發現得到,沒有進入狀況,那無法去了解這些。那我們從這個地方先看,心怎麼調,息怎麼調,然後我看調身。大致上我們要出定都是從這個地方看而已。因爲這個調身的部分。

   調息之後,將當調身,然後微動身軀,次動雙肩,以及手臂、頭頸,後動雙足。此皆微動,不宜太促,悉令柔軟。後以雙手遍揉諸毛孔,次摩雙掌令暖以揜雙眼,然後開之。待身稍熱,方可隨意出入。站定之後,更宜兩手拍打全身,待血液通暢,即可如常矣!

   這個交代得很清楚,我們坐一坐,好!出定!「叩」一聲,馬上就跑了,跑出去就洗臉了,那很快有各種病,這要留意。要出定你看調心,調心的過程調息,調息的過程調身,調身的過程,你看看這是不是一件工程。就坐一坐要起來就這 麼麻煩了。那你想想看,我們入坐怎麼坐,坐的當中在做什麼?現在出來的時候是怎麼樣出來的,這樣的一個方法大家應該仔細地去體會,所以跟各位講這是一件生命改造的工程。

   所以行者出定,每須在意,從內向外,從細向粗。如是由心、息向身,逐一調之;此與入定時,由身、息、向心,逐一調法,正好相反。這個提供給各位做參考。因爲我們要做的這些是前行的准備工作。

  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一談這個七支坐相,這是今天要跟各位談的重點。

  有很多道家的朋友,他是不用七支坐法,他是叁清坐法,它的太清、玄清,還有什麼清,他們的坐法是兩腳下垂,坐一般的太師椅的那個坐法,他們說這樣坐,叫做方便隨意自在坐,它有很多名詞,那種自在坐,它不是我們講的這種修定方式。兩腳下垂,坐不久,因爲那等于站的另外一種姿勢,它血液跟氣脈沒有辦法循環。你看著這個七支坐相的原因在哪裏,你就知道爲什麼這樣坐。他們的主張是說這二腿下,這樣盤腿起來坐,不是每個人都能坐的,這是一個基本原因。那我們也跟各位講,這個坐法它有它的巧妙處,那麼我們必須好好的去作訓練。

  我們看:所謂七支坐相,乃毗盧遮那七支坐法。行者修道,于四威儀中皆可學道,四威儀,行住坐臥,然此四威儀,乃以坐修爲最勝,故以坐修一法通收初學。

  你站著、躺著、走著也可以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可以,最好初學,無論如何不要學躺。你躺下去叫臥禅,那當然臥禅。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臥了。那你禅不起來了,你被床鋪纏著了。

  這個所有的初學都從坐禅開始,你除非有特別因緣,像我們剛才跟各位講的,那你真的睡不著,那時候躺著訓練一下,那只是個方便,那不是叫你真的去學那一法。

  有了,公案中最有名的是阿難。阿難是怎麼開悟的,他也不是四威儀開悟了,他是四威儀之外開悟的。我們絕大部分開悟的人二個方法,一個坐中開悟,虛雲老 和尚是坐中開悟。那我們公案裏頭看到很多大德他是行禅開悟。踩到香蕉皮,就在那一刹那之間開悟了。或者腳在搬石頭,石頭砸到腳根,他開悟了。那我們那二腿你都打爛了你也不會開悟,所以你最好從這個地方來。

  阿難他不是,他到世尊入滅的時候,他才證得初果。那麼要結集的這段期間他一直沒有辦法再進步,他很急,因爲他這一年的時間,他一直的在精進,但是一直沒有辦法成就。到最後了,時間到了,就要封關了,他進不去了,怎麼辦呢,他想想完了,完了。尤其最後那七天他根本就不眠不休,他想沒有辦法了,就要昏倒了。他坐在床鋪上,要躺下去,就在坐著跟躺著之間他才開悟了。所以他即不是坐著開悟,也不是躺著開悟…
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