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子,我們在這個地方佛堂,你要進禅堂,那當然就不一定說要真的在這個地方再來一趟,那倒不一定,不過我們在華嚴禅實修的時候,這個部分是要求很嚴格的,一定要有那個整個活動訓練是比較嚴格。範圍也比較廣,現在基礎訓練我們這個地方完全都給你省掉,因爲我們有早課,有五堂功課在做,所以呢,這個部分你在禅堂就不再有這些禮儀。
我們再看第五個“事事具足緣”這個具足就叫止息,夫行者辦道,當放下萬緣。萬緣者,一切世間事也。”所謂萬緣就是世間事,你不要放下萬緣,連個正法也不要,叫做放下,你還沒有到那種功夫,法尚應舍何況非法,你別講那種大話,現在是叫你放下一切世間事。
雖雲:“從日常生活中修、平常心是道、行住坐臥無不是道”,我告訴你,這些表示我已經跟你講清楚了,我也懂,我不是不懂,“但對初機禅修之人,二功未熟,何者爲道、何者非道,尚無揀別之力,故不宜冒然採行大士之法”。那個日常生活中來修了,行住坐臥無不是道了,都沒有錯,這些都是大士之行,菩薩摩诃薩的行法,我們現在才要剛開始修,那你最好還是嚴格一點,好好要求自己,好好修。“初心大士,初入覺道,正念未熟,爲長養聖胎,故應摒棄外緣。此外緣約有二事:一者,人。二者,境。”各位都,我把你當做初心大士,你或許已經證阿羅漢回來的,那是另當別論,大家都出入學道,才開始要修行,這個正念未熟,你要長養聖胎,所以外緣要放下。
外緣有兩個,一個是人,一個是境。一、 人者。人際之紛擾,是非,毀譽,得失,褒貶之類,最足以動搖人心。行者入道,對此虛幻之境,不宜久戀,不宜計較,此心不下,難進覺道。是故不宜使其纏心害道。舍棄之法,他文另釋,行者宜自揀之。”這個怎麼放下的部分我們不詳細在這裏講,大衆在一起多講正面的話,多鼓勵的話,不要人家一鼓勵,哎呀,你修的很好,是啊,我修的很好,你看看,你不要人家一捧你,那你就是愛人捧,人家說你哪裏不對不對,那你也不要在心理起疙瘩,假如會有這種情況,就是八風一吹,那你神魂顛倒根本沒辦法修行。所以,第一個,盡量避開這種是非糾紛,那我們在道場中呢,也告訴各位,不近是非,你不要那邊談論是非,不要在那邊竟爭,不要在那邊計較,這樣會引起嫉妒,傷害道心,這個一定要避免。我們才開始報到那一天就發生這種事了,人家說你要好好上香,我先上了不行嗎?這樣你也要吵,大家都到了,那你就上香吧,那我剛才已經上了,爲什麼現在要上,那你這有什麼好吵的呢,到最後就把自己吵到鍋外去了,沒有辦法呆下來了,就爲了這麼一件事你就順著人家嘛,他就無法,那你就只好陣亡了,這個是人際的紛擾。
第二個境,“境者。六根所對之六塵境界也。具體而言,舉凡生活品味的高低,興趣中的嗜好上者如集郵,蘭花、品茗、詩書、音樂、字畫等等。下者如抽煙,吃槟榔、喝、旅遊、衣著,飲食等等。凡是足以幹擾行者用心辦道者,皆屬于塵境之執著也。”在道場裏面,這些情況我們已經都減到最低的程度,但是你在家裏的人,這些都會有影響,人際紛擾的關系影響很大,那這些境界也一樣,爲了集郵了,爲了蘭花了,爲了喝茶了,尤其在家裏一泡茶,什麼道也不要辦了,只有談茶道了,那這個都要避開。“倘行者真能“外息諸塵境,內止諸障緣”,是則用心辦道,克期取證,爲期不遠矣!”這裏我們跟各位講這五個具足緣,希望各位能夠仔細的去衡量,這些看起來並沒有什麼,事實上都是行者應該要具備的條件,平常大家稍微多留意去分辨一下。
我們看第二章,呵欲棄蓋,“呵欲棄蓋中,欲有五欲,蓋有五蓋,用在內調身心。”主要是在調內在的身心,“五欲者,色聲香味觸,五根所對之塵境的貪欲,此五欲,隨物質文明的發達以興盛,已經俘虜了現代行人的心志,此五欲之高漲,使行者的日常生活忙碌化。”譬如我們現在講說,配合著物質文明的提升,把我們的這種物質生活也跟著提升了,事實上我們已經忙碌了,已經很忙碌了,“一旦生活中忙碌于物質的安排,則很難安心辦道”。
“尤其是電燈及樓房生活,電燈改變了大自然的時序,樓房生態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生活的空間感”。我已經很清楚跟你標識出來了。有了電燈,該睡你不睡,到人家睡了以後你還在那裏摸來摸去,因爲有電燈啊。那在以前沒有電燈的時代,你不睡你要做什麼,你摸到哪裏去,所以你只好乖乖的睡了,所以這個情況已經使我們整個生活都發生變化。
有一次聽到一個同修他這樣講,他說他想去閉關,我說你呀,要閉關啊,我實在是打破頭殼也想不通,你怎麼會想去閉關呢?他說,我已經准備好了。我說你怎麼准備啊?他說我已經在山上把房子蓋好了,山上把房子蓋好了。我說那你蓋好在山上,那很麻煩啊,他說是啊,我花了叁千萬,把關房蓋好了,叁千萬的關房啊,蓋在山上。我說那應該很舒服,他說是哦,裏面有電視,有大哥大,有傳真,時報周刊每個禮拜都會送到,那你閉什麼關啊,閉時報周刊關啊?是啊,因爲現在的生活已經到達這樣的水准了,那麼他很自然就會形成那種狀況。擁有叁千萬的關房,我看你也不必閉了,你說我到那邊去度假倒是比較像,你說到那邊去閉關哪會像呢?這個就是問題了。我們應該感受到,你想要修行的話,這些欲望,五欲,要有辦法把他除掉。這兩者,一個是電燈啊,一個是樓房啊,持續的改變,使人性的僵化無法與大自然交融,脫離了心性的自然化,完全藝術化的人性是無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的,自己要慢慢去體會。空間感的壓縮,使人對存在發生幹化現象,對于人性的扭曲無法對自然、他人,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付出應有的關懷,這種區隔化的生活,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産生了錯亂,對于生命的認知被意識化,概念化,知識化,産生了人對生命的存在,猶如物品的存在觀,既然物品可增可減,生命亦可隨地遺棄,換句話說,我們對于生命的存在,那種價值感很難去感受。
那天報紙登了一則消息,說四五個小孩加入了不良的幫派,那麼這四五個小孩就學會一個小朋友向他的爸爸勒索,勒索到了以後,這四五個小孩就繼續這樣玩樂,這樣的一個報道我們聽起來好像沒什麼,你要知道這有多可怕,這個被勒索的爸爸的那個小孩,事實上的那一天,叫同學朋友來殺死自己的爸爸媽媽的那個小孩是同樣的危險,你看看,他夥同他的朋友向自己爸爸勒索,是不是這樣,跟他的爸爸的勒索跟恐嚇,那跟那個小孩勾結他的朋友來殺他的爸爸媽媽,是不是一樣,對于那種生命的存在他沒有感覺,人際之間的關系,親疏遠近已經沒有感覺了,這種人性的僵化,已經可怕到這樣的地步,我們一個行者對這一方面要有相當的認知。當然我們不至于也如此了,但是呢,我們事實上已經看到,這種時間的改變跟空間感的變化,已經使得人啊,對人的認知,完全扭曲了,所以“在這種工商業時代中,物欲的標准已然與農業時代的標准有個截然不同的情形了,所以行者一致檢點,物質生活的處理影響了自己辦道的心境,這不宜過度簡練,亦不宜終日忙于五欲的安排”。這是對五欲的處理。
第二個是五蓋,五蓋是指,貪欲蓋,瞋恚蓋,睡眠蓋,悼悔蓋,疑蓋。“蓋”者,謂覆蓋之義。謂“貪,瞋,睡,悼,疑”五者,能覆蓋,遮斷一切善法之義。概行者端心在道,本欲生長一切善法,善心,以助成覺道之早熟,豈可反以遮除善法,斷滅覺道之初衷也!此五者,古今定義有別,然其所生惡法障道,其揆一也。”雖然古代跟現代定義不一樣,但是他的障道是一樣的。
“五蓋之中前四蓋,古德諄諄教誨,言之甚詳。智者大師于<小止觀>中,更舉經證,可謂苦口婆心耶!今就“疑蓋”中,略述今人之病。今世以來,社會學風強調個人主義,其中思想自由,信仰自由,言論自由,強調思惟推理的單一目標,以及合理化答案的前提之下,叁疑之中的“疑問”,固是有之,仍以自大之痛爲甚!而“疑師”及“疑法”之情形更重,此非單純之不信,而是取納之間的誠信,以及依教奉行之信心不足。故雖言者諄諄,聽者卻藐藐,無法真契精髓。是故呼籲,心靈工程中的“生命改造”是全方位的工程,不是大腦運作中的推理目標,或唯一目標。“心靈成長”是整體性的,是多元化的。所以不論“師言“或”法雲“,皆務全心全力的依教奉行,而不該以自己的意識形態妄自尊大的擅自更改;若此一習性不改,于禅修道上,雖雲多行,了無實益!”修行過程當中,不要輕易的去改,現在這些都是前行的一種呼籲,給大家的一種認識,語文,詞彙當中,仍有不同,那意義精神你抓得到就好,剛才前面講到,現在人強調個人主義,思想自由,信仰自由,言論自由,那胡說八道的很多,資訊很泛濫。
有一次我在一個單位演講,他們請我去了,裏面有很多留學博士回來,那麼他發表了一篇文章,也拿給我看,他裏面寫的是《心經》,心經的思想,概說了,心經裏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,你知道他把色解釋成什麼?他說色不異空啊,色情不異空,空就是色情,他把色就解釋成色情,他也對啊,那莫名其妙的單位也把他登出來呀,然後他說你看我都登出來了,所以我講的是對,那你怎麼講啊,對不對?他有言論自由,你說這個不對啊,《心經》的意思不是這樣,他說你怎麼可以說我不對,對啊,言論自由啊,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你所得到的雜訊那是非常可怕的,非常危險的。所以師雲也好,師言好,法雲也好,這個法經典這樣講也好,或者師父這樣講也好,那你必須呀,完全的依教奉行,好我們今天簡單的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。
這個部分你要仔細的看一看,因爲我不想在這個前行的部分講太多,占太多時間了,但是還是要告訴各位,跟各位講清楚,我們大概還有兩天,兩天到叁天的時間了,這個大概就可以講完了。不止,下面還有,我們抽一個禮拜的時間,我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把這個第一部分講完,第二部分跟第叁部分原則上我們不講,我直接就講正行的部分。第二部分跟第叁部分大概把重點跟各位提一下就好了。
《華嚴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