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三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这样子,我们在这个地方佛堂,你要进禅堂,那当然就不一定说要真的在这个地方再来一趟,那倒不一定,不过我们在华严禅实修的时候,这个部分是要求很严格的,一定要有那个整个活动训练是比较严格。范围也比较广,现在基础训练我们这个地方完全都给你省掉,因为我们有早课,有五堂功课在做,所以呢,这个部分你在禅堂就不再有这些礼仪。

  我们再看第五个“事事具足缘”这个具足就叫止息,夫行者办道,当放下万缘。万缘者,一切世间事也。”所谓万缘就是世间事,你不要放下万缘,连个正法也不要,叫做放下,你还没有到那种功夫,法尚应舍何况非法,你别讲那种大话,现在是叫你放下一切世间事。

  虽云:“从日常生活中修、平常心是道、行住坐卧无不是道”,我告诉你,这些表示我已经跟你讲清楚了,我也懂,我不是不懂,“但对初机禅修之人,二功未熟,何者为道、何者非道,尚无拣别之力,故不宜冒然採行大士之法”。那个日常生活中来修了,行住坐卧无不是道了,都没有错,这些都是大士之行,菩萨摩诃萨的行法,我们现在才要刚开始修,那你最好还是严格一点,好好要求自己,好好修。“初心大士,初入觉道,正念未熟,为长养圣胎,故应摒弃外缘。此外缘约有二事:一者,人。二者,境。”各位都,我把你当做初心大士,你或许已经证阿罗汉回来的,那是另当别论,大家都出入学道,才开始要修行,这个正念未熟,你要长养圣胎,所以外缘要放下。

  外缘有两个,一个是人,一个是境。一、 人者。人际之纷扰,是非,毁誉,得失,褒贬之类,最足以动摇人心。行者入道,对此虚幻之境,不宜久恋,不宜计较,此心不下,难进觉道。是故不宜使其缠心害道。舍弃之法,他文另释,行者宜自拣之。”这个怎么放下的部分我们不详细在这里讲,大众在一起多讲正面的话,多鼓励的话,不要人家一鼓励,哎呀,你修的很好,是啊,我修的很好,你看看,你不要人家一捧你,那你就是爱人捧,人家说你哪里不对不对,那你也不要在心理起疙瘩,假如会有这种情况,就是八风一吹,那你神魂颠倒根本没办法修行。所以,第一个,尽量避开这种是非纠纷,那我们在道场中呢,也告诉各位,不近是非,你不要那边谈论是非,不要在那边竟争,不要在那边计较,这样会引起嫉妒,伤害道心,这个一定要避免。我们才开始报到那一天就发生这种事了,人家说你要好好上香,我先上了不行吗?这样你也要吵,大家都到了,那你就上香吧,那我刚才已经上了,为什么现在要上,那你这有什么好吵的呢,到最后就把自己吵到锅外去了,没有办法呆下来了,就为了这么一件事你就顺着人家嘛,他就无法,那你就只好阵亡了,这个是人际的纷扰。

  第二个境,“境者。六根所对之六尘境界也。具体而言,举凡生活品味的高低,兴趣中的嗜好上者如集邮,兰花、品茗、诗书、音乐、字画等等。下者如抽烟,吃槟榔、喝、旅游、衣着,饮食等等。凡是足以干扰行者用心办道者,皆属于尘境之执着也。”在道场里面,这些情况我们已经都减到最低的程度,但是你在家里的人,这些都会有影响,人际纷扰的关系影响很大,那这些境界也一样,为了集邮了,为了兰花了,为了喝茶了,尤其在家里一泡茶,什么道也不要办了,只有谈茶道了,那这个都要避开。“倘行者真能“外息诸尘境,内止诸障缘”,是则用心办道,克期取证,为期不远矣!”这里我们跟各位讲这五个具足缘,希望各位能够仔细的去衡量,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,事实上都是行者应该要具备的条件,平常大家稍微多留意去分辨一下。

  我们看第二章,呵欲弃盖,“呵欲弃盖中,欲有五欲,盖有五盖,用在内调身心。”主要是在调内在的身心,“五欲者,色声香味触,五根所对之尘境的贪欲,此五欲,随物质文明的发达以兴盛,已经俘虏了现代行人的心志,此五欲之高涨,使行者的日常生活忙碌化。”譬如我们现在讲说,配合着物质文明的提升,把我们的这种物质生活也跟着提升了,事实上我们已经忙碌了,已经很忙碌了,“一旦生活中忙碌于物质的安排,则很难安心办道”。

  “尤其是电灯及楼房生活,电灯改变了大自然的时序,楼房生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生活的空间感”。我已经很清楚跟你标识出来了。有了电灯,该睡你不睡,到人家睡了以后你还在那里摸来摸去,因为有电灯啊。那在以前没有电灯的时代,你不睡你要做什么,你摸到哪里去,所以你只好乖乖的睡了,所以这个情况已经使我们整个生活都发生变化。

  有一次听到一个同修他这样讲,他说他想去闭关,我说你呀,要闭关啊,我实在是打破头壳也想不通,你怎么会想去闭关呢?他说,我已经准备好了。我说你怎么准备啊?他说我已经在山上把房子盖好了,山上把房子盖好了。我说那你盖好在山上,那很麻烦啊,他说是啊,我花了三千万,把关房盖好了,三千万的关房啊,盖在山上。我说那应该很舒服,他说是哦,里面有电视,有大哥大,有传真,时报周刊每个礼拜都会送到,那你闭什么关啊,闭时报周刊关啊?是啊,因为现在的生活已经到达这样的水准了,那么他很自然就会形成那种状况。拥有三千万的关房,我看你也不必闭了,你说我到那边去度假倒是比较像,你说到那边去闭关哪会像呢?这个就是问题了。我们应该感受到,你想要修行的话,这些欲望,五欲,要有办法把他除掉。这两者,一个是电灯啊,一个是楼房啊,持续的改变,使人性的僵化无法与大自然交融,脱离了心性的自然化,完全艺术化的人性是无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的,自己要慢慢去体会。空间感的压缩,使人对存在发生干化现象,对于人性的扭曲无法对自然、他人,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付出应有的关怀,这种区隔化的生活,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了错乱,对于生命的认知被意识化,概念化,知识化,产生了人对生命的存在,犹如物品的存在观,既然物品可增可减,生命亦可随地遗弃,换句话说,我们对于生命的存在,那种价值感很难去感受。

  那天报纸登了一则消息,说四五个小孩加入了不良的帮派,那么这四五个小孩就学会一个小朋友向他的爸爸勒索,勒索到了以后,这四五个小孩就继续这样玩乐,这样的一个报道我们听起来好像没什么,你要知道这有多可怕,这个被勒索的爸爸的那个小孩,事实上的那一天,叫同学朋友来杀死自己的爸爸妈妈的那个小孩是同样的危险,你看看,他伙同他的朋友向自己爸爸勒索,是不是这样,跟他的爸爸的勒索跟恐吓,那跟那个小孩勾结他的朋友来杀他的爸爸妈妈,是不是一样,对于那种生命的存在他没有感觉,人际之间的关系,亲疏远近已经没有感觉了,这种人性的僵化,已经可怕到这样的地步,我们一个行者对这一方面要有相当的认知。当然我们不至于也如此了,但是呢,我们事实上已经看到,这种时间的改变跟空间感的变化,已经使得人啊,对人的认知,完全扭曲了,所以“在这种工商业时代中,物欲的标准已然与农业时代的标准有个截然不同的情形了,所以行者一致检点,物质生活的处理影响了自己办道的心境,这不宜过度简练,亦不宜终日忙于五欲的安排”。这是对五欲的处理。

  第二个是五盖,五盖是指,贪欲盖,瞋恚盖,睡眠盖,悼悔盖,疑盖。“盖”者,谓覆盖之义。谓“贪,瞋,睡,悼,疑”五者,能覆盖,遮断一切善法之义。概行者端心在道,本欲生长一切善法,善心,以助成觉道之早熟,岂可反以遮除善法,断灭觉道之初衷也!此五者,古今定义有别,然其所生恶法障道,其揆一也。”虽然古代跟现代定义不一样,但是他的障道是一样的。

  “五盖之中前四盖,古德谆谆教诲,言之甚详。智者大师于<小止观>中,更举经证,可谓苦口婆心耶!今就“疑盖”中,略述今人之病。今世以来,社会学风强调个人主义,其中思想自由,信仰自由,言论自由,强调思惟推理的单一目标,以及合理化答案的前提之下,三疑之中的“疑问”,固是有之,仍以自大之痛为甚!而“疑师”及“疑法”之情形更重,此非单纯之不信,而是取纳之间的诚信,以及依教奉行之信心不足。故虽言者谆谆,听者却藐藐,无法真契精髓。是故呼吁,心灵工程中的“生命改造”是全方位的工程,不是大脑运作中的推理目标,或唯一目标。“心灵成长”是整体性的,是多元化的。所以不论“师言“或”法云“,皆务全心全力的依教奉行,而不该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妄自尊大的擅自更改;若此一习性不改,于禅修道上,虽云多行,了无实益!”修行过程当中,不要轻易的去改,现在这些都是前行的一种呼吁,给大家的一种认识,语文,词汇当中,仍有不同,那意义精神你抓得到就好,刚才前面讲到,现在人强调个人主义,思想自由,信仰自由,言论自由,那胡说八道的很多,资讯很泛滥。

  有一次我在一个单位演讲,他们请我去了,里面有很多留学博士回来,那么他发表了一篇文章,也拿给我看,他里面写的是《心经》,心经的思想,概说了,心经里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,你知道他把色解释成什么?他说色不异空啊,色情不异空,空就是色情,他把色就解释成色情,他也对啊,那莫名其妙的单位也把他登出来呀,然后他说你看我都登出来了,所以我讲的是对,那你怎么讲啊,对不对?他有言论自由,你说这个不对啊,《心经》的意思不是这样,他说你怎么可以说我不对,对啊,言论自由啊,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,你所得到的杂讯那是非常可怕的,非常危险的。所以师云也好,师言好,法云也好,这个法经典这样讲也好,或者师父这样讲也好,那你必须呀,完全的依教奉行,好我们今天简单的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。

  这个部分你要仔细的看一看,因为我不想在这个前行的部分讲太多,占太多时间了,但是还是要告诉各位,跟各位讲清楚,我们大概还有两天,两天到三天的时间了,这个大概就可以讲完了。不止,下面还有,我们抽一个礼拜的时间,我们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把这个第一部分讲完,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原则上我们不讲,我直接就讲正行的部分。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大概把重点跟各位提一下就好了。

  

《华严禅行法--《禅修前行》第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